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新江

榮新江

榮新江,男,1960年生於天津。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史研究會理事、副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唐研究》主編、《敦煌吐魯番研究》編委、《中國學術》學術委員會委員。2013年受聘新疆師範大學“天山學者”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榮新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60年
  • 職業:教授,學者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
  • 代表作品: 《唐研究》(第 11 卷),《敦煌學新論》
簡介,學習經歷,工作經歷,海外經歷,學術兼職,研究方向,論著目錄,

簡介

學習經歷

1978.9--1982.8 北京大學歷史系 本科 獲歷史學學士
1982.9--1985.9 北京大學歷史系 碩士研究生 獲歷史學碩士

工作經歷

1985.9--1987.9 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助教
榮新江教授榮新江教授
1987.9--1988.9 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講師
1988.9--1993.8 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副教授
1993.8-- 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教授
1998.8-- 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博士生導師
2010.3-- 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海外經歷

1984.9--1985.7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Sinological Institute,Leiden University)留學(合作培養)並走訪英、法、東西德、丹麥、瑞典等國學術機構
1990.9--1991.2 日本京都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1.2--8 英國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訪問學者並走訪法國和俄國
1991.8 參加了香港大學舉辦的隋唐五代史國際研討會
1992.11--1993.5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3.8 參加香港大學舉辦的第34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3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Studies)
1994.10-11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5.8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6. 6-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OAS,Free University Berlin)訪問教授
1996.10-1997.1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研究會(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Yale University)訪問學者
1996.11 參加台北第三屆唐代文化研討會並在中正、中興、成功等大學講演
1997.6 法國高等實驗研究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訪問教授
1997.7 參加英國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舉辦的Forgeri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紀初敦煌寫本偽卷學術討論會)並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University of London)講演
1998.7 參加美國耶魯大學舉辦的"第三屆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
1999. 2 參加夏威夷東海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東亞對話年會:東亞的歷史保護與教育"
2000.3 參加在聖迭戈舉行的第52屆美國亞洲學會年會(The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 Studies)並在加州大學洛杉基分校(UCLA)藝術史系講演
2000.5 特邀參加日本第45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並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庫、創價大學、大阪大學神戶外國語大學講演
2000.7 參加香港"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學術兼職

中國唐史研究會理事(1992-)、副會長(1998-)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1995-)
唐研究》主編(1995-)
敦煌吐魯番研究》、《敦煌學輯刊》、《西域研究》編委(1995-)
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1996-)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學術顧問(1996-)
中國中亞文化研究會理事(199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1999-)
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99-)
浙江大學敦煌研究中心兼職教授(1999-)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兼職教授(1999-)
《歐亞學刊》學術顧問(1999-)
北京市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999-)
南京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2000-)
《中國學術》學術委員會委員(2000-)
研究方向或學科專長:
中西文化交流史、隋唐史、中亞史、敦煌學吐魯番文獻

研究方向

漢唐中西文化交流、唐五代西北民族史、西域史、敦煌吐魯番文書、敦煌古籍整理

論著目錄

篇名後所加 A、B、C、D、E、F、G者,已分別收入下列各書中:
A=《于闐史叢考》(與張廣達合著),上海書店,1993.12。
AA=《于闐史叢考》(增訂本)(與張廣達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9。
C =《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1。
D =《鳴沙集──敦煌學學術史與方法論的探討》,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9.9。
DD= 《辨偽與存真——敦煌學論集》(《鳴沙集》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
E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 2001.12。
F =敦煌學新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2.11。
G= 《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11。
H= 《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三聯人文書系),香港三聯書店,2009.9;大陸簡體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9。
I=《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
2000年
1.摩尼教在高昌的初傳,劉東編《中國學術》 1,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58-171。(E)2.高昌王國與中西交通,余太山編《歐亞學刊》 2,中華書局,2000,73-83。(E)
3.據史德語考(與段晴合撰),余太山編《中亞學刊》 5(199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9-21。
4.法門寺與敦煌,《 '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12,66-75。(F)
5.“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the Reasons of Its Sealing”(tr. By Valerie Hansen),Cahiers d'Extreme-Asie,11 (Nouvelles etudes de Dunhuang),ed. J.-P. Drège,Paris/Kyoto 1999-2000,247-275.
6.“More on the Nature of the Tun-huang Treasures: Three Stages Monastery and the Library Cave”(Abastract),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astern Studies,No.XLV,2000,Tokyo: The Toho Gakkai,91-93.
