羌年

羌年

羌年,為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於每年農曆十月一日舉行。在茂縣一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牛羌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十一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此日,要讓耕牛休息,餵以面饃和麥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其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一隻、雞一隻以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茂縣、汶川縣、理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申報的羌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羌年
  • 類別:羌族傳統節日
  • 別名:小年
  • 時間:每年農曆十月一日
  • 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
  • 活動:鍋莊舞、蘭壽舞、皮鼓舞等
  • 流行地區:四川羌族聚居的地方
  • 遺產編號:Ⅹ-82
  • 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申報地區:四川茂縣、汶川縣、理縣
節日歷史,羌族歷史,傳統節日,主要活動,梵淨山麓,蘿蔔寨,羌人新年,原生態婚禮,舞蹈,傳承價值,民俗現狀,項目保護,

節日歷史

羌族歷史

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
羌年羌年

傳統節日

羌年又稱小年,是羌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夏曆十月初一。節日裡,家人團聚,各戶都用麵粉做成各種形狀的雞、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後把羊肉分給各家各戶。再邀請親友鄰里到家,飲自釀的“砸酒”,邊飲邊歌。還跳“鍋莊舞”、“蘭壽舞”、“皮鼓舞”和舉行“推桿”比賽。
在茂縣一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牛王會羌族傳統節日。節期一天。此日,要讓耕牛休息,餵以面饃和麥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其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一隻、雞一隻,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主要活動

節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梵淨山麓

農曆的十月初一,羌族村寨、江口縣漆樹坪的羌族民眾迎來了他們隆重的節日——過羌年,當天全寨家家戶戶貼對聯、殺豬宰羊,載歌載舞喜迎新年。
羌年羌年
地處梵淨山東面的江口縣桃映鄉漆樹坪羌寨在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上,整個羌寨有280多人,是我省唯一的羌族民眾聚居村寨,至今仍保留著本民族的風情習俗。
當天上午,記者與江口縣委宣傳部一行,驅車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來到漆樹坪羌寨,只見家家戶戶有的忙著貼對聯,有的正在殺豬宰羊,一些年輕的男女則圍在一起跳舞、唱山歌,鞭炮聲此起彼伏,整個山寨完全沉浸在過年的隆重氣氛中。

蘿蔔寨

當蘿蔔寨的羌山神鼓還在雁門大峽谷絕響,釋比肅然的表情恍惚在人們眼前,我們不禁要問:古羌,還有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
羌年羌年
信手翻開歷史,人們自然不會忘記“東夷、北狄、南蠻、西羌”的常識。甚至《史記·六國年表》稱“禹興於西羌”。《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亦云:“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意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到脅而產高密。家於西羌,地曰石紐,在蜀西川也。”
“禹生西羌”的說法從一些古代典籍和民間傳說中都能得到廣泛的證實。近人章太炎先生對禹生石紐、“羌”與“姜”都作過研究,“知羌亦姜姓”。《國語·晉語》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姜姓出於西羌,非西羌出於姜姓”。顧頡剛先生在《禹與四川之關係》一文說:“夏民族發源於西北,發祥於黃河和岷江上游之地,故黃河及岷江上游多夏族之遺蹟。”
學者們對古羌與華夏的淵源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生活在古羌地域的人們則對於古羌文化與歷史卻停留在支離破碎的民間傳說。
許慎《說文·羊部》釋羌:“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古羌人以牧羊為生,羊成為羌人最早的圖騰崇拜。但正因為這種崇拜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們自然而然淡忘了另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牛”是不是羌人的圖騰崇拜呢?“牛”雖然無法從文字學角度像“羌”那樣與古羌人扯上聯繫,但一個重要的民間風俗則從側面告訴我們,“牛”很早以前就被羌人馴養,並且成為農耕文明在古羌出現的重要標誌。羌族祖先每逢農曆十月初一過年節時,要祭祀圖騰、祭祀祖先,其中包括祭祀牛王的內容。所以,年節又稱牛王節(牛王菩薩的生日)。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拿幾升面餵牛,用青稞面做成饃饃穿成串掛在牛角上,還要給牛掛紅,用豬油或酥油把牛角擦亮,然後趕上山,任其自由自在玩耍。
可見,古羌人在尊重牛、崇拜牛這個問題上一點也不比羊差。於是,羌歷年年事活動中這段民俗是不是在告訴人們,“牛”也是羌民族的圖騰崇拜?
羌年羌年
歷代典籍中關於古羌的記載對於研究古羌有著深遠的歷史價值,而流傳在古羌地區的許多民間傳說又能夠印證記載中一些史實。此對於在建設全國藏區第一州的過程中,“打造藏羌文化走廊”的“文化揚州”戰略無疑帶來一些啟迪。如何進一步挖掘開發羌文化,不斷豐富和深化“藏羌文化走廊”的特色,創新“文化揚州”的工作思路,值得每一個關注羌民族文化的人思索。
走進羌家過羌年--蘿蔔寨羌年慶十一月十日,農曆十月初一,蘿蔔寨村民按傳統習俗,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祭山還願活動.祭山活動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開始。寨中老釋比王明傑帶領寨中的年長者和村民吹著嗩吶抬著祭祀的山羊從寨內出發,圍著寨子行走一圈,然後到達寨後的林盤山前,圍著神樹帶領眾人邊跳羊皮鼓舞邊誦唱釋比唱經,祭祀山神、樹神、寨神等,表達他們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和對五穀豐登的達謝,也表達他們對來年風調雨順和平安吉祥的祈盼。
夜晚時,村民聚在篝火旁,烤羊、唱山歌、跳莎朗、然後大家圍在一起吃上一頓團圓飯,盡情地喝酒對歌。

