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姓

槐槐,讀音作huí(ㄏㄨㄟˊ),亦可讀作huái(ㄏㄨㄞˊ),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槐氏後裔,今主要分布於冀、魯、豫、京、津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槐姓
  • 讀音:huí(ㄏㄨㄟˊ)
  • 起源: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槐氏
  • 分布:冀、魯、豫、京、津等地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第八個淵源,第九個淵源,第十個淵源,第十一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槐承榮,槐公儉,槐以信,

姓氏淵源


槐姓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屬下臣子嵬槐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嵬槐氏,黃帝時人,其與黃帝的樂師岑伶並為賢臣,傳說其創造了炮製草藥的方法,使得中醫之學行之順暢。在嵬槐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嵬槐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嵬氏、槐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槐氏的姓氏讀音作huí(ㄏㄨㄟ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裔孫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槐氏出自夏禹之後。據史籍《姓氏·氏族略》記載,大禹之子啟更改了歷代傳下的“”之規矩,奪位為夏王。夏王朝傳至第六代夏王名媯槐,其後代嫡子繼位為王,支庶子孫則以祖上名字為姓氏,稱槐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槐氏的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富槐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廣韻》記載:“槐,春秋時晉大夫富槐文之支孫以祖字為姓,形成槐姓。”這在史籍《通志·以字為氏》中也有記載:“槐,音回。槐氏,富父槐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富槐文,其庶孫以祖字為姓氏,稱槐氏。其姓氏讀音作huí(ㄏㄨㄟˊ)。

