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由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朱錇設計、武漢大學校友陳東升捐建。總建築面積約8410.3㎡,其中近50%的建築面積藏於地面之下。選址位於武漢大學珞珈山西側科技路與學府路交匯處,該處是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學生活動的中心區,也是武大校園中心區。博物館旁將配套修建小型廣場,與校園中心湖相連,有望成為學校新的景觀帶。

落成後博物館將保存學校百餘年辦學過程中傳承下來的一些珍貴文物,包括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王世傑先生的一些藏品以及歷屆校友捐贈的珍貴文物。博物館的落成能夠更好地傳承武大歷史,讓武大師生員工接受藝術薰陶,有利於增強的學生素質教育。

基本介紹

建築布局,發展歷史,項目進展,

建築布局

1、藏 · 隱 · 融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為了最大限度減小和自然環境的衝突,藉助地段現狀台地、林地的特點,將博物館大部分功能“藏”在自然地形之下,大大減小了地面上的體量。即使是地面上的體量也採用部分懸挑,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間為學生活動之用。懸挑提供了陰影,也是天然的雨棚,使夏季戶外活動成為可能。整個設計最大限度的保護了主要樹林,不僅能提供陰涼,建築也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時“隱”時現,人們永遠看到的是它的局部而不是整體。
隱的概念還反映在材料的使用上。漫反射的表面材料可以捕捉它周邊的自然環境,樹林及天空,使建築自然地“融”入自然環境之中。
2、 石韻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借山石之形,寫自然之韻
“山形水界”是武漢大學校園的自然環境特徵, 萬林博物館就坐落在校園的中心。由於被幾條不規則的機動車道路所限定,加之地段的形狀及周邊環境的複雜性:1)地段被各種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建築所環繞;2)地段中充滿了野趣的自然樹木及岩石;3)地段形狀極其不規則。上述這些自然,原始,野趣的地段特徵,都決定了這座建築不是普通的城市建築,相反,它的建築形式應反映整個校園山水特徵,地段,地形的自然特徵,從而實現平衡周邊建築,樹林,山石,地形的訴求。
3、公共場所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萬林博物館不僅是建築,更是場所。
地段雖位於校園的中心,但由於地段的形狀,高差極其不規則,使這裡長期以來就不是“中心”。萬林博物館文化功能的注入,使之可以成為校園中充滿活力的學生活動中心,因此它的戶外空間就變得十分重要。建築被置於地段的最東側,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西側現存樹木,一方面,保持地段的原有特徵;另一方面,塑造出以樹林,台地,景觀共同編制出的戶外公共空間。藉助自然地形的台地,在主入口方位設定的平緩、舒展的台階沿地形從下而上,構成自然的室外劇場。再加上坡道的嵌入,使整個戶外空間可分可合,自然生動,學生在這裡可坐可立,可閱讀,可觀演。夏季在樹林和建築的陰影之下,冬季可享受沐浴著陽光。藝術品也可以延展到戶外的平台及其坡地之上,與建築內部多元的文化藝術活動相呼應,構成自然豐富,形態多樣的文化場所空間。
4、 內外無邊界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建築內部空間是外部空間向內延伸的一部分,人們沿著平緩的Z字形坡道緩步而上,途經室外劇場,入口前的小廣場,門廳,一層展廳,二層展廳,最終到達屋頂,遠望珞珈山,圖書館。室內外連續及相似的空間經驗,讓人們強烈的感知到建築沒有內外邊界,展覽沒有空間邊界,活動沒有時間邊界。

發展歷史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8410.3㎡,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其中地下建築面積約3758.35㎡,地上建築面積約4651.95㎡。
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在開工儀式上講話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在開工儀式上講話
博物館以捐建者陳東升的父親的名字命名,於2012年10月破土動工,預計2014年12月投入使用。位於武漢大學珞珈山西側科技路與學府路交匯處,該處是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學生活動的中心區,也是武大早期優秀建築和自然人文景觀的中心區。博物館旁將配套修建小型廣場,與校園中心湖相連,有望成為學校新的景觀帶。
博物館落成後將保存學校百餘年辦學過程中傳承下來的一些珍貴文物,包括國立武漢大學第一任校長王世傑先生的一些藏品。
校長李曉紅認為,博物館建成後能夠更好地傳承武大歷史,讓師生員工接受藝術薰陶,有利於增強學生素質教育。

項目進展

2011年6月,武漢大學83屆校友陳東升與武大簽署協定,他將以個人名義捐款1億元人民幣,用於
建設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作為獻給母校120周年校慶的厚禮。
2012年10月,萬林藝術博物館奠基儀式在武漢大學舉行。
2013年11月,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舉行封頂。
2014年5月9日,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聚變:1930年代以來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展同期開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