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波特

比爾·波特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著名漢學家。服兵役以後去加州大學讀人類學,1970年~1972年,比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人類學博士。從1972年用獎學金從美國去台灣佛光山定居,1991年在香港的一個廣播電台工作,他一直生活在台灣和香港,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並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遊記,翻譯過佛學經典《楞伽經》《菩提達摩禪法》,詩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翻譯過王維韋應物的詩作,曾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個人生活,翻譯歷程,代表作品,空谷幽蘭,禪的行囊,黃河之旅,

人物簡介

比爾波特(BillPorter)說他最早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期間,他接觸了一些中國的佛道經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義,於是開始苦讀中文。兩年後,他中斷了學業,搬到台灣,在寺廟裡過起暮鼓晨鐘的簡單生活:一日三餐素食,一個房間,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年,直到他結識了做莊子研究的中國女友——後來的妻子後,才離開寺廟,隱居在竹子湖邊的一個家舍里,以“赤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並萌生了探訪傳說中的隱士的念頭。
一開始,對於是否還能在中國找到山林隱士,比爾波特心裡並沒有譜,他說,在他動身前往中國大陸尋訪隱士前兩個星期,台灣的一位官員還告訴他,別浪費時間了,大陸現在連和尚都沒有,哪有隱士?(1989年比爾波特為ICRT採訪馬英九時馬所述,援引比爾波特《禪的行囊》第258頁,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10月)但他不信,非要實地察看。1989年,他邀約上自己的朋友,一位攝影師史蒂芬,踏上了終南山探訪之旅。那些攝於幽谷懸崖中的照片記錄了此行的艱難:古老破敗的寺廟與道觀、萬丈深淵和鐵鏈。而比爾波特也用自己的筆詳細記錄下他與隱士們的交流,以及他所看到的隱士們的生活現狀。

個人生活

從1993起,比爾·波特和他的太太與兩個孩子就一直居住在離西雅圖兩小時遠的鄉村居所。他每年都會以導遊身份到中國來幾次,他走過絲綢之路,到過少數民族聚居地,有時受邀到大學演講,藉此賺的錢,可以讓他養活家人,並譯自己喜歡的東西。詩歌以及佛經。探訪隱士之前,他也曾有過住茅屋的想法,見過這些隱士之後,反而打消了這個念頭。現在的生活,他覺得已經夠了。“陶淵明是我的理想。翻譯佛經就是我的道。”“很多西方人因為我的書,想要過隱士的生活。我對他們說,當隱士之前,還有一條路要走,你要學習很多的東西。那些在終南山隱修的人,就像在讀哈佛大學,而我已經畢業了。”
比爾同中國作家交流比爾同中國作家交流

翻譯歷程

翻譯同樣是比爾·波特熱衷的話題。他形容譯詩就像跳舞,譯李白詩,就是在和李白跳舞,而譯韋應物,跳的一定是華爾茲。那要是翻譯釋迦牟尼呢?那就是在和佛陀對坐。哪個更難?他說,各有各的難。“有的人翻譯也像跳舞,不過是把自己的腳放在別人腳上。我覺得不是。語言只是窗戶,你得透過它,看到它後面的東西。這也就是中國人所講的意在言外,你得勘破,才能譯得準確。”而譯佛經,也還需要面對不同的佛經版本,這時要藉助些梵文知識,好在,華盛頓大學東方圖書館最好,我可以從中得到幫助。說這話的比爾·波特,正坐在日壇公園旁邊的茶苑。眼前是泡好的一壺大紅袍,他時不時會品一杯,臉上綻出笑意與陶醉:“香,好久沒喝過這樣的好茶。”
1989年的終南山旅行,他後來將路途中的見聞集結成一本書《空谷幽蘭》,在國內外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文化熱潮。
2006年,已經年近古稀的比爾·波特再次從北京出發,從五台山、太原、洛陽、合肥……一直到香港,拜訪了禪宗六位祖師的道場。隨後出版新作,一本融合了知識、信仰與社會現狀的調查筆記,名曰禪的行囊》。
在一個喧囂的時代,一個可愛的美國老頭兒卻一次次深入高山密林,尋訪靜謐的隱士與禪心。從這個老外撰寫的書中,我們看到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悟以及一顆慈悲心,而這些正是許多國內作者所缺乏的。
2012年2月15日華商報刊登《終南隱士尋訪者》,主人翁張劍鋒承認:自己是因為讀了美國人比爾·波特 的書《空谷幽蘭》,誕生了去尋訪隱士的想法。

