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應氏

江西鄱陽應氏

應姓是個古老的姓氏。鄱陽汝南應氏始祖應韜,河南汝南南頓人。晉朝就已經在鄱陽廣石(今鄱陽蘆田鄉老場村附近)居住,距今1700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鄱陽應氏
  • 祖籍:河南汝南南頓
介紹,排行,祖先所建寺廟,名人,宋朝應氏進士科第目錄,家譜序集,800年的同宗聯誼,參考資料,

介紹

應姓是個古老的姓氏。江西鄱陽汝南應氏早在東晉就已在鄱陽廣石(今鄱陽蘆田鄉老場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說應姓也是鄱陽比較古老的姓氏。鄱陽汝南應氏始祖應韜,河南汝南南頓人。西晉黃門郎應紹之子。
據《晉書.應貞傳》:"應貞,字吉甫,汝南南頓人,魏侍中應璩之子也。弟純。純子紹,永嘉中, 至黃門郎,為東海王越所害。純弟秀,秀子詹,自有傳。"韜公父親應紹晉懷帝永嘉中,任黃門郎,“八王之亂”時,受長史潘滔等誣陷,被司馬越所害。其子韜公任鄱陽參軍,尋鄱陽廣石(今蘆田鄉老場附近),山川秀美,遂安家鄢。始祖韜公,繁衍至今有58代,現在蘆田鄉應氏後裔已有遷至鄱陽三廟前鄉和樂平等地。蘆田本鄉應氏號稱“九應、五族下、應半邊”。“九應”:老屋場、槐樹下、蘆田應家村店上中莊、西岸、東岸、石門樓、橫江九個較大的村落;“五族”:老屋場、槐樹下、蘆田應家村中莊、西岸五大分支,人數有上萬餘人。
鄱陽汝南應氏離開河南汝南已近1700年,但是傳世家譜側邊還是載有“汝南應氏家譜”字樣。足見應氏族人故土難忘之情。鄱陽《汝南應氏家譜》載的應氏先祖1-24代只載有世系生平,無生卒年月,從北宋年間,應氏25世至今近千年的歷史,記載的特別詳細準確,具體詳情參閱網路《江西鄱陽汝南應氏資料彙編》。2014年8月,發現浙江省縉雲縣水口應氏宗譜中有關韜公的記載,兩地宗譜可互相印證,韜公實乃鄱陽應氏始祖。據成化譜載,古鄱廣石汝南應氏,唐末年間(約900年),整個鄱陽應氏族眾多死於黃巢兵變,唯有常侍二人有傳。據歷代先賢諸公所撰譜序所述,鄱陽應氏中盛於25世應廉,登北宋哲宗熙寧間(1068-1077)進士,後升中憲大夫。其子26世應泰,字子章,迪功郎蕭山縣丞。泰公孫28世應旦,派伯行二,北宋紹興甲戊科(1154)進士,官拜太守,其弟伯十三昌運公之子,29世應克中登南宋嘉定甲戌科(1214)進士,官至太學士,與貴溪進士夢武公筆贈會合,推明族派,交相印證,創立鄱陽貴溪應氏字輩。鄱陽傳世的應氏宗譜從31世應叔興開始,按所創字輩開始記載,距今近800年。從東晉鄱陽應氏始祖韜公算起,整部家譜時間跨度1700年的歷史,在整個鄱陽乃至江西省都實屬罕見。其中蘆田應家村保存的《汝南應氏家譜》最為完整。
另據成化壬辰(1472)老譜記載:“成化壬辰老譜紀雲,謂公因燧而卜居。竊以為,非也。盍蘆田,自參軍韜公,由浙省金華宦遷蘆田,而後歷居一十七世,以至元公宗聖者。唐僖宗乾符末,為歙州刺史,因黃巢兵變,公幸宦遊。而現世系,至叔興寧一公,始遷廣石老屋場之山嘴頭,居住七世。而公復遷蘆田,何之?公之遷,非為田地膏腴,而卜也。非為山水秀麗,而遷也。蓋公之所以卜居於斯者,重念祖之孝也。故公之孝行,傳文詳焉,用志之聊,以傳公所不傳之隱耳。十三世孫謹忘”(蘆田應家村應武星提供)

排行

寧東怡悅性,愷征系倫俊,譜詔巨美尊,高士登台翰,忠臣贊治良,韶華超世彥,貴達仰隆光,文章伊古重,乾坤會浩揚,萬國宗堯舜,群方賀禹湯,聖賢崇孔孟,德化樂周唐,韓耀家省復,獻策上金鑾,御璽宣魁偉,玉印選琅鋣,豪傑新興鼎,義禮定綱常,爵祿為卿相,才能朝帝鄉。
此排行表總共105個字,從應氏31世祖起,至今已經到“超'字輩,表示從寧一公到現在,已經繁衍至28代了。此排行表是宋朝嘉定年鄱陽應克中和鷹潭貴溪應夢武(1211登榜)俱中進士,通信定稿的。距今有800年歷史,兩宗從此統一排行。另查老譜,鄱陽應氏25-30世排行依次是襄,平,邦、伯、原、祖。其餘24代排行無考。

