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市

洞市

洞市,位於湖南安化縣東南部,是黑茶之鄉的核心地域。東鄰小淹鎮、滔溪鄉,南與栗林鄉和新化縣交界,西與田莊鄉接壤,北與江南鎮毗鄰。總面積157.45平方公里,轄33個行政村,總人口20650人。距縣城東坪鎮45公里。有些中國地圖上,湖南版塊中可以沒有“梅城”,沒有“東坪”地名,但一定會有“洞市”的地名。因為這裡歷來就是通往邵陽(原寶慶)、新化縣漵浦縣的必經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市
  • 位置:湖南安化縣東南部
  • 總面積:157.45平方公里
  • 總人口:20650人
名稱由來,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概況,農業,工業,商業,財政,社會發展,文化藝術,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廣播電視,基礎建設,自然資源,自然風光,洞市自然保護區,千家峒,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人文旅遊,洞市老街,萬里茶路,鐘靈寺,錫潭風雨橋,賀氏宗祠,座子坳碑刻,陶澍祖墳,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茶,古法造紙,

名稱由來

洞市有山門洞,位於老街附近,資江的一級支流麻溪中段。因麻溪發源安化與新化交界的大熊山,流經洞市的時候要穿越一個暗流奔涌、深淺難測的古洞,下游洞口如山門鎖溪,因此叫山門洞。山門洞以下即為洞底下,洞市原稱洞底下或洞腳下即來源於此。自唐宋而成茶馬古道,因茶馬古道而成驛,在“山門洞”附近的老街形成繁榮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但洞底下或洞腳下之名也一直沿襲至今。

地形特點

洞市四面環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6.2°C,無霜期長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高峰大熊山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北部錫潭,金田,茅坪等地 海拔--米,相對高差1千米以上。境內高山疊嶂,峰巒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數座。資水一級支流麻溪橫貫洞市,流經洞市境內的中岐界、高城蔣家坪、金田、茅坪等地,流域面積237平方公里,河道長度45·2公里。最大過流量1290立方米/秒。沿途有長溪黃花溪、苦裡溪、丹竹溪、里平溪、紅泥溪等二級支流6條,三級到流一條(鹿馬溪)。

氣候特點

資水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為1473.1毫米,因受大氣環流制約和地形的影響,具有山區多於湖區的特點。縣洞市位於雪峰山脈為主體的降雨高值區,處於南來暖濕氣流的迎風坡範圍,形成一個多雨中心,每年平均降雨超過1800毫米,並依次向四周遞減。

經濟概況

農業

耕地面積9636畝,人均0.82畝,以種植水稻、玉米、棉花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0.21億元。糧食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 10297噸,人均880千克,其中水稻4200噸,玉米1000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200畝,產量40噸。畜牧業以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2萬頭,年末存欄0.72萬頭;羊飼養量0.62萬隻,年末存欄0.36萬隻;家禽年飼養量44.771萬羽。

工業

以礦山企業為主。主要有煙煤、石煤、赤鐵礦、石灰石,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1.5億元。擁有礦山企業29家,礦工318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

商業

2011年集鎮1個,商店41家,年成交量1200萬元。

財政

2011年財政總收入1006萬元,比上年增長22%。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 各項借貸餘額0.32億元,比上年增長11%。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鄉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農家書屋8座,藏書3.2萬冊,音樂、美術、書法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28人。腰鼓隊、秧歌隊、民間舞蹈隊各一支。

教育

2011年末幼稚園在園7所,幼兒118人,專任老師10人;國小二所,在校學生479人,專任教師25人。小升國中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0萬元,比上年增長8 %。

醫療衛生

2011年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有床位25張;固定資產總值12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6名。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2000人次。8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2個,塑膠籃球場一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

廣播電視

1994年11月建成洞市鄉電視台,現有有線電視用戶2100戶,入戶率80%。
社會保障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26戶,人數386人,支出11.01萬元,比上年增長13%,月人均75元,比上年增長13%。社會福利40萬元,比上年增長18%;敬老院1家,床位40張,收養五保戶40人。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0萬元,使618人困難民眾受益。醫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330萬元,比上年增長25%;基金支出130萬元,比上年增長30%。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8880人,參保率99%。