代表作品

空谷幽蘭

書 名: 空谷幽蘭(簽名本)
作 者:(美)比爾·波特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3-1
開本: 16開
定價: 29.80 元 圖書簡介 書名:空谷幽蘭:尋訪當代中國隱士 本書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寫的一部關於中國的"尋隱之旅"。他通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親身探訪隱居在終南山等地的中國現代隱士,引出了中國隱逸文化及其傳統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並將其與他正在採訪的現狀相對照,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讚嘆和嚮往、懷戀,並寫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雖然是“尋隱之旅”,但本書的風格並不凝重。比爾就是在描寫被摧殘的老樹時,也要同時讓讀者看到老樹殘幹上的嫩芽。本書的語言像白描一樣優美,富有生機和感染力,而且字裡行間透露著美國式的幽默,常常會令讀者會心一笑。因此準確地說,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之旅”。本書數十幅插圖照片中的風景異常優美,令人嘆為觀止,有的是美國著名攝影家史蒂芬·R·詹森冒著生命危險拍攝的。比爾·波特,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著名漢學家。他將中國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反響。他曾經以“紅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灣和香港,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並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遊記,此書是最著名的譯本,曾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圖書目錄 作者序
譯者序
第一章 隱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山
第三章 舉世皆濁
第四章 訪道
第五章 鶴之聲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雲中君
第八章 朱雀山
第九章 走過銷魂橋
第十章 暮星之家
第十一章 訪王維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譯後記

禪的行囊

作 者:〔美〕比爾·波特 著,葉南 譯
出 版 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0-1
版 次:1
頁 數:335
字 數:309000
印刷時間:2010-10-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空谷幽蘭》精彩續篇
比爾·波特全新力作
帶你追尋中國禪的前世今生
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捨。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環球時報》《周末畫報》《新旅行》《新京報》《北京晚報》《TIMEOUT》《第一財經日報》……十數家電視、報紙、雜誌專訪,深度介紹《禪的行囊》,颳起禪意散文閱讀新風潮!
本書是美國著名漢學家比爾·波特繼《空谷幽蘭》後的又一力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於2006年春進行了一次穿越中國中心地帶的旅行,追溯了已經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脈之一的禪宗,其各代祖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遊歷經歷,並訴說了他多年來對禪的深深體悟。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不立文字
第二章 不見如來
第三章 無山
第四章 無家
第五章 無始
第六章 無相
第七章 無心
第八章 不作,不食
第九章 無鏡亦無塵
第十章 不得閒
第十一章 不見桃源
第十二章 不辨東西
第十三章 不分南北
第十四章 不死
第十五章 無終

黃河之旅

書名 黃河之旅
作者 [美]比爾·波特
譯者 曾少立 譯
定價 36
裝幀 平裝
出版時間 2012.4
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發行
這一天是公元1991年5月25日,是我成功到達黃河源頭的日子。追隨著這條黃色的巨龍,我歷時兩個多月,行程五千公里。在這條河邊,中華文明從五千年前開始發軔;在這條河邊,中華帝國創造了空前絕代的輝煌;在這條河邊,中國人形成了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的心理和情感。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比爾·波特於1991年春進行了一次追尋中國母親河——黃河源頭的旅行,探訪了黃河沿岸的重要歷史遺蹟和自然景觀。他憑藉著對中國文化的執著與熱情和對黃河之源的強烈好奇,戰勝重重困難,堅持走完全程。再次為廣大讀者帶來了這本充滿文化底蘊的行走筆記。
目錄
第一章 上海:殖民者後裔的狂歡
第二章 青島:老道長與茶樹仙女
第三章 蓬萊:一去不返的尋仙船
第四章 臨淄:此曲只應天上有
第五章 東營:黃河入海流
第六章 濟南:不能承受之重與大廟的墓冢
第七章 泰山:中國最大的朝聖中心
第八章 曲阜: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第九章 開封:穿越到北宋
第十章 鄭州:有龍就有“新天子”
第十一章 嵩山:盤古的肚子
第十二章 洛陽:翩翩白馬自西來
第十三章 三門峽:峽與關——帝國的輝煌
第十四章 芮城:神仙們的新家
第十五章 韓城:大人物的“終審判決書”
第十六章 延安:從“七百匹馬”到“東方紅”
第十七章 榆林:短命王朝的長命都城
第十八章 呼和浩特:兩千年的政治棋子
第十九章 銀川:九座孤墳一局古殘棋
第二十章 青銅峽:黃河邊的一百零八種煩惱
第二十一章 臨夏:絲綢之路十萬佛
第二十二章 日月山:公主的魔鏡從天而降
第二十三章 黃河源頭:五千年文明五千里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