第四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楚懷王熊槐(公元前~前296年),
楚懷王的世係為:黃帝→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第六子季連→時敘(附沮)→鬻熊(穴熊)→熊師→熊狂熊繹熊艾→熊黑旦→熊揚(煬)→熊渠→熊延→熊嚴→熊徇(季徇)→熊鄂→若傲熊儀→霄傲熊坎→楚武王熊通楚文王熊貲→楚成王熊惲→楚穆王熊商臣→楚莊王熊侶楚共王熊審楚平王熊居→楚昭王熊珍→楚惠王熊章→楚簡王熊中→熊當→楚悼王熊疑→楚宣王熊良→楚威王熊商→楚懷王熊槐。
楚懷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28~前299年)貪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後鄭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國事日非。公元前313年,秦國說臣張儀欺騙楚懷王要其以斷絕齊國之交,來換取秦國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楚懷王中計,結果與齊國斷交後只得六里地。楚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卻被秦軍大將魏章破于丹陽。後楚懷王再召集全國之軍發動進攻,再慘敗於藍田。公元前311年,秦國攻取楚國召陵邑,楚軍三戰皆敗,走向沒落的道路。公元前299年,秦國連續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在連敗面前急於求和,不聽昭睢、屈原的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秦昭王脅迫楚懷王割地,楚懷王不肯,結果被秦國扣留。在楚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楚頃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懷王逃走,秦國人封鎖了通往楚地的道路,楚懷王逃到趙境,趙國又不敢收留他,當楚懷王企圖再逃往魏國時,卻被秦國追兵捉回。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給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亦在同年農曆5月5日投汨羅江自殺。楚懷王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槐氏。
該支槐氏的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第五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漢時期鮮卑族首領檀石槐,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檀石槐:(公元?~181年),鮮卑部落首領。鮮卑族為東胡系民族,世居於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因此為族名。檀石槐少時有勇有謀,因此被眾人被推舉為部落首領。他在東漢末期在高柳北彈汗山(今山西陽高)建立了王庭,向南劫掠沿邊各郡,北邊抗拒丁零,東方擊退夫余,西方進擊烏孫,完全占據了過去匈奴的故土,東西達七千餘公里,南北達三千五百餘公里。
