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成語,作主語、賓語。正始之音是正始時期(三國時期曹魏廢帝齊王曹芳的年號,公元240年—249年四月)的詩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現危機感和幻滅感。出處 《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基本介紹

成語解釋,成語出處,成語示例,成語用法,詞語辨析,時代特徵,文學特徵,

成語解釋

解釋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士風流,盛於雒下。世稱正始之音。
②指純正的樂聲。
“正始”是魏齊王曹芳的年號(240—249),但一般所說的”正始文學“還包括正始以後到西晉立國(265)這一時期的文學。

成語出處

出處 《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成語示例

示例 ~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廟歌。一彈一唱再三嘆,曲淡節稀聲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氣,聽之不覺心平和。(唐·白居易《五弦彈》詩)。

成語用法

用法 作主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詞語辨析

相關詞語:正視繩行、政通人和、正心誠意、爭妍鬥豔、正顏厲色、正言厲顏

時代特徵

曹芳8歲登基,由大將軍曹爽太傅司馬懿輔政,王族衰微。曹魏後期,政局混亂,曹芳、曹髦等皇帝昏庸無能,司馬懿父子掌握朝政,廢曹芳、弒曹髦,大肆誅殺異己。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學發生了重大變化。建安文學的昂揚的基調是對於建立不朽功業的渴望和自信。但是,也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對於個體生命能否實現其應有的價值的懷疑。阮瑀的詩已有這樣的內容,曹植後期的某些作品更為突出。正始文人面對遠為嚴酷的現實,很自然的發展了建安文學中表現“憂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發了個人在外部力量強大壓迫下的悲哀。換言之,建安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高揚奮發、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學中已經基本消失了。
由於周圍環境危機四伏,動輒得咎,也由於哲學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針對政治現狀發表意見,而是避開現實,以哲學的眼光,從廣延的時間和空間範圍來觀察事物,討論問題。也可以說,他們把從現實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廣為對整個人類社會生活和歷史的思考。這就使正始文學呈現出濃厚的哲理色彩。
此時文人的命運與建安時大不相同。擁曹的何晏夏侯玄等人被殺。嵇康拒絕與司馬氏合作,亦慘遭殺害。阮籍本有濟世志,但不滿於司馬氏的統治,故以酣飲和故作曠達來逃避迫害,最後鬱郁以終。在這樣的背景下,玄學產生並盛行起來,文學風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銳的人生悲哀,構成了正始文學最基本的特點。

文學特徵

此時的詩歌也與建安詩壇風貌迥異,反映民生疾苦和抒發豪情壯志的作品減少了,抒寫個人憂憤的詩歌增多了。由於正始玄風的影響,詩歌逐漸與玄理結合,詩風由建安時的慷慨悲壯變為詞旨淵永、寄託遙深。因而正始詩歌也體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嚴羽《滄浪詩話·詩體》說:“以時而論,則有……正始體。”注云:“魏年號,嵇、阮諸公之詩。” 此即所謂“正始之音”。《辭源》解釋為:“魏晉之際,尚玄學清談,後人稱當時的風尚言論為正始之音。”可見,《辭源》認為“正始之音”是一個哲學史概念。後世將正始時期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正始文學也稱為“正始之音”。(《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二卷 袁行霈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