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派

民族樂派

民族樂派是指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活躍於歐洲樂壇,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化運動密切聯繫的一批音樂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政治上是激進的,同情或參加本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在藝術上他們主張創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性的新音樂。民族樂派的音樂家經常採用本國優秀的民間音樂素材去表現具有愛國主義的英雄主題,藉以激發本國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統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終是他們藝術活動的鮮明標誌。

代表人物:波蘭的莫紐什科、匈牙利的埃爾凱爾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紐斯、俄國的格林卡、巴萊基列夫、鮑羅丁、穆索爾斯基等。

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西貝柳斯的《芬蘭頌交響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樂派
  • 地區:歐洲
  • 時代:19世紀中葉
  • 代表人物:波蘭莫紐什科、匈牙利埃爾凱爾
興起背景,形成,基本特徵,題材內容,藝術風格,體裁,音樂語言,影響,20世紀,簡介,與19世紀共性,與19世紀不同,發展,

興起背景

19世紀中葉起,繼德奧等國興起浪漫主義音樂之後,在東、北歐一些國家,出現了一批致力于振興本民族音樂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歷史和人民生活為題材,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時大量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這些作曲家被稱為民族樂派作曲家。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波蘭的S.莫紐什科匈牙利的F.埃爾凱爾捷克的B.斯美塔納、A.德沃夏克挪威的E.格里格,芬蘭的J.西貝柳斯,俄國的И.格林卡和以 А.巴拉基列夫為首的“五人團(強力集團)”、柴科夫斯基等。
此外,受上述民族樂派思潮的影響,在南歐的西班牙,也出現了阿爾韋尼斯格拉納多斯為代表的復興民族音樂的作曲家。
20世紀上半葉,民族樂派在歐美各國,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形成

民族樂派是在東北歐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隨著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的日益覺醒,進步的文學藝術家產生了擺脫外國文化的統治,建立本國民族近代文化的強烈要求,加之受到西歐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潮的影響,他們發起了復興民族文化的運動。其中的音樂家即致力於民族音樂的復興。他們創建民族的歌劇院、音樂學院和音樂協會,收集、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力求創作具有鮮明民族性的作品,以建立本民族近代專業音樂,改變西歐音樂在本國的統治地位和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到壓制的落後狀況。
此外,18世紀下半葉以來,歐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中不斷增長的民族性因素,也為民族樂派的產生積累了經驗,特別是作曲家F.F.蕭邦和F.李斯特,更以其具有熾熱愛國感情和濃郁民族風格的創作,成為民族樂派的直接先驅。
30、40年代,在俄國首先出現了民族樂派的奠基者──作曲家格林卡,他的作品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並在藝術上達到與西歐專業音樂並列的水平。
50年代後,各國接連湧現一批傑出的民族樂派作曲家,促使各民族音樂空前繁榮。

基本特徵

民族樂派的音樂特徵,主要表現在作品的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兩個方面:

題材內容

可分為以下4類作品:
第1類,是取材於本民族的歷史和傳說,描寫了人民反抗異族壓迫、反抗封建暴政的鬥爭故事,熱情地歌頌了民族英雄、人民民眾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的作品。作曲家藉此影射現實,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如埃爾凱爾的歌劇《邦克總督》,斯美塔納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中第3首《莎爾卡》、第5首《塔博爾》、第 6首《布拉尼克》,格林卡的歌劇《伊萬·蘇薩寧》,А.П.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П.穆索爾斯基的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等。
第2類,是描寫祖國的瑰麗山河、人民的生活風俗和倫理道德、民間的美麗傳說等,充滿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強烈民族意識的作品。如斯美塔納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中第2首《伏爾塔瓦河》、第4首《波希米亞的田野和森林》、歌劇《被出賣的新娘》、德沃扎克的歌劇《水仙女》、格里格的許多鋼琴抒情小品等。
第3類,是直接抒發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和內心感情的作品。如德沃扎克的《自新大陸》交響曲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斯美塔納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都包含著抒發作者對祖國、故鄉生活的深切懷念之情。
第 4類,雖然數量不多,卻是直接表現現實的民族階級鬥爭的作品。如西貝柳斯交響詩芬蘭頌》,當即引起統治者的驚恐並遭到禁演;斯美塔納的合唱曲《自由之歌》和鋼琴曲《革命進行曲》,曾在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中鼓舞了人民民眾。民族樂派的主要創作,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間接地與民族民主運動相聯繫,許多作品深深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

