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元禪寺

清元禪寺

清元禪寺,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鳳山鎮塔山之上,是大別山南麓鄂東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千年古寺院之一、羅田縣佛教協會所在地。始建於唐代,寺院倚塔山山勢而建,占地面積為8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總投資近4500多萬元。有禪堂、藏經樓、大雄寶殿、客堂、方丈室、齋堂、寮房、天王殿、玉屏塔、山門等建築,風景秀麗,花香鳥語,環境清幽。

清元禪寺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明初,朝人行人司正,邑人程正剛,曾避兵寺中讀書。至明萬曆年間,朝廷刑部郎中王先,受權閹魏忠賢迫害回鄉,亦寄寓寺中,創建塔山書院講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元禪寺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岡市鳳山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景點級別:省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始建年代:唐代
寺院規模,規模,擴建,寺院歷史,寺院景觀,

寺院規模

規模

清元禪寺既是羅田縣佛教中心,又是遊客們旅遊與禮佛的重要勝地。現占地面積為8500平方米,建有禪堂、藏經樓一座,面積800平方米;大雄寶殿一座,面積300平方米;客堂及方丈室一棟,面積550平方米;齋堂一座,面積500平方米,寮房2000平方米,其它附建設施350平方米,此外,還有正在建設的天王殿、玉屏塔、山門各一座,現修有鎏金大小佛像28座,瓷像佛像近百座,建有總容量為200立方米的水塘兩座。塔山因有清元禪寺而增添許多靈氣,清元寺因在塔山而聞名遐邇。

擴建

2012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縣委統戰部大力支持下,擴大建設用地,投資400萬的新的天王殿和山門正在緊張地建設中。2013年春夏,在塔山之頂,由各方全力支持恢復修建玉屏塔,該塔設計為明清風格,塔高七層、49米,塔內七層樓內供奉10000尊佛像,工程總投資約1000萬元,目前,己在動工修建中。此外,在政府支持下,清元寺院在全國範圍內廣徵古老梅樹,在本縣許家畈相中數百年古梅一棵,花萬元將其古梅購回栽在清元寺中,與山上新建玉屏塔遙相呼應,渾然一體,成為羅田古城恢復重建的古老景觀之一。總之,通過幾代僧眾近30年的努力,清元禪寺初具唐朝古寺的規模。
清元禪寺清元禪寺
隨著國家外部環境的改善,內則“以德治國”之德政逐步深入人心,募捐稍有餘積。1993年妙朗師身體欠佳,難以理料日常事務,病篤,不幸於4月18日圓寂。住持慧清法師及監院法起師四處奔走,多方遊說,徵得縣政府批准於5月開始辟基興建大雄寶殿。1994年募資雕塑大殿之三尊大佛,兩側塑十八羅漢,且復煥金身。直到1996年9月,舉行佛像開光慶典及為慧清法師升座,時有省民宗委張化平處長,省佛協會長、歸元寺方丈昌明法師,市民宗局熊局長,縣有關領導,及各寺廟、各地信眾聞訊來寺參加慶典達5000餘人,可謂盛況空前。近幾年寺內佛事活動頻繁,呈現出一派繁榮祥和的景象。