羌人新年

羌歷年亦稱羌年節,羌語稱“日美吉”,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也是羌民族一年一度慶豐收、話團圓的民族傳統盛會。其內涵與漢區之春節,藏區之藏曆年等民族節日相近。
羌年羌年
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壘石為室”,即由遊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後,按照古羌太陽十月曆和羌族“釋比”的鐵板算,推算出羌歷九月初一(即農曆十月初—)為羌歷年,並以這—天作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
從春種到秋收,辛勞了一年的農人進入了農閒季節,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也由此而獲得了短暫的自由,被放上了山。糧食進了倉,豬羊進了圈,這自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高興的事情,外出務工的人也紛紛趕回了家,因而人們開始載歌載舞,歡慶豐收。
由於羌人實行靈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進入農業社會後的羌人,不僅把命運和土地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還把希望寄託於上天,希望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吉祥安康,因而每年羌歷年期間,均要舉行“祭天還願”儀式。與此同時,羌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同耕牛結下了特殊的感情,羌人認為,糧食的豐收同樣離不開牛王爺的幫助,故在一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牛王會”習俗。
從嚴格意義上講,“祭山會”是表達羌人美好願望的一種寄託行為(民間稱為“許願”),而羌歷年則是表達羌人美好情感的一種答謝方式(民間稱為“還願”)。因而,祭山會屬“春禱”,羌歷年屬“秋酬”。同屬農事活動,其間不僅折射出羌族古老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芒,也集中展示出羌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
羌年羌年

原生態婚禮

凌晨4、5點鐘,早席拉開。整個過程充滿濃濃的人情味。由於氣溫寒冷,同桌的鄉親說他們的糧食酒是專門驅寒的,顫抖著凍僵的手忍不住與鄉親們一塊喝起了平生從沒喝過的一場最早的酒,果然這酒驅寒厲害,它使高山的夜不再那么寒冷。在城裡人看來,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甚至有點貧寒,可生活的簡樸並不影響快樂的產生送嫁的人在裝扮,我們準備出發,送嫁到男方家,出門的日子好拜堂的日子都是算過的,所以在6點左右,我們就準備好了。
羌年羌年
在熱烈的鞭炮聲中,知禮客的話語鐘,嗩吶的嘀嗒中,新娘由弟弟背著送上了花轎,當時一片漆黑,一路走,一路吹,一路放鞭炮。送嫁的人必須在最前面,然後依次是嗩吶隊,知禮客,然後是花轎,嫁妝,陪嫁隊伍。知禮客一路走,一路喊,一路放炮,反正就是過橋,上堪,都要放。所有的陪嫁都是掛了紅的。
新娘的嫁妝除了傳統的服裝、日常用品外,還添加了大紅床罩、冰櫃、等,送親的姐妹們也愛上了抹口紅、描眉這種時尚。
從送親老鄉的穿著來看,羌族男子的民族特性早已被現代文明抹得一乾二淨,他們的民族服飾已被西裝、運動衣和旅遊鞋代替。而女性卻“堅守傳統”,她們傳承著羌族的個性和美麗。新郎首先要舉行答謝祖宗和掛紅的儀式,隨著知禮客的聲音,一步一步的完成,然後就是新娘和新郎的拜堂。據說,新郎的掛紅越多,就是好運氣越多喔。
新娘就這樣在嗩吶聲和鞭炮聲中被新郎接出去,開始新的生活。然後由迎嫁的女孩引到華庭,舉行拜堂知禮客在整個婚禮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為每個儀式都必須由他們來主持好完成,男方和女方家請的知禮客是各自的,然後是拜堂,知禮客叫什麼,他們就做什麼,首先是拜天地,然後是灶君,其次是父母好賓客。反正換個方向就有人拿著蓆子,新郎好新娘圍繞著轉,一直要把4個方向全部轉完。
羌年羌年
最後是隆重的解蓋頭儀式,在拜堂之前,新娘是吧允許帶任何首飾的。必須要拜堂後才可以帶
新娘在到達之前必須要先放鞭炮,然後又知禮客喊話,然後舅舅就殺雞,用雞血在門口畫符,然後用刀把符定在門口,這樣,由人把新娘背進屋剛拉開蓋頭,就遭到了襲擊,被一群親友轟炸了滿頭滿臉。然後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要洗臉,帶首飾。

