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闕齋記

求闕齋記

作品名稱:求闕齋記

創作年代:清代

(王灃華校點)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國藩讀《》至“臨”(1),而喟然嘆曰:剛侵而長矣,至於八月有凶,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自然之理也。
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2)是故體安車駕,則金輿鏓衡(3)不足於乘;目辨五色(4),則黼黻文章(5)不足於服(6)。由是八音(7)繁會不足於耳(8),庶羞(9)珍膳(10)不足於味。窮巷瓮牖(11)之夫,驟膺金紫(12),物以移其體,習以盪其志(13),向所搤捥(14)而不得者,漸乃厭鄙而不屑御(15)。旁觀者以為固然,不足訾議(16)。故曰:位不期驕,祿不期侈,(17)彼為象箸,必為玉杯。(18)積漸(19)之勢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營(20),不逐眾之所爭,獨汲汲(21)於所謂名者,道不同不相為謀(22)。或貴富以飽其欲,或聲譽以厭(23)其情,其於志盈一(24)也。夫名者,先王所以驅一世於軌物(25)也。中人(26)以下,蹈(27)其不實,於是爵祿以顯馭之,名以陰驅之,使之踐其跡,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懼名之既加,則得於內者日浮(28),將恥之矣。而淺者譁然驚(29)之,不亦悲乎?
國藩不肖(30),備員東宮(31)之末,世之所謂清秩(32)。家承餘蔭,自王父母(33)以下,並康強安順。孟子稱“父母俱存,兄弟無故”(34),抑又過之。《洪範》(35)曰:“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36),不協於極(37),不罹於咎(38),女則錫之福(39)。”若國藩者,無為無猷,而多罹多咎,而或錫之福,所謂不稱其服(40)者歟?於是名其所居曰“求闕齋”,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闕陷。禮主減而樂主盈,樂不可極,以禮節之,庶以制吾性焉。若夫令聞廣譽(41),尤造物所靳予(42)者,實至而歸之,所取已貪矣,況以無實者攘(43)之乎?行非聖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無所矜飾(44)於其間也。吾亦將守吾闕者焉。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國藩謹記。