漢永豐二年(公元156年)秋,檀石槐率軍攻打雲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漢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後,檀石槐率領鮮卑部落多次在長城一線的緣邊九郡及遼東屬國騷擾。當時漢桓帝劉志憂患,欲封檀石槐為王,並跟他和親。檀石槐深知東漢末朝王朝積弱,因此非但不受,反而加緊了對長城緣邊要塞的侵犯和劫掠,並把自己占領的地區分為中、東、西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余、貊為東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彌加、闕機、素利、槐頭;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十餘邑,其大人曰柯最、闕居、慕容等為大帥;從上谷以西至燉煌,西接烏孫為西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游等。檀石槐在這三部眾,皆任命自己的親信為主統大人,皆為大帥。漢靈帝劉宏即位後,檀石槐更加變本加厲地在長城內外進行騷擾,特別是幽、並、涼三州常遭其攻掠。漢靈帝派遣將軍夏育田晏、臧文各率萬騎,分三路攻擊鮮卑,檀石槐則命三部大人率軍聯合迎戰,漢軍大敗,檀石槐得勝而歸。接著,檀石槐又率軍親征遼西,討酒泉,使東漢王朝緣邊地區一直不得安寧。檀石槐比較開明,他用漢人,製法律,由漢地輸入鐵器,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
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去世。在檀石槐死後,諸部如拓跋部、慕容部敕勒部、步度根部、軻比能部、乞伏部、禿髮部、鮮卑化匈奴宇文部等首領所擁的鮮卑聯盟自動瓦解,部分附屬於漢魏政權。魏、晉時期,中國北方草原上活動的主要是鮮卑各部。今有學者認為,“西伯利亞”一名的產生可能就與鮮卑人當年的活動有關。晉朝至南北朝時期,內遷的鮮卑慕容部曾建立有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政權;乞伏氏曾建立西秦政權;禿髮氏曾建立南涼政權。而拓跋部先建代國,後改魏,終於統一了北部中國。後來北魏政權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後,鮮卑化漢人高氏與鮮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別建立了北齊、北周政權。另有出自慕容部吐谷渾則遷到青海統治羌人,直到唐朝初期為吐蕃所滅。
檀石槐的支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後取諧音漢字漢化稱槐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第六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漢時期鮮卑族槐頭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或官職稱謂漢化為氏。檀石槐在東漢末期於高柳北彈汗山(今山西陽高)建立了鮮卑王庭後,將占領的地區分為中、東、西三部,任命了各級官員,其中有彌加、闕機、素利、槐頭、柯最、闕居、慕容、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鮮卑各部大人(統領)的稱謂。在史籍《通鑑》中胡三省注釋:鮮卑西部大人推演即北魏宣帝推寅,中部大人慕容慕容部之始,東部大人槐頭即宇文部酋莫槐等。宇文部,後在西魏政權中實掌朝政。
檀石槐時期東部大人莫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槐頭”為姓氏者,漢化稱槐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第七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烈帝拓跋·翳槐,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北魏平文帝拓跋·鬱律,其長子名拓跋·翳槐,後即位為北魏烈帝。