7.王道士──敦煌藏經洞的發現者(修訂稿),《敦煌研究》 2000:2,23-28。(F)
8.北京大學與早期敦煌學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文化的饋贈 ----[1998] 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史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333-340。(F)
9.甘藏敦煌文獻知多少?《檔案》 2000:3,16-19。(F)
10.敦煌文獻:新材料與新問題,《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0:1,16-17。(F) (G)
11.敦煌學:21世紀還是“學術新潮流”嗎?《辭海新知》No.5,2000.6,65-71。(F)(G)
12.敦煌文獻整理研究瑣議,《光明日報》 2000.9.5。(F)
13.敦煌學のきのう、きょう、ぁす,《人民中國》 2000:10,20-24。
14.敦煌學百年:海外漢學的奉獻,《光明日報》 2000.10.20《歷史周刊》。(F)
15.敦煌文獻與古籍整理,《慶祝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 269-280。(F)
16.敦煌地理文獻的價值與研究,《書品》 2000:3,33-40。(F)
17.敦煌本《貞元十道錄》及其價值,《中華文史論叢》 63,2000,92-99。
18.《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補正,宋家鈺、劉忠編《英國收藏敦煌漢藏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6,379-387。
19.“[Chines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s” (tr. By Lin Yi),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2000,111-123.
20.“Research on Zoroastrianism in China (1923-2000) ”(tr. by Bruce Doar),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Ⅳ.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December 2000,7-13.
20.“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 (tr. by Bruce Doar),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Ⅳ.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December 2000,117-163.
21.重讀《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中華讀書報》 2000.3.22第20版。(F)
22.《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一卷)評介,《敦煌研究》 2000:4,178-180。(F)
23.《英藏敦煌文獻》定名商補,《文史》 52,2000,115-129。(F)
24.評《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1908-1997)》,《漢學研究通訊》19:4,2000,649-651。(F)
25.《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評介,《中國史研究》 2000:1,167-169。(F)
26.書評:《漢文史料中的羅馬帝國》(The Roman Empire in Chinese Sources,by D.D.Leslie and K.H.J.Gardiner,Roma 1996),《北大史學》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28-332。(E)
27.《唐研究》的編輯方針及其旨趣,《唐代史研究》 3,日本唐代史研究會,2000,54-58。(G)
28.(主編)《唐研究》第 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26頁+8圖版。
29.(翻譯)梅維恆《繪畫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與王邦維錢文忠合譯),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年6月。
2001年
1.《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8,11+373頁+110插圖+4地圖。
2.《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 2001.12,ix+6+490頁。(=E)
3.敦煌歸義軍曹氏統治者為粟特後裔說,《歷史研究》 2001:1,65-72。(E)
4.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氏出自考——ソグド後裔說をめぐって(張銘心、廣中智之日譯文),《內陸ァジァ史研究》 16,東京早稻田大學大學,2001.3,1-12。
5.“The Relationship of Dunhuang with the Uighur Kingdom in Turfan in the Tenth Century”,De Dunhuang à Istanbul,Hommage à James Russel Hamilton(Silk Road StudiesV),ed. by Louis Bazin et Peter Zieme,Brepols 2001,275-298.
6.隋及唐初并州的薩保府與粟特聚落,《文物》2001:4,84-89。(E)
7.敦煌藏經洞文物的早期流散,郝春文編《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1,1-21。
8.唐蔡省風編《瑤池新詠》重研(與徐俊合撰),《唐研究》 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5-144。
9.粟特祆教美術東傳過程中的轉化——從粟特到中國,巫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文物出版社, 2001.9,51-72。(E)
10.(整理)陳寅恪:《敦煌零拾》札記,《敦煌吐魯番研究》 5,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12。(F)
11.中國所藏敦煌吐魯番文獻整理刊布簡介,日本《唐代史研究》 4,2001,118-121。
12.書評:《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 11卷《晉唐寫經·晉唐文書》、第12卷《戰國秦漢唐宋元墨跡》,《敦煌吐魯番研究》5,2001,332-337。(F)
13.書評:《古本敦煌鄉土志八種箋證》,《敦煌吐魯番研究》 5,2001,418-422。(F)
14.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樂黛雲編《季羨林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紀念季羨林教授九十壽辰》,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42-46。(F)
15.《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壹評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369,2001.11,21-24。16.華爾納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中文本序,《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1-4。
17.《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前言,《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叢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11,1-10。(F)
18.申國美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研究論著目錄索引》序,同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9, 1-2。(F)
19.(主編)《唐研究》第 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599頁+8圖版。
2002年
1.《敦煌學新論》(敦煌學研究叢書),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2.9。(=F
2.(輯注)《倉石武四郎中國留學記》(與朱玉麒合作),北京中華書局, 2002.4,2+12+331頁+56圖。
2.《釋迦降伏外道像》中的祆神密斯拉與祖爾萬,《華林》 2,中華書局,2002.1,201-213。(E)
3.波斯與中國:兩種文化在唐朝的交融,劉東編《中國學術》 2002:4,商務印書館,2002.12,56-76。
4.中亞、西亞、南亞、南海、歐洲、非洲關係,胡戟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政治卷》第九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1,260-287。(G)
5.“The Li Shengduo Collection: Original or Forged Manuscripts?”Dunhuang Manuscript Forgeries(The British Library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3),ed. by Susan Whitfield,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2002,pp.62-83 + pl.1.
