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圍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是黨中央對文物保護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圍繞大局、服務社會的必然要求。為推動以文化遺產資源為重要依託的民族文化、旅遊觀光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的改善;持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遺產對外交流與合作,增強中華文明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文化戰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14年10月,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經聯席辦公會議研究批准共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簡稱委員會),共同開展“民族正能量”系列活動與“民族復興夢”系列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 外文名:The Ethnic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mmission
  • 英文簡稱:ECC
  • 時    間:2014年10月
  • 主管單位: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
  • 共建單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
  • 類    別:事業單位
關於共建單位,發展委員會,基本概況,服務定位,業務範圍,發展願景,主要工作,顧問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楊靜仁生平,下設機構,食評辦,視征委,文金中心,禮儀中心,雲中心,潘籌辦,產業圖片資料,

關於共建單位

(一)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簡稱中文保協或協會)是經國務院批准,在民政部登記註冊的國家級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業務主管單位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1953年元旦,楊靜仁陪同毛主席出席團拜。1953年元旦,楊靜仁陪同毛主席出席團拜。
協會於1993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協會的宗旨是:保護和搶救我國珍稀的民族文物,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協會由楊靜仁、伍精華、任英、呂琳等同志發起成立。首屆會長是黨和國家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卓越領導人,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國家民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的楊靜仁同志;第二屆會長是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任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的費孝通同志;第三屆會長是中國民族博物館籌備組原組長呂琳同志。
1965年夏,楊靜仁陪同鄧小平視察寧夏。1965年夏,楊靜仁陪同鄧小平視察寧夏。
現任(第四屆)會長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原副主任牟本理同志(已故),秘書長(法人代表)為楊華山同志。
協會自成立以來,在國家民委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按照協會章程積極開展民族文物保護和民族文化遺產的弘揚開發工作。多次組織會員配合中國民族博物館赴內蒙古、西藏、新疆、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進行民族文物的調查和搶救徵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000年,組織黎族服飾展參加昆明首屆全國傳統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獲得五塊獎牌;2003年春節,協同北京電視台與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在昆明市舉辦外國人中華才藝大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06年,主辦了“和諧中華·首屆民族之花選拔活動”,拍攝六十集大型紀錄片《多彩中華━中國之民族博物館》。
八十年代初,習仲勛和烏蘭夫、楊靜仁在一起八十年代初,習仲勛和烏蘭夫、楊靜仁在一起
近年來,協會更著力於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與開發工作,開展有關民族傳統文化的專題研究,旨在通過舉辦各種研討會、展覽展示會,編制各種圖書、影視作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藉以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聯絡熱心中國民族文物保護事業和民族文化活動的中外各界人士和團體,集中智慧,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促進中國民族文物的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推動兩個文明建設,為各民族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是經國務院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國性民族文化社會團體,業務主管單位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司馬義·艾買提副委員長(中)李晉有會長(右)司馬義·艾買提副委員長(中)李晉有會長(右)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國家民委民族工作大局為中心,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的新形勢和新情況,努力探索文化工作社會化、產業化的途徑,廣泛聯繫海內外同行、有識之士和社會力量,加大文化扶貧力度,為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服務。
促進會的業務範圍是:組織全國性、區域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活動,促進民族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和繁榮;整理、研究、發掘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和科學實踐;組織民族題材的書刊編輯、影視音像製作、信息諮詢服務;培訓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骨幹,扶持各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人才;開展國際間民族文化藝術的民間交流活動,發展與相應國際組織的民間交往與合作。業務範圍可概括為:學術研究、教育培訓、演出展覽、書刊出版、影視製作、信息諮詢、國際合作。
第三屆全國民族之花頒獎盛典現場第三屆全國民族之花頒獎盛典現場
促進會內設機構有:辦公室(含財務)、學術研究部、文化產業部、人才培訓部、演出展覽部、書刊音像出版部、影視製作部、信息諮詢部、外聯合作部、志願者工作部。
2014年12月,以“美麗中國夢·中華全家福”為主題的《中華民族全家福》大型互動公益影像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指導,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與“中國夢全球追夢之旅”組委會聯合主辦的《中華民族全家福》大型互動公益影像徵集活動,在近半年的徵集過程中得到了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並於新中國誕辰65周年“國慶”期間在人民網、中國民族宗教網、騰訊網、搜狐網等媒體進行了專題網上影展。

