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鄉(貴州省三都縣下轄鄉)

三洞鄉(貴州省三都縣下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洞鄉地處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南部,距縣城36公里,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為下街村;面積127多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19萬畝,森林覆蓋率面積127多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轄17個行政村:下街村、板悶村、寨羅村、板勞村、達便村、喬村、板告村、善哄村、水根村、古城村、良村村、定城村、板龍村、群力村、岜炮村、板南村、板厘村,120個村民小組,1.87萬人,水族占總人口98%,海拔74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洞鄉
  • 面積:127多平方公里
  • 耕地:1.19萬畝
  • 森林覆蓋率:65%
民族風情,旅遊產業,喬村,良村,岜炮村,板勞村,板龍村,板南村,達便村,水根村,板悶村,定城村,古城村,板告村,善哄村,寨羅村,下街村,群力村,板厘村,社會經濟,民族風情,下轄村,人口數據,地圖信息,

民族風情

三洞作為水族文化、語言中心,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和獨特的民族風情,馬尾繡工藝獨樹一幟,遠近聞名,水歷、水書是水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端節”是水族的傳統節日。旅遊景點有雪花洞瀑布、仙人橋、貓石、億萬山、帽合山等,民族活動有賽馬、對歌。打銅鼓在水族人民中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在水族地區,幾乎各個村寨都有銅鼓,它是水族廣泛流行的打擊樂器,尤為廣大青年所喜愛。銅鼓有公鼓與母鼓兩種。關於公鼓和母鼓的劃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公鼓的鼓面飾紋和鼓體都較為精巧,音色圓潤而宏亮;母鼓的形體較為粗重,紋飾不那么精巧,聲音不如公鼓宏亮,音質也較差。銅鼓的演奏大致分為使用共鳴桶和不用共鳴桶兩種方式。使用共鳴桶的演奏方式範圍最廣。這裡的鄉民打的都是帶共鳴桶式的銅鼓。每到打鼓時,總會引來全村寨的水族鄉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要親自結伴打上一陣。打銅鼓一般要兩人配合。銅鼓要懸著,離地六、七寸高,擊鼓者俯身面朝鼓面,將吊繩別於左腋後,右手槌點擊鼓面的太陽紋,左手持竹鞭打擊鼓腰做伴奏。另一人手持平口木桶,隨著鼓點的起落來向鼓腹抽動,控制氣流大小來調節共鳴聲,以達到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音響效果。每當打銅鼓時,那凝重的銅鼓聲總會在水族村寨上空久久迴蕩,散發著古樸民族傳統文化的芳香。燦爛的文化往往來自秀美的大自然。水族村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間,這裡群山起伏,溪流交錯縱橫,其間夾著若干富饒的丘陵和平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農業和林業的發展。
三洞鄉水族文化三洞鄉水族文化

旅遊產業

三洞鄉板告村民居三洞鄉主要以民族風情為主,民俗旅遊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節、民族工藝品,水族博物館收藏各類水書、水族古董等珍藏。板告村韋家貴家庭博物館成立於2006年,主要收藏有水書、銀飾古董、馬尾繡等水族古董文物。
板告民族文化村位於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南部的三洞鄉,地處水族聚居的腹地,距縣城30公里。全村共有289戶口1424人,分居於7個自然寨,絕大部分居民都是水族,水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
作為水族文化的中心村,板告村有著純厚神秘的民族文化。馬尾繡、銀飾品及牛角雕等工藝品做工精細,工藝獨特,聞名海內外。素有“中國水族馬尾繡第一村”的美譽。
村寨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主要景點有仙人橋、雪花洞瀑布、雪花洞等。
居民的生產方式以傳統的小農生產為主,用牛、馬作役力,用翻鍬翻地,生產工具比較簡易、古樸,生產的農產品有水稻、小麥、油菜、玉米、辣椒等。
水族居民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族小聚居為主,全村大部分人口為“韋”姓。該村水族民居均為瓦木結構的“乾欄式”建築,樓腳一般飼養家禽、家畜、存放農具,二樓住人,三樓為糧倉。
水族民眾穿著以傳統的民族服飾為主,婦女頭包白帕,身著欄桿青衣物和雕花圍腰,腳穿繡花鞋;男子則身穿對襟衣;老年人則頭包黑帕,身著長袍。
水族人民以素食為主,尤其喜歡吃酸,“魚包韭菜”、“酸湯魚”等是民族獨特的佳肴。
板告村的主要節日是“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農曆9月至10月),每年端節水族民眾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同時舉辦傳統的銅鼓舞、端坡擠馬、鬥魚等文娛活動。
自然觀光旅遊主要有:神秘的三洞貓石守田等一些奇石異景,形似皇冠的冒合山。

喬村

位於三洞鄉西部,距鄉政府駐地5公里,距公路4.5公里。海拔730米,氣候濕潤溫和,非常適宜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全村共有11個組,289戶,1574人,全為水族。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158.4畝;有林地651.6畝;可開發利用草山草地3522.7畝。農戶以發展採掘業、花椒種植和水產養殖為主,是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
可開發的優勢資源:礦產資源開發、稻田養魚及種植業和養殖業。