基礎建設

公路1959年,始有柘湘公路經過,青田、金田、丹竹、成家橋、大屋、七里等6個村,總里程18公里。1975年,自力更生修通第一條鄉級公路, 金田至紗帽,全長8公里。1984年以後,鄉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先後建成公路7條, 里程29.5公里;在建公路有竹幸、雙龍、連高、紗何、丹里等5條,里程28公里。至 2000年,共有鄉村公路10條,里程72.5公里,73%的村組通了公路。修通江南至高城硬化路面直接與懷桃高等級公路和新化相連.
洞市洞市

自然資源

洞市各類資源豐富。 境內盛產松、杉、竹、果、茶葉、油茶、油桐、棕、藥材等,有木本藥材一百多科,一千多種;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境內有銻、金、釩、鉛、鋅等金屬礦產,也有煤、青石板等非金屬礦產。其中銻的含量達到5度,蘊藏量達3000萬噸;金、釩、鉛、鋅不僅含量高,蘊藏量也十分豐富,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水能資源有待開發。洞市地處麻溪河流域,境內溝壑縱橫,水能資源總蘊藏量達9800千瓦,現已開發利用的僅2000多千瓦,占24%,尚有76%有待開發。
洞市洞市
洞市有耕地15360畝,其中稻田8088畝,旱土7272畝 ,人均耕地0.7畝。主產稻穀、紅薯、玉米、大豆、蕎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水果、菸草、藥材等。茶葉為傳統大宗產品,大多數村建有新式茶園。有藥材杜仲厚朴12000餘畝。烤菸生薑柑橘甘蔗等2800餘畝。畜牧以戶養牲豬為主。發揮草山多的優勢,發展牛羊飼養。

自然風光

洞市自然保護區

洞市自然保護區,有數百公頃保存較好的原生植被。有木本植物103科、1022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水杉香果樹等10餘種。有野生動物100餘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金錢釣、黃腹角雉蠑螈等40種。有林地9574.8公頃,蓄積量25.16萬立方米。有油茶3260畝,油桐6040畝, 雜竹4000畝,該為可用資源。

千家峒

流域內險峰如林,古木參天,多出珍禽異獸,是安化縣重要的林區和美麗壯觀的風景區。古蹟亦多竹林山下有洞中有洞,洞內分層、層層有景的溶洞群,據說可通邵陽辰州等地,為古代蚩尤土著瑤民藏兵之所,沙帽竹林盆地和洞底下盆地,頗與瑤族傳說的千家峒是一處只有一個石洞通向外界的山間盆地相合。

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

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新化縣和安化縣交界處。

人文旅遊

洞市老街

在歷史上,洞市曾商賈雲集,臨街商號遍布,作坊林立。從彭家灣到座 子坳青一色的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千米,興盛時期,麻溪河的竹排成百上千,蜿蜒數里。洞市主要出產茶葉、木材、藥材、楠竹等,尤其是黑茶。因為湖南安化黑茶的特殊歷史地位,造就了安化茶馬古道的特殊意義。古道上的安化黃沙坪古鎮,明清時期茶葉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茶號80多家,對岸資江一河相隔的唐家觀,茶葉從業人員上萬人,茶號20多家,當時,中國黑茶的70%產自這兩個茶葉古鎮。
洞市村,有一條長達一華里的青石板街。在“柘湘”公路未通前,這裡曾是譚州到邵州,“前鄉”到“後鄉”,新化縣到安化縣的必經要道。這條古道上的馬幫至今尚存,被稱為“最後的馬幫”。被廣州、香港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山西《萬里茶路》和俄羅斯攝製組等媒體報導,因為這條古道穿越大熊山的原始森林,其中有美麗的峽谷風光和原始古村落,因此,以“茶馬古道,山門洞漂流,原始古村落,南方最後的馬幫,原始次森林,峽谷風光”為特徵的生態旅遊吸引四海賓客。
洞市洞市
據傳,從明清至解放後一段時間的數百年里,這裡商賈雲集,店鋪如林,作坊遍布。運輸商品的“竹排”首尾相接長達里許(有兩百多條),“德盛隆”,“瑞福祥”,“泰美和”商號的稠木櫃檯油光發亮,高不見里,充滿大家霸氣。賀家祠堂莊嚴肅穆,氣派非凡。如今,洞市老街早已被一條新型的集鎮簡易水泥路“攔腰斬斷”,當年的鼎沸人聲也已沉寂。青石街面依舊。街口兀自矗立著一幢建於清同治年間的賀氏宗祠,已改建成一個千兩茶茶廠,祠堂門楣上的精美石雕和一些彩繪據說也早已毀於“文革”時期。洞市歷史上的商業盛況皆因其交通樞紐地位而致,所以它的“衰敗”不算意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洞市老街另一頭的新集鎮上,還有十幾家至少是傳了三代的,純手工的“皮紙”(用於糊窗、做風箏及冥紙)造紙私人作坊。這可以算作當年的商業“餘韻”吧。
當你漫步於洞市老街,踏著鏗鏗作響的青石板路,你便如同聆聽到了歷史的回音,滋生出尋幽訪古的高雅意境。透過齊人高的櫃檯望著屋內的老少男女。你會從他們的目光里隱約解讀出當年老闆和夥計的影音。