藝術風格

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大量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並創造性地與西歐傳統音樂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相結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並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這主要體現在作品的體裁和音樂語言上。

體裁

民族樂派主要的創作領域是歌劇、交響曲、鋼琴曲等。
除了斯美塔納創造了交響詩套曲外,民族樂派作曲家們基本上是沿用西歐古典、浪漫派時期的各種音樂體裁,但著意使之具有本民族的風格,創立本民族的歌劇、交響曲和鋼琴曲,從而為這些音樂體裁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民族化、民眾化的創作道路。
如斯美塔納的喜歌劇《被出賣的新娘》,音樂始終貫穿著捷克鄉村的民間舞曲、器樂曲以及具有民歌音調特點的獨唱和農民合唱曲,成為捷克的第1部民族歌劇
格林卡的歷史歌劇《伊萬·蘇薩寧》,其音樂曾被貴族文人嘲諷為“馬車夫”的音樂,這恰好說明了它與俄羅斯民間音樂的血肉聯繫,被譽為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奠基之作;格林卡的交響幻想曲《卡瑪林斯卡雅》,直接引用兩首民歌作主題,運用俄羅斯民間音樂中常見的襯腔復調和變奏發展的手法,模仿民間樂器的獨特音色,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許多作曲家不僅把日常生活中的民間舞曲引入歌劇、交響樂等大型作品中,而且常把它們作為獨立的音樂體裁,創作出管弦樂或鋼琴的民間舞曲,如斯美塔納的鋼琴組曲《捷克民間舞曲》、德沃扎克的管弦樂組曲《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鋼琴組曲《挪威農民舞曲》等。

音樂語言

民族樂派作曲家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間舞曲進行加工、創作外,更多的是提煉和吸收民間音樂的音調、節奏、調式、結構、演奏技法等,創造出作曲家自己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語言。
其中民族特點最鮮明的因素是:調式、旋律及和聲
在調式上,許多作品以大小調為主,同時間插民族民間音樂中特有的各種調式和音階,如各種民間自然調式、升高四級音或七級音的小調五聲音階、大小調交替以及少量的全音音階等;
在旋律上,不僅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個性特徵;同時也具有共同的特性,如旋律線大多以自然音進行為主,以有別於晚期浪漫主義音樂中常見的變化音進行,給人以質樸親切之感。其節奏複雜多變,節拍不對稱,變換亦不規則;
在和聲上,穆索爾斯基和格里格的表現手法尤為大膽、新穎,富於描繪性和色彩性。在他們的作品中,出於不同表現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特殊結構的和弦、復和弦,以及各種和弦的意外性連線,有時突出傳統或民間調式功能和聲,有時又故意模糊其功能作用,造成調式與和聲不明確或朦朧等,其中在某些方面預示了印象派的和聲語言。

影響

19世紀歐洲民族樂派的貢獻在於:不僅創立和繁榮了本國近代專業音樂,在本國民族民主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也豐富和發展了19世紀全歐洲的音樂文化,對以後的印象主義音樂、20世紀的民族音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0世紀

簡介

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西方不少國家裡,出現了許多根據民間音樂素材寫成的、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作品。
其主要作曲家有捷克的L.亞納切克匈牙利的B.巴托克、Z.科達伊,波蘭的K.希曼諾夫斯基、W.盧托斯瓦夫斯基羅馬尼亞的G.埃奈斯庫保加利亞的П.弗拉季格羅夫,西班牙的M. de法利亞,英國的R.沃恩·威廉斯、G.霍爾斯特,美國的G.格什溫、A.科普蘭、R.哈里斯,巴西的 H.維拉-洛博斯,墨西哥的C.查維茲,阿根廷的A.希納斯特拉等。