6.德藏吐魯番本“晉史毛伯成”詩卷校錄考證(與徐俊合撰),蔣寅、張伯偉編《中國詩學》 7,2002.6,1-13。
7. 再論敦煌藏經洞的寶藏──三界寺與藏經洞鄭炳林編《敦煌佛教藝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2.7,14-29。(F)
8.狩野直喜王國維——初期敦煌學史の一美談,高田時雄編《草創期の敦煌學》,東京知泉書館, 2002.12,47-55。
9.有關敦煌本《歷代法寶記》的新資料——積翠軒文庫舊藏“略出本”校錄,《戒幢佛學》2(中日敦煌佛教學術會議專輯),嶽麓書社,2002.12,94-105。(DD)
10.聖彼得堡藏和田出土漢文文書考釋(與張廣達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6,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8,221—241。(AA)
11.近年于闐語及其文獻研究論著評介,潘悟雲主編《東方語言與文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2.3,360-372。(F)
12.龔方震、晏可佳《祆教史》評介,余太山編《歐亞學刊》 3,中華書局,2002.4,288-292。(E)
13.(書評)La Sérinde,terre d'échanges,《敦煌吐魯番研究》 6,2002.8,375-377。
14.(書評)C.G.Mannerheim in Central Asia 1906-1908,《敦煌吐魯番研究》 6,2002.8,419-423。(G)
15.21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3,17-20。(DD)
17.才高四海,學貫八書——周一良先生與敦煌學,《敦煌吐魯番研究》 6,2002.8,26-37。(F)
18.大谷探險隊とその將來品,《本願寺新報》 2002年12月20日第7版。
19.(主編)《唐研究》第 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557頁+11圖版。
2003年
1. 海路還是陸路——佛教傳入漢代中國的途徑和流行區域研究述評,《北大史學》 9,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1,320-342。(G)
2. “The Illustrative Sequence on An Jia's Screen: A Depiction of the Daily Life of aSabao” (安伽石屏的圖像程式:一個薩保的日常生活畫卷),Orientations,February 2003,pp.32-35 + figs.1-7。
3. Miho美術館粟特石棺屏風的圖像及其組合,《藝術史研究》 4,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12 (2003.7), 199-221。
4. 于闐花氈與粟特銀盤——九、十世紀敦煌寺院的外來供養,胡素馨編《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12,246-260。
5. 佛像還是祆神?——從于闐看絲路宗教的混同形態,《九州學林》 1卷2期,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冬季,93-115。
6. 略談徐顯秀墓壁畫上的菩薩聯珠紋,《文物》 2003:10,66-68+封二圖版。
7. 薩保與薩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領問題的爭論與辨析,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3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1,128-143。
8. 女扮男裝——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鄧小南主編《唐宋婦女與社會》下 (《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723-750+圖1-15。
9.(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 (《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
10. 唐代的宗教信仰與社會:新問題與新探索,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 (《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1-12。(G)
11.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與祆祠的社會功能,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 (《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385-412+圖1-9。
12. 《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總序,《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第一輯每本書前,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8,1-2。
13. 唐寫本中の《唐律》《唐禮》及びその他(森部豐譯),《東洋學報》 85:2,2003.9,1-17+圖1-4。
14.盛唐長安:物質文明閃爍之都,齊東方申秦雁主編《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5,47-53。
15. 關於隋唐長安研究的幾點思考,《唐研究》 9,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1-8。(G)
16. 隋唐長安史地叢考·引言,《唐研究》 9,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235-236。
17.隋唐長安史地叢考·三戟張氏,《唐研究》 9,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259。
18.(主編)《唐研究》第9卷(“長安:社會生活空間與制度運作舞台”研究專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619頁+2彩版。
19. 隋唐長安研究文獻目錄(與王靜合編),《中國唐史學會會刊》 22,2003.10,57-86。
20. 唐代禪宗的西域流傳,《田中良昭博士古稀記念論集·禪學研究の諸相》,東京大東出版社,2003.3,59-68。
21. 慧超所記唐代西域的漢化佛寺,《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台北法光出版社,2003.3,399-407。
22. 略談于闐敦煌石窟的貢獻,敦煌研究院編《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歷史文化卷》上,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9,67-82。
23.狩野直喜王國維——早期敦煌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敦煌學輯刊》2003:2,123-128。(DD)
24. “Chinese Inscriptions on the Turfan Textiles in the Museum of Indian Art,Berlin ”,Appendix Ⅱ toCentral Asian Temple Banners in the Turfan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Berlin. Painted Textiles from the Northern Silk Route,by Chhaya Bhattacharya-Haesner,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2003,pp.475-476.
