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書籍)

植物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書籍)

《植物學(第2版)》是由葉創興、朱念德、廖文波、劉蔚秋和馮虎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全書共12章,由結構植物學和系統與演化植物學兩篇組成。

該書適合綜合性大學、師範院校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專業,以及農林院校與醫學院校的農學、林學、園藝、中藥學等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科學工作者、教師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植物學(第2版)
  • 作者:葉創興、朱念德、廖文波、劉蔚秋、馮虎元
  • ISBN:978-7-04-039152-7
  • 類別:“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226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9-04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850千字
成書過程,修訂過程,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過程

該書遵循傳統植物學教學模式,圍繞形態解剖和系統分類兩部分進行修訂。在形態解剖部分引入了收縮根、滑動自花傳粉的新內容,將營養器官的特化放在相關章節,也增加了一些特化的器官。在藻、菌、苔蘚等內容中根據新的資料作了充實,藻類採用了胡鴻鈞(2006)修改過的R.E.Lee(1999)藻類分類系統。菌物採用G.C.Ainsworth《菌物詞典》(第8版)的分類體系。苔蘚植物仍按苔類、蘚類、角苔分群,蕨類植物依據秦仁昌修改後的分類系統編排。種子植物把紫衫植物獨立為綱,基本依據恩格勒系統(1964年版本)排列,其中對姜科植物的雄蕊去向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作了新的解釋。此外,編者還介紹了被子植物演化學說的不同流派,歸納了植物分子系統學的最新進展(截至2014年)。
2006年8月,該書入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14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出版工作

出版社工作人員名單
職務姓名
策劃編輯
王莉、高新景
責任編輯
高新景
書籍設計
張志奇
責任印刷
張澤業

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兩篇。上篇介紹了植物細胞、組織、器官等植物形態學和解剖學內容;下篇遵循系統演化路線,逐一介紹了林奈二界系統中除動物界以外的、從原核到真核的各主要類群,包括藻類、菌物、地衣、苔蘚、蕨類及種子植物。
該書還簡明介紹了有關植物系統演化的各種學說和理論,特別是種子植物起源的理論,並引入植物分子系統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截至2014年)。全書配有插圖430餘幅。

教材目錄

前言
第一節 黏菌門(Myxomycota)與根腫菌門(Plasmodiophoromycota)
緒論
第二節 卵菌門(Oomycota)
一、人類認識植物的歷史
第三節 真菌(True Fungi)
二、生物分類等級
第四節 菌物的演化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三、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七章 地衣(Lichens)
四、植物的個體發育、系統發育與幼態成熟
一、地衣及其形態結構
五、植物學的分支
二、形態構造
六、學習植物學的方法
三、繁殖
上篇 結構植物學
四、分類及代表類群
第一章 植物細胞
五、經濟及生態意義
第一節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八章 苔蘚植物(Bryophyta)
第二節 植物細胞的繁殖
第一節 概論
第三節 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第二節 苔綱(Hepaticae)
第二章 植物組織
第三節 角苔綱(Anthocerotae)
第一節 植物組織的概念和類型
第四節 蘚綱(Musci)
第二節 植物的組織系統和維管組織
第五節 苔蘚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三章 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
第九章 蕨類植物(Pteridophyta)
第一節 根
維管植物概述
第二節 莖
第一節 蕨類植物概述
第三節 葉
第二節 松葉蕨亞門(Psilophytina)
第四節 營養器官間的相互聯繫
第三節 石松亞門(Lycophytina)
第五節 同功器官與同源器官
第四節 水韭亞門(Iso phytina)
第四章 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第五節 楔葉蕨亞門(Sphenophytina)
第一節 花
第六節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第二節 雄蕊的發育和結構
第七節 蕨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三節 雌蕊的發育
第八節 蕨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第四節 開花與傳粉
第十章 裸子植物亞門(Gymnospermae)
第五節 受精作用
種子植物概述
第六節 種子和果實
第一節 裸子植物的特徵
第七節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第二節 裸子植物分類
下篇 系統與演化植物學
第三節 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五章 藻類植物(Algae)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亞門(Angiospermae)
第一節 概論
第一節 被子植物的特徵
第二節 藍藻門(Cyanophyta)
第二節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第三節 紅藻門(Rhodophyta)
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
第四節 金藻門(Chrysophyta)
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
第五節 黃藻門(Xanthophyta)
第三節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第六節 硅藻門(Bacillariophyta)
第四節 被子植物的起源與系統發育
第七節 褐藻門(Phaeophyta)
第十二章 植物系統學概要及其發展動態
第八節 甲藻門(Pyrrophyta)
第一節 植物的系統發育
第九節 裸藻門(Euglenophyta)
第二節 植物系統學的動態簡介
第十節 綠藻門(Chlorophyta)
主要參考文獻
第十一節 藻類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索引
第六章 菌物(Fungi)
著作權

教學資源

《植物學(第2版)》配有Abook數字課程,該數字課程內容涵蓋:①植物學圖庫:包括各大植物類群184科900餘個物種的形態和生態照片,經分類定名後,每個物種均附有文字說明;②名詞解釋: 收錄常用植物學術語近600條,按首字字母順序排列,配有中文詳細注釋和英文名稱;③植物命名拉丁語:詳細介紹拉丁語的語音概要、品詞分類、各詞類的變格與用法,以及其在植物分類命名上的規則等。

教材特色

對於種子植物起源的時代問題,該教材在集中各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種子植物起源於泥盆紀及其演化程式,使讀者感受到系統演化是可知的、有線索可循的,從而引導讀者對系統的探索,突破以往教材對這一問題的迴避。對國際上興起的分子系統演化研究工作進行了扼要的介紹。

作者簡介

葉創興:男,廣東梅縣人,1946年4月出生於馬來西亞。196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學專業,在廣東省韶關市政府農業部門工作,1978年考入中山大學生物系攻讀研究生,於1981年、1985年分別獲得理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晉升為副教授,1997年晉升為教授。他長期從事本科及研究生的植物學、植物系統學、植物拉丁文、植物資源學等基礎課教學,主編《植物學》(系統分類部分)教材1部,參與編寫《現代生物學》教材1部。
朱念德:男,1939年8月出生於廣東省台山市。1963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專業。1964年在北京林業大學任教,1980年起在中山大學生物系系工作,1999年晉升為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植物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主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植物學、解剖學、被子植物胚胎學、實驗植物學和食品植物資源學等課程。
廖文波:男,1963年11月生,廣東徐聞人。畢業於西北大學生物學系,獲西北大學碩士學位,獲中山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現任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植物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系統學、區系學、保護生物學等方面的教學及科研。
劉蔚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長期從事生物學研究。
馮虎元: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生物學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