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第2版)(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書籍)

植物學(第2版)(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書籍)

《植物學(第2版)》是由強勝主編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7年3月3日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適用於農林、師範和綜合性大學的生物科學、農學、園林、環境生態等各本科專業的植物學教學。

全書共15章,主要介紹了植物細胞、種子與幼苗、組織、根、莖、葉、營養器官的整體性、花、果實、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形態學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植物學(第2版)
  • 作者:強勝
  • ISBN:978-7-04-045029-3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388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3月3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670千字
  • CIP核字號:2016173532
成書過程,修訂情況,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植物學(第2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礎上,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劃教材編寫的要求和《高等學校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少學時)的精神,結合該書的使用實踐修訂而成的。教材的修訂是在中國11所院校的骨幹老師通力協作下,歷經5年時間才完成的,併入選“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考慮到植物細胞學研究發展迅速,該版邀請到任海雲教授在原有基礎上負責重編。第三章、第五章和第九章由於各種原因也更換了編者。強勝編寫緒論和第十三章,任海雲、荊艷萍第一章,丁春邦第二章,王慶亞第三章,胡金良第四章,黃勇、李葆春、李明第五章,沈顯生第六章,強勝、姚家玲、沈顯生第七章,姚家玲第八章,宋小玲第九章,常纓第十章,強勝、姚家玲、沈顯生等第十一章,強勝和郭鳳根第十二章,郭鳳根第十四章,南京農業大學的戴偉民和陳世國分別負責準備第四章和第六章的數字資源。最後,全書由強勝統稿。在編寫期間,南京農業大學周青梅負責部分圖片、數字資源製作,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南京農業大學的領導、老師們的支持。

出版工作

2017年3月2日,《植物學(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工作人員
策劃編輯責任編輯裝幀設計責任印製
孟麗、吳雪梅
孟麗
姜磊
韓剛

內容簡介

《植物學(第2版)》共有15章內容,主要介紹了植物細胞、種子與幼苗、組織、根、莖、葉、營養器官的整體性、花、果實、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形態學、雙子葉植物綱、單子葉植物綱,以及植物起源與系統演化等內容。