25. 入海遺編照眼明——潘重規《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敦煌卷子題記》讀後,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巴蜀書社,2003.3,14-26。(DD)
26. 《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後記,同書,463-464。
27.(講演稿)敦煌學學術史與方法論,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第1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9,64-88。
28.(講演稿)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收藏概況,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第 1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9,89-111。
29.歐洲學院的縮影——萊頓大學漢學院(海外書話1),《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1,45-49+2插圖+封二。
30. 神聖的殿堂——萊頓大學圖書館東方寫本與圖書部(海外書話2),《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2,55-61。
31. 學術精品的追求——萊頓的布瑞爾書店和它的出版物 (海外書話3),《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3,86-91。
32. 萊頓的舊書——海外中國文化研究一瞥(海外書話4),《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4,43-48。
33. 《佛教大詞典》的學術價值,《光明日報》 2003年7月15日B4版。
34.跨越中國邊境的跨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附:梅維恆教授敦煌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創刊號,北京中華書局, 2003.12 , 41-45。
2004年
1.(與李孝聰合編)《中外關係史:新史料與新問題》,科學出版社, 2004.1。
2.漢唐中西關係史——對新舊史料的一個概觀,榮新江、李孝聰編《中外關係史:新史料與新問題》,科學出版社,2004.1,1-7。(G)
3.絲綢之路上粟特聚落的日常生活 /Daily Life i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 ツルクロ—ドにおけるソグド人居住地の日常生活,《 MIHO MUSEUM 研究紀要》 4 ,滋賀:財團法人秀明文化財團, 2004.3,1-15。
4.安史之亂後粟特胡人的動向,紀宗安湯開建主編《暨南史學》2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3.12 (2004.4), 102-123。
5 (與張志清合編)《從撒馬爾乾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4。
6.從撒馬爾乾到長安——中古時期粟特人的遷徙與入居 ,《從撒馬爾乾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蹟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4,3-8。
7.(圖版解說) 安伽墓誌等,《從撒馬爾乾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蹟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4,66頁以下。
8.ソグド祆教美術の東傳過程における轉化——ソグドから中國へ(西林孝浩譯),《美術研究》 384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 2004.11 , 1-17。
9.四海為家—— 粟特首領墓葬所見粟特人的多元文化,《上海文博》 2004 :4 , 85-91 +圖 1-11。
10.“Land Route or Sea Route? Commentary on the study of the paths of transmission and areas in which Buddhism was disseminated during the Han period” (tr. by Xiuqin Zhou),Sino-Platonic Papers,ed. V. H. Mair,No.144,July 2004,1-32.
11.中古中西交通史上的統萬城,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環發中心編《統萬城遺址綜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29-33。
12.韋述及其《兩京新記》 (與王靜合撰),《文獻》 2004.2,31-48。
13.“Juqu Anzhou's Inscription and the Daliang Kingdom in Turfan” (tr. by Wang Yuanyuan) ,Turfan Revisited – 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ed. by D. Durkin-Meisterernst et al.,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2004,268-275 + pls.1-3 + figs.1-2.
14.“Official Life at Dunhuang in the Tenth Century: The Case of Cao Yuanzhong” (tr. by A. Morrison),The Silk Road: Trade,Travel,War and Faith,ed. by Susan Whitfield,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2004,57-62+fig.1-4.
15.歷史時期的胡漢葬俗:吐魯番的例證,余太山編《歐亞學刊》4,中華書局,2004.6,177-181。
16.驚沙撼大漠——向達的敦煌考察及其學術意義,《敦煌吐魯番研究》7,北京中華書局,2004.1,99-127。(DD)
17.《史記》與《漢書》——吐魯番出土文獻札記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 2004:1 , 41-43 頁 +4 圖。
18.敦煌本邈真贊拾遺,《敦煌學》第 25輯(潘重規先生逝世周年紀念專輯),2004.9,459-463。
19.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經眼錄(與余欣、王素合撰),《首都博物館叢刊》 18,2004.10,166-174。
20.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示例(與余欣合撰),《華學》 7 (饒宗頤教授米壽誌慶),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12 , 223-233。
21.(主編)《唐研究》第 10卷(創刊十周年紀念專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686頁+48圖版。
22.《唐研究》創刊十周年紀念專號獻詞,《唐研究》第 10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1-6。(G)
23.書評:《岑仲勉著作集》,《唐研究》第 10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581-584。
24.孟憲實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序,同書,齊魯書社, 2004.6,1-2。
25.書評:Sir Aurel Stein inThe Times ,《敦煌吐魯番研究》 7 , 北京中華書局, 2004.1 , 496-499。(G)
26.書評:Handbook to the Stein Collections in the UK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s of Sir Aurel Stein in the Library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敦煌吐魯番研究》 7 , 北京中華書局, 2004.1 , 499-504。(G)
27.評《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322-329。(G)(DD)
2005年
1.《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名家專題精講系列第五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G)
2.(主編) 《唐研究》第 11 卷(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研究專號),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3.(與華瀾、張志清合編)《 粟特人在中國 ——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年 12 月。
4.金樽美酒醉他鄉——從安伽墓粟特物質文化的東漸 ,《文物天地》 2005年第1期,88-91頁。
5.北周史君墓石槨所見之粟特商隊,《文物》 2005年第3期,47-56頁+圖1-6。
6.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補考,《西域研究》 2005年第2期,1-11頁。
7.“SabaoorSabo: Sogdian Caravan Leaders in the Wall-Paintings in Buddhist Caves”,Les Sogdiens en Chine,sous la direction de étienne de la Vaissiere et éric Trombert,Paris: 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2005,pp.207-230.