良村

位於三洞鄉東部,距鄉政府駐地2公里,距公路1.5公里。海拔720米,氣候濕潤溫和。全村共有5個村民組,143戶,784人,全部是水族。全村地理位置比較好,土地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近期規劃:
(1)修建村衛生室1個;
(2)村文化室1個;
(3)修建通村油路3公里;

岜炮村

位於三洞鄉東南部,距鄉政府駐地10公里,距公路10公里。海拔720米,氣候濕潤溫和。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109戶,526人,均為水族。全村共有耕地431畝,林地1570畝。有原始森林,植被保護完好,土地資源相對豐富,適宜發展旅遊業、林業、畜牧業。

板勞村

位於三洞鄉東部,距鄉政府駐地4公里,距公路3.8公里。海拔730米,氣候濕潤溫和。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123戶,635人。經濟收入以發展水稻、玉米、小麥為主。

板龍村

位於三洞鄉東部,距鄉政府駐地5公里,距公路4.5公里。海拔730米,氣候濕潤溫和。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224戶,1237人,均為水族人口。全村有耕地578畝、林地13280畝、草山草地1535畝、可開發利用荒地3911畝。可開發優勢資源有:草山草地,可開發利用的荒地等農業後備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經濟林、畜牧業。

板南村

位於三洞鄉東部,距鄉政府駐地3公里,距公路3公里。人口主要居住在板南大寨,另有7個村民小組分散居住在雷公山、月亮山次峰億萬山的腹地。全村有13個村民小組,251戶,1352人。村地域遼闊,總面積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0餘畝、林地2萬多畝、牧地1000餘畝,可開發利用荒地達7000餘畝。適宜發展種植經濟林木、竹業開發、和商品牛、生豬養殖等。

達便村

位於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鄉北部,距縣城所在地34公里,距鄉政府駐地3公里,海拔720米左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在14.6℃,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寨,2005年底共有289戶1493人,水族人口占100%。全村土地總面積13.1平方公里,有耕地1006畝,人均耕0.67畝,人均基本農田0.16畝,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47元,人均占有糧食298公斤,屬二類村。
達便村資源十分豐富,有河東林場1萬餘畝,生長有杉及天然林等,億萬山海拔1000多米,高差500多米,有數十種珍貴林木和多種野生動物,是三都縣生物多樣性和原生植被保護較為完整的區域,十分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古桃河流域200多平方公里,水量充足,古桃水電站是縣級“十一五”規劃修建的中型水電站之一,現河東公路已修通,對古桃河進行水電開發的條件已經具備,古桃電站建成後,將極大地帶動達便村旅遊業的發展。達便村地處水族聚居區中心腹地,達便寨是水族地區最大的村寨之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水族桿欄式瓦木結構房屋保存較為完整,竹樹圍合、七個古寨門和遍布寨內各處兼具養魚、消防功能的池塘更具水族村寨的典型特徵,村中大部分婦女都從事水族馬尾繡製作。此外,達便寨旁還有天然溶洞,地下暗河形的深水潭等可開發自然旅遊資源,是省定的水族風情旅遊點和水族“端節”活動的重點村寨。2006年為深圳幫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水根村

位於三洞鄉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公里,5個村民小組,一個自然寨,2005年底共有215戶1118人,水族人口占100%。土地總面積3.1平方公里,有田643畝,人均耕地0.58畝,人均基本農田0.15畝。經濟收以種養殖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主,水根村人民勤勞純樸,民俗民風濃厚。2006年為深圳幫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板悶村

位於三洞鄉中部,東臨板龍村,南接古城村,西與鄉開發區、下街村相連,北抵寨羅村、板勞村。距鄉政府駐地0.6公里,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有168戶,865人,一個自然寨。經濟以發展交通運輸、優質米種植為主。氣候溫和濕潤,地勢以低山丘陵為主,土地肥沃,適宜發展種植、養殖和經濟果林業。

定城村

位於三洞鄉東北部,距鄉政府駐地5公里,距公路4公里。海拔730米,氣候溫和濕潤。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330戶,1838人,均為水族。全村有耕地1126畝,林地3765畝,草山草地5273畝,可開發利用荒地2256畝。村土地資源豐富,水、光、熱條件比較好,非常適宜發展種草養畜和經濟林木。

古城村

位於三洞鄉南部,距鄉政府駐地4.5公里,海拔850米,是全鄉海拔最高的村。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分別為以局組、旳遠組、新寨組等。154戶,864人,均為水族。地勢較高,光照條件好,土質肥沃,人均土地資源較多,適宜發展經果林、畜牧業和烤菸、高山蔬菜。古城村四面懸崖峭壁,猶如一座孤城。只有一條山路通進村內。村內無外來河流經過。村內山清水秀,風景秀美,猶如仙境,適合旅遊。