萬里茶路

自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保上中下三區,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入資水,然後用船順資水,經益陽,經湘陰,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一百三十里,經岳陽府巴陵入長江,經臨湘,湖北武昌府嘉魚江夏,四百二十五里達漢陽府漢陽縣漢口鎮。計一千一百里許。
或自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上中下三區,,過洞庭四百二十五里集中於長沙靖港湘江.
另有陸路2線經新化至寶慶經梅城,寧鄉至長沙麻溪洞市茶集中到漢口後,再由漢口水運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後上岸以騾馬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過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或從玉右的殺虎口入內蒙古的歸化,再用駝隊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 然後由恰克圖銷往歐洲和遠東地區。並走西口包頭哈薩克斯坦供應當地的牧民。 然後從俄國輸入的貨物主要是皮毛、哈喇呢子、毛毯、嗶嘰、鐘錶、金沙、皮毛、五金、玻璃器具等。 由洞市茶農和晉商家族共同開闢。

鐘靈寺

有300多年歷史的鐘靈寺每年吸引著遊客4萬餘人。

錫潭風雨橋

安化縣保存最為完好的也是最大的錫潭風雨橋威武壯觀,古色古香,如長虹臥波。

賀氏宗祠

賀氏宗祠,位於湖南省安化縣洞市老街,是安化洞市及周邊賀姓人家於清光緒年間集資構建的家族宗祠,占地約600平方米。賀氏宗祠是安化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築之一,2007年已列為安化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已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座子坳碑刻

當時湖南安化茶園遍布,茶行林立,經濟繁榮,來往商人絡繹不絕,洞市座子坳碑刻反映了當時茶葉貿易的盛況。

陶澍祖墳

陶澍墓位於安化小淹鎮沙灣村,東徑110°28′06.9〝,北緯:28°23′07.5〝,海撥高程90米。坐北朝南,面對資水,背依群山,占地7560平方米。與省屬白沙溪茶廠和懷桃公路隔河相望,東距小淹鎮2.5公里,西距縣城東坪30公里。

另外還有石龍庵、石牛寺、川岩江風光等人文自然景觀。
洞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工制茶

緊壓茶是為了長途運輸和長時間保存方便,將茶壓縮乾燥,壓成方磚狀或塊狀,為了防止途中變質,一般緊壓茶都是用紅茶或黑茶製作。緊壓茶一般都是銷往蒙藏地區,這些地區牧民多肉食,日常需大量消耗茶,但居無定所,因此青睞容易攜帶的緊壓茶。
製作方法
緊壓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做莊茶及其它適制毛茶為原料,經過渥堆、蒸、壓等典型工藝過程加工而成的磚形或其它形狀的茶葉。緊壓茶的多數品種比較粗老,乾茶色澤黑褐,湯色澄黃或澄紅。在少數民族地區非常流行。緊壓茶有防潮性能好,便於運輸和儲藏,茶味醇厚,適合減肥等特點。
名稱叫法
緊壓茶喝時需用水煮,時間較長,因此茶湯中鞣酸含量高,非常有利消化,但也促使人產生飢餓感,所以喝時一般要加入有營養的物質。蒙古人習慣加奶,叫奶茶,藏族人習慣加酥油,為酥油茶。洞市緊壓茶分磚茶和花捲茶。 緊壓茶,根據堆積、做色方式不同,分為"濕坯推積做色"、"乾坯堆積做色"、"成茶堆積做色"等亞類。我國緊壓茶產區比較集中,主要有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其中茯磚、黑磚、花磚茶主產於湖南;青花磚主產於湖北;康磚、金尖主產於四川、貴州;普洱茶之緊壓茶主要產於雲南;沱茶主要產於雲南、重慶。
緊壓茶歷史
緊壓茶加工中的蒸壓方法與我國古代蒸青餅茶的做法相似。緊壓茶生產歷史悠久,產生當在北宋之前。 到十九世紀末期,湖南的黑磚茶、湖北的青磚茶相繼問世。緊壓茶獨具的品質特性是,除了它具有較強的消食卻膩,適應各地少數民族特殊的烹飲方法之外,是它具有較強的防潮性能,便於運輸和貯藏。由於過去產茶區大多交通不便,運輸茶葉是靠肩挑、馬馱,在長途運輸中極易吸收水分,而緊壓茶類經過壓制後,比較緊密結實,增強了防潮性能,便於運輸和貯藏。而有些緊制茶在較長時間的貯存中,由於水分和濕度的作用,還能增進茶味的醇厚。所以直到如今,以各種茶類加工製作的壓縮茶,不僅在國內是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需要量多,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銷售量。
洞市緊壓茶洞市緊壓茶