發展委員會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概述

基本概況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由國家民委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共建,是為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由熱愛民族事業,關心文化產業發展,具有深厚造詣並長期從事民族宗教事務與國家統戰工作的老領導、老同志和文化、教育、科技、金融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與優秀中青年專業工作者組成。委員會的工作重點放在積極宣傳貫徹中央國家的民族政策,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協助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海內外有識之士和社會各界力量為振興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氣節、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發展民族經濟、改善民族地區人民生活狀況而不懈努力。委員會主任為滕延春同志,副主任由陳愷同志、張思遠同志擔任。

服務定位

方向定位:貫徹國家民族政策、文藝方針和文物保護法規,不斷適應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民族文物文化保護傳承的新途徑,開創民族文化工作社會化、產業化的新局面,發展繁榮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和文物保護事業;廣泛聯繫海內外有識之士和社會力量,加大文化扶貧和文物保護力度,為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民眾和民族地區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增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民族工作大局,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少數民族同胞的共同利益服務。
原則定位:規範性、系統性、開放性、廣覆蓋性。
功能定位:示範性、引導性、孵化性、創新性。
價值定位: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為輔、多贏、可持續發展。
核心業務定位:委員會將匯聚國內外眾多的領導、專家、學者及致力於民族團結、國家復興的各類優秀人才,核心業務為以下五個方面:企業文化產業基礎理論和相關課題研究,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提供政策諮詢與信息服務,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加強與國內外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團體和文化產業實體的聯繫與合作,傳承創新、不斷拓寬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視野;培養各類文化產業專門人才,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建設大型文化產業交易服務中心和入口網站,廣泛匯聚國內外信息、項目、資本、技術、人才和產品,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項目交易。
總方針定位:為適應民族團結和文化振興事業發展的需要,委員會提出“四個服務”的工作總方針:一服務於我國民族工作大局;二服務於發展繁榮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業;三服務於國家民族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四服務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少數民族同胞的共同利益。
對象定位:政府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國際組織、專業團體、個人。

業務範圍

(1)組織舉辦全國性、區域性各類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和文物保護活動,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和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2)發掘、整理、研究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和文物資源,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和科學實踐;
(3)開展民間民族文化文物的數位化保護工程的研究與開發,扶持各民族優秀文化藝術項目和文物保護工程;
(4)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組織編輯、製作出版反映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及少數民族歷史、經濟、文化發展、文物保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書刊、出版物、影視音像作品和宣傳資料並提供信息諮詢服務;
(5)培訓少數民族骨幹人才,培養各類文化產業專門人才;
(6)開展國際間民間文化藝術和民族文物保護的交流活動,發展與相應國際組織的民間交往與合作;
(7)在國家法律允許的框架下,開展其它文化、經濟、科技等相關活動;
(8)承辦政府或其他組織交由本會辦理的其他事項。

發展願景

人民民眾既是民族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也是所有者和傳承者;民族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藏入深宮的寶貝,而是直接關係百姓民生幸福指數的文化盛宴。只有讓人民民眾更充分地享受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廣泛地參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才能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重任。委員會將以“四個支持”即政府的支持、人民的支持、專業的支持以及資本的支持作為開展日常工作的基本支撐點,通過統一服務、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投資、統一建設,以期最終實現將委員會建設成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全國性的服務視窗、促進中心以及國際性的交流合作平台的總體目標。

