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獺

江獺

江獺(學名:lutrogale perspicillata),是鼬科、江獺屬動物。江獺頭大,耳短小而圓,四肢粗短,爪小,體背毛色為淺黑褐色,腹部為暗褐色。

江獺以晚間活動為主,沒有固定住所,性兇猛,以魚和蟹為主食,季節性繁殖,每胎生產1-5隻,主要棲息於江河附近,分布於東南亞一帶。

江獺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江獺
  • 拉丁學名:lutrogale perspicillata
  • 別稱:印度水獺、鹹水獺、滑獺、短毛獺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鼬科
  • 亞科水獺亞科
  • 江獺屬
  • :江獺
  • 分布區域:東南亞一帶
  • 命名人及年代:I.Geoffroy Saint-Hilaire, 1826
  • 英文名:smooth-coated otter
  • 同義學名:lutra perspicillata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保護方法,致危因素,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江獺與水獺的外形頗相似,個體一般比中華水獺稍大,體重可達十多公斤。頭大,耳短小而圓。裸露的鼻墊上緣與毛區交界處只中間突出一些,幾乎成一直線。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尾形甚扁闊,尾中部寬約為厚的三倍。四肢粗短,趾間全,爪小,僅比小爪水獺的爪稍大。
江獺體背毛顏色較深,為淺黑褐色;腹部毛色較淺,暗褐色,但背面與腹面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耳朵邊緣灰白色,其餘與體色相同。兩頰、頸側和頦喉部針毛白色或灰白色,絨毛淺灰褐色。四肢毛色稍顯棕黃色調。
江獺頭骨頭顱較粗大,與東北水獺相比外形兩者相似,區別特徵是江獺吻較短,鼻骨額骨部不扁平而明顯傾斜。眼眶較大,眶上突後的眶間距平行邊頗長。齶孔大,橢圓形;兩齶孔間的齶骨深陷。齶骨突明顯,故後緣雙凹形。
江獺上頜門齒橫列,第三對門齒比第一、二對門齒約大三倍。上犬齒比下犬齒稍長而直。第一上前臼齒甚小,位於犬齒之內側;第二,三上前臼齒順序增大,齒尖銳利。裂齒最大,齒內外緣之間的凹陷甚寬闊;外葉有3個齒突,內葉齒突呈半圓形。最後上臼齒矩形,外葉甚寬,中間有一橫溝分成前後兩部分,象一前一後排列的兩個小圓形臼齒。下頷門齒與犬齒成一橫列,犬齒明顯彎曲。第一前臼齒顯然比上頜第一前臼齒大得多。裂齒前部三尖甚發達,後部齒突半圓形。最後一個臼齒甚小,圓形。

棲息環境

江獺主要生活於江河附近,也棲居在沿海地區的海邊石隙和岩洞中。

生活習性

江獺以晚間活動為主,黃昏即出,清晨後找地方藏身。但在天氣驟變時,日間也有成群出沒,表現不安,並發出尖長的呼叫聲。天氣溫暖或風平浪靜,在水中活動的時間較長,少到岸邊棲息。天氣寒冷,風浪大時則在岸邊捕食小魚、水禽。在海岸邊活動的獺,一般循岩隙間行走,少在平坦的沙灘上走動。也有在沙灘上“掛爪”的習性,爪痕深淺不一,但並沒有在沙中埋藏糞便的習慣。獺糞多在大石上面,烏黑顏色,裡面有許多魚鱗或蟹殼。江獺經常活動的地方,海灘上必有獺打滾留下的痕跡,也有進出淡水坑“洗澡”的足印。人們認為這是獺捕魚飽食後到岸上休息前的習慣。其目的是衝去身上的鹹水,使皮毛乾爽。
江獺一般沒有固定住所,住地沒有草木等雜物作鋪墊。有一定的活動地域,巡迴活動時間視活動範圍的大小而不同,4、5天以至半月往返一次。有些則較長期留在離海岸較遠的孤島上。江獺喜歡集群活動。漁民在海中捕魚,常常在清晨和黃昏見到幾頭甚至十多頭水獺在海上遊動,獺頭浮出水面,從鼻孔發出“咕咕”的響聲。這是群獺在圍獵海魚。它們隨魚群的多寡而遷移,魚類缺乏時,則轉移到魚、蟹豐富的地區。夏季到較遠的深海,冬季回到近岸淺海區。
江獺性兇猛,有獺群活動的地方,若遇難獺發出呼叫聲,群獺即聞聲而到,尤其幼獺的哀叫,更能招來群獺。江獺以魚和蟹為主食,兼捕水禽如野鴨、海鷗和鶴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中國分布在雲南、廣東等地。
江獺

繁殖方式

江獺季節性繁殖。8-9月交配,10月到翌年2月生產(印度、尼泊爾),有證據顯示在食物充足時全年都能繁殖。妊娠期60-63天。每胎生產1-5隻。幼仔3年達到性成熟。江獺在人工飼養下能活20年。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江獺分布較為廣泛,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至2014年這30年中數量下降了30%以上,該種和亞洲的其他水獺面臨同樣的威脅,不過因為它主要分布在低地棲息地,所以南亞濕地面臨的巨大開發壓力對它影響更大。其種群總體數量呈下降趨勢。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保護方法

致危因素

威脅江獺等水生哺乳動物生存的主要原因是有三點:
  1. 是人類肆無忌憚地用槍、棒、毒藥、筒狀捕魚籠及魚網或其它殘酷的方法捕捉或槍殺
  2. 是江獺等水生哺乳動物賴以生存的水質清澈、魚類繁多的湖泊、河流等水域被人為地進行了河流改道,穿流的船隻破壞了它們生存環境;
  3. 是水質受到工農業廢水中有毒化學物、重金屬殺蟲劑等的嚴重污染,使繁殖能力下降,甚至中毒死亡。因為江獺和猛禽、猛獸等食肉類動物一樣,也是處於食物鏈的最上方,如果污染物質在體內蓄積,生殖率就下降。

保護措施

  1. 有必要對江獺及其棲息地進行調查,對其現狀、衰退的原因以及濕地環境保護對江獺保護的重要意義作進一步研究;可能應考慮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
  2. 實行禁捕獵,最少在10年內禁止捕獺,制定明確措施;
  3. 在所有的河流兩岸修築河堤,防止由牛、馬等牲畜隨意踐踏河堤帶來的嚴重後果,減少筒狀捕魚籠和魚網等,以免誤傷它們等都是較為具體的措施。建立人工飼養基地,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