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公主(漢江都王劉建之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細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間),漢江都王(揚州劉建之女,漢武帝為結好烏孫(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細君為江都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劉細君是西漢遣外番的第一位劉姓皇室宗室女,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且是皇室真正的金枝玉葉,被後世譽為“第一位名傳史冊的和親公主”和“和親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

基本介紹

  • 本名:江都公主
  • 出生時間:公元前121
  • 去世時間:前101年
  • 性別:女
人物簡介,歷史背景,細君和親,歷史貢獻,公主墓,後世評價,

人物簡介

就歷史事實而言,王昭君出塞只是細君和親的餘響。細君以及隨後的解憂兩位公主遠嫁烏孫,為將西域正式納入祖國版圖產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父劉建於公元前121年企圖謀反,後未成自縊。細君母以同謀罪被斬,當年由於細君尚小,因而躲過一劫。公元前117年,劉胥被封為廣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間的侄女劉細君。後漢武帝為了聯合烏孫(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抗擊匈奴而於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獵驕靡(又作昆莫),以和烏孫結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漢書·西域傳》記載,細君公主出嫁時,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侍御數百人,贈送其盛”。細君公主到達烏孫後,獵驕靡封她為右夫人,隨從工匠為她建造了宮室。
細君公主在烏孫語言不通,生活難以習慣,思念故鄉,作《悲愁歌》(又名《細君(烏孫)公主歌》、《黃鵠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zhān,即氈)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hú,天鵝)兮歸故鄉。
據說,烏孫公主的悲歌傳到漢武帝的耳中。漢武帝也不禁為之感動,非常同情她的境況。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帶者錦繡幃帳,贈給烏孫公主
兩年後,獵驕靡去世,其孫子岑陬軍須靡繼承王位。按照習俗新王要繼承舊王的所有妻妾。細君公主無法接受,向漢武帝請求歸國,漢武帝讓她接受當地風俗(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以成就聯合烏孫共擊匈奴的大局。細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後,細君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後,因為產後失調,加上心緒難平,不久便憂傷而死。
作為漢朝烏孫的第一個友好使者,細君公主積極聯絡烏孫上層貴族,使烏孫與漢朝建立了鞏固的軍事聯盟,初步實現了聯合烏孫,遏制匈奴的戰略目標。其功績不亞於“鑿通西域”的張騫細君公主也是中原地區先進文化西傳開端的使者,她和隨嫁的漢族將士、宮女、工匠等最早進入西域的漢人,將漢文化帶入烏孫,推動了烏孫社會經濟的發展。

歷史背景

細君遠嫁烏孫,是同張騫通西域的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的。
據《前漢書·烏孫傳》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伊犁河流域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烏孫國的遊牧地。當時烏孫屬哈薩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擊敗西北邊塞的匈奴,張騫建議用厚賂招引烏孫,同時下嫁公主,與烏孫結為兄弟,這樣就可“斷匈奴右臂”,共同夾擊匈奴,於是漢朝就有了第一位遠嫁西域的細君公主。
西漢前期,北部邊疆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當時漢朝處建國之初,民生凋敝,政局不穩,為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漢高祖劉邦採納劉敬的建議,“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和親”,“冀以求安邊境”。然而,匈奴一方面通過和親,得到了大批財物,另一方面又不斷侵擾邊境,對西漢進行軍事掠奪。到漢武帝時,經過60餘載的苦心經營,漢朝國力日漸強盛,漢武帝為擺脫受制於匈奴的被動局面,數度開塞擊胡。特別是經衛青霍去病的打擊,匈奴從此遠遁漠北,使“漠南無王庭”。
匈奴之戰,極大地削弱了匈奴的軍事、經濟實力,其逐步喪失了對陰山、河西走廊廣大地區的控制。因其依然控制著西域諸國,還擁有一定的實力與漢抗衡。這些國家是匈奴的重要經濟支柱,漢朝當時只有爭取到西域諸國的支持,才能從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脅。為取得徹底的勝利,漢武帝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武力與懷柔雙管齊下,聯合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實力強大的烏孫,就成了主要的爭取對象。公元前2世紀初,烏孫與月氏均在祁連山附近遊牧,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時,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出生,由匈奴冒頓單于收養成人。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獵驕靡率領部眾西擊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帶,建立了烏孫國。烏孫多年來一直是匈奴的從屬,獵驕靡感念匈奴的恩德,卻又不願長此蜷伏於匈奴肘腋之下
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勸漢武帝聯合烏孫共御匈奴,漢武帝聽取了張騫提出的聯合烏孫以“斷匈奴右臂”的建議,命他為中郎將,率副使、將士三百餘人,攜帶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烏孫、大宛(今蘇聯費爾乾納盆地)、康居(今蘇聯中亞巴爾喀什湖至鹹海之間)等地。張騫到了烏孫,要求烏孫王昆莫東回故土(指敦煌祁連之間的地區),臣服於漢,以防匈奴,並答應把漢公主嫁給他,作為結盟的條件。然而,烏孫漢朝不甚了解,加以歸屬匈奴已久,態度猶豫不決。
直到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國,烏孫才派使者數十人,隨同來漢朝察看情況。烏孫使者回國後,盛讚漢朝的廣大和富庶。烏孫看到了漢朝的強盛,同時又懼怕匈奴報復性的侵略,於是自動地結好於漢,遣使獻馬,表示願意和親,結為昆弟之交。武帝當下同群臣計議,同意了這個要求,只是提出說:“一定要先來納聘,然後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細君和親