作品注釋

(1)臨:“臨”是《周易》第十九卦。此卦原本是講治民的政治,有感化、溫和、憂民,指政策說,反對鉗制壓迫。此處引其中的“至於八月有凶”句,又《》說:“臨,剛浸而長。……‘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孔穎達疏解說:“臨,大也。以陽之浸同(漸近)長,其德壯大,可以監臨於下,故曰臨也。……至於八月有凶者,以物盛必衰,陰長陽退,臨為建醜之月(農曆十二月)。從建醜至於七月建申之時,三陰既盛,三陽方退,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故八月有凶也。以盛不可終保,聖人作易以戒之也。”曾國藩在此處借“臨”卦來說陰陽二氣的交感。
(2)“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事物生來就有貪慾,喜好圓滿而忘記了自己的缺失。
(3)金輿鏓(cōng)衡:金輿,亦作“金轝”,帝王乘坐的車轎。鏓衡,嵌金飾的車轅端橫木。
(4)五色:青、黃、赤、白、黑稱為五色。後泛指一切漂亮的色彩。
(5)黼(fǔ)黻(fú)文章: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色彩絢麗的花紋。泛指華美鮮艷的色彩。據《周禮·考工記》說:“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上古時,把青、赤、白、黑四種色彩,兩兩組合成的花紋,分別稱為黼、黻、文、章。
(6)服:穿著。
(7)八音:八類樂器發出的聲音,這裡泛指樂聲。八類樂器名見《周禮·大師》:“播之以八音:金、石、土、草,絲、木、匏、竹。”
(8)耳:這裡指“聽”。
(9)庶羞:滋味齊備的肉類美食。《儀禮·公食大夫禮》:“上大夫庶羞二十,加於下大夫以雉兔鶉鴽。”胡培翬正義》引郝敬所說:“餚美曰羞,品多曰庶。”而鄭玄註解:“羞出於牲及禽獸;以備滋味,謂之庶羞。”肉類食品稱為羞;各種滋味齊備的羞稱為庶羞。
(10)珍膳:正當時令的珍貴食物。《周禮·天官序》言“膳夫”,漢代鄭玄註:“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是故……不足於味”,借《史記·禮書》的話來說人的貪慾沒有止境。
(11)瓮牗:以破瓮之口塞窗戶,指貧窮人家。
(12)膺金紫:膺,受。金紫,金印和紫綬,即黃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綬帶。古代相國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師太保、前後左右將軍及六宮后妃所掌。後代指高官顯爵。
(13)物以移其體,習以盪其志:指以好的東西來改善生活,以好的習慣來鍛鍊心志。
(14)搤(è)捥(wàn):亦作“搤腕”,握住手腕。表示激動、振奮、悲憤、惋惜等的動作。
(15)御:使用。
(16)訾(zǐ)議:詆毀,非議。
(17)“位不期驕”二句:見《尚書·周書·周官》。《孔安國傳》:“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已,所以速亡。”
(18)“彼為象箸”二句:語出《史記·宋微子世家》。是箕子批評商紂王的話,指責他生活奢侈。象箸:象牙所制的筷子。
(19)積漸:逐漸累積而成。
(20)曲營:多方設法謀取。《南史·朱異傳》:“異文華敏洽,曲營世譽。”
(21)汲汲:形容急切的樣子,急於得到。《禮記·問喪》:“其送往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22)道不同不相為謀:主張不同則不互相商議。語見《論語·衛靈公》。
(23)厭:滿足。
(24)盈:滿。一:同樣。
(25)軌物:法度與準則。《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26)中人:平常人。
(27)蹈:實行。
(28)得於內者日浮:從內心深處得到的體驗一天天浮躁。
(29)譁然:喧譁的樣子。驚,追求。
(30)不肖:自謙之詞。
(31)備員:湊數,自謙之詞。東宮:太子所居之地,當時曾國藩為詹事府左右庶子官。
(32)清秩:清貴之官。
(33)王父母:祖父母。
(34)父母俱存,兄弟無故:語見《孟子·盡心下》。
(35)《洪範》:《尚書》篇名。
(36)有猷(yóu):有謀略者。有為:有設施者。有守:有操守者。
(37)不協於極:不符合善。
(38)不罹於咎:不陷於惡。罹(lí):遭遇。
(39)汝:你。錫:賜。
(40)不稱其服:不適合他的地位。《詩經·曹風·候人》:“彼其之了,不稱其服。”
(41)令聞:好名聲。廣譽:廣泛的讚譽。
(42)靳(jìn)予:吝惜給予。
(43)攘:擾亂。
(44)矜飾:誇耀裝飾。