8.前言,《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 月, 3 - 8 頁。
9.薩保與薩薄: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粟特商隊首領, 《 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49-71頁。
10.“ Khotanese Felt and Sogdian Silver: Foreign Gifts to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Ninth and Tenth-Century Dunhuang ”,Asia Major,XⅦ.1,2004[2005],pp.15-34.
11.從《井真成墓誌》看唐朝對日本遣唐使的禮遇,《西北大學學報》 2005年第4期,108-111頁。(2005-7-15出版)
12.8世紀における東アジアの外交情勢と遣唐使による中日交流,《遣唐使と唐の美術》,東京國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 2005年7月,134-137頁。
13.漢代から唐代における東西交涉史——新舊史料の概觀(西村陽子譯),《中國—社會と文化》第 20 號, 2005 年 6 月, 445-455 頁。
14.唐代西域的漢化佛寺系統,新疆龜茲學會編《龜茲文化研究》第 1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6,130-137頁。
15.丹丹烏里克的考古調查與唐代于闐傑謝鎮,《新疆文物》2005年第3期,31-35頁。
16.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所見《西域水道記》校補本,《文史》2005年第4輯,245-256頁。
17.中國敦煌學研究與國際視野,《歷史研究》 2005年第4期,165-175頁。(G)《新華文摘》2005年第21期,55-58頁摘要轉載。
18.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大中六年—鹹通二年)(與余欣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8卷(慶祝饒宗頤先生米壽專號),中華書局,2005年1月,71-88頁。
19.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德國吐魯番文獻舊照片的學術價值,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學國 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5 年 3 月, 267-276 頁+圖 1-3。
20.敦煌寫本真偽弁別示例——法成の講じた《瑜伽師地論》の學生による筆記を中心として(與余欣合撰),石冢晴通教授退職記念會編《日本學·敦煌學·漢文訓讀の新展開》,東京汲古書院, 2005 年 5 月, 61-72 頁。
21.敦煌寫本辨偽示例:以法成講《瑜伽師地論》學生筆記為中心(與余欣合撰),《敦煌學·日本學——石冢晴通教授退職紀念論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12月,65-74頁。(DD)
22.(講演稿)敦煌學與中外關係史研究,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第2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1月,135-159頁。
23.(講演稿)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第 2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1月,223-248頁。
24.古代中亞史研究,余太山編《內陸歐亞古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23-155頁。
25.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序,同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5.8,3-4頁。
26.《唐研究》第 11 卷“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研究”專號序(與鄧小南合撰),《唐研究》第 11 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1-3 頁。
2006年
1.粟特與突厥——粟特石棺圖像的新印證,周偉洲編《西北民族論叢》第 4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1-23頁。
2.新出トゥルファン文書に見える ソグド と突厥,《環東アジア研究センタ-年報》第 1號,新澙大學,2006年3月,5-15頁。
3.“Sogdians around the Ancient Tarim Basin”,ērān ud Anērān. Studies Presented to Boris Il'i? Mar?a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th Birthday,eds. M. Compareti,P. Raffetta and G. Scarcia,Venezia: Libreria Editrice Cafoscarina,2006,513-524.
4.俄藏 Дх.3558 唐代令式殘卷再研究(與史睿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 9 卷,中華書局, 2006 年 5 月, 143-167 頁。
5.“Zoroastrian deities on a Buddhist sculpture from Xi'an” (tr. by Wang Yuanyuan),古正美編《唐代佛教與佛教藝術》 /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of the Tang,新竹: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2006 年 6 月, 253-261 頁。
6.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鹹通三年-六年)(與余欣合撰),白化文主編《周紹良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8月,333-342頁。
7.敦煌歷史上的曹元忠時代,《敦煌研究》 2006 年第 6 期, 92-96 頁+圖 1-5。
8.歐美所藏吐魯番出土漢文文獻:研究現狀與評介,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局編《吐魯番學研究:第二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6.10 , 37-41 頁。
9.西域——摩尼教最後的樂園,《尋根》 2006年第1期,4-9頁。
10.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序,本書,中華書局, 2006年3月,1-2頁。
11.中華古籍特藏保護展覽隨想,國家圖書館編《文明的守望——古籍保護的歷史與探索》,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5月,7-10頁。
12.(講演稿)談談治史學的方法(附討論記錄),張柏春李成智主編《技術史研究十二講》,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13-28頁。
13.書評:王冀青斯坦因與日本敦煌學》,《敦煌吐魯番研究》第9卷,中華書局,2006年5月,512-518頁。(DD)
14.(評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 5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75-82頁。
15.《粟特人在中國》編後感言,《書品》 2006年第4期,14-18頁。
16.“ New Light o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 . Recent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Northern China”,Berlin-Brandenburg ischeA kadem 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ichte und Abhandlungen,Band 10,Berlin: Akademie Verlag,Oktober 2006,147-160 .