在拓跋·翳槐的後裔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槐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第八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之際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蒙古乞顏部長鐵木真,在公元1196年助金國擊敗韃靼後,接受金章宗完顏·璟賜封的“扎兀惕忽里”(別部部長)的封號,也象金國統治下的北方其他民族一樣,向金國進貢。此後十年間,鐵木真先後征服了蔑兒乞、韃靼、克烈乃蠻等部。在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號成吉思汗,在斡難河之源建立蒙古汗國,成為北方草原上的一支新興的強大力量。
公元1208年農曆11月,金章宗病逝,其子衛王完顏·允濟即皇帝位,是為金衛紹王
公元1210年,金國傳詔蒙古進攻,成吉思汗拒不奉詔。這一年,成吉思汗進兵攻打西夏中興府,擄掠而回。公元1211年農曆2月,成吉思汗聚眾誓師,自克魯倫河南下,發動了大規模的南侵金國的戰爭。成吉思汗的第一次侵金戰爭發動在公元1211年農曆2月,成吉思汗自克魯倫河發兵南進。農曆4月,金衛紹王完顏·允濟聽說蒙古兵來侵,一面派西北路招討使粘合合打求和,一面派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完顏承裕行省事於邊地,指揮抵禦。獨吉思忠等領兵一到達邊地,就大力加固邊牆和堡壘。農曆7月,金軍剛修繕好烏沙堡,獨吉思忠等以為可高枕無事了。而蒙古軍以哲別為前鋒,領兵突然攻入烏沙堡,又占領烏月營。獨吉思忠等失去險隘,倉皇退兵。成吉思汗的大軍通過達里泊,進兵昌、桓、撫等州,占領了撫州的大水濼和豐利縣
農曆8月,金衛紹王完顏·允濟聽說烏沙堡之役失利,下詔撤除獨吉思忠行省的職務,任命完顏·承裕主持兵事,並遣使獎諭行省官,慰勞軍士。金兵號稱四十萬,據有野狐嶺天險,但毫無主動出擊的勇氣。有人向完顏·承裕等獻計說:“聽說蒙古軍新破撫州,正忙著分配戰利品,戰馬散放在草原中,我們可以乘他們疏忽的機會,趕快派騎兵突襲。”完顏·承裕等堅持馬、步大軍一起前進,才能保證“萬全”。成吉思汗聽到金軍行動的訊息,從容迎戰。他把蒙古軍分為兩翼,開向野狐嶺的通道獾八觜。完顏·承裕等見蒙古軍將到野狐嶺,不敢拒戰。蒙古軍雖然比金軍少,但很快就大敗金兵。拉施德在《集史》中形容說:“金兵被殺戮之多,致使屍體到後來還使草原散發出很大的臭氣。”完顏·承裕從撫州一直敗逃到宣德州宣平縣宣平是金北邊用兵重地,有險可守。當地土豪也紛紛表示願領士兵作前鋒,只要行省出兵聲援,就可抗擊蒙古軍。但完顏·承裕畏怯不準,只打聽哪裡有小路可以南逃。當時人們嘲笑他說:“溪澗中曲折的小路,我們都知道,只是你不知因地利力戰,而光想逃跑,失敗不可免了。”果然,當夜完顏·承裕領兵南走,蒙古軍跟踵而來。第二天,金兵退到澮河堡,蒙古軍突然趕到,兩軍展開決定性的大戰,一連鏖戰了三天。最後,成吉思汗選精騎三千突入金軍陣內,乘亂親自率大軍發起全面進攻,金軍主力全部被消滅。完顏·承裕狼狽逃往宣德。
農曆9月,蒙古軍攻陷德興府。農曆10月,至縉山縣,離中都只有九十公里。居庸關守將聞風而逃,蒙古者別軍跟著入關,前鋒直達中都。蒙古軍的另一路,由成吉思汗三個兒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率領,由西路經汪古部領地進攻金國。汪古部世代居於黑水(艾不改河)一帶。金修邊堡防備蒙古,汪古部正好處於淨州界外,汪古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領本部為金守邊。蒙古軍南下,阿剌兀思歸附蒙古,自願當嚮導,使蒙古軍順利地越過界垣,占領淨州,過陰山,下豐州。農曆10月,西路攻陷雲內、東勝、武、朔等州,從西和西南威脅金國的西京。西京留守紇石烈執中(胡沙虎)在強敵壓境的關頭,放棄西京城,領勁兵七千東走。紇石烈執中率軍東逃途中與蒙古軍遭遇,戰於安定縣之北。傍晚,執中帶著親隨人棄軍先逃,金軍潰敗。他沿途勒索騷擾,路過蔚州,擅取官庫銀五千兩及衣幣諸物,又掠奪官民馬匹。入紫荊關,打死淶水縣令,一路為非作歹,逃歸中都。居庸關失陷後,震動了中都。城內外居民慌亂奔走。金衛紹王完顏·允濟下令戒嚴,不準男子出城。朝廷上議論著對策。諫議俞世昌等主張棄城逃跑。高耆年等反駁說:“事已如此,惟有死守。萬一逃離京城,敵人隨後趕到,豈容我們有駐足之地。”金國的中都,修建四座各有三里的外城。各城都建有樓櫓城塹,如同邊城。各外城有復道與內城相通。中都駐有重兵,又有堅固的城壘,是有死守的條件的。金衛紹王完顏·允濟採納主戰死守的建策。蒙古游騎先到城下,守將完顏·天驥派兵突襲,殺蒙古兵三千人。大興尹烏陵用章命諸將拆毀城外橋樑,往來用舟渡。儲備的物資,全部搬入城內,作死守的準備。
