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宜中

殷宜中

殷宜中(1599年~1661年),字義卿,號石雲,初號靜齋,南直隸丹徒人。崇禎三年(1630年)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甲戌科進士。官銅梁縣知縣,遷汀州府推官,升兵部職方司主事。入清不仕,矢志復明。順治十八年(1661年),遭仇家告發,被捕,於六墩崗(在今丹徒黃墟鎮西南)慷慨就義。工書,著有《靜悅居集》。

(概述圖片來源:《黃墟殷氏家乘·石雲府君衣冠圖》

基本介紹

  • 本名:殷宜中
  • 字號:字義卿,號靜齋、石雲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丹徒(今屬江蘇鎮江)
  • 出生時間:1599年
  • 去世時間:1661年
  • 主要作品:《靜悅居集》
  • 主要成就:明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
簡介,生平,

簡介

殷宜中,字義卿,號石雲,初號靜齋。崇禎三年(1630年)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甲戌科進士。官銅梁縣知縣,遷汀州府推官,升兵部職方司主事。著有《靜悅居集》、《四書歸正準繩》等。
錢海岳《南明史》錢海岳《南明史》

生平

殷宜中,字義卿,號石雲,初號靜齋。生於明萬曆己亥十二月初二日(1599年),為南渡殷氏黃墟十七世祖。他是明代禮部官員殷光啟(麟野公)次子,承德郎紫崖公之孫,曾祖父是迪功郎太學生、後任山西太原府興州左屯衛知事的墟村公,高祖父是文林郎、曾先後任始興仁化縣知縣的東山公。出生於仕宦世家。
殷宜中從小聰慧,讀書過目不忘。青年時,老師稱讚其“素噪文明,為吾黨所心折”、“科領鄉薦,將見聯鑣接軸,迪前人光家聲之大”。在明崇禎庚午科(1630年)應天府鄉試中,以《詩經》中楊廷樞榜第十四名舉人,甲戌科(1634年)會試中李青榜一百七十八名,殿試中劉理順榜三甲進士。歷任四川重慶府合州銅梁縣知縣、福建汀州府推官,後升北京兵部職方司主事。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滅亡。隨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殷宜中返歸家鄉。但他忠於明朝,曾去南京明孝陵哭祭。他外出黃墟街頭,常手撐布傘,腳穿木屐,意即頭不頂“清”天,腳不踏“清”地。有時甚至大白天上街還打個燈籠,意指清廷黑暗。清廷後來又連下剃髮令,平民如不遵從,即被殺頭。殷宜中仍我行我素,不予理會。
1659年,鄭成功率領義軍,大舉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州,包圍南京,殷宜中為之歡欣鼓舞。可是鄭成功後來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意外遭到大股清軍突襲,導致失利。鄭成功在撤退前,曾騎馬親蒞黃墟,請殷宜中出山抗清復明,殷宜中因年老多病,未能應允。
1661年,與殷家有地產積怨的仇家,將殷宜中的言行告發清廷,導致他被捕。清廷先以利益相誘,殷宜中陳詞抗辯,不為所動;後又以殺頭相威脅,殷宜中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一些清吏也為之高風亮節所折服,訊問殷宜中執刑前有何要求,殷宜中答說:余看故鄉一眼足矣。最終,清廷以“有辮有辯,無辮無辯”之罪名將殷宜中判處斬刑,歸里執行。清順治辛丑年(1661年)八月十五日午時,殷宜中被押解到位於黃墟古鎮西南一里多路今稱為“六墩崗”的地方慷慨就義。後來,鄉民為了紀念他,就把那個高崗叫做“落頭崗”,在歷史的流傳中,演變為如今的“六墩崗”。
保存在南京大學圖書館的《黃墟殷氏家乘》中有《石雲府君衣冠圖》和像贊。贊曰:“維外大父,早馳文譽。保障銅梁,惠績懋著。祥刑閩海,擢贊樞府攀髯莫逮,捐軀奚補。祇余正氣,克塞千古。”《華墅殷氏族譜·卷三十五》收錄有《銓部宜中殷公行狀》及《銓部宜中殷公墓碑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