17.關於北大所藏常書鴻胡適的一封信,敦煌研究院編《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85-91頁。(DD)
18.新發見の中國中世史,紀平英作、吉本道雅編《京都と北京——日中を結ぶ知の架橋》,角川學藝出版, 2006 年 12 月, 191-207 頁。
19.有關北周同州薩保全伽墓的幾個問題,張慶捷等編《 4~6世紀的北中國與歐亞大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126-139頁。
20.“The Sogdian Caravan as Depicted in the Relieves of the Stone Sarcophagus from Shi's Tomb of the Northern Zhou”,Chinese Archaeology中國考古學),vol.6,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6.12,181-185+figs.1-4.
21.(主編)《唐研究》第 12 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
2007
1.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概說(與孟憲實李肖合撰),《文物》 2007年第2期,41-49頁,圖1-圖8。
2.新獲トゥルフィン出土文獻概說(與孟憲實、李肖合撰,張娜麗譯) ,《 西北出土文獻研究 》 4 , 2007.2 , 5 - 15 頁。
3.唐代の佛·道二教から見た的外道——景教徒(高田時雄譯),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臨川書店, 2007 年 2 月, 427 - 445 頁。
4.金樽美酒醉他鄉——從安伽墓粟特物質文化的東漸(增訂稿),趙豐編《絲綢之路:藝術與生活》,香港,藝紗堂 / 服飾出版, 2007 年 3 月, 19-24 頁。
5.一張廢紙上的中亞歷史脈動,《光明日報》 2007 年 3 月 19 日第 9 版(史學版)。
6.劉進寶《歸義軍經濟史研究》序,《敦煌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114 頁。
7.闞氏高昌王國與柔然、西域的關係,《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4-14頁+圖1(封三)。
8.盛唐長安與敦煌——從俄藏《開元廿九年(741)授戒牒》談起,《浙江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2007年5月,15-25頁。
9.《俄藏敦煌文獻》中的黑水城文獻,《黑水城人文與環境研究——黑水城人文與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534-548頁。(DD)
10.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補考,《歐亞學刊》第6輯,中華書局,2007年6月,165-178頁。
11.シルクロードの新出土文書──吐魯番新出文書の整理と研究(西村陽子譯),《東洋學報》第89卷第2號,2007年9月,59-77。
12.吐魯番新出送使文書與闞氏高昌王國的郡縣城鎮,《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21-41頁。
13.書評:《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選粹》,《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409-413頁。
14.書評:Chinese Buddhist Texts from the Berlin Turfan Collections,3,《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226-430頁。
15.(主編)《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16.《王重民向達先生所攝敦煌西域文獻照片合集》序,《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3期,2007.9,169-170頁。
17.新出吐魯番文書所見的粟特人,《吐魯番學研究》2007年第1期,28-35頁。
18.吐魯番學研究:回顧與展望(與孟憲實合撰),《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2007.10,51-62頁。
19.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經眼錄(續)(與王素、余欣合撰),《首都博物館叢刊》第21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10月,126-137頁。
20.追尋最後的寶藏——李盛鐸舊藏敦煌文獻調查記,劉進寶、高田時雄主編《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15-32頁。(DD)
21.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4輯,1-30頁。
22.池田溫《敦煌文書的世界》序,《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107-108頁;池田溫《敦煌文書的世界》(張銘心、郝軼君譯),中華書局,2007年12月,1-3頁。
23.唐代于闐の歷史的環境,日中共同ダンダンウイリク遺蹟學術調查隊編《日中/中日共同丹丹烏里克遺蹟學術調查報告書》,京都,2007年12月,13-40頁。
24.ダンダンウイリクの考古學調的調查と研究(1896-2002),日中共同ダンダンウイリク遺蹟學術調查隊編《日中/中日共同丹丹烏里克遺蹟學術調查報告書》,京都,2007年12月,41-60頁。
25.吐魯番出土《金光明經》寫本題記與祆教初傳高昌問題,《西域文史》第2輯,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1-13頁+圖版1。
26.新出吐魯番文書所見唐龍朔年間哥邏祿部落破散問題,《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科學出版社,2007.12,12-44頁。
27.(主編)《唐研究》第13卷(從漢魏到隋唐:變遷與延續研究專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7+669頁。
28.「井真成墓誌」からみた唐朝の日本遣唐使に對する禮遇について(會田大輔譯),《明大アジア史論集》第11號,2007年3月,1-13頁。
29.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韓升編《古代中國:社會轉型與多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138-152頁。
30. 紀念馬爾沙克——兼談他對粟特研究的貢獻,《藝術史研究》第9輯,中山大學岀版社,2007年12月,451-460頁。
2008
1.《于闐史叢考》(增訂本)(與張廣達合著)(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6+421頁。
