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龍街道

梅龍街道

梅龍街道,原名梅龍鎮,現為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政府派出機構。是國家級示範區江南產業集中區的所在地,梅龍街道地處皖江示範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是安徽省歷史上第一個列入國家層面的戰略性規劃區域,重點承接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營造以現代經濟為特徵的活力之城、生態優美的宜居之城、科技和文明融合的文明之城。梅龍街道於市區東北20公里處,梅龍街道轄12個村、4個社區,總面積167.8平方公里,總人口514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19人。設立梅龍、中梅、先進、勝利、雙惠、大同、桐梓山、雙湖、雙嶺、建華等12個村民委員會和郭港3個居民委員會。梅龍街道東鄰墩上,南依馬衙,西接江口,西北濱長江與樅陽縣原老灣鄉隔江相望,東北臨青通河與銅陵郊區大通鎮接壤,是池州名副其實的東大門、也是未來池州經濟發展的新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龍街道
  • 外文名稱:Mei Long Street
  • 別名:梅龍 梅埂 錢溪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梅龍街道長江路
  • 電話區號:0566
  • 郵政區碼:2471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南部、長江沿岸
  • 面積:108平方公里
  • 人口:6萬(2016年)
  • 方言江淮官話吳語
  • 氣候條件:亞熱季風性濕潤氣候區
  • 著名景點:杜氏宗祠
  • 機場:池州九華山機場
  • 火車站:池州站 江南集中區高鐵站(預留)
  • 車牌代碼:皖R
  • 組建時間:2007年2月5日
地理位置,交通,地形地貌,文化,歷史背景,自然資源,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特色資源,

地理位置

梅龍街道由2007年2月5日區劃調整前的梅龍鎮組建,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該街道幅員面積108平
方公里,耕地面積3.76萬畝,養殖水面1.1 萬畝。梅龍地處池州市東北方,東臨銅陵市,西接池州市區,北瀕長江與樅陽縣隔江相望,南與318國道相連。
梅龍街道

交通

境內321省道,寧安城際鐵路,滬渝沿江高速,規劃的武杭高鐵東西橫貫,318國道側身經過。有16公里長江岸線,年可通行千噸級船舶,九華山旅遊碼頭已經建成使用,青通河、九華河貫穿南北。境內的池州九華山機場是繼合肥新橋機場、黃山屯溪機場阜陽西關機場安慶天柱山機場之後的安徽省第五座民航機場。機場於2013年7月29日正式通航,距銅九鐵路池州站僅20公里。梅龍街道所在的江南集中區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使梅龍成為名符其實的池州東大門,也是池州未來發展的新城區。
梅龍街道
梅龍街道

地形地貌

梅龍街道境內東北部為沿江、濱湖的圩區,東南、西南部為丘陵地。九華河從中部流經全境入長江,有4條支流縱橫境內東部;劉村湖在境內中南部跨越江口境內;西北濱黃金水道長江,東北以青通河為界;境內有十八索、西岔湖;梅龍圩、江墩圩、劉村渡圩、桐梓山圩、大同圩、雙惠機電排澇站現有裝機容量分別為8/1240、8/840、5/625、4/810、5/275、3/465(台/KW);大同圩為池州市15個萬畝圩口之一,總堤長27500米,起訖堤頂高程17.5米—18.9米,防汛設防水位12.8米、警戒水位13.8米、危險水位15米、保證水位16.14米,保護範圍:面積6480公頃,耕地5147公頃(7.72萬畝),人口3.5萬人。

文化

京劇《梅龍鎮》說的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游龍戲鳳”的故事傳說源於此,港口西邊埋葬鳳姐的小山名為
“鳳棲山”。境內郭港村“團山泡遺址”又名烽火台為台地類型,遺址高12米,面積3000平方米,1985年發現,為長江下游新石器、商周、春秋遺址,採集的文物有石斧、銅斧、段石錛、骨針等。
梅龍街道梅里學校梅龍街道梅里學校
梅龍街道