古法造紙

天工開物記載的古法造紙工藝雲: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 凡煮竹,下鍋用徑二〔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裁水十餘石。上蓋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余。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淨。其塘底面、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妨泥污(造粗紙者不須為此)。洗淨,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餘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山國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
古法造紙1煮竹古法造紙1煮竹
凡楮樹取皮,於春末厚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
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十三,用藥得方,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衡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成料者,曰揭呈文紙。芙蓉等皮造者,統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北供帝京,產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盪成。若欞紗,則數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畫幅,先用礬水盪過,則毛茨不起。紙以逼簾者為正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猶存也。朝鮮白硾紙,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抄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覆於抗面,其下爇火,使石發燒。然後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紙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
凡抄紙槽,上合方半,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於其(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乾自成潔白。
古法造紙2抄紙古法造紙2抄紙
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匡。兩手持簾入水,盪起竹麻,入於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盪則薄,重盪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後覆簾,落紙於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俏〔捎〕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乾。然後,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乾。
凡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下以磚蓋巷地面,數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頭穴燒發,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
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還魂紙。竹與皮,精與粗,皆同之也。若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唯脫簾之後,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乾而已。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錢),故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果[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盪成,以射重價。最上者曰官柬。富貴之家,通剌〔刺〕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
洞市皮紙坊造紙
土紙, 是安化主要特產之一。清同治《安化縣誌》記載:明時,安化即有造紙業發展。清至民國期間,由於資源豐富,土紙日漸發展,產量逐漸增加,年輸出約百萬元以上。民國21年2月《改良紙業》一文稱:“紙為安邑了產大宗,以歸化鎮為最。“民國31年月日2月《湖南之紙》載:湖南產紙數量……,安化實居第一位。”計的產紙37.2萬擔。其中麻溪洞市邱家,方家是至少傳了三代的,純手工的“皮紙”造紙私人作坊。土紙又分燒紙草紙皮紙等燒紙草紙以歸化為最 ,洞市皮紙應該在安化為最.
皮紙的用途:1典籍裝幀 皮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已有使用皮紙的,宋以後的圖書典籍中,皮紙是使用最多的紙類之一。2包裝裝裱 尤其具有保存植物香味和去異味功能 皮紙綿實勁道,裝表裝裱以隔風保暖等3用做紙傘燈籠等在歐洲一些現代化的都市漫步,倘不小心踅入哪條小街,說不定你會被那些密布的手工作坊所驚訝。裡面的配飾或器具,雖沒有工業品市場上那般俏麗與精緻,卻能牢牢拖住遊人的腳步。
洞市洞市
在中國,當城市的人們鐘情電影、電視和歌舞的時候,在廣袤的鄉野,一些古老的儺戲,原始的山歌,粗獷的花鼓,說不定正粉墨登場,鑼鉦鼓嗷,將十里八鄉的農民趕集般地吸引過來。
同樣,當現代造紙業進入了計算機時代,各種文化經濟用紙鋪天蓋地向你湧來的時候,在那遙遠的地方,卻活化石般地遺存著一些手工造紙作坊,它們拾遺補缺著市面上較為稀缺的包裝用皮紙,祭祀用冥紙,扎燈籠、糊紙傘紙扇等生活用紙,你也會不足為奇了。
在安化縣江南鎮洞市村,就散落著七八家這樣的土紙作坊。
洞市,距安化縣城40多公里,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這裡因驚現一條茶馬古道和貢品黑茶“千兩茶”,而被外界炒得沸沸揚揚。只是記者和遊人大都忽略了,值得一炒也值得一看的還有這裡的古法造紙。
洞市皮紙坊洞市皮紙坊
所謂古法造紙,即蔡倫造紙之謂也。《後漢書·蔡倫傳》載: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倫集前人經驗,“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獻漢和帝劉肇,“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從此,蔡侯紙替代了笨重昂貴的竹編木簡和縑帛,而被列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
不過,洞市村的紙農們又在蔡倫的基礎上,將造紙的原料選準在單一的樹皮上。這種樹皮來自楮樹,又名構樹或阿桑樹,一種落葉喬木,在安化大山里隨處可見。雖然原料少了,但造紙的程式一道也沒少。
紙農的家均背山臨水,屋場下的溪溝里浸泡著一捆捆的楮樹皮,溪邊築有石灰池,池邊用岩石和泥土砌有古堡樣的土灶,灶上煙囪般地昂著一高高的木甑,木甑一次可蒸煮樹皮400多斤。楮樹皮從石灰池裡漚熟剁爛去掉雜質粗皮後,就放進大甑里蒸煮。一般漚制須3個小時,蒸煮12到15個小時。這兩道工序一次還不行,如是者要反覆兩次,才能將煮熟的樹皮拿到溪水裡漂洗。
漂洗乾淨後,即將樹皮倒進門前的石槽里進行搗制和粉碎。有了電,這道工序用上了搗碎機,而過去只能用碗口粗的木棒去捶打,條件好的當然也有用水碾的。搗的過程,也是石灰和清水反覆揉煉和漂洗的過程,循環往復須六次之多,才能將樹皮搗成絮狀或纖維狀,即紙農形容的“變成五厘米長的絨絲絲”。然後將絨絲倒進抄紙池,兌上水,再添加一種特製的滑藥,就可以盪料濾漿造紙了。
整個過程,和《天工開物》里那幾副古樸的插圖——“斬竹漂塘”“煮篁足火”“盪料入簾”“覆簾壓紙”,幾乎沒有什麼兩樣,不同的是,書上說的是竹紙,這裡造的是皮紙。
洞市皮紙坊洞市皮紙坊
看著這些古拙拙的器物,濕漉漉的石槽,還有安化特有的黑糊糊的木屋,一種“一步走進歷史,轉眼即成古人”的感受油然而生。
在所有器物中,唯有那個撈紙的簾盤特別精緻,簾棍細細的,比髮絲粗不了多少,密密的,與梳子的密度差不多,所需的紙有多大,簾盤就有多大。不是五行八作中的高人,絕對做不出如此精巧的工具。
工具的精巧,取決於工藝的精巧。“盪料入簾”是整個工序中最技術也是最關鍵的一環。
這道工序又叫抄紙。搗碎的絨料放入紙槽,兌水攪拌,溶解成稀薄的漿液,抄紙工兩手持簾入槽,輕輕盪起一層薄薄的漿液於簾內,然後作前後左右自如晃動狀,將簾上的漿液平衡蕩漾開來,使其厚薄均勻,繼而簾床向前一傾,盪出沒有泌出的水汁,簾上就沉澱了一層薄薄的漿膜,這便是紙的雛形。
