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演變

河口水流或外海海平面變化引起河口河床的變遷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口演變
  • 外文名:Estuaryprocess
1. 河口演變過程,2. 不同河口的演變,

1. 河口演變過程

在最近的地質年代內,地球曾經歷經冰川期,海平面有很大變化,大約距今18000年以前,海平面比現今低約100m。現代河口位置是最後冰川消融以後,大約距今6000年以前的海侵確定的。海侵使河口大都稱為溺谷河口或三角港河口。從那個時期以來,流域來沙豐富的河口逐漸向海淤積延伸,形成三角洲河口,而流域來沙少的河口則依然保持三角港狀態。
河口區是淤積環境。在近代河流與海洋因素綜合作用下,流域來沙經水流挾帶到河口區後,由於比降變緩,河寬加大,流速減緩以及絮凝等原因而落淤;海域來沙隨潮流帶入河口區後,當潮波變形達到一定程度,漲潮輸沙量大於落潮輸沙量時,也會造成河口淤積。此外,鹽水異重流和風浪等,都會使河口淤積。
不同的來沙條件形成河口淤積體的不同形態,流域來沙源源不斷,使河口淤積延伸,河寬縮小。流域來沙大的河口,多淤積成突出於海岸線的水下三角洲。靠河流一側逐漸抬高,露出水面為三角洲平原。世界上來沙量多的河流無不形成廣闊三角洲平原,如中國的黃河,長江,印度、孟加拉的恆河,非洲的尼羅河。
流域來沙豐富的河口在向外延伸時,水位也逐漸抬高,致使水流在河岸薄弱地帶沖成缺口,出現分叉。

2. 不同河口的演變

三角洲延伸速率和汊道穩定性與流域來沙量、口外潮流等因素有關,中國黃河是著名的弱潮多沙河流,據1964年至1973年9月統計,進入河口區的總沙量為113.8億t,其中淤積在陸上和濱海區的占63.8%,平均每年造陸50.7km2,由此引起河道頻繁擺動。1822~1982年,在近代三角洲上實際行水92年,其中較大的改道有11次,平均約九年改道一次,河道極不穩定。中國珠江屬清水河流,徑流量豐沛,含沙量一直僅為0.29kg/m2,其河口就形成汊道縱橫的網狀三角洲,分8個口門入海,汊道均十分穩定,每一口門因來沙分配和潮差不同,塑造口門特性也不同。
海域來沙豐富,同時河口具有喇叭口外形提供大進潮量,才可能把泥沙推到口內淤積,形成三角港河口,中國錢塘江口既是這一類型。
沿河口河床縱剖面常有隆起的淺灘。一般三角洲河口淺灘在口門附近,稱攔門沙;三角港河口淺灘在口內,稱沙坎。攔門沙和沙坎通常都是礙航淺灘,需要整治或疏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