與19世紀共性

20世紀民族樂派與19世紀民族樂派的音樂之間具有某種共同性:它們都重視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從那裡汲取滋養,為發揚本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作出貢獻。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20世紀民族樂派看作是19世紀民族樂派的繼續和發展。
在有些作曲家的作品裡,這種繼承關係表現得更為明顯、直接。如亞納切克繼承了捷克民族樂派作曲家德沃扎克的傳統,並受到俄羅斯民族樂派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強烈影響;法利亞師從西班牙民族樂派奠基人F.佩德雷爾,他與I.阿爾韋尼斯、E.格拉納多斯一起建立了西班牙民族樂派,並取得最卓越的成就;沃恩·威廉斯繼續推進了E.埃爾加等人開創的英國民族音樂復興運動,成為這一運動中最傑出的代表;埃奈斯庫繼承了19世紀羅馬尼亞民族樂派的傳統,並使之發揚光大,獲得國際聲譽。
美國和拉丁美洲各國的民族樂派發展較遲,進入20世紀以後,作曲家們才開始創作第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作品。但是,他們的創作活動也仍然離不開歐洲19世紀民族樂派思潮的強大影響。

與19世紀不同

①20世紀民族樂派雖然也表現出一定的愛國主義感情,有些作曲家的創作活動與本民族在政治或文化上力求擺脫外來的統治和支配聯繫在一起,但是,總的來說,他們不如19世紀民族樂派作曲家們那樣具有自覺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愛國熱情,以及重視從本民族的歷史、人民生活、傳說和文學著作中選取題材,強調內容的民族性。
20世紀民族樂派在內容的充實性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深度上,比19世紀明顯地有所削弱。但是作曲家們對民間音樂本身抱有更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們對民間音樂特徵的新發現,表現得更為突出。
②20世紀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們在處理民間音樂素材的原則和方法上,由於有了更可靠的記錄方法(通過錄音機),對民間音樂的科學研究大為深入,作品可以處理得更接近於民間音樂的原來面貌,甚至有意識地發掘民間音樂中實際存在的所謂“不規則性”。
19世紀作曲家們經常按照傳統的專業音樂方式來處理民間音樂,而對這種“不規則性”往往忽視。20世紀民族樂派作曲家們還常常從民間音樂不同於專業音樂的種種特徵出發,創造出新的風格、新的體系,其傑出代表是巴托克。巴托克曾帶著簡陋的錄音機到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地農村廣泛收集民歌。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發現源自匈牙利等地農民音樂的、突破了傳統專業音樂規則和體系的各種調式音階節奏,以及由這些調式和音階所形成的獨特、新穎的和聲。
③20世紀民族樂派不僅繼承了傳統音樂,而且吸收了同時代其他音樂流派的創作經驗和成果,採納了西方現代音樂的創作手法和技巧。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本身就是西方現代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而19世紀民族樂派則是同浪漫主義音樂結合在一起的,它具有浪漫主義的音樂特徵。當然,20世紀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們在音樂語言的創新方面,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大膽探索新路,有的比較接近傳統。前者如巴托克,後者如科達伊,他們同是匈牙利民族樂派的兩位代表人物,其創作卻典型地表現出這種區別。

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西歐、北美各國,音樂中的民族主義傾向大為減弱。儘管個別作曲家的創作中有時仍保留某些民間因素,但音樂的民族風格和特色已普遍不受重視,而被一種沒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所謂“世界性”的音樂語言所代替。然而,在拉丁美洲、巴爾幹諸國,仍有不少作曲家在發展本民族音樂文化時繼續使用民間音樂語言進行創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