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

各地區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傳下來的文化生活,這個文化生活就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生態
  • 讀音:wén huà shēnɡ tài
  • 釋義:人類在歷史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
  • 特徵:具有不可再生性
詞語釋義,文化介紹,文化特徵,文化保護,

詞語釋義

詞語文化生態
讀音wén huà shēnɡ tài
釋義
①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顯露的美好的姿態或生動的意態。
② 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③ 泛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狀況和環境。
例句
殷謙:“保護與重視文化生態環境還要依靠人的自覺性,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光著膀子摟住聖人雕像的脖子拍照,甚至騎在黃帝的頭上張牙舞爪,然後把吃剩下的垃圾都統統甩到仲尼先生的臉上,那我們還談什麼重視文化生態?如果有錢就能在黃帝陵撒泡尿,那我們還談什麼保護文化生態?”

文化介紹

文化生態就像端午節一樣,到過節那天,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早晨起來采艾草、菖蒲開始,包粽子,賽龍舟。這樣過節,不用政府部門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過節的一整套程式,文化生態保護區所要保護的正是這些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東西。
文化生態文化生態
比如,客家文化是中原祖先輾轉流離,最後在梅州等地形成的;羌族由北到南流動、遷徙,把羌族文化帶到了西南羌寨;苗族的紅苗,根就在湘西,至今,苗族文化中祭祖的鼓聲依然響徹在湘西的山山寨寨;在閩南,男女老幼隨口哼唱的就是古老的“南音”,就是耳熟能詳的高甲戲、歌仔戲、梨園戲和閩南山歌……這些文化生態不是我們一兩天能打造出來的,那都是人家祖祖輩輩“打造”出來的,是當地家家戶戶的老百姓“打造”出來的。所以要真正保護這些文化生態,靠的是當地的老百姓,靠的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那裡的老婆婆、老公公們。

文化特徵

文化生態具有不可再生性,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一旦毀損,傳統風格一旦變異,人居環境一旦破壞,將是人類文明的損失。因此在文化生態上絕不能搞“先拆毀、後重建”。

文化保護

人們現在都已懂得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會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各級政府設有專治環保的機構,誰家工廠排出污水或者有害物質,就勒令整治、罰款直至停產;對以往造下的孽,如植被破壞、水域侵占、地面沙化、大氣污染、生物鏈失調等等關鍵是,人們都懂得了不能惹惱大自然,它報復起來很兇,要危及人的生存。可是,對文化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卻很少有人關注,很少有人懂得它同樣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惡果。
那危害是精神方面的,從腐蝕心靈、敗壞風俗直至傷害人性。文化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某些惡果,是會在較短的時間內顯示的,比如,上世紀50年代起的輿論一律,只許信仰不準思考,封閉鎖國杜絕世界信息,精神生活的清教徒化,等等,不旋踵而導致了10年災難的文化沙化。其惡果至今尚有餘烈,未全整復。
文化生態的污染和破壞是隱性的,它對社會精神的腐蝕、國民素質的凌夷,乃至對人性的殘害,往往不會在短時期內顯示其危害,那只有用理性鑑別才能察知。不像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之影響那樣明打明,人們從日常直感便能辨悉。人們日日夜夜身處在文化生態惡化了的環境中,受著毒害也未必感知,真所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個體說,日浸日淫,潛移默化,美孜孜地沉溺其中,精神萎頹情操卑下了還不知是受其薰染所致;就社會說,營營攘攘,鬧鬧哄哄,花花綠綠,初不覺其有異,風尚糜爛道德敗壞了還不知是劣質文化流蕩侵害的結果。文化生態尚無環保覺悟,更無治理設施,以往的破壞既未修補完竣,惡因還在引發惡果;新的污染更大量滋生,正如貪圖近利不顧公益的企業之不斷大量排污( 有的甚至並未意識到自己在大肆排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