祖先所建寺廟

寶勝寺,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應氏八世祖應韌捐建。遺址在今萬年縣石鎮街應家山附近(古代屬鄱陽縣文北鄉管轄)
廣石寺,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九世祖應成捐建。遺址在今鄱陽縣蘆田鄉寺里村。
龍安寺,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十三世祖應任(孟常)建。遺址在今鄱陽縣饒埠鄉寺背吳家
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二十六世祖應泰(子章,廉公子)復建,著有《龍安寺砧基序》
三寺名稱均在康熙《饒州府志》卷十三第三頁找到

名人

應曜
漢初,在淮陽山里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疊
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郴
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應奉
[約公元144年前後在世]字世叔,汝南頓人,應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梁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從車騎將軍馮緄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約公元178年前後在世]字仲遠,(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應奉之子。生卒年不詳,約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少篤學博覽。靈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黃巾三十萬眾,郡內以安。獻帝遷都於許(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詔劭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劭嘗有感於當時舊章淹沒,書記罕存,乃綴集所聞,著《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又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稱,釋時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謂名副其實。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應珣
季瑜,司空掾。應劭弟,珣生瑒。
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征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252)字休璉,三國時,魏文學家。汝南(今屬河南)人,應瑒之弟。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學好作文,善於書記。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曹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舉措失當,應璩曾作《百一詩》諷勸。應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其詩、文共10餘篇,與應瑒作品合為《應德璉、應休璉集》,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應貞
[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應璩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晉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談論。正始中,夏侯玄名勢甚盛。貞常在玄坐作五言詩,玄大嘉許。舉高第,歷顯位。後為武帝參軍。帝踐阼,遷給事中,累官散騎常侍。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未施行而卒。貞著有文集一卷,(《隋書經籍志》)傳於世。
應紹
字嘉仲, 汝南南頓人(今河南項城),應純之子。《晉書.應貞傳》:"應貞,字吉甫,汝南南頓人,魏侍中璩之子也。弟純。純子紹,永嘉中,至黃門郎,為東海王越所害。純弟秀,秀子詹,自有傳。" 西晉懷帝(307),應紹由聖詔親所抽拔為黃門侍郎。後受長史潘滔、左長史劉輿誣陷,於永嘉三年乙丑日(309年3月26日),被東海王司馬越帶三千甲士,闖入廟堂,在晉帝司馬熾面前,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應紹,一起被害的還有中書令繆播,散騎常侍王延、太僕卿繆胤、尚書何綏、太史高堂沖等數十人。
應韜 字思賢,傳稱司率校尉。東晉汝南南頓人,西晉黃門侍郎應紹之子,少而好學,性敏寬和,通涉經史,聞高平虞溥,才學馳名,往從之游,溥奇其才,遂以女妻之,後任鄱陽參軍,清廉正直,百姓憘悅,久而家之,其後子孫繁衍,遷鄱陽爐田村,居住至十七世元公,後三十一世寧一公始遷老屋場為廣石始遷祖。東晉初,隨宗族南渡,任鄱陽郡參軍,生五子,長子賢,尋廣石(今鄱陽蘆田鄉境),遂家焉。應韜,為鄱陽應氏始祖,至今繁衍有58世。
[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遠,汝南南頓人。生於晉武帝鹹寧五年,卒於成帝鹹和六年,年五十三歲。幼孤,為祖母所養。十餘歲,祖母又亡,居喪以孝聞。家富於財,乃請族人共居,情若至親。以才藝文章知名當世。仕為太子舍人,累官光祿勛。王敦叛,明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事平,以功封觀陽縣侯,都督江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卒,贈鎮南大將軍,謚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書經籍志》注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詹繕作瞻,當為作者誤書;此從《唐書志》傳於世。
應舜臣
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犖不羈,及長,篤志向學,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進士。官至洪州知府。
應善江,江西鄱陽人,景泰元年1450年,邑縣丞,後任浙江臨海知縣,愛民如子,未久以疾終,民哀之
應誠祖(1367-1413),鄱陽應氏三十五世祖,鄱陽蘆田應家村親房祖,永樂1403-1424(朱元璋四兒子朱棣的年號)年,任兵部武選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官職,主要負責考核武官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並且管理少數民族土司,後升任奉議大夫。1683年編的《江西通志》有載,“應誠祖,職方郎中,鄱陽人”
饒州府志、鄱陽縣誌,均載 "應誠祖,少為縣吏,以才名薦授兵部武選主事,升職方員外郎、郎中”。
應有金(1934-):江西鄱陽人,大校軍銜,師級黨委,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7年調任瀋陽軍區,1987年軍事經濟學院工作,1990年離休,鄱陽縣誌有載。

