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組織、黏膜和內臟, 感染器官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其中以白色念珠菌為主。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深部真菌病
  • 英文名稱: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 所屬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 發病部位皮下組織黏膜內臟
  • 主要症狀:精神狀態改變,稽留熱或不規則熱,膠凍樣痰,尿渾濁
  • 主要病因:致病性真菌感染
發病原因,易感因素,臨床表現,深部真菌病的基本臨床表現,深部真菌病的口腔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輔助檢查,疾病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後,疾病預防,

發病原因

念珠菌屬占主要致病菌的80%以上,其中主要為白色念珠菌。但近年來,非白色念珠菌逐漸增多(如熱帶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其他常見的致病菌主要包括隱球菌、麴黴菌、毛黴菌、孢子絲菌、馬內菲青黴菌、組織胞漿菌、副球孢子菌和皮炎芽生菌等。感染途徑通常是血行播散和上行感染。

易感因素

深部真菌病的主要易感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量、長期或多聯使用廣譜和高效抗生素;
2.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
3.老年患者;
4.嚴重的基礎疾病,如白血病肺癌肝癌等惡性腫瘤、慢性腎炎尿毒症腎移植術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天皰瘡腦出血糖尿病和AIDS等;
5.器官移植;
6.器官插管和導尿管等各種導管介入治療;
7.放療、化療。

臨床表現

深部真菌病的基本臨床表現

1.精神狀態改變,如昏睡、淡漠或譫語、一過性意識障礙
2.體溫呈稽留熱或不規則熱,有的高達40℃,也有的因同時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而體溫不高;
3.呼吸道感染者表現為膠凍樣痰,黏稠,可抽出長絲,晚期呼吸淺快、困難,肺部可有囉音,有的表現為哮喘樣發作,肺曲菌病咯血常見,占50%~85%;
4.尿渾濁,呈“啤酒樣”,多泡沫,存放後尿表面有膜狀物;
5.腹瀉、肛周白斑等。

深部真菌病的口腔臨床表現

口腔潰瘍、白色假膜、黑毛舌口臭、口腔疼痛,影響進食,噁心、食慾減退等。

診斷鑑別

輔助檢查

1.X線檢查:真菌性肺炎兩肺可見散在或棉團樣密度增高邊緣不清的陰影,病灶以兩肺中、下葉居多,重症有融合現象。
2.實驗室檢查:目前深部真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有直接鏡檢、真菌培養、微生物學菌種鑑別、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真菌代謝產物的檢測和受累部位的組織病理學檢查。然而,這些方法都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尋找快速、敏感、特異性高和非侵襲性檢測技術為近年來研究的重點。

疾病診斷

因為缺乏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和特異性的實驗室診斷指標,該病的早期診斷困難,誤診率較高,需要綜合考慮。但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病情預後極為重要。
如在臨床上患者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應考慮深部真菌病的可能:伴有各種誘發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存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臨床症狀;患者出現新的發熱(原體溫正常或已經下降)或持續性的發熱伴血中白細胞上升;使用多種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高危患者痰液、尿液中發現真菌菌絲;高危患者採取同一標本,如血、尿、痰、分泌物或引流物等,經連續2次以上培養出同一種真菌,或多次塗片查出大量真菌孢子或菌絲。

疾病治療

1. 深部真菌病的治療策略根據不同情況可分為預防性治療、先發性治療、經驗性治療和目標性治療。
(1)預防性治療:即對尚未發生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給予抗真菌藥,可減少侵襲性真菌感染並減少抗真菌藥的全身套用,降低與真菌感染相關的病死率。用於預防性套用的藥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兩性黴素B等。
(2)經驗性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發熱患者經恰當抗菌藥物治療4~6 d 後仍持續發熱,原因不明者可予以經驗性抗真菌治療。 經驗性治療可選用兩性黴素B、兩性黴素B脂質體、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
(3)先發性治療:對高危患者已有真菌感染跡象但尚無臨床表現的患者進行抗真菌治療。
(4)目標性治療:對已明確病原真菌的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採用針對病原真菌抗真菌藥治療。
2. 根據我國相關專家針對念珠菌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對於口咽部的念珠菌病主要採用以下措施:
(1)對輕症患者推薦局部用制黴菌素混懸液(4-6ml,每日4次,濃度10萬u/ml)或制黴菌素錠劑(1-2片,每日4次,20萬u/片);
(2)中、重度感染者推薦首選氟康唑口服(每日100-200mg,3mg/kg)。備選方案為:對氟康唑難以控制者推薦伊曲康唑(每日200mg),對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例,推薦使用伏立康唑(200mg,每日2次)或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每日0.3mg/kg)。

疾病預後

深部真菌感染一旦發生,往往病情重、療程長、費用高、預後較差。

疾病預防

1.合理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
2.加強對基礎疾病的治療;
3.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