細君生在鐘鳴鼎食之家,長於溫柔富貴之鄉。其父劉建養尊處優放蕩不羈。他聯絡對朝廷不滿的劉安等人,企圖謀反。丞相府長史在他的住處查出了武器、印璽、綬帶、使節和地圖等準備反叛的大量物證,立報漢武帝劉建情知罪不可赦,遂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帶自縊身亡,細君的母親以同謀罪被斬。父死時,細君尚幼,赦無罪。不久被帶入長安宮中生活,並有專人教以讀書。稍長,細君即能詩善文,並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雙全的大公主。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年間,烏孫漢朝廷獻上良馬千匹,作為漢家公主的聘禮。於是,一紙詔書改變了細君一生的命運。漢武帝命她遠嫁“去長安八千九百里”的烏孫國。年僅16歲的細君前往烏孫和親。送嫁那一天,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武帝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鄉國之思”。關於細君公主出嫁,民間也有另一種說法。據說細君出嫁時的車隊是從江都出發的,行經安徽靈璧時,細君停車駐馬,在一處山岩前悄然佇立,手撫巨石,東望鄉關,久久不忍離去,以至於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這手印後來經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觀,名為“靈璧手印”。
細君生得纖弱嫻靜、白嫩艷麗,且能歌善舞,才貌雙全。獵驕靡非常高興,“以為右夫人”。烏孫人因其膚色白淨、花容月貌,稱細君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膚色白淨美麗像馬奶酒一樣的公主”)。匈奴得知烏孫與漢結盟,唯恐烏孫被漢朝拉過去,也照樣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昆莫(“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昆莫就以細君為右夫人,以匈奴女為左夫人。按照中國習俗,右的地位高於左,右為“上首”,左為“下首”。然而,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隨畜,與匈奴同俗“;而匈奴的習俗卻是:“尚左,其坐,長左而北鄉”。即左為尊,右為卑。也就是說,烏孫國的習俗與大漢相反,是“左”高“右”低。
細君到了烏孫以後,即開始進行政治活動,“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以博取烏孫貴族們的歡心。用漢武帝所賜豐厚妝奩與禮物,廣泛交遊,上下疏通,為漢朝做了大量工作。
按照烏孫的風俗習慣,兄弟可以和寡嫂結婚;兒子可以和非親生的寡母結婚;甚至祖父尚在,孫子竟可以和後祖母結婚。而漢人在曾經的春秋戰國時期,父親死後,兒子可以娶庶母,叫做“蒸”,而兄,叔死後,弟弟或者侄兒可以娶寡嫂或者嬸母,叫做“報”兩者合稱收繼制,也叫轉房制,是符合春秋戰國時期道德規範的。但是漢武帝時,儒家興起,收繼制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當時,烏孫王昆莫年歲已老,準備讓他的孫子岑陬烏孫公主為夫人。這個不合漢家傳統禮儀的決定,無疑使細君忐忑難決,她未立即表態,只是說:“容妾思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上書武帝,陳述昆莫的決定和自己的心情。她連忙寫了一封信,向武帝說明這個情況,請示應如何處理。當時西漢正想聯結烏孫共同對付匈奴,武帝就命細君顧全大局:“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收到武帝的回信,細君便向昆莫表態:“願聽安排。”
後來,烏孫王昆莫真的把細君嫁給了他的孫子岑陬。昆莫死後,岑陬繼立為王。細君烏孫期間約有四、五年,生了一個女兒,名叫少夫。公元前87年,細君因產後失調,加之心情抑鬱、思鄉成疾,病逝烏孫
細君死後,武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通過和親,烏孫終於和漢朝結成了長期的同盟。兩位公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為漢王朝的安邦睦鄰做出了貢獻。公元前72年冬,匈奴進攻烏孫烏孫王和解憂公主一起上書漢朝,請求出兵增援。漢朝接烏孫王和解憂公主的信後,立即派出15萬騎兵北渡大漠,與烏孫5萬騎兵聯合,夾擊匈奴。匈奴遭到出其不意的突襲慘敗北逃,小王以下男女四萬餘口被擒,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實力,減輕了其對絲路的騷擾。