教材目錄

輔文緒論
一、 植物及其多樣性
二、 植物學的發展簡史和分科概述
三、 植物學與農業的關係
四、 學習植物學的目的和方法
1 植物細胞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細胞壁與細胞膜
一、 細胞壁
二、 細胞膜
第三節 細胞質基質及細胞器
一、 細胞質基質
二、 細胞內膜系統
三、 質體與線粒體
四、 細胞核
五、 核糖體
六、 細胞骨架
第四節 植物細胞的後含物
一、 貯藏的營養物質
二、 次生代謝物質
第五節 植物細胞間的聯絡結構
一、 紋孔
二、 胞間連絲
第六節 細胞的增殖與調控
一、 細胞周期
二、 有絲分裂
三、 減數分裂
四、 無絲分裂
第七節 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一、 植物細胞的生長
二、 植物細胞的分化
三、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及細胞工程
第八節 細胞的衰老與死亡
一、 細胞的衰老
二、 細胞的死亡
2 種子和幼苗
第一節 種子
一、 種子的基本結構
二、 種子的基本類型
三、 種子的壽命及萌發
第二節 幼苗
一、 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的過程
二、 幼苗的類型
三、 幼苗形態學特徵在生產上的套用
3 植物組織
第一節 植物組織的類型
一、 分生組織
二、 成熟組織
第二節 維管組織、維管束和組織系
一、 維管組織
二、 維管束
三、 組織系
4 營養器官——根
第一節 根的生理功能和基本形態
一、 根的生理功能
二、 根的基本形態
第二節 根尖的初生生長與根的初生結構
一、 根尖及其分區
二、 根的初生結構
第三節 雙子葉植物根的次生生長和次生結構
一、 維管形成層的發生與次生維管組織的形成
二、 木栓形成層的發生與周皮的形成
第四節 側根的發生
一、 側根原基的發生
二、 側根形成及其在主根上的分布
第五節 根瘤與菌根
一、 根瘤
二、 菌根
第六節 根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5 營養器官——莖
第一節 莖的主要生理功能和基本形態
一、 莖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 莖的基本形態
第二節 莖尖的結構
一、 莖尖及其分區
二、 莖的初生生長
第三節 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
一、 表皮
二、 皮層
三、 維管柱
第四節 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生長與次生結構
一、 維管形成層的發生、組成及其活動
二、 木栓形成層的發生與活動
三、 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特點
四、 裸子植物莖的特點
第五節 單子葉植物莖的結構特點
一、 禾本科植物莖節間的結構
二、 單子葉植物莖的增粗
第六節 莖的生長特性與農業生產
6 營養器官——葉
第一節 葉的生理功能
一、 光合作用
二、 蒸騰作用
三、 其他功能
第二節 葉的組成
一、 雙子葉植物葉的一般組成
二、 禾本科植物葉的組成特點
第三節 葉的發生、生長和系統發育
一、 葉原基的發生
二、 完全葉各部分的發生
三、 葉片的生長
四、 葉的系統發育
第四節 葉的結構
一、 雙子葉植物葉的一般結構
二、 禾本科植物葉的結構
三、 松針的結構特點
第五節 葉的衰老與脫落
一、 葉的衰老
二、 葉的脫落
第六節 葉的生長特性與物質生產的關係
一、 葉的生長特性與配置方式
二、 葉位與生物產量
三、 葉的再生在生產中的套用
7 營養器官系統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
第一節 營養器官系統的整體性
一、 營養器官系統功能的協同性
二、 營養器官系統的結構聯繫和同一性
三、 植物生長的相關性
第二節 營養器官系統對環境的適應性
一、 莖形態結構的力學特點
二、 超級稻的株形分析
三、 形態結構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第三節 營養器官系統的變態
一、 變態的概念
二、 根的變態
三、 莖的變態
四、 變態葉
五、 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
8 複合生殖器官——花
第一節 花的組成及其在發育上的意義
一、 花在植物系統發育中的意義
二、 花的基本形態
第二節 植物生殖轉變與花芽分化
一、 植物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轉變
二、 花芽分化及莖頂端分生組織的變化
三、 花芽分化的時期和過程
四、 花器官發育的ABCE模型
第三節 雄蕊的發育和結構
一、 花絲和花葯的發育
二、 花粉粒的發育
三、 花粉粒的形態
四、 花粉粒的內含物和生活力
五、 花粉敗育與雄性不育性
六、 花葯、花粉培養和花粉植物
第四節 雌蕊的發育和結構
一、 雌蕊的組成
二、 胚珠
三、 胚囊的發育和結構
四、 成熟胚囊的組成成員及其細胞學特點
五、 雌性生殖單位及其功能
第五節 開花與傳粉
一、 開花
二、 傳粉
第六節 受精
一、 花粉的萌發
二、 花粉管的生長
三、 雙受精過程
四、 受精作用的生物學意義
五、 受精作用與現代生物技術
9 生殖器官——種子與果實
第一節 種子的發育
一、 胚的發育
二、 胚乳的發育
三、 種皮發育及結構
四、 無融合生殖和多胚現象
五、 胚狀體和人工種子
第二節 果實的形成及果皮的結構
一、 果實的形成和發育
二、 真果和假果的含義及其結構
三、 單性結實和無籽果實
第三節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一、 風力傳播
二、 水力傳播
三、 人類和動物的活動傳播
四、 果實彈力傳播
10 植物類群及分類
第一節 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
一、 植物分類的方法
二、 植物分類的各級單位
三、 植物的命名法則
四、 植物分類檢索表的編制和使用
第二節 植物界的基本類群概述
一、 藻類植物
二、 菌類植物
三、 地衣植物
四、 苔蘚植物
五、 蕨類植物
六、 裸子植物
七、 被子植物
11 被子植物形態學基礎知識
第一節 根系的形態特徵
一、 直根系
二、 鬚根系
第二節 莖的形態特徵
一、 莖的性質
二、 莖的生長習性
三、 莖的分枝方式
第三節 葉的形態特徵
一、 葉序
二、 葉片的形態特徵
三、 葉的類型