主要工作

1.食品安全進高校和中國食品安全志願者
2015年5月,國務院食安辦、國家食藥監總局、教育部、農業部、公安部、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十八部委《關於開展201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的通知》提出,201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以“尚德守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為主題,要求“開展‘食品安全進高校’活動,培育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的食品安全科普志願服務隊伍”。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愷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愷
2015年9月,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指導下,新華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主辦“食品安全進高校”啟動儀式暨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論壇,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協辦。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原農業部副部長齊景發,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楊華山,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等領導及教育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法學會中國國際商會中國營養學會等單位代表出席。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愷在會上宣讀原國務院副總理吳桂賢,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司馬義·艾買提,原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馬啟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楊多良,全球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聚博聖,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羊滌生等發來的賀電。“食品安全進高校”活動將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凝聚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食品安全科普和普法活動,廣泛組織高校學生參與食品安全志願服務,營造遵法、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激發和釋放全社會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巨大潛能,構築食品安全治理新秩序。
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右)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右)
“食品安全進高校”啟動儀式活動現場“食品安全進高校”啟動儀式活動現場
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中國網、中華網、鳳凰網、新浪、搜狐、網易、21cn等多家媒體報導稱,“‘食品安全進高校’開啟食品安全治理新局面”。
2.紅色文化和歷史祭奠
由四野後代聯誼會發起並主辦,深圳四野文化交流促進會籌備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承辦的四野後代慶祝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暨紀念進軍東北七十周年聯誼會於2015年9月25日在北京天泰賓館舉行。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四野後代聯誼會名譽會長、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中將首先發言,他在講話中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在八年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組織和領導了人民奮起鬥爭,形成了一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主席發表了《論持久戰》,敵後人民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動,使敵人陷入了汪洋大海之中;正如習近平同志在“9.3”講話中所說的,是“人民必勝”。現在是新時期,我們仍然要繼續弘揚這種抗戰精神和優良傳統。同時,我們革命後代要注意加強團結,團結起來才有力量。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劉亞樓上將之子劉煜濱會長在活動上講話。他說,在解放戰爭中,四野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決聽黨指揮,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建立了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使東北成為解放全中國的首發基地,奠定了解放戰爭奪取全國勝利的基礎,是一支名揚天下、功昭日月的英雄部隊。1950年韓戰爆發,四野部隊又組成東北邊防軍及志願軍,入朝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為抗擊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聚在這裡緬懷前輩,紀念勝利,就是要牢記中華民族苦難與輝煌的歷史。我們雖然已經退休了,但仍負有責任和義務宣傳我們父輩的奮鬥歷史,傳承父輩的革命精神。不僅我們這一代,我們還要教育下一代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凝聚人心和力量,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提出的“兩個百年”的美好夢想代代相傳,努力奮鬥。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張汝光少將之子張冀作精彩發言,朱光少將之女趙棣棣主持活動。在慶祝和紀念活動上,女聲合唱的抗戰歌曲,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
中國新聞網、央視網、中國網、東北新聞網、鳳凰網、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等多家媒體報導。

顧問委員會

(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布赫(蒙古族)
烏蘭夫之長子,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現為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同時任中國馬術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鐵木爾·達瓦買提(維吾爾族)
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屆中央委員,國家民委原副主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光大實業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擔任過天津市副市長,民建中央副主席等
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名譽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
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第十、十一屆中央主席
白立忱(回族)
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十三至十七屆中央委員
烏雲其木格(蒙古族)
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十六、十七屆中央委員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十五至十七屆中央委員,全國婦聯主席
著名經濟學家,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的夫人,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中共情報專家閻寶航之子,中共十三屆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兼統戰部部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
原蘭州軍區司令員,上將,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集團軍原軍長、黨委副書記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直屬機關僑聯主席,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歷任上海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
安徽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原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委主任
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名譽理事長
江家福(壯族)
原國家民委副主任,兼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七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會長
趙延年(回族)
原國家民委副主任,第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九屆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名譽會長
原國家民委副主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歷任解放軍某集團軍政治部主任,《人民日報》秘書長,全國報協副會長
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中央農工辦原主任

