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

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

《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著一首詞。詞的上闋寫的是詞人對與好友聚少離多的感嘆,並想像好友離開後的孤獨寂寞之狀。下闋是對二人昔日親密相處場景的回憶,再轉回眼下國家狼煙四起的局勢,將個人情感與報國之志結合在一起,超脫了納蘭詞固有的私人情感濫溢的現象,境界極高。全詞用詞精煉,卻意蘊深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東白堂詞選》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原文注釋,原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
人生南北真如夢,但臥金山高處。白波東逝,鳥啼花落,任他日暮。別酒盈觴,一聲將息,送君歸去。便煙波萬頃,半帆殘月,幾回首,相思苦。
可憶柴門深閉,玉繩低、翦燈夜雨。浮生如此,別多會少,不如莫遇。愁對西軒⑽,荔牆葉暗,黃昏風雨。更那堪幾處,金戈鐵馬,把淒涼助。

注釋譯文

原文注釋

⑴水龍吟:《水龍吟》調名源自李白“笛奏龍吟水”,一說取自李賀“雌龍怨吟寒水光”,又稱《龍吟曲》《小樓連苑》《鼓笛慢》《莊椿歲》《豐年瑞》《海天闊處》等。此調有多種體格,皆為雙調,這首詞便是其中之一體。上、下闋各十一句,共一百零二字。上闋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句,下闋第一、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句押仄聲韻。
⑵再送:嚴繩孫南歸時,性德先作《送蓀友》詩相送,之後再作此詞,是為“再送”。蓀友:嚴繩孫(1623-1702),字蓀友,自號勾吳嚴四,復一號藕盪老人、藕盪漁人。江蘇無錫人(一說崑山人)。清初詩人、文學家、畫家,與朱彝尊姜宸英號為“江南三布衣”。著有《秋水集》十五卷。
⑶臥:“高臥”之意,形容悠然歸隱的生活。金山:山名,指江蘇鎮江西北之金山。這裡代指蓀友之家鄉。
⑷白波東逝:意謂光陰流逝。白波:水流,李群玉題金山寺石堂》:“白波四面照樓台,日夜潮聲繞寺回。”此處白波喻指時光。
⑸盈:滿。觴(shāng):古代酒器。
⑹將息:珍重、保重。
⑺半帆殘月:半帆:指小船;殘月:下半月的“娥眉月”,這裡殘月表示傷感。
⑻玉繩低:謂夜已深。玉繩:北斗七星之斗杓,在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即天乙、太乙二星。《太平御覽》卷五引《春秋緯·元命苞》:“玉衡北兩星為玉繩。”蘇軾洞仙歌》:“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翦燈夜雨:翦(jiǎn):同“剪”。語出史達祖綺羅香·詠春雨》“記當日、門掩梨花,翦燈深夜雨”。
⑼浮生:指人生。性德《送蓀友》有“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無別恨橫胸臆”。
⑽軒:這裡指有窗的長廊。
⑾荔牆:即薜荔牆。荔:薜荔(又稱木蓮)之省稱。
⑿金戈鐵馬:指戰爭,其時正值“三藩之亂”,嚴繩孫南還,距離戰區愈近。《舊五代史·李襲吉傳》李克用與朱溫書云:“豈謂運由奇特,謗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辛棄疾永遇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納蘭填此詞時“三藩”剛剛平定,但收復台灣、雅克薩,平定噶爾丹等戰事仍在進行中,故云。

原文譯文

人的一生,南北漂泊,四處奔走,宛如幻夢。現在你終於可以高臥在金山之上,看大江東去,伴鳥啼花落,任憑夕陽西下而無所牽掛。離別的酒已經倒滿酒杯,道一聲珍重,願您平安返回故鄉。在煙波浩渺的漫漫長路上,在午夜夢回,只有孤帆殘月相伴之時,你是否會回頭北望,思念遠方知己的朋友?
可曾想起那夜我們緊閉柴門,一直到深夜之時,還在燈前說著知心的話語。人生就是這樣,別離的時候多,相聚的時日少。還不如我們從來就沒有相遇。黃昏之時,“我”孤獨一人,對著西軒而寂寞憂愁,昏暗的薜荔牆上的葉子在風雨中飄搖晃動,更有頻繁的故事,使“我”心中更加淒涼。