農曆12月間,蒙古軍攻打南順門,完顏·天驥設計巷戰,引誘蒙古騎兵入城,街上滿布拴馬樁。蒙古騎兵不善巷戰,入城後難以馳騁。金兵埋伏兩側,乘天黑時縱火燒街旁民屋,街狹屋倒,蒙古軍死傷甚眾,被迫退軍,但完顏·天驥亦戰死,由完顏·律明領兵守衛。蒙古兵再次攻內城,四城金軍自城上射擊,蒙古軍敗退。完顏·律明又命金兵自城上發礌木攻打來犯的蒙古軍,夜間則遣輕兵劫蒙古軍寨。蒙古軍屢攻中都,不能下。到農曆12月末,被迫自中都撤兵。金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農曆1月,蒙古軍撤圍,中都暫時保全了。中都被圍時,各地金兵分道入援。上京留守徒單鎰選兵二萬,遣同知烏古孫兀屯統領,入衛中都。金衛紹王完顏·允濟任徒單鎰為尚書右丞相。徒單鎰入都,向朝廷獻策:遼東是國家根本,距中都數千里,可遣大臣行省事鎮撫,防禦蒙古。金衛紹王完顏·允濟卻認為,無故置行省,是動搖人心,不予採納。果如徒單鎰所預料,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被迫北退後,統領先鋒軍的者別又去攻打金國的遼東。者別率領的蒙古大軍直搗金國東京。金軍民堅守,不能攻下。者別退兵五百里。金國以為蒙古軍退,疏於戒備。者別突然返軍猛攻,東京失守。蒙古軍擄掠大批財物而去。當時,遼東地區散居各地的契丹人,一直在不斷和金國的統治作鬥爭。這時,以千戶耶律·留哥為首的契丹族人正在發動起義,轉戰於隆安韓州等地。以契丹人為主的各族起義軍已經發展到十餘萬人。蒙古軍由按陳率領的一支在向遼東進軍途中,與耶律·留哥相遇。耶律·留哥投附蒙古。後耶律·留哥在遼東自立為王,建國號遼,年號元統
公元1212年秋天,成吉思汗整頓軍馬,再次大舉南侵,成吉思汗親自領兵攻掠昌、桓、撫等州。這三州“素稱富貴”,蒙古軍擄掠了大批財物人畜。隨後,又乘勝去攻打西京府城。
早在公元1211年,紇石烈執中棄西京後,蒙古兵並沒有在城中駐守。金衛紹王完顏·允濟命西京按察使抹捻盡忠為左副元帥兼西京留守,進駐西京。成吉思汗的大軍再次來攻,元帥左都監奧屯襄領兵救援,與蒙古軍遇於墨谷口,結果金軍全軍覆沒,奧屯襄僅以身免。金衛紹王完顏·允濟罷免奧屯襄。抹捻·盡忠在西京堅守,成吉思汗在作戰中,身中流矢。蒙古軍攻城不下,撤回陰山。金衛紹王完顏·允濟以抹捻盡忠保衛西京有功,進官三階,賜金百兩、銀千兩,進拜尚書右丞,行省西京。
公元1213年農曆5月,金衛紹王完顏·允濟任命澮河堡的敗將完顏·承裕為元帥右監軍、鹹平路兵馬都總管,領兵去遼東攻打耶律·留哥。耶律·留哥向蒙古告急。成吉思汗命按陳領騎兵千騎來援,完顏·承裕敗走。秋季,成吉思汗在陰山腳下駐營,會合東西兩路兵馬,在秋高馬壯時,再次出兵侵掠。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奴隸主,在幾年來的對金作戰中,一直以擄掠奴隸、財物和牲畜作為他們的戰爭目標。攻下城邑後,便大肆屠殺擄掠而去,並不派兵占領。因此,蒙古兵去後,這些城邑就又為金國所收復。西京如此,中都以北的宣德州德興府等重城也都如此。這次,成吉思汗仍循舊路進軍,先後攻下宣德州、德興府,進到懷來。當時金國在懷來有重兵防守,統兵的將領是曾經在陝西對宋作戰的術虎高琪。公元1211年蒙古兵圍攻中都時,尤虎高琪自泰州領乣軍三千入援。蒙古兵退後,金衛紹王完顏·允濟升德興府縉山縣鎮州,以高琪為防禦使、權元帥右都監。高琪在山東、河北等處招募人馬三十萬據守。尚書左丞完顏·綱領兵十萬行省事於縉山。徒單鎰派人對完顏綱說:“高琪駐兵於縉山,甚得人心,與其行省親往,不如增兵為好。”完顏綱·不聽。完顏·綱到縉山後領兵至懷來,獨力與成吉思汗軍展開激戰,結果金兵大敗。