專家委員會

(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原國務院參事室主任,曾任國家技術監督局局長、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愛衛會副主任等職
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
軍事科學院原副政治委員、黨委常委,武警部隊原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政委,中將,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院原副院長,少將,曾任中國軍事科學學會首屆理事、北京國際戰略問題學會特邀研究員、國防科委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
馬自樹(回族)
歷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現任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
張 勤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於 今(滿族)
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顧問,《國家智庫》、《中國智庫》總編輯
原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務院糾風辦機關組組長、地方組長
鄭一民
民政部原安置司司長、國務院原軍安辦副主任
劉伯鳴
中國駐委內瑞拉原大使
肖厚忠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
張 峰
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副會長
趙洪光(回族)
北京市宣武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格勒(藏族)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幹事兼所長

楊靜仁生平

楊靜仁(1918-2001):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民族工作和統一戰線的卓越領導人。1918年出生,回族,甘肅蘭州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蘭州回民特別支部宣傳委員。1941年到達延安,入陝北公學民族部學習,並擔任第一班黨支部書記。同年8月,中共中央派遣楊靜仁同志到回民騎兵團任黨代表和團政委。1945至1949年間,楊靜仁歷任隴東外情組副組長、中共西北局統戰部民族科科長、機關游擊隊隊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族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
楊靜仁陪同林伯渠副委員長參觀民族文化宮楊靜仁陪同林伯渠副委員長參觀民族文化宮
1949年3月,楊靜仁同志被調到北平,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委員、籌委會黨組幹事會幹事,具體分管民族代表的選拔和推薦工作;並作為政協少數民族單位10人代表之一,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隨即參與籌建中央民委組織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靜仁同志歷任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四處處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廳主任。1954年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央民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此期間,他積極組織和參與民族政策的調查研究和重要檔案的起草工作,為開創成功解決中國民族問題之路作出了貢獻。他參加起草的《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和《關於過去幾年內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工作的主要經驗總結》,正確闡明了過渡時期黨的民族工作的任務和政策,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
1954年,他赴西康藏區和涼山彝族地區進行深入調查,撰寫了《關於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基本情況的報告》,正確分析了藏區的社會性質,總結了解放幾年來藏區民族工作的經驗,並經李維漢同志批報中央。1958年,他到寧夏等地調查宗教問題,提出改革宗教制度的重要建議。他還作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具體負責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籌備工作,並促使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成立後,積極協助人民政府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發揚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團結各族穆斯林民眾愛國愛教。他在廣大穆斯林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60年初,楊靜仁同志帶工作隊到西藏協助西藏工委工作。同年9月,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黨委第一書記、軍區政委,西北局書記處書記。
楊靜仁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慰問受災民眾楊靜仁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慰問受災民眾
“文化大革命”中,楊靜仁同志受到嚴重迫害。1975年,經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同志過問,楊靜仁同志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革委會的領導工作,並任自治區第三屆政協主席。粉碎“四人幫”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楊靜仁當選為中央委員,後又連續當選為黨的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1978年3月,被任命為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後兼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並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0年9月,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民族和政法工作。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評論員文章,掀起了一場持續很久的大辯論。鄧小平知道後,立刻表示支持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使這場大辯論成為一次勢如破竹的思想解放運動。靜仁同志率先認識到這場大辯論的重要性和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在他的領導下,起草組逐步解放了思想,端正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寫出了靜仁同志認可的邊防會議檔案的初稿。經過1978年末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會前的工作會議,學習了鄧小平的講話和三中全會精神,在靜仁同志的直接指導下,比較完滿地完成了起草邊防會議的主題報告的任務。
楊靜仁同志在吉林清真寺視察楊靜仁同志在吉林清真寺視察
1979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邊防工作會議(同時也是一次重要的民族工作會議)。在烏蘭夫所作的主題報告中,按照三中全會制定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當時叫做總路線),總結了黨在民族工作上的歷史經驗,全面重申了黨的各項民族政策,確定了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方針任務。這是黨在民族工作方面貫徹三中全會精神,撥亂反正、繼往開來,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一次重要的會議。楊靜仁同志在領導國家民委的工作中,以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貫徹執行三中全會的決定和邊防會議的精神,使國家民委的工作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1982年,擔任中央統戰部部長兼國家民委主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6年後,連續當選為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同志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會議代表;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1年10月19日,楊靜仁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