創作背景

康熙十二年(1673),時年十九歲的納蘭性德與嚴繩孫結識,成了忘年之交。之後,嚴繩孫應納蘭性德的邀請在明珠府借住了兩年,二人作詩詞互相酬唱,無所不談。康熙十八年(1679),嚴繩孫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後遷右春坊中允、翰林院編修等職。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嚴繩孫告假南歸,與納蘭性德做別時“人辭容若時,坐無餘人,相與敘平生之聚散,究人事之終始,語有所及,愴然傷懷”。納蘭性德對好友的離開傷心不已,前後共寫下五首詞相贈,足見二人情誼之深厚,這首《水龍吟》便是其中之一。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是為繩孫南歸的贈別之作。
該詞上闋全用虛筆,開頭想像友人回到家鄉之後任性適意的隱居生活,境界高遠。開篇起筆不凡,“人生南北真如夢”一句拋出了“人生如夢”這等千古文人常嘆之語,其後接以自己總掛在嘴邊的歸隱之思,令全詞的意境在開篇時便顯得空遠闊大。“白波東逝,鳥啼花落,任他日暮”,白描勾勒出的情景或許是此時,也或許是想像:看江水東流,花開花落,鶯歌燕語,任憑時光飛逝,這是何等愜意。
在這樣逍遙灑脫的詞境中,詞人轉入送別,“別酒盈觴,一聲將息,送君歸去”,點出了別情。用語精煉,但深情內蘊。自古送別總是斷腸時,古時不比如今,一別之後或許就是此生再難相見,因而古人或許在自己的生死上能豁達一些,卻也總對與友人的離別無可奈何。像蘇東坡那樣曠達的人,在別離時也高唱:“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
眼前離別之情裝滿了酒杯,詞人卻只能一聲嘆息,目送友人離去。而離去之後,天地便換了風光,“便煙波萬頃,半帆殘月”,詞人再用想像之語遙想友人歸途中的情景,將思念之情寓於景物描寫之中,最後以友人回首相思這一意象作結,含蓄深沉,同時和過片的“可憶柴門深閉”一句相呼應,使上下片在結構上更加嚴謹,過度更加自然。
下闋首句轉入了回憶,抒寫友人離去後自己的孤獨苦悶。首先詞人憶起了柴門緊閉、斗轉星移、夜雨暢談的時光,然而聚少離多是人生莫大的悲哀。接下來的一句,“浮生如此,別多會少,不如莫遇”,多少可以看出詞人的一些悲觀情緒,詞人似乎總在相遇時間的問題上自尋煩惱,其曾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但人在時間面前終歸是渺小的,時間不可逆轉正是種種迷惘痛苦的根由。
“愁對西軒,荔牆葉暗,黃昏風雨。”轉筆又是白描寫景,如今離別,又兼愁風冷雨,四字小句將悲涼的氣氛層層渲染開去。倒是篇末一句,有種不同於前面詞句的雄渾蒼涼的味道,“更那堪幾處,金戈鐵馬,把淒涼助”,此句將國事與友情融為一體,詞的境界因而變得更加深沉闊大。
詞人填完此詞一個月後,便溘然長逝了。這次離別之後,兩人也便真的沒有了再次相見的機會。隔著時間的長河,凝聚在詞句中這種愴然傷別的深摯友情依舊令人感嘆不已。

名家點評

西陵詞人陳淏《精選國朝詩餘》:“是再送之意,說得曠達。”
現代箋注家張草紉《納蘭詞箋注》:“此詞多酸楚,與嚴繩孫所作《進士納蘭君哀詞》‘歲四月,余將以歸。入辭容若,時坐無餘人,相與敘生平聚散,究人事之始終。語有所及,愴然傷懷’,及作者《送蓀友》、《暮春別嚴四蓀友》二詩內容一致,當作於康熙二十四年嚴繩孫第二次南歸時。”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籍,大學士明珠長子。生性聰敏,少好讀書,博通經史。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得帝恩寵,官一等侍衛。喜結交朝野文士,與徐乾學姜宸英嚴繩孫陳維崧秦松齡等交遊契厚。能詩文,尤以詞為佳,長於小令。詞多寫護駕出巡之感及夫妻離情別緒,善用白描,不事雕琢,情真意摯,自然超逸。況周頤《惠風詞話》推為“國初第一詞人”。有《通志堂集》、《納蘭詞》(又名《飲水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