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踅面

合陽踅面

踅面,是陝西合陽獨有的傳統風味小吃。香味濃郁、軟糯粘甜。大棗還具有益氣補血、養腎安神之功效。有的人寫成“旋面”,是因為“旋”字在合陽方言裡念“踅”。有的人寫成“頁面”,這是誤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陽踅面
  • 主要食材蕎面
  • 分類:麵食
  • 口味:香辣
由來踅”字的讀音,做法,受歡迎程度,踅面包裝,

由來踅”字的讀音

“踅”字是個冷僻字,清代合陽有人編了一本《土音雜字》,出於好心,找了一個古音又讀“xué”的“頁”字來為“踅”字注音。但知道這個古音的人實在太少了,結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讀“yè”,而沒有人讀“踅xué”,外地人到合陽更是按字讀音,這樣一來,便把“踅面”弄成“頁面”了,實在是一大誤會。
合陽踅面合陽踅面
踅面的來歷相傳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速食麵”。漢朝初年,魏王豹反漢,韓信奉命出兵平叛,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假如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為解決士兵吃飯問題,韓信讓以當地盛產的蕎麥為原料,烙成大餅,發給士兵,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為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個會意字,在關中方言中是“轉來轉去”的意思。因為踅面從和面、攤餅到下面、撈麵甚至放調料的每一個程式,都有“踅”的動作在裡邊,因而得名。據說踅面的名子就是由那個半月形的木踅子而得的。但街上也有把“踅面”寫作“旋面”的,想必也與一圈一圈地旋著刮攤有關。烙熟後一張張搭在外面涼冷,再切成寬窄與薄厚相當的條形,碼得整整齊齊,這樣能保質三、五天,吃時只需在開水鍋里滾一下即可。相對於其他飯食,踅面的三個特點都更有利於行軍打仗,漢高祖能穩坐天下,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勞。

做法

踅面用蕎面做成,分為磨麵、和面、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賣踅面的人講究自己動手,把蕎麥揀淨淘好,磨成細面。和面時要用能裝四五十斤的大瓷盆,在麵粉里添上水,用一根粗木棒順同一方向攪拌,這是關鍵的一環,必須稀稠得當,攪拌均勻。麵糊和得好,攤出的面更好。攤面用的是特製的鐵鏊,重達40餘斤,直徑二尺多。舀一勺和好的麵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劃開攤平,據說“踅面”即由此得名。稍頃,待一面受火變硬翻過來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疊在一起,折成四折,用刀切成細絲,講究切成的寬窄和麵餅薄厚一樣,四棱見線,才顯功夫。切好的面碼在木箱在里備用。吃時把水燒開,再放少許鹽,以防面入鍋中變粘。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鍋中,用筷子須鍋一攪,便可撈起。外地人見狀總懷疑這面是否變熟,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在鏊上已烙至七八成,再在沸湯中一燙,便完全熟了。或乾撈,或帶湯,悉聽尊便,須手再用笊籬撈一些魚兒粉,然後調上大油(白油)、大油辣椒(紅油)、清油辣椒、鹽、醋,蘸一點花椒麵,撒一捏蔥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吃踅面時大油必不可少,蕎面調上大油,才軟和好吃。
合陽踅面合陽踅面

受歡迎程度

外地人一是嫌蕎面看起來黑,其貌不揚;二是怕不熟;三是對紅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吃上一碗,便覺味美可口,咬到嘴裡筋,吃到肚裡香,方知合陽人為什麼對踅面感情極深。合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食踅面,上會趕集,少不了兩碗踅面,一個個吃得滿嘴紅油,即使是穿著入時的大姑娘小媳婦也絲毫不覺難為情,反而卻覺得這才吃出味兒來了。逢到過春節,許多家都是專門訂做幾十斤,準備好紅油辣椒,以便招待親朋好友;碰到接待外地來客,踅面更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在合陽各地都可以吃到踅面,坊鎮踅面被稱為正宗,高手輩出,每逢集日,數十家踅面各呈民彩。

踅面包裝

合陽踅面作為速食麵鼻祖,一直以來都是在合陽及周邊範圍內,以麵館的形式存在,沒有合適的外包裝,無法攜帶,阻礙了踅面的推廣。近年來,合陽人不斷創新,經過多次技術改進,現在的踅面已經突破存儲運輸的瓶頸,可以遠銷全國各地,甚至有朋友帶到了國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