蒙古軍進到鎮州,術虎高琪敗逃。經此一戰,金軍的精銳幾乎全部潰散,遭到極沉重的損失。蒙古軍乘勝追至北口,進攻居庸關。金兵在關設險堅守。成吉思汗留者別等在居庸,親率大軍向中都以南地區擄掠。成吉思汗軍南出紫荊關,金軍大敗。蒙古軍乘勝攻下了涿州和易州。蒙古軍隨後分為三路。右路軍由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等統領,循太行山東麓南下,破保、遂、安、安肅、定、邢、洺、磁、相、衛、輝、懷、孟等州,抵黃河北岸,又繞太行山西麓北行,掠澤、潞、沁、平陽、太原、吉、隰,拔汾、石、嵐、忻、武、代而還。左路軍由成吉思汗弟哈撒兒等統領,經海而東,攻掠薊州,破平、灤、遼西諸郡後返回。中路軍由成吉思汗和拖雷統領,連破雄、霸、莫、安、河間、滄、景、獻、深、祁、蠡、冀、恩等州,進而擄掠濮、開、滑、博、濟、泰安、濟南、濱、棣、益都、淄、濰、登、萊、沂等州,直抵海濱。木華黎統領另一支軍攻下密州,屠城後北返。
從公元1213~1214年,蒙古三軍幾乎踏遍了金國黃河以北華北平原的領土,只有中都、通、順、真定、清、沃、大名、東平、德、邳、海州等十一城未下。蒙古軍在這樣廣大的地區,仍不駐兵占領,也不從南方去包圍中都,而只是把各州城的金帛、子女、牛羊馬畜席捲而去。蒙古兵擄掠了大批民眾和財貨後,便又集中到中都城北。金國駐守居庸北口的契丹人訛魯不兒降蒙古。蒙古軍入居庸關,進圍中都。當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在中都周圍大肆擄掠時,金國的中都城中,發生了爭奪皇權的政變。
公元1209年放棄西京逃跑的紇石烈執中(胡沙虎)逃回中都後,完顏綱·允濟不予問罪,直到公元1212年罷歸田裡。
公元1213年,金衛紹王完顏·允濟又要起用胡沙虎抗蒙。丞相徒單鎰參知政事梁絪、左諫議大夫張行信等紛紛反對。完顏·允濟不聽,命胡沙虎權右副元帥,領武衛軍五千人駐中都城北。當蒙古軍逼近時,胡沙虎仍只務遊獵,不部署軍事。完顏·允濟派使臣到軍中切責,胡沙虎卻決計謀反。到了農曆8月間,胡沙虎與文繡局直長完顏醜奴、提控宿直將軍蒲察六斤、武衛軍鈐轄烏古論孛剌等,詭稱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及其子沒烈謀反,奉詔誅謀反者。屯兵在中都城北的福海是南平的姻家,胡沙虎殺了福海,奪取了福海統率的軍兵,然後在農曆8月25日黎明前領兵入中都城,大呼蒙古軍已到北關,誘殺了知大興府徒單南平父子。符寶祗候完顏·鄯陽、護衛十人長完顏·石古乃聞亂,召漢軍五百人起而抵抗,後完顏·鄯陽、完顏·石古乃敗死。胡沙虎入宮,劫持完顏·允濟出宮後,使宦者殺了完顏·允濟。又誘殺左丞完顏·綱。然後胡沙虎自稱監國都元帥,自彰德迎立金世宗之孫(金顯宗長子)完顏·珣入中都,即皇帝位,是為金宣宗
農曆9月,金宣宗即位,拜胡沙虎為太師、尚書令、都元帥。提點近侍局慶山奴、副使完顏·惟弼等請金宣宗除胡沙虎。金宣宗不許。胡沙虎殺了完顏·綱後,又從鎮州調回術虎高琪守中都以南。
農曆10月,術虎高琪與蒙古軍交戰,敗回中都。胡沙虎說:“今日出兵,如再不勝,當以軍法從事。”結果術虎高琪只好出戰,又敗,乃率領部下乣軍圍攻胡沙虎宅第,乾脆殺了胡沙虎。金宣宗赦高琪,任為左副元帥,又進為平章政事橫海軍節度使完顏·承暉(福興)為尚書右丞,進為都元帥兼平章政事。金宣宗即位後,即遣使向蒙古軍求和。公元1214年農曆3月,成吉思汗各軍會集於中都城北。金宣宗命完顏·承暉去蒙古軍大帳議和。成吉思汗這時還並不想立即消滅金國,在中原建立統治,而只在擄掠奴隸和財物。他拒絕了蒙古將領關於進攻中都的建策,而是向金國提出了許和的條件。金宣宗完全接受了成吉思汗的要求:獻納童男女各五百,繡衣三千件,御馬三千匹和大批金銀珠玉,並把完顏·允濟之女岐國公主獻給成吉思汗,以表示對蒙古的屈服。和議告成後,完顏·承暉伴送成吉思汗退出居庸關。蒙古大軍帶著在各地擄掠來的大批奴隸、財物,得勝回軍,退返陰山。成吉思汗徑直北上,到魚兒泊金國皇帝的夏納缽去駐夏。垂危的金國又渡過了它的一次危機。在蒙古族在渡過陰山分支南下之際,有十幾個部落的蒙古姓氏在分流之後變更為漢姓,其中便有槐氏、懷氏。其姓氏讀音皆作huái(ㄏㄨㄞˊ)。

