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經略

江南經略

《江南經略》是明代軍事著作之一。作為一部為抗倭而作的江防的兵書,主要篇幅是對江南形勢、府州縣的山川險易、歷史變遷、戰略地位、城池兵馬、倭患歷史等詳加考證,並附有大量的地圖。但卷一和卷七、八則主要是對軍事的有關問題進行論述,其軍事思想也比較豐富。

基本介紹

  • 書名:江南經略
  • 作者鄭若曾
  • 類別:兵書
  • 出版時間:明隆慶二年(1568年)
  • 姊妹篇:《籌海圖編》
  • 年代:明代
書籍簡介,作者簡介,書籍評價,書籍目錄,概述,卷一上,卷一下,卷二上,卷二下,卷三上,卷三下,卷四上,卷四下,卷五上,卷五下,卷六上,卷六下,卷七上,卷七下,卷八上,卷八下,書籍分析,關於防禦思想,關於訓練,關於選兵,關於守城,關於民本思想,

書籍簡介

《江南經略》是專為倭患而作的江防專著,和《籌海圖編》是姊妹篇。因此,在編纂方法上也有其特點,比如在編排次序上,按倭寇的進犯路徑安排資料,“禦寇之法,海戰為上,故先之以海防圖。海防失守,而後滋蔓及江,故江防圖次之。”“倭舶自東南而來,華亭、上海首當其衝,次嘉定,次太倉,次常熟,故序海防以松江居前,蘇州次之。其入江也,常熟首當其衝,次靖江,次江陰、武迸,次丹陽、丹徒,故序江防,以蘇州居前,常鎮次之。”(《江南經略凡例》)在內容上和《籌海圖編》互相補充,“杭嘉湖等府事宜之詳,予已別載《籌海圖編》,同志者合而觀之,當互見矣。”(《江南經略凡例》)
《江南經略》初刻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據隆慶本重刻,清康熙年間鄭若曾子孫鄭起泓、鄭定遠又行刻印,乾隆時收入《四庫全書》。這四種版本現均存世。

作者簡介

鄭若曾 (生卒年不詳 )。字伯魯,號開陽。崑山玉山人。少年時從師於岳父魏校,後從師於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王守仁,也經常與歸有光唐順之等人相互切磋學問。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貢生入國子監讀書。嘉靖十九年在北京應順天鄉試,未中。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劫掠東南沿海地區,鄭若曾以《殄倭方略》密陳總督胡宗憲,被胡宗憲及戚繼光聘人幕,參贊機務,他偵知倭寇不熟悉地理環境,是通倭的內奸帶領他們劫掠的。於是命人偽裝內奸,擊退了倭寇。論功授世襲錦衣衛官員,力辭不受,薦修國史,也不就。他感憤於當時抗倭將領,經常在不明敵情的情況下,冒然用兵,以致兵敗。於是,多方收集資料,詢問熟悉日本國情的人,調查倭寇情況,參互考訂,分別於嘉靖四十年、四十一年纂輯成《日本圖纂》和《籌海圖編》。《籌海圖編》有13卷,記明代抵禦倭寇事。以嘉靖時事為主,上溯明初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況。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圖、日本事略,繼以分省御倭事宜並列年表、寇蹤圖譜,再次記述重大戰役與遇難者事跡,而終以兵略。對於用兵、城守、剿托、互市等,均予以詳細記載,還附有沿海布防形勢及戰船、武裝等詳圖。還著有《萬裏海防圖論》、《江防圖考》、《朝鮮圖說》、《琉球圖說》、《安南圖說》等,為明清研究海防和海外交通的權威著作。又著有《留耕書草》、《燕台雜錄》、《金閶遺稿》等。

