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水族馬尾繡是中國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馬尾繡的製作過程繁瑣複雜,成品古色古香,華美精緻,結實耐用。刺繡圖案古樸、典雅、抽象並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水族馬尾繡在三都自治縣傳承上千年,有刺繡“活化石”美譽。

2006年5月,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申報的水族馬尾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水族馬尾繡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 遺產類型:民間美術
  • 遺產編號:Ⅶ—23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刺繡方法特點,主要產品形式,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關於水族馬尾繡的溯源,相關資料上不見記載,但這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我們也只能從水族的節日習俗里窺見一斑。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可能主要是水族有養馬賽馬的習俗,馬尾繡應運而生。
水族馬尾繡水族馬尾繡
隨著時代變遷,馬尾繡藝術也在變化。兩條背帶主色調發生了變化,解放前的背帶色調主黃色。與封建社會以黃色為高貴相關聯,解放後的背帶色調主紅,與今天人們以紅色為吉利的觀念相同。

文化特徵

刺繡方法特點

這種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刺繡方法,有兩個較為明顯的好處,一是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腐敗變質,水族馬尾繡質,經久耐用。另外,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於保養外圍絲線光澤。

主要產品形式

主要產品形式有馬尾繡的“歹結”背帶、馬尾繡背孩帶和馬尾繡繡花鞋等。
  • 馬尾繡的“歹結”背帶
馬尾繡的“歹結”背帶是水族地區公認的最好背帶之一,往往要經過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擁有馬尾繡背帶看作是否體面和富有的標誌。馬尾繡背帶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為主體圖案,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周圍框線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或墨綠色絲線平繡出幾何圖案,而在上部兩側為馬尾繡背帶手,下半部為背帶尾,有精美的馬尾繡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歹結”成為通體繡花的完整藝術品。製作這樣一件“歹結”要花一年左右的時間。水族中老年婦女製作“歹結”尾花,一般不用剪紙底樣,而直接在紅色或藍色緞料上用預製好的馬尾繡線盤刺繡,綜合運用結繡、平針、亂針,靈活自如,圖案美觀耐看。
馬尾繡繡品馬尾繡繡品
  • 馬尾繡背孩帶
“馬尾繡”背孩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形“帘子”,上端兩邊有帶,“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的突出特點就是不用剪紙圖案做底樣,只憑經驗完成。首先將兩三根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馬尾毛還細的絲線(把絲線剖拆成絲來用的)纏裹成“馬尾線”,然後刺繡者憑著自己的想像,用彩色“馬尾線”在背孩帶上鑲拼成各種幾何圖案和花草鳥雀圖案骨架(圖案主要是極富彈力的牛角花、水車紋、花椒紋、回紋、斜紋、方格紋、魚骨紋),再用針穿上白線將圖案固定。最後用結線繡和螺線繡將圖案骨架填滿,謂之“補花”,再綴上閃亮發光的“金線”,於是便構成一幅結構完整、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縝密精緻、豪華富貴的美麗畫面。黑、紅、黃、白幾色對比,形成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背孩帶不僅美觀大方,而且結實耐用,是母親給女兒準備的最好嫁妝。一件馬尾繡衣服往往要耗費一個婦女數年甚至十多年時間,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紅功底的標準。
馬尾繡繡品馬尾繡繡品
  • 馬尾繡繡花鞋
“馬尾繡”繡花鞋是一種翹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製作方法是在鞋幫上先用彩色絲線刺繡成底色圖案,然後再採用馬尾繡的方法,用絲線纏馬尾,捲曲成各種幾何形圖案拼鑲在鞋幫上,然後邊緣鑲補。其工藝十分複雜,但刺繡出的圖案立體性強,精美別致,堪稱精美的工藝品。所以水族婦女也多在莊重場合或走親戚時才穿,配上豆漿印染的藍布上衣、百褶裙和銀胸飾,顯得十分典雅華貴。
馬尾繡繡品馬尾繡繡品

製作工序

第一步,製作馬尾線。即用絲線(多數以白色為主)將二至三根馬尾繞裹起來,做成馬尾線;
第二步,固定框架圖案。用一顆大針將馬尾線穿好,再用另一顆稍小的針穿上同色絲錢,然後一邊用馬尾線在布面上鑲成各種圖案,一邊用穿有絲線的小針專門將圖案固定在布面上;
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絲線(多以黑色、墨綠色和紫色為主)將固定好的圖案空隙部分填滿;
第四步,鑲邊。用橙色和墨綠色絲線在四周挑成“花椒顆”的鑲邊圖案;
第五步,訂“金錢”。在繡品上訂上閃亮的小銅片以增加繡品亮度;
第六步,裝訂。由於馬尾繡製作工序繁瑣細緻,並且每一步都是純手工製作,人們為了方便操作,便將繡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後,再用針線將它們按次序訂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後,一件完整的馬尾繡工藝品就做成了。

題材作品

馬尾繡題材主要涉及人們服飾及各類生活用品中的主體裝飾,包括女性圍腰的胸前繡片(也稱為胸牌)、繡花鞋、繡花背包、童帽、背帶、枕頭和被面等。水族馬尾繡主要作品有馬尾繡的“歹結”背帶、馬尾繡背孩帶和馬尾繡繡花鞋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水族馬尾繡因歷史悠久、針法古樸而被喻為“刺繡中的活化石”。馬尾繡的獨特材質和工藝使其作品飽滿清晰,呈現出特有的浮雕質感,華貴穩重的配色、大氣流暢的線條、飽滿神秘的紋樣衝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官,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傳承人物

韋桃花,女,水族,1964年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傳承人。
宋水仙,女,水族,1966年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08年,三都縣成立馬尾繡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民間藝人培訓五年發展規劃》,由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牽頭,縣扶貧辦、民宗局、經貿局、旅遊局 、文廣局、文聯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明確了“進一步保護、開發和弘揚水族馬尾繡工藝,全面提高馬尾繡製作水平和行銷能力,培養造就一批優秀的馬尾繡製作民間藝人”的指導思想,表現了當地政府對本地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視。
馬尾繡繡品馬尾繡繡品
2007年至2011年,三都縣每年都會舉辦馬尾繡培訓班,其中既有普及型的“農村水族婦女馬尾繡技術培訓班”、“馬尾繡鄉土人才培訓班”,也有針對技藝能手的提高型“能工巧匠馬尾繡高級培訓班”。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水族馬尾繡作為廣東省外的非遺項目參加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廣東非遺周暨佛山秋色巡遊活動。
2019年3月12日,以“織言繡語”為主題的2019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春夏)博覽會上亮相。本次展覽展示了苗族蠟染技術、蠟染產品生產和銷售,布依族傳統織布工藝,水族馬尾繡織布技術、馬尾繡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