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貴(回瀾鎮付家廟村黨支部書記)

楊發貴(回瀾鎮付家廟村黨支部書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發貴,男,1983年生,漢族,中共黨員,大學生村官,回瀾鎮付家廟村黨支部書記。2008年底,上任之初,面對鄉親們對於創業的觀望情緒,他率先帶頭貸款建起了5畝葡萄基地,並逐步帶動鄉親們開展種植、養殖、觀光農業等10餘種創業項目。

截止2014年底,楊發貴通過帶動當地百姓發展葡萄種植、建大棚蔬菜基地、種植中藥材砂仁、建立70餘畝生豬養殖場、栽培竹柳5000餘畝等,實現村年收入近億元,2010年被團中央評為“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2012年被省委評為“全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發貴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83年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事跡,人物評價,

人物事跡

楊發貴,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從工作的第一天就住在了村上,每天接觸民眾,帶頭創業並帶領創業,兩年後成為了一名支部書記,為建設新農村盡好自己的一份力。
在選擇大學生村官的時候,他的心裡有過複雜的感受,農村的道路不方便,農村的信息不暢通,農村人的素質相對不是很高,這些條件他能克服嗎?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農村有什麼魅力吸引他在這工作呢?就在那一年,他觀看了中央電視台播放改革開放30周年取得的成績的節目,其中有一期是介紹華西村的,有創業想法的他從這個成功的案例中找到了發展方向,信念堅定地走上了大學生村官的道路。
當他到了村上之後,他的內心再次有了巨大觸動,他們村與華西村的距離已不僅僅是四川和江蘇兩個地方的地理距離,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經濟水平才是最根本的距離。在和一些村民商談怎么建設新農村後,他的心涼了,他們生活多年經歷太多的困難後已經麻木了,村上道路不好,水利設施也不好,不知道發展什麼產業能賺錢,沒有勞動力等等。他有點茫然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他覺得改變一個村首先應該從產業發展方面開始改變,這樣百姓有了錢才能搞好基層設施,才能有錢搞新農村,於是準備結合自己的專業先乾出個樣,再示範帶動百姓發展。
他準備先在當地建立葡萄基地,當他選好基地後,就住在村上的辦公室,(一個兩層的小青瓦舊樓房,很多窗戶都是壞的,沒有通電,更談不上通水了)。他用紙板將壞了的窗戶釘好,到了冬天蓋三床被子來保暖,煮飯用水到井裡去提。然而創業哪有那么簡單,在他決定創業的時候手中只有幾千塊錢,縣委組織部領導知道了他的創業想法並了解到我的困難後,當即承諾借款2萬元,加上自己借了部分籌集到的2萬元,他的創業開始了。2008年12月他承包了5畝地開始種植葡萄,2009年通過團縣委和信用聯社成功申請到創業貸款4.7萬元,新種植4畝葡萄,使葡萄基地面積擴大到9畝。2009年的霜霉病、2010年的大雨都讓他體驗到了失敗的滋味,因為過於勞累而病了,也因為大黃蜂差點把命丟掉。
在抓村上經濟建設的同時,他們還得逐步推進村上的日常工作。要推進村上日常工作,就得讓百姓認可自己,他就用他的辦法取得他們的認可。劉明龍是村上的低保戶,只有老兩口在家,行動很不方便,一次因為家裡的電燈壞了,晚上不小心將頭摔出了血,在他經過他家的時候,知道了他的電燈不亮,我就幫他看看,幫他稍微修理一下就好了。楊興用家裡栽了些桃樹,結得果子不太好吃,過年回家的時候他就從家帶了些枝條幫助他嫁接,使桃子的口感比以前好了,楊興用碰到人就說,這個桃子是楊書記幫我嫁接的。就是經歷了這樣一點一點的事情,他融入了民眾的生活,走進了他們的心靈,同時推進了村上的日常工作。
他承受了壓力,經歷了磨難,使能力得到了鍛鍊。目前,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和村兩委幹部共同努力,爭取到項目資金170餘萬元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爭取項目資金70餘萬元進行數位電視硬體改造,組織百姓籌資及爭取項目資金建成水泥路3公里。葡萄基地的產品品質得到了消費者的肯定,可以實現年收入10多萬元,帶動百姓發展葡萄近百畝,可實現年收入100萬元,大棚蔬菜基地可以實現年收入30萬元,帶動百姓發展蔬菜200餘畝,可實現年收入120萬元,幫助返鄉農民工回家創業,種植中藥材砂仁近100畝,可實現年收入100萬元,種植瓜蔞70畝,可實現年收入70萬元,已成功引進資陽市農業產業一體化龍頭企業鴻福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立70餘畝生豬養殖場一個,可年出欄生豬4萬餘頭,可實現年收入4000餘萬元,引進萬樹林林產品種植有限公司,栽培竹柳5000餘畝,可實現年收入5000餘萬元,引進寶亨通有限公司,建立30餘畝生豬養殖場一個,可以年出欄生豬2000餘頭,可實現年收入200餘萬元。下一步,他正準備建立樂至縣的葡萄協會,為樂至的葡萄產業發展搭建良好的發展平台。

人物評價

2010年很幸運地被團中央評為“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2012年被省委評為“全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成為了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的理事、四川民營企業家協會的常務理事。在做好自己及村上產業發展的同時,他將經驗教訓傳授給更多的人,陸續接待了西華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農業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的暑期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對創業對農業產業化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被邀請到四川師範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樂山師院等大學做報告進行交流。相關事跡在四川電視台、資陽電視台、樂至電視台、四川日報、四川農村日報、資陽日報、新華網等等媒體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