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威遠樓

泉州威遠樓

泉州威遠樓又稱譙樓,民間訛稱為北鼓樓,位於泉州舊城區中山北路的州頂古州衙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威遠樓的始建史無明載。根據一些史載,大致可知建築年代在唐至五代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威遠樓
  • 地區泉州
  • 又稱:譙樓
  • 訛稱:北鼓樓
泉州威遠樓,發展歷史,

泉州威遠樓

泉州威遠樓又稱譙樓,民間訛稱為北鼓樓,位於泉州舊城區中山北路的州頂古州衙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威遠樓泉州威遠樓

發展歷史

威遠樓的始建史無明載。根據一些史載,大致可知建築年代在唐至五代之間“雙闕”是供嘹望的樓,因有東、西兩門,又稱“雙門”。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2·古蹟志坊宅附·城中古蹟·天地春》:“天地春,即上條所云‘雙闕’也。東西兩門,中累石如城,蓋樓其上顏曰‘天地春’。”
武榮州治從南安豐州移至今泉州市區是在唐·久視元年(700年),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其時並在北隅(今中山公園一帶)依雲榭筑州衙,建六曹都堂署及參軍廳,衙前辟南大街為市。不久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雙闕”之始建大概在這個時期。
宋代,“雙闕”為“測漏所”。
元因之。至正九年(1349年) ,泉州達魯花赤偰玉立新建一座規模宏偉的衙門,原址再建“雙闕”,仍為“測漏所”,並請三山(福州)名士吳鑒撰寫碑記。
明·擇址重建“譙樓”
明·英宗·正統間(1436—1449年),原“測漏所”毀,在古州衙前擇址重建,為“譙樓”。清·道光《晉江縣誌·威遠樓》引明·史繼偕記云:“我朝改郡為衛,正統年毀撤而更之。而移其址於第二門,則實由正統間始。……(按:此則移今所者,始於正統也。)”
明 ·天啟六年(1626年),東閣大學士、泉州人史繼偕書寫《重修譙樓記》。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3·公署志倉厫附·泉州衛指揮使司》收錄如下:
“史繼偕《記》:
郡故有譙樓,相傳唐末·閩越·王審知撫有七閩,始開府治。前辟雙闕,下累石如城。稍北九十步為應門。應門者,第二門也。
歷宋、元,因其舊,改譙樓為測漏所。後屢圮屢葺。至正(1341—1368年)年間,乃大新之,而舊志莫考。按陶人欵識,有‘至正元年’字,則建於是年無疑。
我朝改郡為衛,正統年毀,撤而新之。而移其址於第二門,則實由正統(1436—1449年)間始。歲久漂搖,日就傾圮。於是,郡大夫漢陽沈公(沈翹楚)來守是邦,慨然引為已責。以其贏若干鏹,為文武吏倡。余不佞,及諸薦紳各出橐中裝助之。詳具大夫所為記中。說者謂郡城中含七山,斯樓實踞其中,以故人文甲天下,由地脈所團聚處。今茲一飭,治間山川,愈以開明靈秀,倍為映發,此其劾〔豈〕獨一測漏知時已哉?文武為憲大夫有之,是可書也。
役始丙寅(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竣於八月。
大夫為酒招余,落之而系以詩:
於赫泉山,牛女分躔。郡治踞之,靈異結蟠。爰有譙樓,翬飛雲連。重階疏寮,海邦所瞻。傳且千祀,豐極而圮。間或增修,補苴焉已。浸尋弗支,疇度疇理。哲匠應期,沈侯則以。義問一宣,群公鹹應。迨及簪紳,斥貲相競。是築是營,無煩後命。層構幻成,麗譙遜盛。乃命芳筵,把酒酹天。中和樂職,天子萬年。文廟峙東,武衛後列。佳氣蔥蘢,孕為材傑。仰贊皇猷,星暉月潔。太史陳風,天顏闓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