下設機構

食評辦

中國大學生最喜愛的民族食品品牌評選辦公室(簡稱:食評辦)
    1. 成立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要求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作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化、負責任的治理主體共同參與,從而最大限度凝聚共識,激發和釋放全社會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潛能與活力。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China Food Safety Publicity Week),是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於2011年確定在每年六月舉辦的,通過搭建多種交流平台,以多種形式、多個角度、多條途徑,面向貼近社會公眾,有針對性地開展風險交流、普及科普知識活動。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整體規劃和依據包括:
    《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指出,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宣傳活動。確定每年6月第三周為"食品安全宣傳周"(隨著參與單位的增加而適度變化),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聲勢浩大的食品安全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各種媒體進行集中報導。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要求“加強宣傳和科普教育”。將食品安全納入公益性宣傳範圍,列入國民素質教育內容和中國小相關課程,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社會團體、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各類媒體的作用,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等各類宣傳科普活動,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和科學素養,努力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維護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七條規定:“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引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第八條:“國家鼓勵社會團體、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公益宣傳,並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6月15日上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聯合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工商總局、質檢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中國保監會、國家糧食局、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中國鐵路總公司共18部門,在京正式啟動201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今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以“尚德守法 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為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堅持產管並重,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食品安全關係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廣大民眾的心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要以貫徹落實新食品安全法為契機,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加快建立健全最嚴格的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監管制度,完善監管體系,全面落實企業、政府和社會各方責任,以“零容忍”的舉措懲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以持續的努力確保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汪洋副總理在201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的講話中強調,食品安全直接關係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要堅持法治先行、德法並舉,加快構建食品安全法治秩序,共同堅守食品安全道德準則,切實形成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推進食品安全法治建設,各方面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做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企業要增強誠信守法意識,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健全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從源頭上把好產品質量安全關。政府要提高依法監管水平,完善日常監管、監督抽查、信息發布等管理制度,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懲重處不法分子,維護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公眾要依法積極參與治理,行業協會要強化自律約束,新聞媒體要做好輿論監督。要完善和強化社會共治舉措,讓全體社會成員都成為食品安全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衛者。
    以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為起點,食品安全進高校活動和具有專業素養的食品安全志願者培育工作將在之後持續全年開展。
    2. 辦公室概況
    中國大學生最喜愛的民族食品品牌評選辦公室(以下簡稱食評辦)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的下設機構,具體負責食品安全進高校活動、食品安全志願者團隊建設的前期策劃籌備、後期部署實施工作,主要包括:活動組織機構的建立與管理、協定公函的擬訂與簽發、活動規則的制定與執行等相關事項,以確保活動公平公正、安全有序地開展。
    食評辦將與多個部門密切配合、協同聯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學生最喜愛的民族食品品牌評選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廣泛參與、實時互動、公開評審的方式,引導大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關注國家食品安全事業,感知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在青年人群體中廣泛傳遞食品安全的科學知識和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3. 辦公室成員
    主 任
    陳 愷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成 員
    丁鋼強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
    王 昊 中國漁業協會辦公室主任
    張 成 廣東實踐科學發展觀研究基地主任
    張順亮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
    鄭 雷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科研秘書
    曹 蕊 北京視創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
    葛棟華 寶晟安元(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

