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度

歡迎度

《歡迎度:引爆個人成功與幸福的人氣心理學》

本書揭示了歡迎度為何能夠在個體成長和人生幸福中扮演關鍵角色。令人驚訝的是,通常意義上最受歡迎的人往往並非最幸福的人。歡迎度的類型不只一種,我們大多數人對此有認知誤區,故而一直在追求非理性的歡迎度。孩童時期,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可愛,因為這樣能讓我們感到快樂,收穫更多的朋友。然而,到了青春期,一種新模式的歡迎度愈加凸顯,它更加強調了地位、權勢和身份,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被點讚的數量,讓人們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這是一部論證嚴密的戴爾·卡耐基式的著作,以心理學研究為基礎,將徹底改變你對自身的青春期和當今人際關係的看法,並最終幫你獲得成功與幸福。

基本介紹

  • 書名:歡迎度:引爆個人成功與幸福的人氣心理學
  • 作者:米奇·普林斯汀(Mitch Prinstein)
  • 原版名稱:POPULAR: The Power of Likability in a Status-Obsessed World
  • 譯者: 蕭達
  • ISBN:978-7-5596-1086-7
  • 類別:心理學/通俗讀物
  • 頁數:256
  • 定價:45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目錄,內文選摘,

目錄

推薦序by萬維鋼
作者按
引言
第一部分 影響現代人的歡迎度
第一章 歡迎度影響了我們最終的幸福
有個女人叫蘇珊
喬得到了晉升
詹妮弗的煩惱
你無所畏懼,朋友
耶魯大學裡的怪事
茶水間裡的真實想法
第二章 最具效力的歡迎度類型
被嫌惡的英雄
最受鄙夷的歡迎度女孩
“歡迎度”究竟意味著什麼?
遭到排斥的人能夠變得受歡迎嗎?
準確預測裁員結果
可愛是歡迎度的重要類型
第三章 你內心最深處的欲望
你的願望是什麼?
大腦深處的秘密
身份地位的魔力
我們以為身份地位能讓我們快樂
謀求身份地位有何意義?
第二部分 歡迎度改變我們的生活
第四章 我們的身體被編碼
為什麼我們會隨波逐流?
缺乏歡迎度增加了死亡風險
第五章 歡迎度的反作用
可愛的人生活在與你截然不同的世界裡
可愛的影響力
你怎么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怎么對你
我們更願意和可愛的人待在一起
帕姆和她的男朋友
第三部分 歡迎度需要耕耘
第六章 中學生活的遺產
男人的薪資水平與青春期時的身高有關
青蔥歲月里的記憶
歡迎度中的偏見
低歡迎度的人更富有同情心
青春期的歡迎度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偏執妄想的鄰居和憤世嫉俗的同事
中學時期的經歷在幕後操控一切
第七章 社交媒體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價值觀
社交媒體的利弊
社交平台影響了我們的歡迎度
歡迎度被冬粉操控了
第八章 哪種歡迎度在未來最有可能幫助孩子
佩吉的幼稚園時期
歡迎度可以遺傳嗎?
為什麼從出生起,我們就偏愛於美貌?
母親的微笑
父母同孩子遊戲的方式至關重要
父母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改變相處方式
父母應該影響孩子的歡迎度嗎?
第九章 最能讓我們幸福的是我們的可愛
我以為你是我的朋友
選擇變得可愛並不容易
致謝