書籍評價

該書作者還對明朝的時弊進行了激烈地抨擊,並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如他指出明廷軍政不肅,其表現有六:“一曰不擇將領,二曰不慎選募,三曰不諸訓練,四曰不明賞罰,五曰不惜財用,六曰不核圖籍。”(卷八下《復當道問兵務札子》)並針對這六種表現建議明廷整肅軍政。
《江南經略》專為當時抗倭而言,故多一時權宜之計。然而,所列江河湖海之險要,道路之沖僻,多經作者親自實地調查,“凡水陸道路,躬親閱歷,多方考證,一一著明,而於所當設險之處,又為圖,為說,罔敢闕略,庶後之經略者可考而知焉。”(《江南經略凡例》)“若曾嘗乘海,凌驚濤,覽形勝。”(卷一下《海防論》)尤其是有些地方向無圖志,是作者第一次繪製,如“太湖圖古所未有,……乃操小艇,歷五湖,越半載始有所得,凡港讀通塞之跡,古今異同之名,何者為水利之所關,何者為兵防之所要,悉詳識之,而繪為二圖。繪全湖之圖者,昭形勝也。繪沿湖之圖者,詳區劃也,庶司兵者得有所據以便規畫矣。”(卷一下《湖防論》因此,該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軍事地理學價值。

書籍目錄

概述

《江南經略》共8卷,是中國明朝兵書,每卷又分二子卷。卷一之上為兵務總要;卷一之下為江南內外形勢總考;卷二之上至卷六之下記蘇州、常州、松江、鎮江四府所屬山川險易、城池兵馬,各附以土寇、要害;卷七上下論戰守事宜,卷八上下則雜論戰具、戰備,而終以水利、積儲與蘇松之賦糧。
卷一之下至卷六之下附有南畿全圖、倭寇海洋來路之圖、府州具全圖、江河湖圖、海防圖、江防圖、湖防圖、備寇水陸路圖、險要圖等地圖。全書詳細篇目如下:

卷一上

兵務總要、海防江防、太湖之防、四郡、各州縣、腹內地方要害、御將攬權、選兵、養兵、練兵、設險分合、賞罰、兵戒、兵器、重守令、守城、土寇。’

卷一下

南畿總論、備留都六議、蘇松常鎮四府總論、海防論、兵船會哨論附錄、江防論、江淮要害論附錄、江防議附錄、太湖考、太湖兵防考、湖防論、吳淞江考、劉家河考、白茆河考、黃浦考、薛淀湖考、三泖。

卷二上

蘇州府總論、蘇州府疆界考、蘇州府城池考、蘇州府備寇水陸路論、吳縣境考、吳具備寇水陸路考、胥口險要說、石湖險要說、五龍橋險要說、洞庭東山險要說、洞庭西山險要說、吳縣巡司弓兵數附。

卷二下

長州縣境考、長州縣備寇水陸路考、陸涇壩險要說、唐浦險要說、鑊底潭險要說、夾浦北險要說、蠢口險要說、滸墅險要說、長州縣巡司弓兵數附、石湖之戰議、崑山縣總論、崑山縣境考、崑山縣備寇水陸路考、子西險要說、千墩浦險要說、周市險要說、真義鋪險要說、斜堰險要說、崑山縣巡司弓兵烽堠附、崑山縣倭患事跡。

卷三上

常熟縣總論、常熟縣境考、常熟縣城考、常熟縣備寇水陸路考、福山險要說、福山堡城池考、福山築堡議、福山堡兵防考。白茆港險要說、浚白茆港議、白茆水兵議、巡司弓兵議、白茆港寨兵防考、許浦險要說、許浦港兵防考、三大浦險要說、梅李鎮險要說、吳塔險要說、唐市險要說、常熟縣巡司弓兵烽堠附、常熟縣倭患事跡、吳江具總論、吳江縣境考、吳江縣城池考、吳江水兵議、吳江縣備寇水陸路考、夾浦南險要說、平望險要說、平望兵防考、站魚口險要說、簡村險要說、同里險要說、汾湖險要說、爛溪險要說、吳江縣巡司、吳江縣倭患事跡、嘉定縣總論、嘉定縣境考、嘉定縣城池考。嘉定縣備寇水陸路考、江東二旱寨險要說、寶山築堡議、御製寶山碑附錄、寶山旱寨兵防考、高橋鎮旱寨兵防考、老鶴嘴賊巢議、吳淞所險要說、吳淞所城池考、吳淞江兵船議、福船捕盜議、江灣鎮險要說、婁塘鎮險要說、外岡鎮險要說、南翔鎮險要說、嘉定縣巡司弓兵烽堠附、嘉定縣倭患事跡。