寺院歷史

康熙《羅田縣誌》載:“其山松抱如城,一溪曲折,大唐建立禪院,後人漸次修理。因石建亭,蒼茵滿路,時鳥變聲,秋日丹楓絢彩,有唐梅為貞觀年時所植。”據近代方誌學家王葆心先生考證:“元順帝至正年(公元1351年)徐壽輝在天堂寨起兵,秋八月出兵縣城,兵燹中最古之唐剎,亦歸一炬。且附近同為唐太宗敕建之華桂山巨剎,亦同時化為灰燼”。
清元禪寺
元末塔山之唐代禪院,被焚為廢墟後,到明朝洪武初年,天下甫定,邑人即支持逃散寺僧,在故址上重建“清元禪寺”。明初,朝人行人司正,邑人程正剛,曾避兵寺中讀書。至明萬曆年間,朝廷刑部郎中王先,受權閹魏忠賢迫害回鄉,亦寄寓寺中,創建塔山書院講學。
自元成宗(忽必烈)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遷羅田縣治於官渡河下即現時的羅田縣城後,城郊風景秀麗的老塔山與塔山廟宇,成為全縣官紳士人,商賈遊客的旅遊與禮佛勝地。亦為城內居民每年元宵、花朝、上巳、重陽等節日進行“踏青挑菜”、登高賞菊、求神拜佛,舉辦廟會的活動場所。塔山唐剎,“香火鼎盛”,寺院名僧輩出。從唐、宋、元、明以來,傳說頗多且有題詠文字。可惜迭遭兵燹,喪失殆盡,難以考查,而僧塔、亭榭等建築實物,已遭毀壞,痕跡無存。在羅田歷史上的大戰亂,除元末徐壽輝起義唐廟被焚外,如南宋時元兵屢犯,流寇盤踞,明正德年間劉六(劉晨)、劉七(劉寵)等流寇的焚掠,太平天國軍與清軍反覆爭戰中,塔山寺廟山林也屢遭到破壞。而塔山寺廟在戰亂中或則蕭寺閉門,或則劫後重建。一到太平年月則寺廟恢復中興,香火仍然旺盛。
從現有完整保存的前廟和後兩座清康熙年間僧人舍利塔及其墓碑考察,塔山清元禪寺,在佛門臨濟宗祐公大和尚德錫主持下,弘揚佛法,寺中日見興盛,圓寂後葬於寺後,康熙三十四年羅田知縣金世楨題“滹沱正派”以表墓門。寺前僧塔,則系康熙五十二年曹洞宗正傳老和尚洪尚及其門徒睿常老和尚普疆之墓。當時羅田知縣張琳書“湛然常寂”表其墓門。墓旁附有乾隆十三年圓寂的曹洞正宗智公和尚復為之墓,均以復興或中興本山大書於墓碑名號之上。因正傳和尚師徒曾多方化募,重修寺宇,並在山頂唐塔故址上重建七級磚塔。(傳此磚塔在清鹹豐年間為雷火焚毀,現塔基仍在。)而乾隆初復為和尚則以修整殿堂、廊廡、煥新佛像稱著。雖處平時,亦有對寺廟“漸次修理”的跡象。
解放前後,塔山的山林多遭破壞,廟宇日見蕭條。但土改後,清元禪寺內佛像依然保存。因1953年土改結束,縣林業局即在塔山辦起苗圃、果園場,其廟產歸公,將四名僧人即惟顯、傳海、慧清、陳吉林轉為國家工人,參加集體勞動。閒空時任其堅持燒香拜佛。僧人的虔誠信仰,更表現在勇於保護寺廟文物上,如1958年,大煉鋼鐵時要砍去廟門前一棵數百年的黃檀樹,老僧釋傳海(現已病逝)抱樹以死哀求,幸得保存。至1966年文革期間廟內佛像藏經,僧人衣缽用具,亦全遭搗毀焚燒。然四名僧人始終堅持禮佛不輟。1972年果園場改為林科所,乃拆去陳舊的清元寺改建成辦公室與職工住房。廟雖被拆,和尚仍在。四名僧人,亦工亦僧,堅持禮佛,這在全縣寺廟中實為少見。直至1984年春,領導安排房屋一間,由慧清和尚主持,辦起了簡易佛堂,自此香客遊人又開始來寺禮佛。與此同時,老比丘尼妙朗法師,由九華山駐錫塔山,在社會各界支持下,林科所逐步退還清元寺原上殿的一排房屋,由妙朗主持,在已調往黃梅五祖寺慧清和尚協助下,並得到省佛教協會和廣大僧俗民眾,機關團體的熱情支持,僅一年多時間,募捐拆建,重修巍峨上殿。隨即請來三尊佛像,裝煥金身,大殿經堂,莊嚴華麗。在妙朗師的精明主持下,僧眾達12人,寺廟始現生機。

寺院景觀

塔山風景之秀麗冠於一方。唐貞觀年間建禪院時,植有梅花、丹桂。以“老塔唐梅”作為塔山秀色之代表,列為羅田八景之一。唐梅役後,據康熙五十二年縣知事張琳(他主持修康熙後一次縣誌)留有詩篇,當時廟前的兩棵唐代丹桂猶存,惜清代中葉焚毀。而自明嘉靖志起則以“塔山秋色”代表塔山秀色。塔山“秋日丹楓絢彩”,即今所殘存兩、三處約三十畝丹楓林,襯以滿山紅葉。而在石隙中清澈瀠洄之山澗,廟前稱為玉泉之泉水,以及蒼松、翠竹、雜樹,“時鳥變聲”等景色,經清末、民國及解放後,文化大革命時期,多次山林遭破壞,又幸有林業局從1953年起在此開辦苗圃、果園場、林科所近40年的經營,已恢復到接近康熙時的概貌。而今公路環山,電視塔矗立,交通方便則更非昔日所能比擬。
塔山“怪石森出,莫可名狀”。散布在寺周之巨石,昔人因其形象或產生些故事,神話以名之。如放鷹石、腰帶石、豬咀石、菩薩石等至今使遊人娓娓動聽地傳說著。
在七、八米長的豬咀石上,仍完整保存了清康熙四十七年羅田知事沈廷楨之詩刻:
(一)
玉屏山半寺深藏,犬吠方知近佛堂。借問唐梅猶在否,老僧只道野花香。
(二)
我來不聽讀書聲,曲徑才通睡虎亭。到此舉頭天尺五,拔雲直可摘星辰。
此詩除生動記述了當時綠樹蔭濃的塔山佛寺外,更描繪了沿著“花茵滿路”的曲折幽徑,造訪因石修建之“睡虎亭”,和綠蔭圍成之“尺五天”處,原來有亭有榭,鳥語花香,名士築室讀書,產生寺僧“神虎踞亭”看護之神話。隨後清嘉慶年間邑人陳韻石太史,亦曾在此築石室讀書。此足說明文人學士對塔山景物的迷戀。亦足引起遊人的神往。
清末以來,室毀亭頹,山禿花乏,僅存零散石柱、石墩、石基。目前,在山林廟宇逐步修復的同時,亦當依次修復這些文物景點,以便遊人欣賞。
清元禪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