板告村

位於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南部,地處水族聚居區腹地。全村共有278戶1548人,分居於7個自然寨,絕大部分是水族。板告村居民的生產方式以傳統的小農生產為主,用牛、馬作役力,用翻鍬翻地,生產工具比較簡易、古樸,生產的農產品有稻、麥、油菜、玉米等。 作為水族文化、水族語言的中心村,板告村有著悠久的民族風情和文化藝術,特別是馬尾繡和銀飾品製作工藝及水牛角雕刻獨具特色,遠近聞名。同時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主要景點有雪花洞、仙人橋、雪花洞瀑布等。是我鄉鄉村旅遊村寨之一。

善哄村

位於三洞鄉南部,距鄉政府駐地2公里,公路線直穿村委會駐地。海拔720米,氣候濕潤溫和。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222戶,1152人,均為水族。全村有耕地970畝、林地158畝;可開發利用荒地2925畝。本村可開發的優勢資源有:宜草、宜林荒坡面積大,適宜發展藥材種植、經果林和養殖業。旅遊景點有:貓石,善哄小花溪、水族民居。

寨羅村

位於三洞鄉東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公里,距公路1公里。海拔730米,氣候溫和濕潤。全村有3個村民小組,108戶,610人。全村共有耕地208畝;有林地299畝;草山草地745畝,可開發利用荒地1226畝。本村可開發的優勢資源有:荒山、荒坡等待開發土地資源豐富,適宜發展養殖業和經果林項目。

下街村

位於三洞鄉集鎮中心,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1100多人,少數民族占97%。經濟收入以商業貿易、交通運輸、農副產品加工、及優質米種植、畜牧業為主。

群力村

位於三洞鄉南部,距鄉政府駐地4公里,距公路1.5公里。海拔730米,氣候濕潤溫和。全村共有9個組,290戶,1515人,全是水族。全村共有耕地面積758.1公里、林地465.5畝、草山草地1224畝,可開發利用荒地2551.9畝。

板厘村

位於三洞鄉東南部,距鄉政府駐地4公里,距公路4公里。海拔720米,氣候溫和濕潤,適宜發展中亞熱帶作物。全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277戶,1485人,均為水族。全村共有耕地798畝、林地982畝、可開發利用荒地720畝。適宜建成一定規模的商品牛、經濟林基地(楠竹、板栗等)。旅遊景點有:帽合山、一線天。

社會經濟

柏油公路貫穿全境,村村通路,組組通電,80%的村組通程控電話,70%的村通自來水,電視覆蓋率達80%以上。完成退耕還林生態工程6300畝,經果林基地4500畝,烤菸、花椒、茶葉、山野菜、稻田生態養魚示範基地2400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55元。全鄉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集鎮人口達2500人。

民族風情

三洞作為水族文化、語言中心,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和獨特的民族風情,馬尾繡工藝獨樹一幟,遠近聞名,水歷、水書是水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端節”是水族的傳統節日。旅遊景點有雪花洞瀑布、仙人橋、貓石、億萬山、帽合山等,民族活動有賽馬、對歌。打銅鼓在水族人民中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在水族地區,幾乎各個村寨都有銅鼓,它是水族廣泛流行的打擊樂器,尤為廣大青年所喜愛。銅鼓有公鼓與母鼓兩種。關於公鼓和母鼓的劃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公鼓的鼓面飾紋和鼓體都較為精巧,音色圓潤而洪亮;母鼓的形體較為粗重,紋飾不那么精巧,聲音不如公鼓洪亮,音質也較差。銅鼓的演奏大致分為使用共鳴桶和不用共鳴桶兩種方式。使用共鳴桶的演奏方式範圍最廣。這裡的鄉民打的都是帶共鳴桶式的銅鼓。每到打鼓時,總會引來全村寨的水族鄉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要親自結伴打上一陣。打銅鼓一般要兩人配合。銅鼓要懸著,離地六、七寸高,擊鼓者俯身面朝鼓面,將吊繩別於左腋後,右手槌點擊鼓面的太陽紋,左手持竹鞭打擊鼓腰做伴奏。另一人手持平口木桶,隨著鼓點的起落來向鼓腹抽動,控制氣流大小來調節共鳴聲,以達到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音響效果。每當打銅鼓時,那凝重的銅鼓聲總會在水族村寨上空久久迴蕩,散發著古樸民族傳統文化的芳香。燦爛的文化往往來自秀美的大自然。水族村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間,這裡群山起伏,溪流交錯縱橫,其間夾著若干富饒的丘陵和平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農業和林業的發展。

下轄村

三洞鄉下轄村:





網形村
三洞村
禾坪村
竹坑村
高龍村
坪水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330

2306

2024
家庭戶戶數
1147
家庭戶總人口(總)
4328
家庭戶男
2304
家庭戶女
2024
0-14歲(總)
968
0-14歲男
496
0-14歲女
472
15-64歲(總)
3032
15-64歲男
1642
15-64歲女
1390
65歲及以上(總)
330
65歲及以上男
168
65歲及以上女
16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318

地圖信息

地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