舞蹈

羌族過羌年要過到農曆的十月初十,這段時候羌民家都開始殺豬了,可以去吃血饃饃。羌族最重要的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節日期間停止勞動、出門。聚集家中,用麵粉做成各種形狀的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還由端公跳神至神樹林,殺羊撒血在祭壇前敬神,羊肉分給各家帶回,再合家並請親友飲自製的咂酒,唱酒歌、跳鍋莊舞,共慶豐收。
羌年羌年
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會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論是在勞動生產、婚喪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節日則是唱跳的最好時機。因此,逢年過節,羌民都要盡情歌舞。酒歌是年節時“咂酒”對唱的一種傳統的歌唱形式。唱時主客並排而坐,輪流對唱,節奏緩慢而旋律優美,聲音高亢,拖腔婉轉,具有典雅樸素的優美風格。歌詞長,多表達吉祥,視賀與酬謝謝意或敘述家史與追憶祖先業績。節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鍋莊”、“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鍋莊”最為流行。舞蹈時,一唱一落,男女互相變換位置,造成節日熱烈歡樂的氣氛。約半分鐘後,一闋才終二闋又起。
參加的男女多至數十人,並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達旦。歌舞時伴奏的樂器主要是羌笛。這是一種古老的六聲階的雙管豎笛。此外是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胡琴、口弦等樂器。這些樂器能吹、奏、彈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樂調,使節日的人們異常歡樂。

傳承價值

羌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稱為有著尋根文化價值的民族。羌族文化對藏緬語族各民族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我國申報的羌年項目進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人合一”是羌族人最為崇尚的理念,這種對日月山川、自然萬物、鄉土和祖先的尊重與崇拜,在羌年這一儀式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的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識傳授、服飾、飲宴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在羌年活動的組織者釋比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莊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活動期間,釋比吟唱羌族的傳統史詩,人們則唱歌、喝酒,盡情歡樂。羌年作為一項社會活動,對於每一個羌族兒女來說具有至高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民俗現狀

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能舉行羌年儀式的村寨只剩下20多個
2008年的一場大地震極大地毀壞了羌族的生存空間,也使得世人再次聚焦這個古老民族的文化精髓。據負責申報工作具體事務的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研究人員介紹,其實羌族文化的瀕危狀況在地震之前就已經凸顯。羌族歷史上曾經多次遷徙,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較為頻繁,接受現代文明也較早。其聚居區位於岷江上游、九寨溝旅遊環線上,信息較為暢達,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衝擊,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如今,能依照傳統方式完整地舉行羌年活動的村寨,從原有的百十多個減少到20餘個,參加祭山活動和集體性慶祝儀式的民眾銳減,一般僅有10萬餘人。5·12汶川大地震更使羌年活動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遭到重創:主要文化傳承人多人遇難;所依託的社會空間與文化場所,如神山、祭壇、村舍、碉樓等祭祀場地受到嚴重破壞;與羌年相關的器物,如法器、服飾、表演用具等嚴重破損;傳承人和研究者多年蒐集的羌年資料與檔案在地震中大量散失。

項目保護

對代表性傳承人實施資助,建傳習所及博物館
為摸清震後羌年活動的存續狀況,建立完整的資料檔案,羌年活動相關社區的文化部門對羌年進行實地考察並留下影像資料,對羌年的主要傳承人進行普查並登記、造冊。在此基礎上,國家財政撥款40萬元,由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負責完成《羌年活動傳承人紀實錄》資料庫的建設。
自2009年開始,國家財政每年對經由中國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的20名羌族民眾公認、提名的羌年代表性傳承人實施資助,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專心於羌年的傳承。為提供羌年傳承所需的物質保障,對地震損壞的原有羌年祭祀場所,羌年活動相關社區的地方政府與文化部門組織一些掌握羌族傳統建造技藝的人員進行加固維修,所要修復的羌年祭祀場所需由羌年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認定,並請釋比按傳統方式恢復原貌,組織一些掌握羌年活動傳統用具製作工藝的文化傳承人製作一批活動器具。
根據規劃,汶川將在威州、綿箎、雁門、龍溪、克枯、草坡,理縣將在蒲溪、桃坪、薛城,茂縣將在黑虎、曲谷、三龍、疊溪、鳳儀等各自轄區的鄉鎮,北川將在新縣城建立羌年文化傳習所與博物館。羌年傳承機制將由羌年活動相關社區的文化部門制定和完善,並定期組織、舉辦培訓班,由釋比和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傳授者,廣泛吸收羌族各年齡段的民眾學習,定期在羌年文化博物館進行活態展示,搭建隨時可了解和認識羌年文化遺產的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