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寺(江蘇省徐州市泰山寺)

泰山寺(江蘇省徐州市泰山寺)

泰山寺院原名為顯濟廟,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齡將其更名為碧霞宮,即俗稱的“奶奶廟”。位於江蘇徐州泉山區泰山山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山寺
  • 外文名:Taishan Temple
  • 縱深:300米
  • :100米
  • 性質:寺廟
  • 宗教:佛教
建築,傳說,

建築

沿著蜿蜒的盤山小路拾階而上,曲徑通幽。山路的兩邊密密麻麻林立著參天大樹,每隔數十米,就有一座長方形的水泥平台,供人們休息、消遣,進入泰山寺走不多遠不遠,就到了天王殿。天王殿是佛教寺院的第一殿堂,因供奉四大天王而得名,殿中端坐的是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佛經稱其為繼承佛祖釋迦牟尼佛位的未來佛。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彌勒菩薩的背後是身披盔甲,手持金剛杵的護法衛韋馱天將。左右兩側為威武剛強、高大雄壯、現怒目相的四大天王。左側第一尊為東方持目天王多多羅吒;第二尊為南方增長天王,名毗樓勒迦;右側第一尊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琉博叉;第二尊為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民間俗稱四大金剛。喻為風、調、雨、順,寓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繼續前行,路的左側是地藏菩薩的像,右側則是觀音洞,觀音洞上端是座寬大的亭子。
泰山寺泰山寺
而正前方是規模宏大的大雄寶殿。登臨山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雲海、晚霞,令人興奮不已,徐州的美景盡在眼底,心曠神怡之情頓時油然而生,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泰山寺的大雄寶殿是徐州地區規模最大的大雄寶殿據悉,方圓10公里內都可看到大雄寶殿的雄姿。 重修的大雄寶殿投資500多萬元,都是泰山寺自籌的資金,規模是過去的20多倍。大雄寶殿主殿長25米,寬20米,高19米,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
大雄寶殿的建成,使得整個泰山寺縱深300米,寬100米,依山勢形成三進院落,從前至後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碧霞元君殿。
而泰山寺的最頂端就是名聞遐邇的碧霞元君殿(民間也稱泰山娘娘殿),大殿左右兩邊皆是規模不小的配殿。泰山奶奶殿前的香爐則是煙霧繚繞,一年四季,來此上香、叩拜的善男信女是絡繹不絕。

傳說

據考證,泰山寺興建於明朝嘉慶年間,當時叫“顯濟廟”,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齡將其更名為碧霞宮,即俗稱的“奶奶廟”。說起“奶奶廟”的來由還有段動人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徐州一帶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一些有錢有勢的人,騎馬坐轎的來到徐州六七百里地的東嶽泰山,求東嶽大帝為其保佑,而許多貧民百姓則沒有盤纏錢只好在家坐以等死。而東嶽大帝之女,心地十分善良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當時年僅十五六歲,得知這一情況,非常焦急,欲拯救處於水火中的災民,決定自己獨自前往徐州為更多的百姓消災除害、解難。但家人考慮她年紀尚小且隻身一人,放心不下,沒能同意。這可急壞了小碧霞,此時曹舅爺知道後表示願意護送泰山奶奶前往徐州。經過長途艱辛跋涉及一路上舅舅的悉心照料,二人終於來到了徐州並很快降服了瘟神,也為從四方趕來的百姓治病收災。人們為了紀念泰山奶奶功德,特意為她建立了殿堂。同樣,曹山舅不僅護駕有功,他也為人憨厚,性格耿直,樂善好施,疾惡如仇。人們也不會忘記曹山舅,娘娘殿建成後,人們又建了曹山亭,裡面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從此常年在山下一條上山的路口守護,嚴防妖魔上山搞破壞,並向人們講述“做善得福,做不善遭殃,因果報應的道理,勸化世人回心向善”。
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頂,規模宏偉,氣勢不凡。大殿正前是香爐等設施,平日裡是煙霧繚繞,香火鼎盛。大殿前端左右兩方皆是配殿,大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氣派,殿內的正方是三尊與真人大小相當的泰山奶奶的金色坐像,披著紅色披風,挽著髮髻,面目慈祥,和藹可親。泰山奶奶很靈驗,人們也賦予了很多的美好傳說,泰山奶奶心地很善良、富有同情心,只要你是誠心向她老人家祈禱、許願,泰山奶奶多會幫你排憂解難,但是許願後要是應驗,不要忘記給泰山奶奶還願。泰山奶奶喜歡美,還願時除了要給老人獻上五色水果,還要再給奶奶買束鮮花。
按照有廟就有廟會的常理,可以推斷泰山廟會的形成應在奶奶廟建成之後。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為泰山廟會,也是廟會的正會,其後兩天是偏會。這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幾天。四鄰八鄉的善男信女都雲集於此給泰山奶奶敬香磕頭,乞求平安。而民間依然流傳著“上山不拜曹山亭,泰山奶奶不知情”的說法。所以,來泰山要先拜山腳下的曹山亭。這也是徐州泰山文化的一大亮點。四面八方的敬香者紛紛來到泰山廟,朝拜“泰山奶奶”,以求多子、多福。逢會期間,敬香者不僅涉及所屬六縣(市)、五區,而且魯南、豫東、皖北一帶的善男信女都來此朝拜。這充分體現了佛教文化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精髓的深入人心,也反映了人民民眾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渴求。
從山腳到山頂,蜿蜒的盤山小路的兩邊涌滿了出售各色商品的小販,不僅引的孩子們流連忘返,纏著父母要買,就連經歷了風雨滄桑的老人們也是流連駐足~~~~~小販們的吆喝聲以及以及整個熱鬧的場面,構成了一副熱火朝天的場面。遠鄉的人更是推車挑擔‘攜家帶眷,爭先恐後趕來。沿路兩側,各種零食攤點,緊緊相連,山腳下的松林布滿帳篷,南北形成數條小巷,菸酒飯店,刀案相碰,桌球作響,吆三喝四招徠顧客。
泰山廟會的盛況,民國初年徐州宿儒楊維周老先生,在其《泰山竹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紛紛俱作泰山行, 綠女紅男盡出城。
更有何人夸遠足,莘莘學子氣崢嶸。
雲龍山過人叢叢,泰岳危峰指顧中。
滿路兒童齊拍手,歡然共說碧霞宮。
翩翩車馬侈豪華,僕從追隨說大家。
曠野苦無休息處,松林張幕試新茶。
擾擾紛紛鬧市多,居然鬧市在山坡。
更與空地人從居,男試其能女唱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