歷史貢獻

細君是那個時代的民族英雄,她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在中國歷史上她創下了三個第一:古代和親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詩壇上突破“詩言志樊籬的第一人;樂器琵琶的首創之人。三者之中,尤以出塞和親功績最為顯著。
【第一和親公主
史書載:從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52年,西漢先後七次送宗室女嫁給外邦。其中“公主”三名。可惜,均未留下和親女子的具體姓名,所以她們的苦樂和功績後人也都無從知曉了。直到漢武帝為聯合烏孫抗擊匈奴,加封了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於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遠嫁烏孫王昆莫為右夫人,成為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漢家公主,被史學家們將芳名載入史冊。
【第一首邊塞詩】
《悲愁歌》為後世傳誦,被稱作是歷史上的第一首邊塞詩。劉細君也被稱為“和親公主中的第一才女”。這首詩被班固收入《漢書》,後來又收入漢詩,稱為“絕調”。至漢代,傳世的名篇都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色彩。唯獨劉細君的《悲愁歌》,通過對周邊事物的描寫和述說,著重抒發了自己真切真摯、豐富複雜的感情世界。它首先突破了“詩言志”的樊籬,給沉悶的詩壇吹進了一股清新空氣。從《悲愁歌》開始,抒情詩廣泛流傳。劉細君出生揚州,揚州舊屬楚地,故此詩以楚聲騷體為制。80年後,班婕妤的《怨歌行》完成了抒情詩由騷體五言的轉變。東漢末年蔡琰的《悲憤詩》又沿著《悲愁歌》的軌跡繼續前行,把抒情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首創琵琶】
細君公主精通音律,妙解樂理。據史載,樂器琵琶創製的直接原因,就是細君出塞烏孫。晉人傅玄《琵琶賦·序》對之考證甚詳,云:“聞之故老云:‘漢遣烏孫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箏、築、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宋蘇軾《宋書達家聽琵琶聲詩》:“何異烏孫送公主,碧天無際雁行高。”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明確指出:“琵琶,始自烏孫公主造。”或隱指,或明言,都認為劉細君是琵琶的首創者。

公主墓

細君公主墓位於昭蘇縣夏特柯爾克孜民族鄉境內,直線距縣城69公里,有公路可達,海拔1930米。整個香冢是一垛微微呈半月形的土墩墓,巨大的土冢宛如一座的小山峰,是一座長滿綠草和鮮花的墳冢。細君墓在寬闊的夏塔草原,坐北朝南,背依高峰林立的天山主脈,面朝一瀉而出的夏塔河。巨大的土墩墳塋前,一方高過頭頂的墓碑櫛風沐雨默默地挺立在這裡,向過往的人們訴說著墓主人昔日的風采。在坦蕩如砥的草原上,在古老莊重、氣勢龐大的烏孫古墓中,細君墓是那樣的溫婉、內斂,一如知書識禮的細君,悲也默默、喜也默默。

