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佛教術語)

浮屠(佛教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浮屠,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後人們認為佛陀二字太麻煩,於是簡化成了一個字“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屠
  • 外文名:pagoda
  • 拼音:fú tú
  • 注音:ㄈㄨˊ ㄊㄨˊ
  • 別名:浮圖、佛陀、佛
佛教術語,基本概念,引證詳解,

佛教術語

詞目:浮屠
拼音:fú tú
注音:ㄈㄨˊ ㄊㄨˊ
英文:pagoda

基本概念

浮圖(雜語)Buddha,又Stupa,又作浮頭、浮屠、佛圖,舊譯家以為佛陀之轉音。廣弘明集二曰:‘浮圖,或言佛陀,聲明轉也,譯雲淨覺。滅穢成覺,為聖悟也。’南山戒疏一上曰:‘言佛者,梵雲佛陀,或言浮陀、佛馱、步陀、浮圖、浮頭,蓋傳音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名為覺。’秘藏記本曰:‘浮圖,佛也,新人曰物他也,古人曰浮圖也。’新譯家以為窣堵波(即塔)之轉音。智度論十六曰:‘諸聚落佛圖精舍等。’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瑜伽倫記十一上曰:‘窣堵波者,此雲供養處,舊雲浮圖者,音訛也。’梵語雜名曰:‘浮圖,素睹波,塔,制怛里。’世多通用後義。
浮屠觀音為中國民間人士所創造。浮屠亦作浮圖,有二種不同解釋:一、梵文Buddha的音譯,同佛陀,即佛;二、梵文Buddhastupa音譯之訛略,即佛塔。(漢文音譯全文是"佛陀堵波")。
中國佛教徒多將浮屠視為佛塔。因觀音手持佛塔,故而名稱浮屠觀音。明代版畫集《慈容五十三現》和《觀音三十二相》中均有浮屠觀音。其造像特徵是:觀音立於蓮華之上,右手持九級浮屠佛塔,左手作施無畏印。佛塔漢譯"堵波",古印度佛教徒築塔是為了埋藏佛之舍利,後來演變為佛教象徵性的重要標誌。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佛發、佛指、佛齒,見舍利如見佛陀本身。佛塔又稱功德聚。
造浮屠佛塔被視為建功德的事。佛塔浮屠還被佛教視為寶物和法器,如四大天王中的多聞天王(即毗沙門天),手中持的寶物就是浮屠寶塔。《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薩皤羅罰曳"梵語,此乃觀音菩薩示現毗沙門天王降魔相,天王手持浮屠 寶塔,意保護修持者,護持、接引十方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風遠避、使一切惡煞聞其聲音,悉皆遠離。
西遊記》將毗沙門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將李靖身上,成了有名的"托塔李天王"。在民間,浮屠還被視為施福護財。因此,此尊觀音法相在民間深受崇拜。

引證詳解

1.亦作“ 浮圖”。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佛陀,佛。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其人弱於 月氏 ,脩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李賢註:“浮屠,即佛也。”
袁宏《後漢紀·明帝紀上》:“浮屠者,佛也。 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 漢 言覺。將悟羣生也。”
《新唐書·狄仁傑傳》:“後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
2.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教
南朝 梁范縝《神滅論》:“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盪不休。”
《新唐書·李夷簡傳》:“﹝ 夷簡 ﹞將終,戒毋厚葬,毋事浮屠。”
惲敬《香山先生家傳》:“論曰:先生之學,雜於浮圖、老氏。”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喇嘛﹞則又似與浮屠同出,其髠首不蓄髮亦同。”
3.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和尚
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 文暢 ,浮屠也。”
王禹偁《柳贊善寫真贊》序:“﹝ 柳宜 ﹞堂有母,思見其面而不得歸,浮圖 神秀 為寫其真,使其弟持還,以慰倚門之望。”
劉大櫆《游黃山記》:“若有浮屠,持缽而倚於門閭,是曰空相之廬。”
4.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阿育王起浮屠於佛泥洹處,雙樹及塔今無復有也。”
蘇軾《薦城禪院五百羅漢記》:“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百二十尺。”
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紛然成形者,或如蓋,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語,春樹萬家,參差遠邇,橋樑洲渚,斷續聯絡,時分時合,乍現乍隱,真有畫工之所不能窮其巧者。”
李漁《蜃中樓·傳書》:“你慈悲救苦,俺稽首皈依,勝造個七級浮屠。”
5.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舊時稱傘或旗的頂子。因其形似塔頂,故名。
《金史·儀衛志下》:“傘制,皇太子三位妃皆青羅表紫里、金浮圖。”
《明史·流賊傳·李自成》:“標營白幟黑纛, 自成 獨白鬃大纛銀浮屠。”
6.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博戲中擲骰子所成的一種貴彩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章郇公 守洪州,嘗因晏客,擲骰賭酒。乃自默占,如異日登台輔,即成貴采。一擲得佛面浮圖,遂緘秘其骰,至為相猶在。”
袁文《瓮牖閒評》卷六:“又博家以一二三四五六投子為浮圖……藉此名以名投子者,豈以一二三四五六為自細至粗如浮圖之狀也歟?”
浮屠鎮位於湖北省陽新縣中部,明代以前稱“佛圖市”,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該鎮東距長江30公里,南至九江100公里,西臨岳市250公里,北達黃石45公里,距武漢100公里,總面積230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216個生產小組、8.3萬人,2002年被省列為小城鎮建設"中心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