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美國作家、記者)

海明威(美國作家、記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作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 外文名:Ernest Miller Hemingway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
  • 出生日期:1899年7月21日
  • 逝世日期:1961年7月2日
  • 職業:記者,作家
  • 主要成就:1953年普利茲獎獲得者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
  • 代表作品:《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
  • 父親:克萊倫斯·愛德蒙茲·海明威
  • 母親:葛瑞絲·霍爾·海明威
人物生平,一戰時期,首次創作,西班牙內戰期,二戰時期,晚年生活,個人作品,小說,非小說,短篇小說集,逝後文集,作品風格,個人影響,人物評價,早期批判,後期評價,個人生活,人物家族,家庭成員,

人物生平

海明威,出生於奧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禮儀式。海明威的童年時光大多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小時候喜歡讀圖畫書和動物漫畫,聽各類型的故事。喜歡模仿不同的人物,對縫紉等家事亦很感興趣。海明威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音樂上有所發展,但海明威卻承襲了父親的興趣,如打獵釣魚、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等。因此從小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的海明威,很熱愛大自然。
1913年到1917年間,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學業、體育上成績優越,在英語方面天賦突出。在國中時,為兩個文學報社撰寫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寫作經驗。升上高中後,他更成為了學報的編輯。有時他會使用“Ring Lardner Jr.”這筆名寫作,以紀念他心目中的文學英雄拉德納(Ring Lardner)。高中畢業之後,拒絕入讀大學的海明威,以18歲之齡到了在美國舉足輕重的《堪城星報》(Kansas City Star)當記者,正式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在《堪城星報》工作了6個月的過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早年時期的海明威”圖冊來源:)

一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顧父親的反對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一職,並嘗試加入美國軍事以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鬥情況。海明威由於視力缺陷導致體檢不及格,只被調到紅十字會救傷隊。前往義大利前線途中,他在德國炮火轟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並沒有在安全的旅館停留下來,反而儘量接近戰場。海明威在義大利前線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米蘭附近的一座彈藥庫爆炸,一個臨時停屍場中的女屍多於男屍,令海明威極為震驚。
海明威(一戰時期)海明威(一戰時期)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輸送補給品時受傷,並把義大利傷兵拖到安全地帶,被義大利政府授予他銀制勇敢勳章。後來,海明威在米蘭一個美國紅十字會的醫院工作。他早期小說《永別了,武器》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此。海明威把自己當作小說中的主人公,進行本色創作。
海明威(1918,米蘭)海明威(1918,米蘭)

首次創作

1920年,海明威遷往安大略省多倫多,居於公寓。居住期間,在《多倫多星報》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為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並結識了星報記者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誼。
海明威與哈德莉海明威與哈德莉
1920至1921年間,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為一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遜(Hadley Richardson),並在9月遷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層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遷出國外,再沒有回到那裡居住。在巴黎安頓的海明威,給星報進行關於希土戰爭(1919年-1922年)的採訪。回到巴黎之後,安德森引導了海明威參與“巴黎現代主義運動”。
1923年,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由於要支持整個家庭的開支,海明威辭去多倫多星報的工作。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里》出版,顯示出簡潔的寫作風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莉·理察遜離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寶琳·費孚(Pauline Pfeiffer)。 並出版《沒有女人的男人》。
海明威與寶琳海明威與寶琳
(圖冊“海明威(1924-1927)”來源:)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在陸續幾年中,海明威的二兒子與三兒子出生。

西班牙內戰期

1931年,海明威遷往基韋斯特(他在那裡住的房子現為博物館),並為《午後之死》和《勝者一無所獲》積累素材。1932年,《午後之死》出版。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海明威與家人海明威與家人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隨一隊狩獵的旅行隊到了非洲,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於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吉力馬札羅山的雪》、《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
(“海明威(1934年)”圖冊來源)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在此期間,海明威寫的散文《告發》於1969年附《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四個故事》出版。1940年,海明威與費孚的結束婚姻,在這段期間,身體健康問題接踵而至,對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擾。

二戰時期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採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採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1948年,海明威與瑪莎離婚,並與戰時通訊記者瑪麗·維爾許·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結婚,不久重返古巴。
海明威(二戰時期)海明威(二戰時期)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50年,以二戰後的威尼斯為背景的《過河入林》出版,馬奎茲就曾表示:“沒有《渡河入林》,就沒有《老人與海》。”
海明威(1947年)海明威(1947年)

