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特指十九世紀在歐洲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創作方法,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在繼承以往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司湯達巴爾扎克,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托爾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紅與黑》、《人間喜劇》、《艱難時世》、《復活》等。中國明清時期的《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都屬於批判小說。

基本介紹

名稱由來,緣起,定義,流派簡介,基本特徵,特徵簡介,比較研究,暴露黑暗,階級影響,現實主義文學,產生,思想特徵,藝術特徵,作家作品,概述,主要作品,

名稱由來

緣起

“批判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是後人概括出來的。法國的蒲魯東(1809-1865)在《藝術的社會使命》一書中,最早作出“現實主義是批判的”論斷,但由於此人是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後來成為第二帝國的代言人,馬克思曾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批判過他,他的名聲不好,因此他對批判現實主義的提法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定義

正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並給它下定義的是高爾基。高爾基指出:“資產階級的‘浪子’的現實主義,是批判的現實主義;批判的現實主義揭發了社會的惡習,描寫了個人在家庭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生活和冒險’,卻不能夠給人指出一條出路。批判一切現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會生活以及一般‘存在’顯然毫無意義以外,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流派簡介

在十九世紀的西歐文學中
批判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它曾經在歐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開始形成並獲得初步的發展,從三十到四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繼浪漫主義之後,成為歐洲文學的主要潮流。高爾基稱它為“十九世紀一個主要的,而且是最壯闊,最有益的文學流派”。法國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發源地,司湯達以小說《紅與黑》為這種文藝思潮奠定了基礎,巴爾扎克創作的《人間喜劇》,成了批判現實主義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此外,福樓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馬以及羅曼·羅蘭等人,都帶著閃耀著批判現實主義鋒芒的小說湧上文壇,形成了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波瀾壯闊的藝術洪流。
整個時代作家輩出
巨著叢生,文壇盛況,蔚為壯觀。在英國,狄更斯和薩克雷也代表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罪惡與腐敗,作了揭露和批判。狄更斯的小說有《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和《雙城記》等,薩克雷的代表作是《名利場》。此外,夏洛蒂·勃朗特蓋斯凱爾夫人等人,也以優秀的文學作品,加入了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馬克思稱他們是屬“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指出:“他們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論家和道學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

基本特徵

特徵簡介

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資產階級文學史上燦爛的一頁,也是世界文藝寶庫中一份十分重要的遺產。批判現實主義是屬於資產階級範疇的文學,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論為基礎的人道主義,它的社會政治主張主要是改良主義,它的創作理論的哲學依據基本上是唯物論的反映論。

比較研究

批判現實主義突出的一個特點是比較廣闊、比較真實地展示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現實矛盾的揭示具有相當的深度。馬克思、恩格斯讚揚這些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關係的深刻理解,並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狄更斯等人反映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認為他們在作品中提供的歷史材料比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統計學家等合起來所提供的還要多。列寧托爾斯泰的作品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革命導師的這些論述,十分精闢地指明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價值。許多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都力圖把自己的作品寫成時代的記錄,他們為自己的作品起的總題、書名、或副題是:《人間喜劇》(巴爾扎克)、《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左拉)、《一八三○年紀事》(司湯達)、《艱難時世》(狄更斯)等等。如巴爾扎克所說,“我企圖寫出整個社會的歷史”。他們的客觀實踐與主觀意圖,應當說是基本相符的。在他們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社會的崩潰,資本主義的興起,也可以看到農奴制的暴虐,資本剝削的殘酷。特別是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更是廣泛地涉及各個領域,尖銳地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勾勒出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悲慘圖畫,引起人們對現存秩序的深刻懷疑和不滿,因而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但是,十九世紀又是歐洲無產階級崛起、壯大的年代,這些立志要書寫歷史的作家們,由於階級的偏見,恰恰不曾把真正的歷史主人的典型寫進他們的“社會史”。雖然有些作品也接觸到了勞資矛盾,但它們對這一矛盾的表現和揭示卻遠不夠充分和深刻,有時甚至還有所歪曲。

