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風格

波普風格

波普風格是一種流行風格,它以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誕生於英國,又稱“新寫實主義”和“新達達主義”,它反對一切虛無主義思想,通過塑造那些誇張的、視覺感強的、比現實生活更典型的形象來表達一種實實在在的寫實主義。波普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圖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普風格
  • 外文名:Pop Style
  • 別名:新寫實主義、新達達主義
  • 產生:20世紀50年代中期
  • 發源地:英國
  • 表現形式:圖形
歷史起源,主要特點,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理察·漢密爾頓,凱斯·哈林,大衛·霍克尼,羅伯特·文丘里,米諾儒·雅馬薩奇,評價,

歷史起源

波普風格這個詞來自英語的Popular(大眾化),最早起源於英國。二戰以後出生的新生一代對於風格單調、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十分反感,認為它們是陳舊的、過時的觀念的體現,他們希望有新的設計風格來體現新的消費觀念、新的文化認同立場、新的自我表現中心,於是在英國青年設計家中出現了波普設計運動
波普風格波普風格
波普運動產生的思想動機來源自美國的大眾文化,包括好萊塢電影搖滾樂消費文化等。英國的“波普”運動由於受藝術創作上的“波普”運動很快發展起來。
波普風格的中心是英國。早在戰後初期,倫敦當代藝術學院的一些理論家就開始分析大眾文化,這種文化強調消費品的象徵意義而不是其形式上和美學上的質量。這些理論家認為,“優良設計”之類的概念太注重自我意識,而應該根據消費者的愛好和趣味進行設計,以適合於流行的象徵性要求。對這些理論家而言,消費產品與廣告通俗小說及科幻電影一樣,都是大眾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可以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的文化定義是“生活方式的總和”,並把這一概念套用到了批量生產物品的設計之中。
在尋求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產品的過程中,他們將目光轉向了美國,對20世紀50年代美國商業性設計,特別是汽車設計中體現出來的權利、性別、速度等象徵性特徵大加推崇。到20世紀60年代初,一些英國企業和設計師開始對公眾的需求直接作出反應,生產出了一些與新興的大眾價值觀相呼應的消費產品,以探索設計中的象徵性與趣味性,並開拓在年輕人中的市場。這些產品專注於形式的表現和純粹的表面裝飾,功能合理的生產一類現代主義的觀念被冷落了。
波普設計十分強調靈活性與消費性,就是產品的壽命應該是短暫的,以適應多變的社會文化條件,就像此起彼伏不斷變化的流行歌曲一樣。1964年英國設計師穆多會(Peter Murdoch)設計了一種“用後即棄”的兒童椅,它是用紙板摺疊而成的,表面飾以圖案,十分新奇。
手型沙發手型沙發
與此同時,紙制的耳環手鐲甚至紙制的衣服都風行一時。克拉克(Paul Clark)在同一年設計了一系列一時性的波普消費品,包括鐘、杯盤、手套及小飾物等。克拉克將大英國協的米字旗圖案用到了所有的產品之上,而不管其功能如何,設計的重點是表面圖案,並強調暫時感和幽默感。這一系列產品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成了倫敦搖滾樂隊的標誌,並在一些商店裡出售。
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英國波普設計走向了形式主義的極端,如瓊斯(Allen Jones)在1969年設計了一張桌子,它由一個極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著背負玻璃桌面。

主要特點

波普風格主要體現在於年青人有關的生活用品等方面,如古怪家具、迷你裙、流行音樂會等。簡單來說,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追求大眾化、通俗化的趣味,設計中強調新奇與獨特,採用強烈的色彩處理。這些設計都具有遊戲色彩,有一種玩世不恭的青少年心理特點,好似流行歌曲一樣,以其靈活性與可消費性走出英國國門,進而形成為一場世界性的設計運動。
  2. 從設計上說,波普風格並不是一種單純的、一致性的風格,而是各種風格的混合,他追求大眾化下的、通俗的趣味,反對現代主義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設計中強調新奇與獨特,並大膽採用艷俗的色彩。
  3. 追求新穎、追求古怪、追求稀奇,“波譜”設計風格的特徵變化無常,難以確定統一的風格。可以說是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折中主義的特點,它被認為是一個形式主義的設計風格。

代表人物

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1930年出身於美國匹茲堡的一個斯洛伐克移民家庭。《瑪麗蓮·夢露》是安迪·沃霍爾在1962年最典型的代表作。
在狂熱的1960年代,安迪-沃荷開始用波普藝術征服紐約。可口可樂、香蕉、米老鼠、Campbell湯罐頭,甚至毛澤東和夢露。一切日常生活中稀鬆平常的物品,在他手中都變成了藝術。1962年,安迪創立了他註明的“工廠”工作室(The Factory)。在那裡,他的“藝術工人”們可以自由的創作藝術。
《瑪麗蓮·夢露》《瑪麗蓮·夢露》
1975年,安迪出版了他的非正式自傳《安迪-沃荷和他的普普人生》(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書中他詮釋了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掙錢是一種藝術,工作也是藝術,把生意做好就是最好的藝術!
輝煌過後,晚年的安迪-沃荷遭遇的是冷落和非議,人們不但不再歡迎這位大師,反而會攻擊他。1987年2月22日,他意外死亡於一個簡單的膀胱手術後的併發症。安迪死的時候,紐約甚至沒有一個地方專門展示他的作品。他的珍貴是人們回憶他時才被發現。