晚年生活

1952年,《老人與海》出版,海明威於1953年獲普利茲獎,195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兩項殊榮。後來,海明威受重傷,使他無法到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再後來,他偶爾找到了一些1928年寫的手稿,重新整理為《流動的盛宴》,重現寫作希望。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政權後,海明威選擇再停留多一段時間。1960年9月5日,海明威的作品《危險夏日》首次刊登於《生活雜誌》中。
(“海明威的晚年生活”圖冊來源:)
後來,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克川市(Ketchum)接受了高血壓肝臟問題的治療——並因為患憂鬱症偏執狂而也得接受電痙攣療法。海明威曾於1961年的春天試圖自殺,於是再次要接受電痙攣療法。1961年7月2日在愛達荷州克川市(Ketchum),他用獵槍自殺。法庭裁定以天主教的儀式把他埋葬。
海明威之墓海明威之墓

個人作品

相關連結:

小說

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
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有錢人與沒錢人》(To Have and Have Not
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海流中的島嶼》(Islands in the Stream
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吉力馬札羅山下》(Under Kilimanjaro

非小說

死在午後》(Death in the Afternoon
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
流動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
危險的夏天》(The Dangerous Summer

短篇小說集

《三個故事和十首詩》(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雨中的貓》(Cat in the Rain
在我們的時代里》(In Our Time
沒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吉力馬札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勝利者一無所獲》(Winner Take Nothing
第五縱隊》(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尼克·亞當斯故事集》(The Nick Adams Stories
《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故事選集》(Everyman's Library: The Collected Stories

逝後文集

海明威一生寫了很多信件,於1981年,這些信件很多都被史克利布納爾(Charles Scribner)出版於《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Letters 1917-1961》。1996年,他的更多書信被其麥克斯威爾·柏金斯出版成《The Only Thing That Counts》。海明威終生不斷地寫作,直至他逝世為止。所有海明威創作的未完成作品都在他逝世後出版了;這些未完成作品有《流動的饗宴》、《島之戀》、《尼克·亞當斯故事集》(部分地方未被出版)、《危險夏日》及《伊甸園》。
1972年,海明威死後,《尼克·亞當斯故事集》才正式出版。所有被認為已做好最後修訂的海明威短篇小說於1987年被收集起來,並出版成《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一書。1969年, 《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四個故事》出版。它包括了海明威唯一一部完整的劇本《第五縱隊》及其他四個關於海明威在西班牙內戰中的經歷的未出版作品。1999年,另一作品《初見即真》出版,並標明海明威為此書的作者,但是其實他的兒子派翠克·海明威幫忙編輯了很多。六年以後,《初見即真》的修訂本《吉力馬札羅下》出版。在海明威逝世後出版的作品還有他當記者時寫的文章,這包括他寫給《紳仕雜誌》、《北美報業聯盟》及《多倫多星報》等雜誌的專欄和文章。後來在2005年,海明威的很多這些作品及雜集才收集成《Hemingway and the Mechanism of Fame》出版。
2004年12月,紐約市的克麗絲蒂書店舉行了一個拍賣會,拍賣品是一份屬於海明威未曾公開的漫畫手稿並附親筆簽名信。那份於1924年完成的漫畫手稿僅有五頁之多,創作時期比他寫成《在我們的時代里》還要早數年,被學者歸類為他少年時期的作品。海明威極少嘗試創作及接觸漫畫,他之所以寫下那份五頁長的漫畫手稿,相信是受到他的朋友諷刺小說家約翰·多斯·帕索斯劇作家唐納德·奧登·史都華(Donald Ogden Stewart)的影響。

作品風格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惜墨如金且輕描淡寫而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是受在《堪城星報》作記者時的影響,後來整輩子的寫作都是沿用在星報工作時用的寫作風格:“句子要寫得簡潔,文章開首之段落要短,用強有力的的字眼,思想要正面。”1925年,海明威的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里》出版,大大震動美國文壇,一再向他說明他這種惜墨如金的寫作風格是為美國文壇所接受的。
對於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旅美學者夏志清亦有評論過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他認為海明威的文章具記者風格,“一清如水,多讀沒有餘味”。海明威簡潔、直接的寫作風格亦是影響後世作者最大的地方。他很少用裝飾性的字眼,而是以簡明的句子講訴一些人在生活上所表現出的勇氣、力量和尊嚴的故事。但是夏志清指出晚年的海明威寫來寫去還是這個筆調,甚至是自我嘲諷。