卷三下

太倉州總論、太倉州境考、太倉州城池考、太倉州備寇水陸路考、太倉衛兵防考、鎮海衛兵防考、劉家河險要說、劉家河新建堡議、七鴉港險要說、*
子鋪東險要說、夏駕浦險要說、塗松險要說、太倉州巡司弓兵烽堆附、請重建兵備道疏代、太倉州倭患事跡、太倉使往日本針路附錄。明初太倉州至北京海運故道附錄、崇明縣總論、崇明縣境考、崇明縣城池考、崇明縣兵防考、崇明縣海洋路辨、三爿沙險要圖、新灶沙險要說、竹箔沙險要說、三沙險要說、具後匾擔二沙險要說、南沙險要說、南沙營兵防考、營前沙險要說、諸沙總論、崇明縣巡司弓兵烽堠附、崇明縣倭患事跡、與唐荊川論三沙戰法。

卷四上

松江府總論、松江府疆界考、松江府城池考、松江府守城官兵考、松江府備寇水陸路論、松江府海防論、松江府海防議、松江府經略議、松江海塘考、沿海墩塘考、西倉堡守御論。

卷四下

華亭縣總論、華亭縣境考、金山衛險要說、金山衛城池考、金山衛兵防考、以船易馬議、拓林築堡議、拓林堡城池考、拓林堡兵防考、青村所險要說、青村所城池考、青村所兵防考、曹涇鎮險要說、葉謝鎮險要說、張涇鎮險要說、朱涇鎮險要說、華亭縣巡司弓兵數附、華亭縣倭患事跡、上海縣總論、上海縣境考、上海縣城池考、上海具備寇水陸路考、南匯所險要說、南匯所城池考、南匯所兵防考、川沙堡險要說、川沙堡城池考、川沙堡兵防考、黃浦險要說、閔行鎮險要說、烏泥徑險要說、唐行鎮險要說、上海縣倭患事跡。

卷五上

常州府總論、常州府疆界考、常州府城池考、常州府備寇水陸路論、武進縣總論、武進縣境考、武進縣備寇水陸路考、盂瀆堡險要說、盂瀆口築堡議、盂瀆堡城池考、孟瀆堡兵防考、馬跡山險要說、黃山門險要說、奔牛鎮東險要說、橫林險要說、武進縣險要總論、武進縣巡司弓兵數附、無錫縣總論、無錫縣境考、無錫縣城池考、無錫縣備寇水陸路考、獨山險要說、雙河口險要說、望亭鎮險要說、無錫巡司弓兵數附、華重慶擄入朝鮮始未附錄。

卷五下

江陰縣總論、江陰縣境考、江陰縣城池考、江陰縣兵防考、江陰縣備寇水陸路考、黃田港險要說、三沙險要說、楊舍險要說、楊舍堡兵防考、青腸鎮險要說、江陰縣巡司弓兵數附、江陰縣倭患事跡、靖江縣總論、靖江縣境考、靖江縣城池考、靖江縣兵防考、靖江縣水陸路考、新漲沙險要說、靖江兵務議附錄、靖江縣巡司弓兵數附、宜興縣總論、宜興縣境考、宜興縣城池考、宜興縣兵防論、湖汊險要說、下邾險要說、宜興具巡司弓兵數附。

卷六上

鎮江府總論、鎮江府疆界考、鎮江府城池考、鎮江府守城官兵考、巡江營官兵考、鎮江府守御論、鎮江府備寇水陸路論、丹徒縣總論、丹徒縣境考、圈山險要說、*
山兵務議、*山營官兵考、金焦二山險要說、丹徒鎮險要說、下鼻浦險要說、丹徒縣巡司弓兵數附、丹徒縣倭患事跡。

