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門第三國小

沈家門第三國小

沈家門第三國小(Shenjiamen No.3 Primary School)創立於1941年8月,現位於沈家門荷里路12號。學校以“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為辦學目標;以“文明、樂學、發展”為校風;以“求實、探索、奉獻”為教風;以“博學、善思、明理”為學風。近幾年來,先後獲得省體育達標先進單位,市素質教育示範學校,市電化教育達標學校,市教師基本功訓練先進集體,市示範性家長學校,市群體師德創優學校,區行風建設先進集體,五年來連續保持區級文明單位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家門第三國小
  • 外文名:Shenjiamen No.3 Primary School
  • 創立時間:1941年8月
  • 位於:沈家門荷里路12號
學校簡介,發展歷史,發展現狀,所授榮譽,

學校簡介

沈家門第三國小以“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為辦學目標;以“文明、樂學、發展”為校風;以“求實、探索、奉獻”為教風;以“博學、善思、明理”為學風。
建校62年來先後有20位校長為學校的發展嘔心瀝血。有200多名教師默默無聞育桃李芳天下,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發展歷史

60年前,由旅法歸僑洪永川,向其義父南洋華僑富紳盧玉成募集辦學經費6.4萬銀元,擬在沈家門辦一所中學和國小,並要求命名“克昌”,以志紀念其先翁盧克昌。後因抗戰爆發,存在上海銀行之款被日寇凍結,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只得借用天主堂余屋於1941年創辦“沈家門私立克昌國小”,洪永川先生為校董,聘請天主教神父姚元中為校長。當年招生120名左右,設初小四個班,教學內容注重德、智、體,不教日文。開辦後校譽斐然,學生逐年增加,成為六年制完全國小,至抗日戰爭勝利,學生已達300餘名。1953年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命名為“沈家門第三國小”,有班級8個,教師11名,學生340名。
抗戰勝利後,設在荷葉灣羊府殿的鄞縣東錢湖同鄉會,為解決其漁民子弟入學,在羊府殿內開辦了“私立鄞湖國小”,教師6名,學生160餘人,開設1-4年級四個班,1953年改名為“沈家門第四國小”。1952年2月與沈家門第三國小合併,遷至荷外里坑馬家祠堂為三小分部(1-3年級),三小為本部(4-6年級),(1958年8月——1959年7月)分部曾被命名為“沈家門第五國小”。 1959年8月兩校合併為沈家門第三國小,全校共有19個班,900餘名學生,24名教師。
1964年由上級撥款1.5萬元,把在荷外里坑的原沈三小分部畚斗型舊平房拆除正中部分,改建成兩層教學樓,計有8隻教室,中間2隻小辦公室,留下東西兩邊舊房仍繼續使用,直到2000年全部拆除。
1972年在國小基礎上附設國中四個班,學生200名,1980年附中停辦學生轉入沈家門第二初級中學。1973年全校共有27個班,學生1500餘名,教師近50名,因學校規模過大、校舍分散,把原沈三小分部馬家祠堂的民辦班、舟山水產公司子弟學校合併另立一校,命名“沈家門荷外國小”。附設國中班兩個,學生100名,後國中停辦學生轉入沈家門第二初級中學。1983年原沈三小校址劃給共青團普陀縣委,興建了普陀縣青少年宮。是年由縣政府撥款12萬元,在荷外國小的後操場新建了四層教學大樓一幢,學校占地面積1267平方米,建築面積1450平方米。1984年8月沈三小遷到荷外國小合併成為現在的沈家門第三國小。2000年由區、鎮政府撥款250萬元,動拆學校周圍民房和拆除舊校舍,在原教學大樓西首新建了五層綜合大樓(名曰海藝樓)。

發展現狀

學校現有建築面積3343平方米,生均5.2平方米。校內有電腦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另有音、體、美、勞、圖書閱覽各室配套齊全,實現了校園計算機網路管理,為學校教育現代化創設了良好的條件。

所授榮譽

在教育方針指引下,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近幾年來,先後獲得省體育達標先進單位,市素質教育示範學校,市電化教育達標學校,市教師基本功訓練先進集體,市示範性家長學校,市群體師德創優學校,區行風建設先進集體,五年來連續保持區級文明單位稱號。教師、學生在全國、省、市級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達130多人次,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