2.《華戎交匯——敦煌民族與中西交通》(走近敦煌叢書),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3+2+178頁+108圖。
3.(主編)《走近敦煌叢書》(與柴劍虹合編),12冊,甘肅教育岀版社,2008年。
4.(主編)《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與李肖孟憲實合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5.(主編)《唐研究》第14卷(《天聖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與社會研究專號),北京大學岀版社,2008年12月。
6.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概說(增訂本)(與李肖、孟憲實合撰),《吐魯番學研究》2008年第1期,1-11頁。
7.新出吐魯番文書に見える唐龍朔年間の哥邏祿部落破散問題(西村陽子譯),《內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XⅫI(森安孝夫教授還歷記念特集號),2008.7,151-185頁+pls.Ⅻ-XX。
8.再談德藏吐魯番出土漢文典籍與文書,《華學》第9、10輯(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854-877頁。
9.從王宅到寺觀:唐代長安公共空間的擴大與社會變遷,《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①《社會·思想》,台北市,政治大學歷史系等,2008年7月,101-117頁。(H)
10.碑誌與隋唐長安研究,《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10,46-54頁。(H)
11.《清明上河圖》為何千漢一胡,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11月,658-666頁。(H)
12.卷首語(與劉後濱合撰),《唐研究》第14卷(《天聖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與社會研究專號),北京大學岀版社,2008年12月,1-7頁。
13.唐代佛道二教眼中的外道——景教徒,程恭讓主編《天問》丁亥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12月出版),107-121頁。
14.何謂胡人?——隋唐時期胡人族屬的自認與他認,《乾陵文化研究》(四)《絲路胡人與唐代文化交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樊英峰主編,三秦出版社,2008年12月,3-9頁。
15.絲綢之路與古代新疆,祁小山、王博編《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岀版社,2008年4月,298-303頁。
16.從圖像看歷史——新發現的粟特圖像及其解釋,清華大學歷史系、三聯書店編輯部合編《清華歷史講堂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7月,158-174頁。
17.再談絲綢之路上宗教的混同形態——于闐佛寺壁畫的新探索,《新疆文物》2008年1-2期,29-34頁。(收入中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編著《丹丹烏里克遺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報告》第一章第三節,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201-207頁。)
18.2008年和田考察行程日誌(與朱玉麒姚崇新合撰),《西域文史》第3輯,科學岀版社,2008.12,127-151頁。
19.(翻譯)有關和田出土8-9世紀于闐語世俗文書的札記(二)(吉田豐撰,與廣中智之合譯),《西域文史》第3輯,科學岀版社,2008.12,97-108頁。
20.盛唐長安と敦煌──俄蔵「開元廿九年(741)授戒牒」から(西村陽子譯),《池田雄一教授古稀記念ァジァ史論叢》(《中央大學ァジァ史研究》第32號),2008年3月,241-264頁。
21.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鹹通七年-十三年)(與余欣合撰),編委會編《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0,271-295頁。
22.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鹹通十四年-中和四年)(與余欣合撰),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編《敦煌學》第27輯(柳存仁先生九十華誕祝壽專輯),台北樂學書局,2008年2月,255-273頁。
23.中國の敦煌學研究と國際的視野(廣中智之譯),《シルクロード研究》第5號,創價大學シルクロード研究センタ-,2008年3月,114-129頁。
24.“Russian Expeditions and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in Russian and English),Russian Expeditions to Central Asia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ed. by I. F. Popova,St. Petersburg: Slavia,2008,pp.219-226+3figs. (DD)
25.考據與義理的相互為用——張廣達先生《文本、圖像與文化流傳》讀後,《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11期,82-86頁。
26.郝春文中古時期社邑研究》評介,《敦煌學輯刊》2008年第1期,2008年3月,163-166頁。(DD)
27. 疾病史與世界歷史的書寫——《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中譯本評介(與陳昊合撰),《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7卷第3期,2008年,388-390頁。
2009年
1.絲綢之路上的粟特商人與粟特文化,鄭培凱主編《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轉站》(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系列),香港城市大學岀版社,2009年,75-89頁。
2.“Further Remarks on Sogdia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Exegisti monumenta.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Nicholas Sims-Williams(Iranica 17),eds. Werner Sundermann,Almut Hintze and Francois de Blois,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2009,pp.399-416.
