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是南宋詩人方岳所作,此詞從登平山堂所見景物寫起,轉入抒情、議論,除了懷念歐陽修蘇東坡兩位“文章太守”以外,也抒發了對國土未被收復的愁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秋崖先生小稿》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方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篷舟千重菰菜蓴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瞑,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於句句用韻者。
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蜀崗上,為歐陽修所建。
⑶山色:山的景色。
⑷晴空:清朗的天空。
⑸愁思:憂愁的思緒。
⑹螺紅:紅色的螺杯。
⑺千重:千層,層層迭迭。
⑻菰(gū)菜:即茭白。
⑼蓴(chún)羹:用蓴菜烹製的羹。
⑽歸鴻:歸雁。
⑾醉眼:醉後迷糊的眼睛。
⑿河洛: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此處泛指淪陷於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詞人有遺恨在焉。
⒀蘋(píng)洲:萍洲,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城北,瀟湘二水匯流處,為永州著名風景勝地,唐宋以來,即負盛譽。
⒁斂眉:皺眉。
⒂陳跡:舊跡;遺蹟。
⒃兩仙翁:指歐陽修與蘇東坡。
⒄煙雨:濛濛細雨。
⒅磨滅:消失;湮滅。
⒆匹馬:一匹馬,後常指單身一人,有作者自喻意。

白話譯文

平山堂上佇立遠望,秋雨過後,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襯下分外青碧。一個人輾轉大江南北,有多少憂愁思緒,都付之一醉,暫且忘卻吧。乘坐小船沿蘆葦岸邊千里漂泊,張翰那種思念菰菜蓴羹就辭官歸家的作為,於我只能是一場夢了,我惟有默默無語把思念寄託給南飛鴻雁醉眼朦朧中回望渺遠的黃河洛水,夕陽籠罩下留存多少遺憾和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遠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斂他的眉峰。俯仰憑弔平山堂的人間遺蹟,嘆息歐、蘇兩位仙翁已然遠逝。眼前沒了當時的楊柳,只是從前的煙雨,磨滅了幾位英雄。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淒緊的天地間。

創作背景

歐陽修在揚州西北修建了平山堂,一個世紀後,方岳身處平山堂,俯仰江山,緬懷先賢,不禁詩思如潮,就以蘇東坡《黃州快哉亭》詞的韻腳,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兩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現於讀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這是詞人的獨創,一則寫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綠,連下的雨都映成碧綠的顏色,二則寫出秋雨過後,山色、田野都變得更綠,仿佛為碧綠的雨絲染過似的,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這樣的晴晝景色。南國的秋並不如北國那樣淒涼蕭索,但詞人的愁情卻瀰漫在“江南江北”,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愁思”兩句,意思是說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積累起來的許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暫時忘卻吧。借酒消愁本來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為甚。坐著的有仇來自自傷飄泊無定和慨嘆中原未復。這就是有點有染的寫法,即先說明性質,然後再表現內容。
“蘆葉蓬舟千里”三句,寫詞人長年飄泊在外,不能回鄉。“蘆葉”句展示“蓬舟”(蓋有蓬頂的小舟)在長滿蘆葉的岸邊行駛之狀。“千里”極言行程之長,飄泊地域之廣闊。“菰菜蓴羹”用的是張翰的典故:鱸魚膾,就命駕而歸。“菰菜蓴羹”後面加上“一夢”兩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現實性。因而只好“無語寄歸鴻”,默默無言地目送征鴻南歸。方岳是南宋後期著名的江湖派詩人之一,他少年飄蕩江湖,中年以後,雖中了進士而宦遊各地,還不免有“遊宦羈旅”之感。思歸而不得,發為愁思,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後的詞人雙眼朦朧,河洛一帶渺不可及,而遺恨於夕陽之中,這不是其字面意思,實質上它抒發的是詞人為中原淪落,未能收復而遺恨。
下片又從眼前景物寫起。“苹洲外”三句,寫遠山在黃昏中的姿態。苹洲之外,遠山在暮色中斂下了它的眉峰,這是將愁苦的感情移入於物,寫的是帶情之景。這種寫法,一方面增加了狀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可謂一舉兩得。
“人間俯仰陳跡”至“磨滅幾英雄”五句,轉入懷古。作者遙想當年與平山堂有密切關係的歐陽修和蘇東坡兩位“仙翁”已經逝去,黯然神傷扼腕嘆息。
“楊柳”和“煙雨”是歐陽修和蘇東坡詞中描寫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這兩個詞,除了表示對歐蘇二公無限景仰外,還寄託了滄桑之感。“楊柳”已非,“煙雨”依舊,而幾許英雄,已磨滅於此變化之中。這幾乎是文人登臨懷古的一個永恆主題,骨子裡是感到人生虛幻,蒙上了一層虛無的感傷色彩,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後兩句,從懷古議論回到現實,寫自己又將匹馬登程,在西風淒烈的天地之間,悵然孤嘯。其情其景,是夠令人感傷的。這一結尾,又回到了飄泊的愁思,與上片遙相呼應。

名家點評

《太原日報》副刊部主任張厚余說:這首詞意境豐滿,詞人通過對山色,身世的描寫,融抒情、議論為一體,含義深廣,具有一種淡淡的感傷色彩。

作者簡介

方岳(1199~1262) 字巨山,號秋崖,新安祁門(今屬安徽)人。1232年(理宗紹定五年)進士,曾為文學掌教,後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權要史嵩之丁大全賈似道諸人,終生仕途失意。工於詩,多描寫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質樸自然。其詞多抒發愛國憂時之情,風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詞集有《秋崖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