理察·漢密爾頓

理察·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被譽為“波普藝術之父”,杜尚的學生,英國最具有影響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到底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

凱斯·哈林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1958年5月4日-1990年2月16日)是1980年代,美國街頭繪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
《到底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到底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
他最早期的作品是在1980年創作的,當時他在紐約捷運的車站中,尋找黑色的海報待貼處,使用白色粉筆塗鴉,多為粗輪廓線,單色、空心的抽象人、動物等圖案,他的作品經常猶如某種複雜花紋,各種圖案充滿了整個構圖,往往沒有透視,也沒有肌理,但具有許多象徵性的感情,如吠叫的狗,跪趴著的小人等。

大衛·霍克尼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2年生於英國。1953年進入布雷德福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兩年,爾後進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習,並獲該院金勒斯獎,1966年在克斯明畫廊舉辦個人畫展。
霍克尼早年追隨漢密爾頓發展波普藝術(Popart),60年代波普藝術在美國為全盛時期,代表人物有R·利希滕斯坦和A·沃霍爾。他們的特點是以人們衣食住行的日用品為繪畫對象,採用實物拼貼、環境設計的方法,物象是精細的、變形的,具有廣告設計的性質,畫面顯示為冷漠超然的風格。數十年中霍克尼繪畫都吸取這種波普藝術的特點,又創造性地融入他的繪畫之中。他的畫寫實中略帶變形,既有精細的照相寫實,又有變形誇張的拼合,那種人與存在,人與社會細微奧妙的變化深藏在他的作品之中。

羅伯特·文丘里

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年6月25日生於費城,被譽為波普建築之父。
1961年美國費城有一個老婦人瓦納(Vanna Ventur)決定幫助她36歲卻仍無建樹的建築師兒子,辦法是自己出錢請兒子蓋一座便宜的小住宅。沒想到這座當時專業觀點看是怪異醜陋的住宅,日後卻成為建築史上赫赫有名的“栗樹山母親住宅”。而這個建築師兒子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也籍之成為波普建築之父。
羅伯特·文丘里《栗樹山母親住宅》羅伯特·文丘里《栗樹山母親住宅》
“母親住宅”也許還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波普建築(也許它還顯得不夠蠢),但是它已經在觀念上清晰地呈現了波普的基本要義:擯棄高雅,擁抱世俗,玩弄符號,追求混亂,這些觀點基本上是針對造型的,說穿了波普建築是一種抵制理性,譁眾取寵,追求豐富怪異造型的建築。
1966年文丘里出版了《建築的矛盾性與複雜性》,更從理論上向當時主流的現代主義刻板單調的火柴盒建築開炮。他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就是多)調侃為“less is a bore”(少就是悶)。
文丘里說“建築師再也不能被正統現代主義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說教嚇住。我喜歡建築要素的混雜,而不要純淨;寧要歪歪扭扭,而不要直截了當;寧要自相矛盾,也不要直率和一目了然"。
1972年文丘里出版了《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他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是精英文化,而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是平凡、活潑,裝飾性強的建築。他認為賭城拉斯維加斯的霓虹燈、廣告牌、快餐館等商業而誇張的造型正是民眾的價值標尺,建築師要同民眾打成一片,就要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之前是職業建築師以高雅的現代主義建築教化民眾,文丘里卻要他們俯首向混合著低級趣味與過度刺激的市井文化取經。因為文丘里看來,現代主義完全是壓抑個性,扼制享樂的非人性的建築風格,建築師應該放下臭架子向人民民眾的審美學習,走波普建築之路。
從這個意義上看,蓋里哈迪德馬岩松都應該算作是骨子裡的波普建築師。

米諾儒·雅馬薩奇

米諾儒·雅馬薩奇(Minoru Yamasaki),1912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1986年2月因癌症逝世,美國籍日本裔建築師。
1949 年他建立了自己的事務所,他與米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設計上深受米斯的影響。30年代口袋裡僅有40美元的山琦實從華盛頓移居紐約,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差事,那就是與施里夫、蘭姆和哈蒙等一起承擔帝國大廈的設計工作。在1973年世貿中心雙子樓落成之前,帝國大廈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樓。
他1958年設計完工的底特律市威恩州立大學的會議樓,既體現了西方古典傳統,又有西方現代風格,還融進了東方園林的手法,有一種典雅、細緻的個人品味。這一風格在他後來的諸多建築作品中得到了發揚和提升,並獨樹一幟。
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1977年的《後現代建築語言》一書中聲稱:“現代建築於1972年7月15日下午3時32分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城死去,許多人不曾注意到這一事件,也無人為之出喪,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突然死亡的說法失實”。這一歷史事件其實是指聖路易斯的房屋管理局將當地一處治安混亂、無可救藥的黑人高層住宅區(Pruitt-Igoe)的爆破拆除。設計這些大樓的建築師正是史上最倒霉的建築師山崎實。

評價

波普風格代表20世紀60年代工業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波普”是一場廣泛的藝術運動,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波普”設計運動是一個形式主義的設計風潮,由於違背了工業生產的經濟法則、人體工學原理等,很快就衰退了,但是它在形式上的探索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