卷六下

丹陽縣總論、丹陽縣境考、丹陽縣城池考、丹陽縣備寇水陸路考、奔牛鎮西險要說、呂城鎮險要說、練湖險要說、曲阿險要說、延陵險要說、丹陽縣巡司弓兵數附、丹陽縣倭患事跡、金壇具總論、金壇縣境考、金壇縣城池考、金壇具備寇水陸路考、珥村險要說、長盪湖險要說、白龍盪險要說、金壇縣巡司弓兵數附。

卷七上

見行兵政一:戒諭將吏計十條(務實心、明紀律、固城池、嚴哨報、察寇情、收蓄聚、養威望、收群策、精器械、審機宜)、行軍節制計五十六條。

卷七下

見行兵政二:水兵號令計三十三條、水操事直計八條。弭盜事宜計十條(嚴城禁、守要害、立保甲、設耆捕、置水柵、謹盤潔、飭將領、弭窩盜、處娼優、明賞罰)、海防條議計五十條。

卷八上

雜著:兵器總論、火器論、處置焰硝議、制火球法附錄。海船論、福船論、沙船論、黃魚船議、官兵議、水兵議、水操法論、水戰陸戰不同論、御海洋論、海程論、洋山記、潮候利害論、開互市辨、論屯田、守城論、無城堡而守之之法論。

卷八下

雜著:營陣論、選將論、慎調募論、調湖兵議、調狼兵記、僧兵首捷記、公賞罰論、勒功三誓、禦寇說、復當道問兵務札子。與當道論積米、論東南水利、論東南積儲、蘇鬆浮賦議

書籍分析

關於防禦思想

作者分析了倭寇襲擾的目的和特點,提出了禦寇于海的防禦思想,認為“哨捕于海中,而勿使近岸,是為上策;拒守于海塘、海港,而勿容登泊,是為中策;若縱之深入,殘害地方,首當坐罪。”(卷一上《海防》)

關於訓練

不僅強調要加強訓練,而且強調要練而能戰,“有軍不練與無軍同,練而不戰與不練同。”(卷八上《官兵議》)對於訓練內容,提出:“練兵之法有五:一曰練膽,二曰練藝,三曰練陣,四曰練地,五曰練時令。”(卷一上《練兵》)重視將帥訓練,“為今之計,練將第一,練兵次之。”(卷一上《御將》)並主張從選兵、練兵到領戰要讓同一將領擔任,以便兵將相識。

關於選兵

認為兵貴精不貴多。要選那些膂力強壯,肉實筋粗,目有精神,貌類樸實,身體便捷,手足舒長的人為兵。主張就地選兵,“用土著之兵”,提出“以一方之食,養一方之兵,支一方之患。”(卷八上《水兵議》)

關於守城

作者認為守城的關鍵是要守城外,反對關門死守。指出:“守城之法,當辨內外。善守者,守於外;不善守者,守於內。填門守堞,皆守於內,守之最下者耳。有識者,堅壁清野,賊深入吾地,進不得攻,退無所操,飢則困而擊之,逸則撓而疲之,去則伏而襲之,陣則奇而沖之,開門延敵而敵不敢犯,此守之上焉者也。”(卷八上《守城論》)

關於民本思想

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認識到了民眾在抗倭中的作用,提出了“利民”、“愛民”的主張,指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卷八下《論東南積儲》)“凡可以利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民心愛戴,雖從賊者皆歸化而捍賊。否則,寇未至而民先困,寇將至而民益擾,良民且懷叛亂之思矣。”因此,作者向封建官吏提出要“愛民如子”(卷一上《重守令》)。儘管在封建社會不可能真正做到,但這種民本思想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關於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作者認為情況是變化的,任何戰法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產生出來的,有隻能用於一時的,也有長期管用的,要區別對待,“法有宜於昔而不宜於今者,有宜於暫而不官於久者,有宜於久不可易者。”(卷一下《海防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