內文選摘

推薦序
受歡迎者的自我修養
你是個受歡迎的人嗎?我從來都是。
我從小就人緣好,班級各種選舉和評選,只要是民主的,我基本都排第一。不管是書呆子還是社會人,只要必須相處,我都相處的不錯。到美國以後英語限制了我的影響力,但我仍然維護了中國人的親善形象,從來沒被排斥過,處處受到優待。這並不是說我享受明星待遇或者一言九鼎,但如果我跟人說個什麼事兒,肯定都能被嚴肅對待。
做個受歡迎的人有很多好處,但是受歡迎的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當然,對我來說是非常容易的,因為我父母就很受歡迎,我的妻子和孩子也都很受歡迎,我出生和生活在受歡迎的家庭。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是基因決定了人的歡迎度。但是根據米奇·普林斯汀的《歡迎度》這本書的說法,歡迎度,是在家族中傳承的。
普林斯汀考察歡迎度的方法是把人分成“被接受”、“被爭議”、“被忽略”、“被拒絕”和“一般人”五種類型,其中歡迎度最高的是“被接受”和“被爭議”這兩種類型。
杜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想要知道一個孩子受不受同學歡迎,你可以直接問他媽媽自己小的時候受不受同學歡迎。如果媽媽回想起自己當年在學校的日子都是一些幸福時光,她當年就是“被接受”的,那她的孩子在學校的歡迎度也絕對是平均水平之上。如果媽媽當年是個“被拒絕”的角色,整天跟同學充滿敵意,那她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被拒絕。
荷蘭的一項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社交水平的影響是從一歲就開始了。研究表明最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孩子跟你很親密、但也能暫時離開你,跟老師和同學玩。如果是跟家長很疏遠、或者一時半刻都離不開家長,那這個孩子的安全感就有問題,他長大就會面臨社交困難。
而想要預測一個五歲的小孩過兩年之後在同學中的歡迎度如何,一個好辦法是聽他媽媽如何評價他。如果媽媽說起自己的孩子都是用一些溫暖的辭彙,充滿喜悅和自豪,那就說明母子互動良好,這個小孩在將來很長時間內都會跟同學相處的很好。如果媽媽一說起孩子就是各種抱怨,那這個孩子就很可能特別具有攻擊性。
所以歡迎度是個需要你贏在起跑線上的項目。而且贏了起跑線還不夠,後面還有新的關卡。
十三歲是個關鍵節點。人腦中有個區域叫“腹側紋狀體”,負責大腦的獎勵系統,能在某些情境之下給我們帶來愉悅感。從十三歲開始,腹側紋狀體給的獎勵,重點偏向於社交領域。
十三歲以前,我們重視父母、老師對自己的評價。過了十三歲,我們對同輩人的重視,就超過了對師長的重視。我們開始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地位”。
十三歲以前,那些學習好、聽話的孩子受到同學歡迎,因為老師喜歡他們。過了十三歲,“老師喜歡誰”可就不好使了。學習好的孩子可能恰恰因為被老師喜歡,而被同學不喜歡。很多書呆子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心裡有了陰影,一輩子都不合群,成了“被拒絕”的角色。
到了這一步,想要提高歡迎度,你就面臨一個矛盾的選擇 — 到底是專注提高社會地位,還是老實一點,滿足於“被接受”甚至“被忽悠”。
提高社會地位的快速辦法是做個“酷”小孩。什麼叫“酷”呢?我聽說過一個最科學的“酷”的定義是“對不合理的主流的正當的打破”。也許你認為其中“正當”二字很重要 — 但是對青春少年來說,“酷”關鍵字是“打破”。
被同學評價為最酷的孩子,會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說抽菸喝酒、從超市偷東西,進電影院逃票等等。他們這么做不是為了什麼享受,更不是為了什麼物質利益,而純粹是他們覺得幹這些事很刺激。敢做這些事的孩子是最早有女朋友和男朋友的,他們是其他孩子心目中的明星。
