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硯石

洮硯石

四大名硯之一。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洮河綠石產於甘肅甘南卓尼一帶。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洮硯石
  • 外文名:Tao Yan stone
  • 產地:甘肅甘南卓尼
  • 名氣:中國四大名硯
  • 特點:質地光細,色調秀潤雅嫩
  • 起源:北宋
基本介紹,石料種類,名貴作品,洮硯產地,工藝,文化價值,

基本介紹

四大名硯之一。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洮河綠石產於甘肅甘南卓尼一帶。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嘆不已。唐代柳宗元《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北宋著名鑑賞家趙希鵠《洞天青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大文豪蘇軾黃庭堅讚嘆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飽霜秋兔毫”。當代書法大師趙朴初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洮硯以其堅潤的石質,絢美的色澤和獨特的工藝蜚聲海內外,是古今中外畫家的案頭珍品。真如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所說“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如今,洮硯以其傳統技藝和現代造型的完美結合獨樹一幟,聞名遐邇,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為中國的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為此,當代詩人、書法家趙朴初作詩讚道:“西北東南辟硯田,精工方欲奪前賢。看教墨海翻瀾處,噴薄風雷震大千”。

石料種類

製作洮硯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產於卓尼縣喇嘛崖和水泉灣一代。而老坑石中的極品,當屬“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肌膚,儲量極少,自宋末就已斷采,能否重現不得而知,現今每得一塊鴨頭綠可視之為千年古董。硬度在3.0左右,最適宜研磨,顆粒直徑0.01mm以下,發墨快而顆粒細,密度在3.05左右,儲墨久,容易清洗不滲墨。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有綠漪石、鸚哥綠、鸊鷉血,市場儲量依然不足3%,下發好和稀有是洮硯位列四大名硯的根本,尤其是在端硯、歙硯老坑石已枯竭的今天,“老坑洮硯”更是備受追捧。
萬龍《文殊菩薩》萬龍《文殊菩薩》

名貴作品

當代詩人、書法家趙朴初先生曾作詩讚道:“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故人萬里意殷勤,勝我荒齋九年蓄。西北東南辟硯田,精工方欲奪前賢。看教墨海翻瀾處,噴薄風雷震大千”。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產地

洮硯產地在歷代曾隸屬於隴西、鞏昌、狄道、臨洮、岷州、會川、洮州等處分別轄,又因行政建置廢設無常,以致洮硯石料產地眾說紛紜。 歷代關於洮硯產地不同說法,歸納起來,大致上有以下幾種:
產隴西之說秦漢時硯材產地屬涼州刺史部,屬隴西郡所轄,後代修隴西之方誌者,以此為據,斷言“洮硯出隴西”。隋唐時,此地隸屬於隴右道,再者明清時洮州隸屬於鞏昌府轄 ,鞏昌府治在隴西,因有是說。此謂以府治稱產地,猶今之稱“洮石產於甘南”者。
洮硯產地 洮河峽谷
產陝西之說:明初至清雍正時期,洮州衛屬於陝西都司統轄。明、清間修史編志者,均以陝西統稱,以省級都司治地稱產地,猶今之稱“洮石產於甘肅”者。
產狄道(今臨洮)之說:秦漢以來,洮硯產地屬隴西郡臨洮縣(今岷縣)地。唐末,此地被吐蕃占踞。宋代文人對洮硯產地的史料記載均以此為據:“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而今天的臨洮縣古為狄道縣。 《狄道府志》里也有“洮硯產狄道”的記載,其原因一據史料古今地名混淆;二據產地附近的藏巴哇等地曾一度隸屬於狄道府所轄。另一原因是建立在“產隴西”基礎上的,秦漢以來的隴西郡治所曾屢設於狄道。
產河州(今臨夏)之說。原因有二:一是洮硯產地曾經一度屬河州鎮統轄。其二是河州也是洮硯產品的貿易市場和對外交流的視窗 。
產洮州(今臨潭、卓尼)說:卓尼雖久為土司統治,但仍有洮州、臨潭縣的行政建置稱之。加之歷史上最初的臨潭縣治所在即今卓尼縣境內的洮水南岸。整個明清時期,卓尼又歸洮州轄屬。所以,歷史上洮硯的產地宣稱為“洮州”。
產岷州(今岷縣)之說:其原因有三:一是硯石產地石門峽口,歷史上曾經為岷州所轄(現今的卓尼所長期受轄於洮州;二是岷州城有許多硯工,常從產地購石,於城內刻硯,且洮硯貢品也多出自岷州工匠之手;三是岷州離產地較近,貿易流通渠道暢通,是洮硯產品、石料的三大集散地(河州、洮州、岷州)之一。同治之亂,大多洮州工匠逃到岷州城避難,久而久之,岷州便成為洮硯的生產中心。
實際產地:洮硯石材主要產於甘肅甘南卓尼洮硯鄉一帶(最好的老坑石就產在洮硯鄉喇嘛崖和水泉灣),而岷縣和臨潭縣也有少量出產,但品質就只有次品了,可以實地查證。歷來因區域管轄的劃分,導致說法甚多。但實際產地僅此一處,從未變更。
岷縣地處洮硯鄉上游,洮硯石材礦礦體延伸到岷縣,顏色有些許相近,但石材品質和卓尼縣喇嘛崖、水泉灣一代相去甚遠,手感粗糙無光澤,嚴格來說並不適合做硯台,只因現代人磨墨較少,故對其石質要求不夠苛刻。岷縣石材儲量較大,品質較差,幾百元的洮硯隨處可見。而喇嘛崖一帶礦產資源歷經千年的開採,已幾近枯竭,加之引洮工程對坑口的淹沒,現人力已無法進行開採,資源的稀有也導致得一方老坑石洮硯已非易事。
明朝學者冠翰五作《硯台銘》曰:“惟彼黃膘,厥名鸚鵡,色潤而碧,質堅且膴,闢作硯田,可耕可耨。乃命石工施以斤斧,刮垢磨光,斑斕奇古。置之文房,墨楮是輔,或為甘泉之頌,或作長楊之賦。揮毫灑灑,得心應手。主人曰:嘻,吾將視同皖山之歙,靈岩之辟,永貯於曹倉杜庫,歷億萬年而不朽。”