第九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時期沙陀突厥族汪古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洪袞氏,亦稱洪果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滿語為Honggon Hala,漢義為“槐”, 源出沙陀突厥汪古氏部落,出於金國時期的古姓黃幗氏,世居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境。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扎泰、俄漠、優哈爾、斐優等)等地,所冠漢姓為淮氏、槐氏、懷氏。其槐氏的姓氏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

第十個淵源

源於國名,出自秦、漢時期西域桃槐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桃槐國,是古代西域一個小國之名,其國在史籍《漢書·桃槐國傳》、典籍《韻會》中皆有記載:“桃槐國,王去長安一萬一千八十里。戶七百,口五千,勝兵千人。”桃槐國屬遊牧民族之國,其境地大致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賴山北部,一說在今阿姆河上源小帕米爾一帶,另說在今費爾乾納東面近山地區,國民主要是羌族,世代生活在蔥嶺地區,主要用牲畜和畜產品向鄰國交換糧食。據史書記載,桃槐國人擅長製造弓、矛、服、刀,由於以遊牧為主,因此實際上居無定所,總是沿河遷徙。其臨時性的居宅多以丘嶺中的石頭和泥土修建。桃槐國人自護防患意識非常強烈,每到一處,皆要修建一座土城堡。白天人們出去放牧,晚上則全部回到土城之中居住,以防外族特別是匈奴的侵擾。
西漢王朝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匈奴民族遭到沉重打擊,桃槐國民歸附於大漢帝國,國民中有以其國名漢化為姓氏者,稱桃槐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桃氏、槐氏等,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槐里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槐里,地名。在史籍《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槐里屬右扶風。”實際上,早在周赧王姬延三十六年(秦昭襄王贏稷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就設定了隴西郡,郡治就設在狄道(今甘肅臨洮)。當時秦國的首任隴西郡郡守是李崇,居家地就在狄道。後來李崇的次子李瑤為狄道候,李瑤之子李信則官封秦朝大將軍、隴西候。此後,李崇的後裔就繁衍生息於狄道,後來在西漢時期著名飛將軍立廣,就是該支隴西李氏後代。此後,隴西李氏失勢,族人中有懼怕驃騎將軍繼續報復者,改以祖居之地名稱槐里為姓氏者,稱槐氏,世代相傳。後該支槐氏族人有在隋唐時期恢復為李氏者,亦有維持槐氏者,但與隴西李氏同一堂號:隴西堂

得姓始祖

嵬槐氏、媯槐、富槐文、熊槐檀石槐、莫槐、拓拔·翳槐。

遷徙分布

槐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六十八位,多以廣漢、隴西、太原為郡望。
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北京、天津、雲南、台灣等地,普遍分布有槐氏族人。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廣漢郡:秦朝時期為古蜀郡之雒縣。西漢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縣治,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廣漢郡,轄十三縣,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時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寧(今四川遂寧),其時轄地在今四川省廣漢縣、遂寧縣、謝洪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移治到雒縣(今四川廣漢,雒縣因雒水流經縣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鄉境五里巷)。晉朝時期徙廣漢郡治廣漢,在今四川遂寧縣東北,尋還後漢舊治,北周時期廢黜。至隋朝時期,雒縣縣城始徒今雒城鎮。唐朝時期改稱為漢州,至民國初期廢州為縣。1988年戊辰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廣漢堂:以望立堂,亦稱雒邑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稱晉陽堂。

歷史名人

槐承榮

(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槐公儉

(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學者。

槐以信

(公元1939~今),雲南宜良人。著名地方獸醫。保山地區農業學校、獸醫講師。擅長識別套用天然藥物,認識藥用植物達2000多種。具有獸醫臨床經驗,對基層獸醫工作者提供義務諮詢指導,收集民間單方、驗方二千則,注重(畜禽)臨床表現與屍體剖析的分析提高;為診斷提供了依據。從事獸醫臨床工作三十餘年、教育工作二十餘年。
1987年,主持中草藥催肥老殘牛研究,五十九天增重20%,肉質呈大理石狀;1990~1992年;主持生物再生劑研究,1992年,經雲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鑑定。對外周神經閉合性損傷導致癱瘓、男性(人)無精子不育症、精子稀少不育症等治癒數十例,治癒人畜斷裂的腱、外周神經、血管及強大的韌帶、斷指等近百例。1993~1995年,主持珍貴藥物資源BL(適用性)研究。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參加編寫《中國獸醫秘方大全》。農牧漁業部頒發為中獸醫事作出成績榮譽證書及松鶴鏡片一塊。
1988年,被評為保山地區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988年,被評為保山地區優秀教育工作者;1995年,雲南省農業廳授予優秀教師;多次被農校評為先進教師。曾入編《中國獸醫史略》、《當代科學家與發明家辭典》、英國《名人傳記辭典》。對傳統醫學有獨到見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