歷史背景

梅龍歷史久遠,文化底蘊豐厚。西漢稱“梅根”;東漢建安年間在此冶鐵鑄錢,稱“梅根冶”;三國時,
官府在其境內的五步溪(只有五步寬,故名)冶銅鑄錢,人稱錢溪。相傳明正德皇帝微服私訪至梅龍,奇遇才女李鳳姐,演出了游龍戲鳳的一段佳話。後來,人們又將梅根改稱“梅龍”。清時,殷匯小鎮,商貿雲集,十分興盛。乾隆路過這裡稱讚為“金鑾殿”。從此,“泥灣府,灌口縣,殷家匯象個金鑾殿”成了世代相傳的民謠。當年,江口鄉查村有座章氏祠堂,雕樑畫棟,雄偉壯觀,乾隆說它似“登宮”。其周圍的章、姜、何、杜四姓自然村由此得“鑾宮畈章村”、“鑾宮畈姜村”、“鑾宮畈何村”、“鑾宮畈杜村”之名。那次南巡,乾隆還為九華山揮毫書寫楷書“芬陀普教”4字。每字長58厘米,寬41厘米。幅面長212厘米,寬76厘米。藏九華山文物館,定為3級藏品。“隆”與“龍”諧音,人們就改此地為“梅龍”,延用至今。民國12年(1923年),築大同圩,堤埂穿過梅龍,又稱“梅埂”。梅龍是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期古文化發祥地之一。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團山泡遺址,就是屬於春秋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歷代詩人陶淵明李白羅隱姚鼐等在此寫出大量詩文,如“水溢梅根野,煙迷楊葉州”、“爐火照天地、歌曲動寒川”等膾炙人口的詩句,被傳唱千秋。就連流行在梅龍民歌中的“早插秧苗早生根,寸金難買寸光陰”、“夫妻二人一條心,門前黃土變成金”等歌詞,也十分樸實而優雅,說明這裡傳統文化積澱豐厚,品位高雅。 梅龍街道辦事處以駐地梅龍(亦稱梅埂)得名。傳說很久以前,此地有棵老梅樹樁,因而稱為“梅根”;明代官府曾在此冶銅鑄錢(銅幣),故又稱“梅冶”;民國初當地豪紳為首在這裡築埂圈圩,亦稱“梅埂”;又傳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梅埂又稱“梅隆”,後人諧音書寫為“梅龍”。解放初期建梅龍鄉,1958年併入觀前人民公社,1961年從觀前析出成立梅龍公社,1984年體制改革時恢復梅龍鄉,1992年安徽省撤區並鄉時建立梅龍鎮,2001年與桐梓山合併仍稱梅龍鎮。2007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時改設街道辦事處。
著名劇目《梅龍鎮》著名劇目《梅龍鎮》

自然資源

梅龍街道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地質屬長江沖積平原,土質肥沃,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梅龍街道濱臨長江,九華河青通河兩條支流在此匯聚,長江交通圖上稱為梅埂。該街道區位和特色具有優勢,依託郭港村北面的九龍灣湖泊和山巒竹茂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湖泊北連長江,南毗樹竹青翠的梅枝山與貴銅公路相接,在此基礎上建設別具一格的集娛樂購物休閒觀光餐飲為一體的高檔賓館,度假村別墅群等旅遊觀光場所,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梅龍山清水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富。古往今來,水陸交通便利,是文人墨客、商賈之士的常住之地。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鑄錢冶煉遺址、乾隆皇帝游跡等古蹟尚存。有“圩田錦繡”、“江堤雄風”、“古冶梅根”、“峰台古韻”、“九龍戲水”、“游龍戲風”、“青通漁歌”、“梅港帆影”等美麗景觀。梅龍自古同風流地,作為一處風景地,西方人在這裡看東方神韻,北方人在這裡看江南水鄉,都市人在這裡看鄉野村莊,現代人在這裡看古代勝跡。隨著新的梅龍的不斷發展,梅龍已經成為池州東大門乃至沿漲南岸的一顆燦爛的明珠,這裡的集鎮規划起點高、規模大,已經受到省、市各級政府的關注。伴隨著觀梅公路的開通,這裡又成為貴銅公路至九華山最捷徑。