3.何家村窖藏與唐長安的物質文化,《都市と環境の歷史學》第2集,中央大學文學部東洋是學研究室,2009.3,402-412頁。(H)
4.從聚落到鄉里——敦煌等地胡人集團的社會變遷,高田時雄主編《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3號,京都大學,2009.3,25-36頁。
5.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的淵源,土肥義和編《敦煌·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の新研究》,東京:東洋文庫,2009年3月,201-212頁。
6.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の淵源(西村陽子譯),同上,213-225頁。
7.從巴黎拍賣圓明園文物想到的(編者改名:愛國情緒以外,還須沉著對弈),《明報》2009年2月28日D4版“副刊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8.從王宅到寺觀:唐代長安“公共空間”的擴大與社會變遷,《光明日報》2009年4月21日第12版《史學》。
9.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序,同書,三聯書店,2009.5,1-2頁。
10.《西州回鶻某年造仏塔功德記》小考(植松知博日譯),《西北岀土文獻研究》第7號(呉震先生追悼吐魯番學特集),2008年3月,1-18頁。
11.哭季先生,香港《明報》2009年7月15日。
12.“SabaoandSabo: On the Problem of the Leader of Sogdian Colonies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 Period”,Collection of Papers onIranian Studies in China,ed.,by Ye Yilia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5,pp. 148-162.
13.《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三聯人文書系),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9月,260頁。
14.和田出土文獻刊布與研究的新進展,《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9頁。
15.和田新出漢語-于闐語雙語木簡考釋(與文欣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45-69頁。
16.(翻譯)有關和田出土8-9世紀于闐語世俗文書的札記(一)(吉田豐撰,廣中智之譯,榮新江校),《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47-182頁。
17.唐寫本《唐律》《唐禮》及其他(增訂本),《文獻》2009年第4期,3-10頁+封2圖版。
18.期盼“吐魯番學”與“敦煌學”比翼齊飛,《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109-112頁。
19.唐代于闐史概說,中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編著《丹丹烏里克遺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報告》第一章第二節,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5-31頁。
20.丹丹烏里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1896-2002年),中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編著《丹丹烏里克遺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報告》第一章第三節,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32-50頁。
21.《西州回鶻某年造佛塔功德記》小考,張定京、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編《突厥語文學研究——耿世民教授80華誕紀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182-190頁。
22.(主編)《國際漢學研究通訊》(試刊號),中華書局,2009.12。
23.斯卡奇科夫所獲漢籍管窺,《國際漢學研究通訊》(試刊號),中華書局,2009.12,131-141頁。
24. “Newly Discovered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Tallies” (with Wen Xin),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Ⅲ,ed. J. Lerner and L. Russel-Smith,2009,pp. 99-118.
25.“On the Dating of Khotanese Documents from Khotan Area” (with Zhang Guangda),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Ⅲ,ed. J. Lerner and L. Russel-Smith,2009,pp. 149-156.
26.髙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唐長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徴意義,《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4期,1-39頁。
27.卷首語,《唐研究》第15卷“長安學”研究專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2頁。
28.隋唐長安的寺觀與環境,《唐研究》第15卷“長安學”研究專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3-20頁。
29.(主編)《唐研究》第15卷“長安學”研究專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
30. “The Name of So-called ‘Tumshuqese’”,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19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Oktor Skjaervo’s 65th birthday),Dec. 2009,pp. 121-129.
2010年
1.《辨偽與存真——敦煌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2.(編)《向達先生敦煌遺墨》,中華書局,2010年3月。
3.《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它》(簡體字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4.(主編)《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研究論集》(與李肖孟憲實合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5.(主編)《唐研究》第16卷“唐代邊疆與文化交流研究專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6.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考察隊與中國新疆官府,朱玉麒主編《西域文史》第4輯,科學出版社,2009.12,294-301頁。
7.唐代北庭都護府與絲綢之路,《文史知識》2010年第2期昌吉歷史文化專號,25-31頁。
8.沙畹著作在中國的接受,《國際漢學》第19輯,大象岀版社,2010.1,54-56頁。
9.林世田《敦煌遺書研究論集》序,同書,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3,1-2頁。
10.九、十世紀西域北道的粟特人,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編《第三屆吐魯番學暨歐亞遊牧民族的起源與遷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449-458頁。
11.唐代龜茲地區流傳的漢文典籍——以德藏“吐魯番收集品”為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編《國學學刊》2010年第4期,77-83頁。
12.“Further Remarks on 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Eurasia Studies,vol. I,ed. Yu Taishan,2010,pp. 120-140.
13.安祿山叛亂的種族與宗教背景,黃正建主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創刊號,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14.喚起廢墟遺址中酣睡的文化性靈──張師廣達先生《文書、典籍與西域史地》讀後,《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1315-1332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