更直截了當的辦法是欺負其他孩子。別人沒招你沒惹你,而你為了建立自己的權威,要主動欺負他一下。如果你覺得這種行為無法接受,那是你在成年人的文明世界裡生活得太久,你忘了,通過打擊別人建立地位是靈長類動物的本性。我們看現在熱烈討論的校園欺凌現象,根源就在於這個本性的流露。
按照普林斯汀的分類法,酷小孩和通過打擊別人上位的人當然都是“被爭議”的角色。地位高的人哪有不被爭議的?美國高中里最受同學歡迎的女生從來都不是中國文化喜愛的那種淑女,而是美麗而驕傲、善於社交更善於打擊的“女王”。女王不但受男生歡迎,而且被女生崇拜,她們是所有的同學聚會邀請對象,走到哪裡都帶著跟班,有著社會頭面人物的氣質。
但是興一利必生一弊。普林斯汀在書中說,高中女王這種人設雖然在高中階段一時爽,可是高中畢業以後就不行了。一個環境中的競爭優勢換個環境就可能是劣勢,保持社會地位的技能不是永恆的。
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鎖定了一批十三歲這年在學校里地位最高的酷小孩,然後等待了十年。十年間這些孩子各奔東西,現在乾什麼的都有。在他們二十三歲這年,研究者走遍全國,把他們一個一個找到,看看他們是不是還像當年那么酷。
他們現在一點兒都不酷。有很多人酗酒和吸食大麻,生活一塌糊塗。當年越酷的孩子,現在越不容易交到真心朋友,他們的朋友普遍比同齡人少,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他們總是抱怨別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地位曾經有多么高……他們永遠停留在了十三歲。普林斯汀自己調研過的一位高中女王,因為參加了太多聚會沒時間學習,最後未能考上大學,後來男朋友也跟她分手了,現在日子過得不怎么樣。
所以“被爭議”不見得是個明智的選擇。但是你更不要選“被拒絕”。有研究發現,高中時代被拒絕的人,一直到大學、甚至此後一生之中,都有可能背上一個被拒絕的社交精神枷鎖:他會帶著受害者的有色眼鏡觀察世界,把各種偶然事件解讀成別人故意欺負自己。
普林斯汀的結論是你應該追求做一個“被接受”的人。喜歡你的人比較多,不喜歡你的人很少,也許沒有高中女王那么引人注目,但長期看來生活總是很愉快……就像我一樣。這是一個有點矛盾的選擇,因為選擇了被接受,就等於選擇了低調。生活中被爭議的人遠遠少於被接受的人,但是普林斯汀估計,所有地位高的人之中,大部分都是“被爭議”型,只有35%是“被接受”型。
而且這也不是你想選就能選的。研究表明人的歡迎度類型非常穩定,在這個環境裡是什麼類型,換個環境還是什麼類型。但是別擔心!我發現所有這些有關人的優良品性的心理學學說都有個共同點:一方面它說人的性質很穩定(否則這個學說就毫無意義),一方面它又說你要真的想改也能改(否則這個學說就不給人希望)。
普林斯汀給了我們希望。想要做個“被接受”的人,你應該做到—
·要幫助別人,而不是只顧自己的需求;
·要關注別人,而不是只想要被關注;
·要精心培養深入的關係,而不是收集更多的朋友圈“點讚”;
·要讓別人感受到接納和歡迎,而不是自己感覺高人一等。
普林斯汀的歡迎度課程在大學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書中描寫他每年都領著好幾百個學生做一個大實驗:假裝一天自己是個受歡迎的人。實驗結果是在這一天裡,別人真的更歡迎你了。
所以,一方面是“高中永不結束”,青少年時代的社交精神枷鎖可能會伴隨你的一生;一方面是哪怕你願意假裝,你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歡迎度。有些素質是遺傳和環境給的,但你似乎總有選擇權。選擇怎樣對待別人,就是選擇自己是個什麼人。選擇自己是個什麼人,就是選擇下一代是個什麼人。
在枷鎖和假裝之間應該怎么選?在高地位和被接受之間應該怎么選?我覺得答案不見得是顯然的,但是了解這本書中有關歡迎度的知識,有助於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萬維鋼(科學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者)
茶水間裡的真實想法
在紐哈芬(New Haven)首次教授歡迎度課程的幾年後,我很想知道歡迎度是否仍舊對那些學生的成年生活至關重要。我很清楚要和誰通電話。