個人影響

海明威對美國文學影響深遠,在今天,美國文學仍然受著海明威的影響。事實上,海明威的寫作風格影響甚大,影響著大部分的現代小說,很多作家都想要模仿海明威的寫作風格,這些作家都受到了海明威的現代主義文學影響。詹姆斯·喬伊斯稱海明威的一部短篇作品“一個清潔而光線充足的地方”是“最好的故事之一”。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亦影響到其他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說他曾希望成為一個像海明威這樣偉大的美國短篇小說作家。亨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常常將自己跟海明威比較,在他早期的小說《萊姆酒日記》(The Rum Diary)中亦可看到海明威風格的簡潔字句。

人物評價

早期批判

海明威早期的作品銷路很好,受到各界的好評。這成功令他開始變得很自負。海明威的轉變是由於太多評論的關係。一些刊物抨擊他為下流作家。格楚特斯坦在她的作品《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中有談到他,指出他的寫作風格是學自格楚特斯坦自己及舍伍德·安德森。海明威一直與批評家是水火不相容的,他說批評家是饒舌專家,就像相命術士說些空洞的話騙取一點稿費而已,他在1924年寫過一篇文章說,平均每一位美國名作家就有十一位批評家靠批評這位名作家來出點風頭。他說,他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會批評的人不自己寫點像樣的東西給別人看,而老是以寄生蟲的心態寫些雜文或廢話。

後期評價

百年孤寂》作者馬奎斯曾寫過一篇短文,敘述1957年春天與海明威夫妻在巴黎聖米歇爾大道相遇,並將他的失敗之作《渡河入林》列為海明威最好的一本小說,“沒有《渡河入林》,就沒有《老人與海》”。雖然馬奎斯也同意此書在愛情對白顯得平板與矯飾。旅美學人夏志清則表示海明威的小說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記者風格的文章“一清如水,多讀沒有餘味”。曾為《了不起的蓋茨比》寫序的林以亮也認為,在費茲傑羅生前,海明威的地位遠高於費氏,但是海明威死後,一窩蜂的模仿,讓海明威文筆的缺點曝露無遺,相反的費茲傑羅的地位在二戰後卻如日中天。

個人生活

人物家族

海明威的父親名為克萊倫斯·愛德蒙茲·海明威(Clarence Edmonds Hemingway),曾畢業於奧柏林大學,畢業後當了一名內科醫生。克萊倫斯的父親是曾參與美國內戰的老兵安森·海明威,安森後來一直在芝加哥經營房地產生意,非常興隆。克萊倫斯是一個狂熱的硬幣收集家與集郵家,亦有收集坡塔瓦圖密印第安人箭頭的習慣。同時,他也是一個業餘標本家,會剝製小動物和鳥類,同時也收集蛇類,放在密封的玻璃罐子中,用酒精保存作標本。
克萊倫斯與海明威的母親葛瑞絲·霍爾·海明威(Grace Hall Hemingway)在高中時代初次相遇。她是個聲線美妙的女低音,她的母親與老師們都曾鼓勵她從事正統歌劇事業。她高中畢業之後,有5年的時間從事音樂教學、語言與聲音訓練的工作。由於她在7歲時曾害過一場猩紅熱病,因此她患有眼疾。她的眼睛一直對強光非常敏感,因此頭部常有神經痛。在她23歲那年的冬天,她在紐約市的麥迪遜廣場初次登台表演歌劇,但是她的眼睛抵受不住台上燈光的照射,遂於同年夏天與父親出國。1896年10月1日,葛瑞絲與年輕的克萊倫斯·海明威醫生結婚,此時她已回國。

家庭成員

姓名結婚日期離婚日期子女子女出生日期
伊莉莎白·哈德莉·理察遜
1921年9月3日
1927年4月4日
約翰·哈德莉
1923年10月10日
寶琳·費孚
1927年5月10日
1940年11月4日
派翠克;
格利高里
1928年6月28日;
1931年11月12日
瑪莎·蓋爾霍恩
1940年11月21日
1945年12月21日
瑪麗·維爾許
1946年3月14日
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