作品賞析

求闕齋位於曾國藩的故居富厚堂,是他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時自署的書齋之名。富厚堂全宅占地60餘畝,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有毅勇侯第前門、宅南藏書樓、宅北芳記書樓、八本堂思雲館、求闕齋、“輯園十景”等建築和景觀,求闕齋正是其中之一。闕,即空缺、虧損。他認為:“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為防盈戒滿,“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耆,皆使留其闕陷。”故以“求闕”名其齋。此書齋享譽於晚清政壇和文壇。曾氏有《求闕齋讀書錄》四卷,王定安編有《求闕齋弟子記》三十二卷。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這篇文章鑒於一般人喜歡“盈”,盈極則損,所以反而求“闕”,過闕則滿。全文圍繞盈、闕之間的優缺展開論述。作者先從讀《周易·臨卦》後的感受開篇。因為《臨》卦《彖傳》說:“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指的是剛陽漸漸增長,態度和悅而處事順利,到了陰盛陽衰的八月會有兇險,那是因為接近消亡,好景不能長久。從而得出“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的結論。第二段作者論述了追名逐利之人好盈而忘闕,結果樂極生悲。而“君子人”則“懼名之既加”,而重視由內心體驗而得到的收穫。作者在第三段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對外在的榮譽、身體的享樂求其闕,而對內心體驗的追求雖沒有明白表示,但據前文是要求其全的。盈需要闕來限制,因為“禮主減而樂主盈”,樂極生悲,必須用禮來節制,禮主減,也即闕,所以要用闕來節制盈。
曾國藩寫此文時,正是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一般人很容易沾沾自喜,但胸有大志的曾國藩並未滿足於此。能夠在得意之時謙虛,在名聲騰升之時謀求退藏,所以能成為一代“中興名將”。這篇文章反覆論證,邏輯嚴密,說理周詳而辭氣謙和。
古往今來,在軍政舞台上活躍著的人物,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強者性格,而且這些強悍者又大多是強到底硬到頭的角色。但同樣身為軍政首領,曾國藩卻既具強悍氣勢,又藏求闕心態。在這個舞台上,如曾氏者並不多見。求闕心態同樣是曾氏性情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後人研究曾氏,決不能忽視這一點。
早在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他在給諸弟的信中就講到了“求闕”:“兄嘗觀《易》之道,察盈虛訊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齋。蓋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
第二年,他又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求闕齋記》,說明為什麼要將居室命名為求闕齋:“國藩讀《易》,至《臨》而喟然嘆曰: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若國藩者,無為無猷,而多罹於咎,而或錫之福,所謂不稱其服者歟?於是名其所居曰求闕齋。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缺陷。”
根據這兩段話,曾國藩的求闕觀念源於《周易》。從《周易》的《豐卦》所說的“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訊息”這些話中,他明白了盈虛訊息的道理。所謂盈虛訊息,就是說天地之間的充實與空虛,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或生長或消落的。從《周易》的《臨卦》中,他明白了宇宙間陽至生陰、陰至生陽的道理。
曾氏關於求闕、花未全開月未圓、天道惡盈這些說法,都表明從中年開始到晚年時期更強烈的不追求圓滿、經常保持某些欠缺的心態。這種心態是一種好的心態。其好處在於:
1、不追求完美。
常人都追求齊全,追求完美。“求闕”的心態則不主張這樣,倒是希望常常有點不足,有點遺憾。到底是完美好,還是有點缺憾好,這中間沒有孰是孰非的問題,而是取決於一種處世態度。比來比去,作者還是以存闕為好。因為“完美”很難達到。“完美”是沒有固定標準的,為著一個虛幻的目標去拼死拼活地追求,人很累,而意義卻不大。正因為此,“斷臂維納斯”才格外受到人們的欣賞,“月兒船”比“滿輪月”更令人想像無窮。
2、注意自律。
既然有欠缺是正常的,過於盈滿則有可能帶來災難,那么,正處於盈滿狀態的人們,則需要時時保持警覺意識,要有不待“天概”先設法“自概”的想法。自概即自律。曾氏的自律手段是清、慎、勤、廉、謙、勞,即謙虛、謹慎、清廉、勤勞。除這幾點外,手握重權譽滿天下的曾氏,還常常向朝廷表示要分權讓賞,即辭掉一部分職位,推讓一些獎賞。其治家之道的核心,也是“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
這種種“自概”之道,能幫助盈滿者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不至於因位崇權重勢大名高而自我膨脹,驕縱放肆,從而招致怨恨而遭天概即人概:別人起來除掉他。
曾氏的求闕心態,其主要目的是針對“貪慾”而來的。人性有許多缺點,“貪慾”是普遍而又為害最大的缺點。佛家要戒“貪”、“嗔”、“痴”,儒家提倡“不忮不求”,道家主張“清心寡欲”,其矛頭所指都是人性中的“貪慾”。
“貪慾”也可以成為人類進取的一個推動力,但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它給人所帶來的禍患要更多些。古話說“慾壑難填”,人一旦沉入“貪慾”之中,則永遠沒有快樂感,幸福感。反之,“求闕”則能使人湧出滿足之感,滿足之感則可以生髮惜福之心,惜福之心則將萌動感恩情懷,感恩情懷則將導致幸福感覺。故而,求闕心態有可能將人引進幸福之中。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進士,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以翰林院檢討典試四川。轉侍讀,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總兵。後因鎮壓太平軍捻軍立功,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文正”。他初學桐城派古文,推崇姚鼐,曾作《歐陽生文集序》,敘述桐城派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擴大桐城派的影響。實際上他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招募弟子,自立門戶,以樹立自己的文壇領袖的地位。著作有《曾文正公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