基礎建設

貴(池)銅(陵)沿江公路由西南向東北從梅龍經過;梅龍街道背靠長江黃金水道15.1公里,設有小港
口,客運小輪常年通航;公路四通八達,貴銅公路穿境而過,水陸交通方便。該街道村村通電、通電話,基礎設施完善。走進貴池區梅龍街道辦事處地盤,眼前豁然一亮。一字形排開高壓電桿、鐵塔沿公路有序排列,臨空而架的高壓線路閃著銀色光芒,整齊的路燈沿著沿江大道,分兩排站崗,嶄新的變壓器靜靜地蹲在鐵架上,不分晝夜為千家萬戶送去溫暖和清涼。它們默默無聞地守侯在貴池區的東大門,以“電力先行”的嶄新姿態迎接八方來客。它凝聚了梅龍辦事處對新農村電氣化工程的大力支持,也展現了貴池供電公司“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三新”戰略在新農村的新形象。
梅龍街道
梅龍街道

經濟發展

農業以水稻為主,油料、棉花、麥、水產品等次之;水產品豐富,尤以鰣魚、季刀魚聚居出名。該鎮村村有國小校,鎮有中學。鎮有衛生院,各村均建有醫療室。有文化、廣播電視站,影劇院,業餘劇團。供水站2個。敬老院裡可供養30位老人。
截至2008年3月份,梅龍街道共有千萬元以上項目2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個。梅龍街道堅持主抓工業發展不動搖,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梅龍街道以做大發展平台促進招商引資工作,加大非金屬礦加工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功能,做大招商平台。同時,採取多種方法、多種途徑,聚焦“長三角”招商選資,突出岸線資源招大商,放開胸襟向園區引規,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梅龍街道以管理服務創新推進項目建設。堅持分工負責、協作配合。以集中區辦公室為總協調,搞好服務,強化調度。重點項目還實行一個領導、一套班子跟蹤協調服務,力促一批規模企業快建設、早投產、達高效。梅龍街道以工作作風的大轉變最佳化發展環境,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加大督查、督辦和獎懲力度,把涉及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完成的質量和時效,作為街道和村(居)幹部獎懲內容,實行嚴格的行政問責制,以制度建設推進工作作風的根本轉變,以更優的軟環境吸引投資興業,推進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截至2008年11月30日,梅龍街道完成財政收入1834.7萬元,占2008年任務的101.9%,比上年同期增長175.9%,位居貴池區第二。

特色資源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這是李白描寫的唐代梅龍鎮熱火朝天的鑄錢場景,從大詩人的詩句里,我們可以想像到當年梅龍鎮的製造業是何等興盛。現在,靜靜流淌了一千多年的“錢溪”(即梅龍境內有一條名叫“錢溪”的小河),將見證這片土地再次興旺騰飛。
梅龍山清水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富。古往今來,水陸交通便利,是文人墨客、商賈之士的常住之地。至今,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鑄錢冶煉遺址、乾隆皇帝游跡等古蹟尚存。加之,近年來移民建鎮、江河大堤整修,又增添了許多美麗的景觀。概括起來有“圩田錦繡”、“江堤雄風”、“古冶梅根”、“峰台古韻”、“九龍戲水”、“游龍戲鳳”、“青通漁歌”、“梅港帆影”。梅龍自古同風流地,如今此地更風流,作為一處風景地,它能給你提供豐富多彩的觀賞物。西方人在這裡看東方神韻,北方人在這裡看江南水鄉,都市人在這裡看鄉野村莊,現代人在這裡看古代勝跡。
這裡山水相連,自然形態多樣,是安徽省重點打造的世界級旅遊度假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北大門。溫家寶總理今年在視察池州時,曾讚嘆這裡“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態環境很好”。江南集中區境內的水資源豐富,電、氣等能源保障充足,周邊礦藏豐富,土地和環境承載能力強。同時,這是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目前正在規劃中的十八索旅遊觀光區、西岔湖畔休閒度假區發展空間大,擁有很強的後發優勢。
這裡交通便利,是皖江地區中擁有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的地區之一。擁有16公里的長江黃金岸線,全年可通行萬噸級船舶,建設深水良港的條件得天獨厚:沿江高速、銅九鐵路穿境而過,寧宜城際高鐵正在加緊施工;投資5.2億元的九華山機場項目是安徽省:“861”行動計畫的重點工程,預計明年即可試航。
隨著新的梅龍街道的不斷發展,梅龍已經成為池州市東大門乃至沿江南岸的一顆燦爛的明珠,隨著安徽省江南產業集中區的落戶,梅龍將建成一座產城一體化的濱江、生態、現代化新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