暴露黑暗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反映社會時 , 著力於暴露社會的黑暗,批判現實的罪惡。他們大多是啟蒙學說的信仰者,但資本主義社會的嚴峻現實,使他們感到窒息、憤懣,因而他們能對腐敗的制度和利己主義泛濫的社會風尚進行無情的暴露。這些作家敢於正視社會現實,勇於探索罪惡的根由,大膽揭露醜惡的社會現象,為人們認識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形象的材料,打破了人們對於資本主義的樂觀情緒。但是,他們的憤世嫉俗,大多來自受壓抑遭排斥的地位,他們“批判現存制度的根本動機是出自對各種社會經濟原因的意義的深刻而正確的了解的,則更為少見”。這就必然局限了他們批判的深度。同時,他們雖不滿現狀,卻更反對無產階級革命,這就使他們不可能在黑暗的現實中找到光明的出路。他們為人們提供了一系列否定的印象,但沒有肯定的答案。苦於沒有結論的探索,使許多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不同程度地雜有宿命論和悲觀主義的色彩,越到後期,這種悲觀主義就越明顯,越深沉。

階級影響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於階級關係的變化,人道主義也有了新的特點。“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其鋒芒所向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封建貴族,而且還針對當權的大資產階級。封建關係中門第的高低,固然束縛著中小資產階級個性的解放,資本主義社會裡貧富的懸殊,同樣障礙著他們抱負的充分施展。這樣,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們就在猛烈抨擊封建等級觀念的同時,以更為集中的火力對準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唯利是圖的交易關係。在他們看來,由於金錢關係所造成的種種悲劇、醜劇,是違背“人道”精神的;在金錢的支配下所造成的畸形的靈魂,以及道德的淪喪,風氣的敗壞,都是不符合“人性”的自然發展的。“人性非惡也非善,……可是利慾卻同時過分地發展他的不良傾向。”“從人人自私自利的、可怕的、廣泛的衝突中,應該產生出改革一切的需要:對罪惡的厭惡,對真理的渴望和對道德的熱愛。”博愛思想,是這時期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突出特徵。因此,弱肉強食、爾虞我詐、惟利是圖等等敗德,都受到了他們的批判;遭迫害、受欺凌的小人物,得到了他們的同情。由於這些作家與勞動民眾同樣被排斥在政權之外,又眼見社會道德的墮落,他們有時也能眼睛向下,看到人民的痛苦,甚至看到勞動人民的某些優秀品質,進而表現出對勞動民眾疾苦的同情和改變民眾貧困境遇的善良願望,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憤懣不平和反抗鬥爭。這樣的作品雖然為數不多,但卻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值得重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現實主義文學

產生

現實主義文學是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產物。自然科學與哲學從另一種角度促進了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

思想特徵

首先,現實主義文學把文學作為分析與研究社會的手段,為人們提供了特定時代豐富多彩的社會歷史畫面,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其次,現實主義以人道主義思想為武器,深刻地揭露與批判社會的黑暗,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提倡社會改良。第三,現實主義文學普遍關心社會文明發展進程中人的生存處境問題,表現出作家們對人的命運與前途的深切關懷。

藝術特徵

首先,現實主義文學追求藝術的真實模式,強調客觀真實地反映生活。其次,現實主義文學重視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的描寫,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內傾性和外傾性兩種傾向。第四,現實主義以敘事文學為主,小說創作特別是長篇小說走向了成熟與繁榮。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之後,西歐的批判現實主義開始走下坡路,歐洲文壇上出現了自然主義的流派標誌著這一資產階級藝術潮流的敗落。批判現實主義的中心由英,法轉移到俄國。這時,繼普希金,果戈里之後,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以及契訶夫紛紛登上世界文壇,代表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新成就。十九世紀歐洲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巨大成就,揭開了人類文明。

作家作品

概述

在西歐文學中,批判現實主義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它是特指十九世紀在歐洲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 "批判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是後人概括出來的。法國的蒲魯東(1809-1865) 在《藝術的社會使命》一書中,最早作出"現實主義是批判的"論斷,正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並給它下定義的是高爾基。高爾基指出; "資產階級的'浪子'的現實主義,是批判的現實主義;批判的現實主義揭發了社會的惡習,描寫了個人在家庭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生活和冒險',卻不能夠給人指出一條出路。批判一切現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會生活以及一般'存在'顯然毫無意義以外,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曾經在歐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爾基稱它為"十九世紀一個主要的,而且是最壯闊,最有益的文學流派"。整個時代作家輩出,馬克思稱他們是屬"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指出: "他們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論家和道學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

主要作品

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像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像
作家名
代表作
國別
司湯達
《紅與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國
巴爾扎克
《人間喜劇》《歐也妮·葛朗台
法國
狄更斯
《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
英國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鍊
法國
死魂靈》《外套》《欽差大臣
俄國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俄國
俄國
美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