課堂上有數百名的學生,但丹尼爾·克萊門斯卻出類拔萃,大家都知道他,尊重他,喜愛他。僅僅是提起他的名字,似乎就能讓校園裡的教授們和學生們的臉上浮現笑容。中學時,他便成了國家級全美網球選手和明星學生,和來到耶魯大學的其他所有人一樣才華橫溢。但即便是在這樣引人矚目的群體裡,他身上的某些特質仍舊令他與眾不同。他極為親切和謙卑有禮,總是積極樂觀又充滿活力,而且他的同齡人都覺得他酷炫至極。他是我的歡迎度課程里最受歡迎的學生。大學畢業時,他被授予了羅得斯獎學金。
如今,丹尼爾已經年過而立,他完全變成了你所能期望的樣子──體貼熱心、精力充沛、謙遜恭敬且溫和親切。在過去大概十年間,丹尼爾創立並出售了數百萬美元的企業。如果你使用過谷歌文檔(Google Docs),丹尼爾就是你要感謝的人之一,因為他的公司參與了該套用的實時協作功能的開發。在谷歌的戰略決策部門工作幾年後,他如今成了人望頗高的投資者,和全球許多最成功的CEO和企業家的捐贈者。他還經常擔任商學院的主講嘉賓,是全國各地的企業家的顧問,此外,他還是美國前總統、國會議員、首相以及如谷歌和蘋果(Apple)這樣的全球最知名公司的CEO的私交好友。
丹尼爾認為,歡迎度在成人遊樂場裡發揮著重要作用,影響了全世界企業的創新和生產力。他告訴我,他察覺到了工作場所里非常青春期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幾乎每天都讓他回想起我的課程。它是一種會出現在所有會議上的動力因子,能夠影響每一項決策。
“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丹尼爾解釋說。“一次會議後,大家會三三兩兩地聚集在茶水間,此時你會聽到人們的真實想法。都是些會議上根本未提及的事情。我總是會驚訝於這種巨大差異,想要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丹尼爾的理論是,企業高效率的決策過程已經被歡迎度所束縛,或者說被畏懼失去歡迎度所阻礙。“人們不想要喪失地位,或者讓他人厭惡自己,”他說道。“一家公司里會有許多規則,人們隨波逐流,亦步亦趨。大家畏懼說出真實想法。我發現這很有趣,我們完全高估了周圍人的自信心,對於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的人,這種情形仍在上演。他們仍舊需要同伴的認可。他們真的想要讓他人喜歡自己,如果覺得他人不再喜歡自己,他們會為此而苦惱上數天乃至數月。”
丹尼爾還認為,歡迎度與我們的幸福有莫大關係。“我們在谷歌時做了一項研究,”他回憶說。研究結果可以歸結為兩項發現。除了加薪、晉升和津貼外,還有兩件事情可以預測哪些人更加快樂。一件與員工從僱主那裡獲得的建設性反饋頻次有關。而另一件僅僅是人們感受到的他人──任何人──喜歡自己的程度。“這件事情微不足道,卻非常人性化,能夠讓團隊健康發展,讓成員們幸福快樂,”丹尼爾說。
“很有趣,”他解釋說。“我們教授寫作和算術。我們期望人們在很小的年紀便能夠在科學和閱讀方面表現優秀。然而,同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對成功而言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但卻沒能得到正式的教授。我們通常藉助摸索和試錯來學習人際關係──如何與同伴相處,以及如何獲得喜愛。對於那些能夠完成學習的人來說,這很好。但對於另外一些人而言,這會是持續一生的掙扎,他們永遠都弄不清楚為什麼同伴會責難自己。”
在所有社會情境中,歡迎度是我們所經驗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在一種情境下體驗到的受歡迎方式往往與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接觸他人的方式相關。
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存在兩種類型的歡迎度,一種可以幫助我們,一種卻可能會傷害我們──令我們擱淺在青春期里。從中學起,我們就從未確定清楚自己想要哪種類型的歡迎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