第四節 花的形態特徵
一、 花序
二、 花冠的類型及其在花芽中排列方式
三、 雄蕊類型、花葯著生及開裂方式
四、 雌蕊和胎座的類型、花的性別、子房位置及胚珠著生方式
五、 禾本科植物小穗和小花的構造
六、 花程式和花圖式
第五節 果實的類型
一、 單果
二、 聚合果
三、 聚花果
12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第一節 木蘭亞綱(Magnoliidae)
一、 木蘭科(Magnoliaceae)
二、 樟科(Lauraceae)
三、 胡椒科(Piperaceae)
四、 睡蓮科(Nymphaeaceae)
五、 毛茛科(Ranunculaceae)
六、 罌粟科(Papaveraceae)
第二節 金縷梅亞綱(Hamamelidae)
一、 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二、 杜仲科(Eucommiaceae)
三、 桑科(Moraceae)
四、 胡桃科(Juglandaceae)
五、 殼斗科(山毛櫸科,Fagaceae)
第三節 石竹亞綱(Caryophyllidae)
一、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二、 莧科(Amaranthaceae)
三、 藜科(Chenopodiaceae)
四、 蓼科(Polygonaceae)
第四節 五椏果亞綱(Dilleniidae)
一、 五椏果科(第倫桃科)(Dilleniaceae)
二、 山茶科(Theaceae)
三、 椴樹科(Tiliaceae)
四、 錦葵科(Malvaceae)
五、 葫蘆科(Cucurbitaceae)
六、 楊柳科(Salicaceae)
七、 十字花科(Cruciferae)
八、 杜鵑花科(Ericaceae)
九、 報春花科(Primulaceae)
第五節 薔薇亞綱(Rosidae)
一、 薔薇科(Rosaceae)
二、 豆科(Legaminosae)
三、 桃金孃科(Myrtaceae)
四、 紅樹科(Rhizophoraceae)
五、 衛矛科(Celastraceae)
六、 大戟科(Euphorbiaceae)
七、 鼠李科(Rhamnaceae)
八、 葡萄科(Vitaceae)
九、 無患子科(Sapinaceae)
十、 槭樹科(Aceraceae)
十一、 漆樹科(Anacardiaceae)
十二、 芸香科(Rutaceae)
十三、 傘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
第六節 菊亞綱(Asteridae)
一、 茄科(Solanaceae)
二、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三、 唇形科(Labiatae)
四、 木犀科(Oleaceae)
五、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六、 茜草科(Rubiaceae)
七、 忍冬科(Caprifoliaceae)
八、 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
13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第一節 澤瀉亞綱(Alismatidae)
澤瀉科(Alismataceae)
第二節 檳榔亞綱(Arecidae)
一、 棕櫚科(Palmae)或檳榔科(Arecaceae)
二、 天南星科(Araceae)
第三節 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第四節 姜亞綱(Zingiberidae)
姜科(Zingiberaceae)
第五節 百合亞綱(Liliidae)
一、 百合科(Liliaceae)
二、 蘭科(Orchidaceae)
14 植物起源與系統演化
第一節 植物的起源與演化規律
一、 植物的起源與主要類群的演化歷程
二、 植物營養體的演化
三、 有性生殖方式的演化
四、 植物對陸地生活的適應
五、 高等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
六、 植物的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
第二節 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一、 被子植物的起源
二、 被子植物的系統演化及其分類系統
第三節 植物分類與系統學研究的進展
一、 植物分類與系統學研究的新方法
二、 植物分類與系統學研究的新成果
參考文獻
索引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植物學(第2版)》配套建設有“植物學(第2版)”數字課程,數字課程涵蓋了推薦閱讀、深入學習、關聯實例、主編導學、章節小結,以及動畫與彩圖等內容。
數字課程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內容提供者
“植物學(第2版)”數字課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7年2月
強勝

教材特色

《植物學(第2版)》以強化植物形態結構、植物類群和分類等經典植物學的內容為特色,並基於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優秀成果,採用“紙質教材+數字課程”的新形態教材出版模式,不僅保持了教材內容作為基礎課程的實用性,而且把相關新進展作為數字資源與紙質教材一體化設計。

作者簡介

強勝,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6月生。農業部批准設立的南京農業大學雜草研究室主任,江蘇省雜草防治技術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生物安全專業委員會常委,農業部農業有害生物抗性監測專家組成員,中國植保學會雜草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技術學會常務理事,生物安全分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雜草研究會理事長。先後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國家教學名師獎等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