    視征委

    《中國風·民族夢》優秀民族文化視頻作品徵集活動籌委會(簡稱:視征委
    1. 籌委會概況
    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兄弟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山河相依、唇齒相連、骨肉相融、生生相息,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勤勞、最富有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的民族之一。民族傳統文化經典凝聚著中華民族高超的智慧和偉大的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深邃的思想。民族傳統文化有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民族傳統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棟樑,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中華民族曾領先世界兩千年之久,她曾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擁有近乎完美的文明。近代以來,從難以言說的積貧積弱、備受凌辱,到重新謀求在國際體系中的巔峰崛起,中國共產黨改變了歷史的關鍵節點,改革開放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推動力量,讓我們可以展望到中國還世界一個奇蹟的不可限量的未來。
    2012年11月29日,中央七常委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回顧了近代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習總書記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
    《中國風·民族夢》優秀民族文化視頻作品徵集活動是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和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及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面向全國各族青少年而開展的一項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本次活動由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共同發起,是“民族正能量”系列活動之一。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將擔負起本次視頻徵集活動籌備委員會的組建工作,具體負責活動的項目組別設定、賽事時間安排、參賽隊伍管理、物資器材組織、招商贊助談判等有關事項。
    2. 籌委會成員
    主 任
    張思遠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
    成 員
    齊振祥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辦公室主任
    張 勤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陽義初 原釣魚台國賓館俱樂部經理
    蘇 毅 新華網路電視(CNC)銷售總監
    楊永強 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3. 優秀民族文化視頻作品徵集活動簡介
    3.1 活動名稱及內容
    活動名稱:“民族正能量”系列活動之《中國風·民族夢》優秀民族文化視頻徵集活動
    活動內容:本次活動將以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載體,通過運用視頻、語音、圖片、文字等多種表現方式,集中展示極富中華特色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等內容,包括:民族民間傳說、習俗、語言、音樂、舞蹈、戲劇、禮儀、慶典、烹調、體育、古建築和傳統醫藥等等。
    3.2 活動宗旨及任務
    活動宗旨: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傳承民族文化,展現民族風采。
    活動任務:“校園民族風、美麗中國夢”——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任重而道遠,它貴在知,重在行,當代學子無疑將承擔此重任!大賽讓我們拿起鏡頭去撲捉,用雙手去觸摸,用心去看、去聽、去感覺“全人類的財富”——中國的世界遺產,用炙熱的青春和愛去尋找、發現、了解、回味、探討那些遺落在鄉村故里中、湮沒在歲月塵埃下,被譽為“民族記憶的背影”、歷史文化“活化石”的民族文化經典。
    3.3 活動目的及意義
    活動目的:增進民族了解、加深民族情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穩定。
    活動意義:讓今天記住昨天、讓歷史告訴未來!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豐富的創造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此次視頻大賽將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發現、了解、研究、探討中華民族千年優秀文化的平台,對於促進當代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加深民族情感、增進民族團結、傳承民族文化、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文金中心

    文化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簡稱:文金中心)
    1.中心概況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及“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三中全會報告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它對內能夠增強凝聚力、對外有利於擴大影響力,優秀的民族文化產品能夠激發出巨大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從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中國是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革命文化遺存富集,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鮮明,現代文化也具有一定實力,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加大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金融體系,探索中國文化金融建設的現實途徑,以研究成果引導和帶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投向文化產業,對促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同時推動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金融發展研究中心是委員會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服務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項目建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研究中心以強化課題研究、強調成果轉化為工作導向,通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機制的課題研究、產品開發(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共同研發金融產品,創新金融工具)、企業孵化和組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等多種形式,發展文化金融,全面關注文化產業領域內的金融業務動態並提供智力支撐,以幫助國內文化企業解決自身實力不足、融資困難、投資渠道不暢、缺乏國際競爭能力等難題,從而推動文化產業全面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並實現將自身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界、跨學科的文化金融服務平台的發展目標。
    2.中心成員
    陳 愷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副主任
    江成錦 海峽兩岸黃埔精神傳承專項基金管委會主任特別助理、深圳萬歲軍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阿布力孜江·米吉提 巴基斯坦德恩集團費斯拉巴德總部中國工業園董事、副總經理
    韓俊勇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藍絲帶基金秘書長
    劉全明 北京智德盛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劉 強 平安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直接投資部副總裁、特許金融分析師
    王登入 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併購融資部高級副總裁
    薛善之 深圳市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澳門溫州商會副會長、深圳市鎮濱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啟文 新疆溫州商會副會長、安信中保集團新疆公司董事長

