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村(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鹹村鎮梅山村)

梅山村(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鹹村鎮梅山村)

梅山村位於福建省 寧德市 周寧縣東南部,海拔260米,東與芹村村相鄰,西與川中村接壤,南交縣道梨外公路,北與茶園村相接。

梅山村全村213戶,人口1360人。轄山後、茶園、里茶園三個自然村,主村以湯姓為主,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梅山村交通便利,有3.5公里的村級水泥路與縣道梨外線相交。 梅山村群山擁翠,風景秀麗。歷代文人留有“卓筆題天、鰲峰吸日、蛾眉擁黛、龍首噓雲、玉馬嘶風、金蟆守口、青牛臥月、彩鳳鳴岡”梅峰入景詩,盛讚梅山村風景之秀美。梅山村現尚有千年古榕樹四棵環村擁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鹹村鎮梅山村
  • 人口:1360人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歷史名人,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梅山村稻田風光梅山村稻田風光
梅山一線天梅山一線天

歷史沿革

梅山村又稱梅峰境,舊屬寧德縣管轄,俗稱寧德縣十四都青田鄉東洋里梅峰境。梅山開基始祖湯伯遜公高祖澤公號普濟為唐德宗朝大師,河南光州固縣朱皋里人,奉旨守閩舉家自平洋入閩,曾祖壽公唐中順大夫隨父遷居寧德後嶼,祖敬公封諫議大夫,再遷寧德浦村居住;父耳公號聞之,唐元和間任長溪(現霞浦)縣正堂,因政局動亂,戰爭頻繁,盜賊四起,卸任後攜長子伯遜(名讓)次子謙、三子講。由浦村遷外表黃壇,於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三月初三日再遷里渺(今川中村)定居。約公元900年伯遜公將川中讓於二弟,自遷梅山定居,著手修築屋宇,鋪設道路,開闢田園,從而創了梅山村的千年基業。
千年古榕樹千年古榕樹
梅山村因當時漫山遍野皆楊而得名。民國30年(1941年)鬧饑荒,村民皆以楊梅果充飢,因而引發酸中毒(古稱瘟病),表壯年死亡無數,事後全村動員上山將楊梅樹吹伐殆盡。今梅山無楊梅故也。

歷史名人

伯遜公世代官宦之家,定居後不忘儒業,且先父曾任長溪知縣,知名人士來往不絕,在眾人促成之下,即創建“梅峰書館”,開館授業。近者鹹村,川中,遠至霍童、七都、蕉城俱有少年至梅山求學,自此數百年以來,“梅峰書館”文人輩出,名聲鵲起。明刑部尚書(時任刑部給事中)林聰曾多次親臨梅山,切磋文學,並主持梅山村族譜修纂工作,其時經媒介引薦與湯滿娘喜結良緣。林聰及其後人屢為梅山題詞獻匾,林聰贈聯“翠黛娥眉應驗夫人兩朝誥軸,青雲仕路還期子侄百代書香”一副,珍藏數百年,可惜此文物為“文革”所毀,不復存在。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魏敬中,贈“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弟兄”楹聯一副永為佳藏。梅山文人湯大達參加福寧府考亞元科取案元,獲贈“文魁”匾,現懸掛宗祠;湯聘莘考取縣學第四名科列一等;湯子甘宣統辛亥科考取全閩兩等檢定教員第一名得贈“貢元”號。湯學熙1963年考取福建省醫科大學,為周寧縣考取醫大第一人;其子湯松雲1991年參加寧德地區高考,獲理科第一名並錄取復旦大學,名列全省第二名;其女湯勉芝,1994年北京師範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現居美國。

經濟發展

梅山村現有耕地600畝,林地5560畝。梅山村盛產稻穀,素有“鹹村稻米之鄉”的美譽,茶葉是梅山村的支柱產業,現在標準茶園550畝;特產水果“梅山柿”因其含糖高製成的紅柿、乾柿、醃柿甘潤可口,而馳名閩東內外。梅山村種柿歷史已有百年,梅山柿子味道甜美,頗具名氣,遠銷福州、寧德等地,平均可為每戶村民增收8000多元。
梅山村
梅山村
梅山茶葉梅山茶葉

基礎設施

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梅山村民眾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基礎建設也在日新月民異的變化1973年3.5公里的村級公路開通;1980年村水電站落成;1982年自來水工程告竣;1995年程控電話開通;1996年高壓電聯網到村;1998年有線電視開通;2001年國務院撥款30萬元標準校園落成;2003年村水泥路(3.5公里)硬化工程告竣國;2005年移動電站入戶。
村公路村公路
梅山村地理位置梅山村地理位置

地圖信息

地址:寧德市周寧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