後世評價

細君漢家的一位公主,為了民族的團結、國家的安寧,她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受到後世許多文人墨客高度表揚。北魏詩人祖叔辨在《千里思》中就提到:“細君辭漢宇,王嬙即虜衢。寂寂人徑阻,迢迢天路殊。”
西晉詩人石崇所作《王昭君辭一首並序》中云:“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而也。”石崇序文中還說明,漢魏時期的歌舞大曲中的清商大曲就是在細君公主演奏的琵琶樂調的基礎上新制的,其基調是哀怨的。
到了唐朝,白居易在詩《河陽石尚書破回鶻迎貴主過上黨射鷺鷥繪畫為圖猥蒙見示稱嘆不足以詩美之》中說:“烏孫公主歸秦地,白馬將軍入潞州。”
同樣是唐朝詩人的李頎在《古從軍行》中說:“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刁斗為古代軍中煮飯和打更用的銅鍋,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飯,晚上敲擊代替更柝。那么這句詩的意思就是, 行人在昏暗風沙中聽到刁斗悽厲聲,聽到烏孫公主的琵琶聲幽怨更多。
李頎在《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中再一次提到劉細君的典故:“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宋朝的時候,黃庭堅在《憶帝京琵琶妓》寫道:“薄妝小靨閒情素。抱著琵琶凝佇。慢捻復輕攏,切切如私語。轉撥割朱弦,一段驚沙去。萬里嫁、烏孫公主。對易水、明妃不渡。淚粉行行,紅顏片片,指下花落狂風雨。借問本師誰,斂撥當心住。”此詩中的烏孫公主自然就指劉細君,她是琵琶的發明者。
再往後就是元朝,一個叫錢惟善的詩人路過靈璧,發現了劉細君手印石。(據民間傳說,從江都國出發至長安的途中,劉細君行至安徽靈璧時,曾停車駐馬,手撫巨石回首故鄉,久久不忍離去,以致在石壁上留下了深深的手印。這手印後來經匠人摹刻,被稱為“靈璧手印”。) 錢惟善久仰這位和親公主的大名,著《靈璧手印篇》紀其事,詩前序云:“漢以江都王女細君烏孫王,女過靈璧,嘗扶於石,後人鐫石為模,腕節分明,故述其事而為之辭。" 詩中更有“萬里窮愁天一方,曾駐鳴鑣倚靈璧。靈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爛胭脂節”等句,反映劉細君的思鄉之情。後來這首詩被收入其《靈璧手印篇》當中。
到了民國,國學大師劉師培先生有詩曰:“胡箏撥怨黃金徽,塵轂凝香紕罽幃。鏡里青鸞知惜別,歌中黃鵠寧羈飛?狼望春花雪絮積,龍堆秋草陽暉稀。到此應輸青冢骨,芳魂猶共佩環歸。”
再往後到了公元2008年,詩人康螞先生有感於劉細君的悽美故事,創作一首現代詩《閉上眼——給劉細君》獻給這位女詩人:“閉上眼,忘記痛苦。那些陽光下的毒藥融化,變成蜜糖//閉上眼,忘記愛情,罪惡和死。你為何湧出淚水?忘記一隻駱駝,穿越茫茫無盡的夜,忘記光明和生//閉上眼,你真的能忘記什麼?你的面頰透露憂傷?你的神經,被無休的喧譁震顫,敏感是個動詞//閉上眼,那蒼穹中的天狼星。孤獨飛舞的螢火蟲,暫時忘記,並不是低沉的孤憤的嗚咽//請閉上眼,不要說忘記。黯淡的樹林裡,飛出蓬亂的響聲。這個世界,發出噓的一聲……”
細君家世和出嫁烏孫國的史實,詳見《漢書》和《資治通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