宋朝應氏進士科第目錄

根據鄱陽《汝南應氏家譜》宋朝應氏科第目錄記載,共有34位應姓進士名單。分別是套用彰,應舜臣,應廉,應瑜,應散,應善夫,應昭緯,應昭式,應亞,應適,應通,應皎,應廓,應時發,應確,應彬,應晉,應礶,應汝女厲,應材,應朝宗,應振,應椿,應雄飛,應變,應元袞,應武,應元鼑,應集,應克中,應旦,應叔興。其中的31位可以從各地的縣誌,府志找到記載。地方分布是江西貴溪13人,浙江永康7人,嵊縣2人,仙居1人,揚州2人,處州2人,汝南郡2人,福建建寧2人。
和鄱陽有關的直系祖先有以下幾位:
套用彰:名鏡,宋元宗大中詳符進士
應廉:字汝潔,哲宗熙寧間進士
應旦:字日新,宋紹興廿四年甲戌科進士
應善夫:宋神宗時進士
應克中:登嘉定甲戌科袁甫榜進士
應叔興:鹹淳辛未科恩貢進士

家譜序集

鄱陽《汝南應氏家譜》譜序集(民間稱之為“譜頭”)總收錄譜序10篇,載有10次重修家譜的經過,另1篇《龍安寺砧基序》,共11篇。收錄最早的是公元1140年,二十六世應子章(中憲大夫廉公之子)所撰《龍安寺砧基序》(宋紹興十年歲在庚午秋七月重興寺院)。鄱陽《汝南應氏家譜》收錄最早得譜序是明朝正統已未年(1439),“本家舊譜于姓望所推明諸序文,在元之季世悉皆逸墮無傳”。之前的推明姓望譜序等文,在元末(1368)前後被戰亂所毀。
根據譜頭中收集的譜序,考證族譜重修年份記錄如下:
公元1439年,三十六世應炳文撰《應氏重修家譜序》,共有12卷(大明正統已未年中秋後七日),
次僉憲屈伸時行撰應氏族系源流系汪德川述錄;
則古矢先生撰應氏族譜牒序文具老宗譜,年代不詳,未錄;
公元1502年,蔡登(蔡從善),宏治壬戌年,未錄;
公元1563年,嘉靖癸亥重修 ,未錄譜序;
公元1597年,潯陽三溪汪德川撰《古鄱廣石應氏重修宗譜序》(大明萬曆二十五年丁亥冬月穀旦);
公元1618年,貴溪秀才應宇和撰《宇和會修老宗譜序》;
中莊庠士克成公七世孫邑應君瑞撰《重修君瑞續修宇和序》(大明萬曆四十六年次戊午季月夏吉);
順治年(公元1638-1661),應德彰重新錄應宇和所撰譜序,具體何年不詳;
公元1680年,四十四世應道卿、應聖亮《重修譜序》(康熙十九年歲在庚申秋月穀旦);
公元1690年,四十六世孫西岸應道亨(高四十一)撰《重修宗譜序》(龍飛康熙二十九年季冬月穀旦);
公元1762年,應子文、應子誠、應子兆、應子青、德光《應氏重修譜序》(皇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歲春月穀旦);
公元1800年,四十八世應斐亭、成章、德覆撰《應氏重修宗譜序》;
年家教弟邑庠昆湖江維斗撰《應氏宗譜序》(清嘉慶五年歲輪庚申孟夏月吉旦,1800年);
公元1944年,五族連修(民國三十三年);
公元1994年孟秋月,五十一世忠派蘆田應家村應長銀撰《應氏重修宗譜序》。
五十三世西岸應訓彩負責老宗族譜編修
公元2013年12月,鄱陽九應各自修本村家譜(南港應氏2015年獨修)。

800年的同宗聯誼

鄱陽應氏、貴溪應氏同宗
第一次交流:宋寧宗嘉定間(公元1208-1224年),鄱陽廣石應氏25世祖中憲大夫廉公之後裔,曰克中(應克中),同貴溪金紫大夫少卿舜臣公之元孫曰夢武(應夢武),俱登進士,筆曾會合宗譜,推明族派交相印證,兩宗從此統一派行。
第二次: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貴溪庠生宇和應王佐,送賓貢進士陳嘉中姻兄弟過京廷試,送至瑞洪分訣,乘舟抵饒河至鄱陽廣石(今鄱陽蘆田)過宗賓禮,撰有《宇和會修老宗譜序》,現收錄於鄱陽應氏宗譜。
第三次交流:公元2007年正月初十,貴溪兩老者抱譜尋同宗,還是按祖譜鄱陽廣石尋覓,廣石地名幾經更迭,早就不存在,實是感慨。好在鄱陽《汝南應氏家譜》譜頭載有“古鄱廣石”字樣,不然同宗相見都不相識。
同宗的三次交流,時間跨度有近800年,不可謂不是奇蹟,真正體現的是一筆寫不出兩個應字來的同宗情誼。08年正月,貴溪同宗重修家譜時,鄱陽應氏,上饒應氏同宗都派出族人代表參加道賀。

參考資料

《晉書.應貞傳》
《汝南應氏家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