得此雛形後,再將簾盤端至成紙板上,輕輕一揭,板上就留下一張濕紙。如此一次次抄簾,一次次揭放,積累到一定數量,再用槓桿將濕紙里的水份榨乾,整個過程如線條般流暢,如音樂般韻律。遊人觀此,莫不心癢手動,想嘗試一盤。
剩下的工作,便是將渾然一體的濕紙分開,再拿到外面去晾曬,家裡的老人和妻兒都可幫忙了。
方漢是這七八戶紙農中的一位中年漢子,42歲,他家祖輩造紙,到他是第七代了。他說,抄紙全憑眼精手快,一天十幾個鐘頭要站得下來,特別是冬天,還不能怕冷水。
以為那滑藥是什麼化學藥劑之類,老方一笑,說山上能做滑藥的植物很多,如滑樹、糯葉、野棉花根、彌猴桃藤等,放上滑藥,紙就不粘連了。他似乎明白我們的用心,又解釋,連漚制樹皮的石灰,經過反覆使用,也沒了衝勁,對環境不會造成破壞。
至於洞市造紙始於何時,已無可稽考。據清同治11年(1872)所編《安化縣誌·物產篇》載:安化“紙有皮紙、火紙。皮紙,樹皮所制,陸璣詩疏:楮謂之榖桑,可搗以為紙,各處有之。火紙,竹筍所制,邑歸化鄉造紙較多,有斧頭尖、千張把等名。”這裡,火紙即燒紙,為敬神祭祀用。歸化是大福、黃沙坪一帶。可見,安化造紙,古已有之,且最發達的地方還不在洞市。
縣誌又載:民國23年(1934年),安化從事紙業生產者有3000多人,約占全省紙業工人的1/10。年產土紙51.2萬擔,年產值達224.2萬元(銀元)。至民國31年(1942年),安化有紙槽1720個,從事造紙業者5100餘人。當年全縣有名的紙莊有:利用厚紙莊、李大楷紙莊、多福紙莊、李正三紙莊等。透過一頁頁翻黃的縣誌,可遙想當年安化“一紙風行天下”的繁榮。
新中國成立後,造紙業公私合營,成立安化縣造紙廠,採用機械化生產,日產包裝紙2噸,至1983年,因產品滯銷而停辦。90年代後,農民有了自主權,民間造紙才逐漸恢復。
過去,安化紙業除本縣用紙外,最大銷量是瀏陽醴陵,因為他們的皮紙綿實勁道,是花炮的最佳用紙和瓷器的理想包裝。安化過去因運輸不便,還有用皮紙做油簍子的。因為用桐油竹篾和皮紙糊成的簍子,較之木製和陶器容具,能減輕許多重量。隨著“千兩茶”的復興,則主要用於茶葉包裝。
安化皮紙還因為具有“柔韌清香,色澤仿古,著墨不滲,久藏不蛀,價格便宜”等特點,歷來還是練習書法的理想材料。省市一些著名書法家也看好安化皮紙,每次到了洞市,都像撿了寶一樣,一刀刀扛回去。
至於益陽其它縣市,過去均有古法造紙,其中銷量最大的是冥紙和草紙。冥紙不僅有供燒化的紙橋、紙馬、紙錢,還有棺材入殮用的“石灰包”和“魚鱗甲”。草紙在衛生紙巾沒有普及之前,各縣市均有大型的草紙廠。草紙以稻草為原料,製作工藝較簡單,也較粗放。這些紙廠,後因“破四舊”和現代造紙業的衝擊,大都退出歷史舞台。
上世紀90年代初,除了南縣和沅江現代造紙比較發達外,資陽、赫山和桃江的手工造紙均有恢復,其中,資陽區新橋河鎮水口山村就有10多家造紙作坊。業主以孫姓為多,稱自己的祖先是晉武帝太康元年晉滅吳後,從江西遷徙過來的,從事造紙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
雖然益陽的古造紙工藝有所恢復,但較之過去,卻不可同日而語。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任其自生自滅,還是想辦法保住傳統文化中的這一吉光片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民間文化是民族血液中的DNA。那么,益陽皮紙作為民間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是益陽造紙業的DNA,也是益陽傳統文化的DNA。保護好這個文化遺存,對弘揚民族精神,振興益陽經濟,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以為,要留住這道千年風景,可從三個方面考慮:
一、對一些重點造紙村落,政府應積極扶持。要在發掘古造紙工藝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上下工夫,讓從事造紙業的匠人在經濟上獲得保證。對一些比較精緻的手工紙,不能單純從使用價值上去看待,而應把它視為一種文化遺存。
二、進一步發展地方經濟,帶動古造紙工藝。安化“千兩茶”的振興,使洞市皮紙有了新的銷路,今後在書法、紙傘、紙扇甚至宗教、祭祀等用紙上,也應多想些辦法。譬如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們的黃表紙,在焚燒時符合宗教和祈福的要求——有大塊的紙灰飄落——使其走向省外,走出國門。
三、樹立全民保護意識,實行民間自救。鄉間可成立“古造紙協會”或“手工造紙聯合體”,以紀念“紙仙”蔡倫為由頭,開展一些經濟文化活動。也可結合農家樂等景點,建一些“紙吧”,讓遊客在“抄紙”“揭紙”的樂趣中體驗古風遺韻,觸摸傳統文化的根脈。
洞市洞市
梅山武術梅山武術
洞市擂茶洞市擂茶
洞市罈子菜洞市罈子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