    禮儀中心

    禮儀文化與形象管理髮展研究中心(簡稱:禮儀中心)
    1.中心概況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傳播主流價值。
    建立和傳播具有優秀民族文化內涵的禮儀制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作用的重要渠道,也是激發民族文化活力、提升國民整體素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動力。禮儀制度的建立和規範,文化是內在動力,形象是外在表現。要認真汲取中華民族優秀禮儀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優秀禮儀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同時著眼於個人、社會團體乃至政府、國家對於外在形象的管理和提升,做到內外兼修。
    禮儀文化與形象管理髮展研究中心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的內設機構。中心的工作重點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價值觀內涵,研究和推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禮儀文化和禮儀制度,制定各行業的禮儀規範和公約守則,將禮儀文化及其密切相關的形象管理培訓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當中。
    中心的業務範圍包括: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禮儀規範研究;中國禮儀行為規範體系與評價體系構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行為規範構建;禮儀文化與形象管理學術研究;行業、企業、個人禮儀教育培訓和資格認證;禮儀文化與形象管理專業人才培育和儲備;禮儀文化的傳播和推廣;禮儀文化類產品的設計、研發。
    中心成員單位包括:中華禮儀文化研究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形象設計師協會、思優形象美學定製機構、時黛國際藝術研修學院等長期致力於禮儀文化和形象管理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的專業機構,匯集了各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和長期從事禮儀文化與形象管理實務工作的優秀專業人員。
    2.中心成員
    張思遠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
    呂艷芝 中華禮儀文化研究會會長
    石紀曾 中華職業教育社培訓中心校長
    程從正 中國形象設計師協會培訓中心主任
    傅 麗 思優形象美學定製機構總經理
    沈 彬 時黛國際藝術研修學院創始人
    李 雲 中華禮儀文化研究會培訓師
    敖 麗 中國形象設計師協會形象設計師
    葉祥林 思優形象美學定製機構培訓師

    雲中心

    雲計算和大數據發展研究中心(簡稱:雲中心)
    1.中心概況
    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綱要》提出,“培育高端智慧型、新興繁榮的產業發展新生態,推動大數據與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探索大數據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據此,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數據處理、分析、可視化軟體和硬體支撐平台等產品,並培育10家國際領先的大數據核心龍頭企業,500家大數據套用、服務和產品製造企業。
    雲計算和大數據發展研究中心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的內設機構,旨在發揮政府機關、學術科研機構、行業領軍企業間的聯動優勢和作用,實現雲計算和大數據核心技術在國計民生關鍵領域和重大行業的落地。針對國內雲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技術難題與現狀,跟蹤國際先進技術,實現國產自主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和智慧財產權積累,匯聚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並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中心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形成主體架構,建立協同共享機制,加強統籌規劃,充分溝通、協調、調動各方資源,延伸大數據技術鏈、服務鏈、價值鏈;需求牽引、創新套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基礎研究,突破大數據關鍵技術瓶頸,不斷探索創新商業模式,培育和挖掘滿足國內市場特性的新業態、新模式,支撐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營造環境、開放融合,營造和完善大數據技術和產業發展所需的政策環境、融資環境、創業環境以及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大數據技術與城市經濟社會各領域相關套用的深度融合。
    中心建設聚焦於醫療、農業、交通、教育、金融等國計民生關鍵領域和行業,通過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突破、產品裝備研製、行業套用推進等舉措,搭建雲計算產業技術平台,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組建技術鏈、產業鏈、價值鏈,提供雲計算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以解決重大社會需求為牽引,實現人才培養、理論研究、核心技術研發、行業套用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產業前沿技術創新、集成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建設成為我國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技術源頭創新基地、新產業育成基地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
    2.中心成員
    主 任
    陳 愷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成 員
    基礎組
    劉明坤 樂視雲資本(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
    海洋組
    羊滌生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市政組
    羅 放 中國市長協會信息部主任
    新能源組
    聶贊相 清華大學工業傳動與可再生能源系統研究室副主任
    傅衛星 浙江綠境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貿易組
    朱文偉 中國國際商會會員事務處處長
    教育組
    尹玉玲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通信組
    鄭 毅 中國聯通聯通時科(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
    智慧城市組
    周宏文 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管理事業部政府行業總監
    電商組
    樊紹裘 光彩國際投資集團光彩蜘蛛網科技有限公司營運長
    材料組
    宋曉彬 北京安泰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新三板組
    黃 虎 《企業觀察報》新三板專刊部主任
    安防組
    邱旺興 北京中電興發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總監
    醫藥組
    唐德凱 北京仁和雲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營運長