工藝

硯雕與玉雕一樣,是一種艱苦細緻的技術工作,從設計開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沒有熟練的技術難以雕成一方好硯。歷代硯雕技工主要是父子傳承,代代相傳。他們把精美的作品奉獻給世人,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財富。洮石以優良多彩的石質,精美的雕刻工藝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讚賞。新中國成立以後,硯雕業如枯木逢春。國家大力搶救培植這朵古老的藝術奇葩,在保護的基礎上,科學開發洮石資源。精美典雅,風格獨異的洮硯多次在全國地方工藝美術品展覽會、全國文房四寶展覽會等展銷中名震群芳,洮河名俏神州。當代著名詩詞大師趙朴初先生曾對這顆重放異彩的硯林明珠傾情盛讚:“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故人萬里意殷勤,勝我荒齋九年蓄。”
萬龍《水月觀音》萬龍《水月觀音》
藏族雕刻藝人經長期不斷地創作實踐,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硯雕中,流傳下來豐富多彩的藝術圖案。
石雕一般以硯雕為主,兼雕立體山水人物、香廬等物。一台硯從設計至雕琢完工,傾注了硯工藝人的心血。工序很複雜:首先根據石料的自然形態和大小確定要刻的圖案,然後設計硯台構造、款式、裝飾等,再按程式施刀。以先粗後細,從外至里,一絲不苟的精雕細刻。硯台由墨池、水池和蓋三大部分構成。除了使用價值外,也很講究藝術觀賞價值。因此,硯工把精力傾注於圖案的章法布局,產生科學自然的藝術美方面。硯工對硯蓋的款式極為重視。蓋面有名家詩詞或題及落款,或是雕龍鳳等。字型不拘一格,有楷、草、行、隸、篆,包括上、下、邊款。裝飾是硯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圖案和文組成。目的突出主題圖案,其次是搭配密切協調。雕刻素材內容廣泛,包括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等。雕刻技術和使用法吸收了玉雕、牙雕、磚雕、木雕等技法。浮雕和透雕是基本技法。浮雕是在平面上雕隆起的物體,刀法由淺到深逐步進行,是物體產生栩栩如生的效果。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進行鏤空雕,形成強烈的真實和整體感。
採用圖案有漢、藏民間流行的傳統圖案和現代圖案。一般有龍鳳圖、宗教飾物圖、諧音寓意圖。如二龍戲珠、龍鳳朝陽、八吉祥、佛八寶、福壽延年、福榮有餘、四君子、歲寒三友、松鶴延年、大鬧天空、文成公主、亭台樓閣等。傳統圖案倍受國內外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喜愛。

文化價值

千百年來,洮硯人在長期的發掘創造中,以獨具慧眼的聰明才智,以得天獨厚的洮河綠石,以奇特巧妙的造型設計,成就了洮硯文化的藝術風格,奠定了洮硯藝術的獨特地位。同時,由於長期的交流和傳播,洮河綠石硯已成為文人墨客的案頭珍品,翰墨瑰寶。有明代學者高濂贊洮河綠石硯曰:“洮河綠石硯,光細如玉,無少差異,惟不及玉之堅耳。色如新綠,芴翠可愛。以之方碧碧沉而深,以之方菜菜淡而不艷,真硯中寶也。”《燕閒清賞箋》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宋代王昭於徵戰中在洮河邊,取洮硯作為禮品贈與當代文豪,蘇軾、黃庭堅、陸游、米芾得洮硯後對其大加讚賞,洮硯因此更加聲名鵲起。因地處偏僻、氣候惡劣、礦體複雜,歷朝歷代都產量極低,平民百姓只聽聞而很難擁有。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清《四庫全書》載:“洮石硯,出洮州衛,通志宋蘇軾為之銘。洮河之珍,硯中神品”。
當代書法家沈鵬贊:岷山千里雪,洮水萬縷情。花兒歌盛世,洮硯傳美名。
溫家寶題詩:一脈文心萬代傳,千秋不絕是真魂!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洮硯上的敦煌”系列作品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近侍女比丘尼被國家禮賓司選為國禮出訪外賓。
洮河綠石硯,已成為綻放在中華藝術苑林里的一枝奇葩,越來越受世人的關注和推崇,也越來越受翰墨藝術家的讚譽和珍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