    潘籌辦

    家園國際民間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籌建辦公室(簡稱:潘籌辦)
    1.中心概況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圍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潘家園市場是全國品類最全的收藏品市場。經營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舊書刊、瑪瑙玉翠、陶瓷、中外錢幣、竹木骨雕、皮影臉譜、佛教信物、民族服裝服飾、近代遺物等。潘家園市場是藏品展示的視窗,藏家交流的平台,藏友淘寶的樂園,2004年在"首屆中國收藏界年度排行榜頒獎大會"上,通過社會公眾投票,被評為“全國十大古玩市場”。
    潘家園市場是全國最大的民間工藝品集散地,有衡水的鼻煙壺、楊柳青的年畫、江蘇的繡品、東陽的木雕、曲陽的石雕石刻、山東的皮影、江西的瓷器和水晶飾品、宜興的紫砂、陝西的青銅器、雲南的服飾、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白玉、台灣的交趾陶等。這些不同民間特色的工藝品從全國各地匯聚潘家園,又從這裡銷往全國和世界,伴隨著民間古玩藝術品交易的興起和活躍,潘家園舊貨市場已成為全國人氣最旺的古舊物品交易市場。“潘家園”已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成為一種特色的文化象徵,一個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一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無形資產。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是黨中央對文物保護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圍繞大局、服務社會的必然要求。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關於加快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委員會與潘家園市場研究決定共同籌建“潘家園國際民間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潘家園研究中心或中心)。中心主要工作職責是:開展優秀民族民間(民俗)傳統文化產業及相關行業標準的課題研究,提出調研報告,承擔成果立項、發展規劃、論證評估、品牌設計、實施指導等工作;與民族民間(民俗)傳統文化藝術產業化、社會化發展及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推動國際間文化交流與合作有關的各類業務工作。
    中心將承擔委員會的民族復興夢系列工程,由來自國務院參事室、中央黨校、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家行政學院、國家發改委、文化部、科技部、商務部、國家民委、新廣總局、新華社、故宮博物院、國家民族博物館、國防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相關政府決策部門、有關院校與專業機構的專家領導和著名藝術家、學者及國內外社會各界有識之士聯手,在委員會、潘家園市場和上級主管部門的組織、指導下,著力於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的探索、思考、研討、實踐和理論總結,為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學術研究建設提供基礎性的調查成果和專業服務,並為我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建立可以依託的數據資料庫。
    我國不僅是一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文化產業大國,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中心將吸納更多的學者、文化產業實踐者和管理者,積極行動、共同思考、積累經驗,探索適合我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和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相關的追蹤和研究。在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產業規模、產業分布、行業標準、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上,中心將重點建立資料庫,制定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分類目錄和行業標準,形成並發布中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年度報告。
    2.中心成員
    主 任
    張思遠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

    產業圖片資料

    民族文化產業圖片資料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圍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
    I、嘛呢輪-藏族 20世紀50年代十四世達賴喇嘛敬獻毛澤東主席禮品
    II、嵌綠松石耳墜-藏族 十四世達賴喇嘛敬獻中央人民政府禮品
    III、輪王七寶-藏族 20世紀50年代十世班禪額爾德尼敬獻中央人民政府禮品
    IV、項鍊-藏族 十四世達賴喇嘛敬獻中央人民政府禮品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

    V、項圈-佤族 雲南 20世紀50年代佤族人民敬獻毛澤東主席禮品
    VI、珍珠女冠-藏族 西藏 十四世達賴喇嘛敬獻中央人民政府禮品
    VII、乾輻金法輪-藏族 1954年十四世達賴喇嘛到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敬獻毛澤東主席禮品
    VIII、巴珠頭飾-藏族 西藏 20世紀50年代初十四世達賴喇嘛敬獻中央人民政府禮品
    IX、禮服-回族 內蒙古 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回族人民敬獻中央政府禮品
    X、禮服-回族 內蒙古 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回族人民敬獻中央政府禮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