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三首

《悼亡三首》是北宋詩人梅堯臣組詩作品。這三首詩是為悼亡妻而作。第一首是總寫悲痛之情,結髮兩句以總敘起,著重在“十七年”。前四句寫悲情,後四句寫去日幾番轉折,愈轉而愈深。第二首則作具體刻畫。前四句寫“每出”、“歸來”,“窗冷”兩句以客觀景物,抒寫自己寂寞孤獨、長夜難眠的淒涼心境。末兩句更點明思妻的鏤心刻骨之痛在於精神、在於靈魂上。第三首以“問天”形式,寫出愛情之專與悲哀之深。三、四句將妻子寫得愈賢愈美,則其死亡愈堪悼惜。五、六句願犧牲自己,挽回愛妻的生命,以反問形式著筆,更顯呼天告地之痛。

全組詩情真意切,深入淺出,以最平最淡之語,達最深最濃之情,表達最明白,而又最耐人回味,是言情的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悼亡三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梅堯臣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悼亡三首
其一
結髮為夫婦,於今十七年
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
我鬢已多白,此身寧久全
終當與同穴,未死淚漣漣
其二
每出身如夢,逢人強意多
歸來仍寂寞,欲語向誰何
窗冷孤螢入,宵長一雁過
世間無最苦,精爽此銷磨
其三
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
見盡人間婦,無如美且賢。
譬令愚者壽,何不假其年
忍此連城寶,沉埋向九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十七年:梅堯臣與其夫人謝氏於天聖六年(1028)結婚,至慶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
⑵長捐:這裡指永遠失去。捐,拋棄,捨棄,丟棄。
⑶鬢(bìn):本指耳邊的頭髮,這裡代指頭髮。
⑷寧:難道。
⑸同穴:同葬
⑹漣漣(lián):淚流不止的樣子
⑺身如夢:指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狀態
⑻強意:指勉強與人寒暄周旋之意。
⑼誰河:誰人,哪個。
⑽孤螢:數量少的螢蟲。
⑾宵:夜晚。
⑿精爽:指精神。
⒀銷磨:同“消磨”,逐漸消退。
⒁譬(pì):假如。修短:壽命的長短。
⒂假:挪借。
⒃連城寶:價值連城的寶物,指愛妻謝氏。

白話譯文

  • 其一
我們成為結髮夫妻,到如今一共有十七年。
互相廝守還嫌不夠,何況現在是永遠失去!
我鬢髮已多見斑白,這肉身還能堅持多久?
與你同穴為期不遠,未死時還是涕淚漣漣。
  • 其二
每次出門如同夢遊,逢人只能勉強應付。
歸來時孤寂之感更厲害,又能向誰訴說?
長夜難眠,耳聽窗中飛孤螢天空雁叫聲。
世間沒有比這更痛苦的,精神從此銷磨。
  • 其三
人生壽命不齊本屬自然,哪裡還敢質問蒼天?
見過無數人間女子,沒有誰比我妻美麗賢惠。
如此讓愚者壽賢者夭,為什麼賢者不能延年?
不忍心我這連城寶,就這樣沉埋在九泉之下!

創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梅堯臣與妻子謝氏乘船返汴京,七月七日至高郵三溝,謝氏死於舟中。這三首詩是梅堯臣悼念亡妻謝氏之作,寫於同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是總寫。“結髮”兩句以總敘起,著重在“十七年”。“十七年”而“相看猶不足”,便見愛之深、情之摯。“相看不足”之時,忽然中路“長捐”,詩人十分悲痛。語愈平淡,情愈真切。
元稹遣悲懷三首》詩中說“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梅堯臣也寫謝氏身後的個人心情:由自己“鬢已多白”料想到“身寧久全”,逆計“同穴”之期當在不遠,可強作寬解;然而在“未死”之前,則一息苟存,即有“淚漣漣”而不能自止。幾番轉折,愈轉而愈深。
第二首則突出一點,作具體刻畫。情是抽象的,必須因事因景才能寫出;至於寫得“盡意”,則尤其難得。梅堯臣先從自己的“出門”與“歸來”寫起。司馬遷寫自己的悲痛心情,有“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注”,即是從“居”、“出”著筆的。梅堯臣的“每出身如夢”,比“不知所往”,表達更明晰。心在謝氏身上,故出門也像做夢一樣;“出門”“逢人”,也只是勉強應付。“出門”時有人談論,還可稍解悲戚;“歸來”時則孤寂之感更甚。潘岳《悼亡》詩“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亦即此情此景之寫照。人在“出門”時有所見聞,回來總想向親人講講,可是人亡室空,無人可以傾訴了。這一點寫出了最難寫的情意。接下去寫“窗冷孤螢入,宵長一雁過”。古人把喪妻之夫,比作鰥魚,謂其夜不閉眼。這兩句也就是描寫長夜失眠的景況。由於長夜難眠,所以窗中飛入“孤螢”、天空一聲雁叫,皆能察覺得到。這兩句刻畫得尤為真切。正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世間無最苦”,謂世上沒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他的精神全部被這難熬的時光銷磨殆盡了。語近誇張,但非此寫不出鏤心刻骨之痛。
第三首,以“問天”形式,寫出愛情之專與悲哀之深。但他不直說問天,而先說“從來有修短”。人生壽命不齊,本屬自然;但為什麼愚者壽而賢者夭,那就要“問蒼天”了。構想之奇,正見用情之摯。特別是“見盡人間婦,無如美且賢”,表面上誇張,卻又最合情理,因為在他心目中正是如此。有人戲謂其“情人眼中出西施”;難在做了“十七年”夫婦,還能持此看祛,其用情之專一,在當時士大夫中是頗為少見的。詩中把妻子寫得愈賢愈美,則妻子死後,詩人就愈加悼惜。陳石遺曾指此謂“從《詩經·衛風·碩人》中來”。梅堯臣雖不一定是有意摹擬《詩經》,而千古詩人的思路往往是前後相同的。“忍此連城寶,沉埋向九泉!”正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詩句)了。
哀婉詩要求率直,於平淡中見真情。梅堯臣這三首悼亡詩,以質樸見長,曲折而淒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語言平淡,情真意切,把內容和形式完美的統一起來,副有很強的感染力。可謂是言情詩的傑作。

名家點評

近代·陳衍宋詩精華錄》:⑴古詩寫夫婦之情而工者尤少。蓋梅人品高,感情真,與那些薰心富貴者固不相同。
⑵其一與放翁之“此身行作稽山土”,皆從《毛詩》來。
⑶其二末韻即“荀奉情神傷”之意。
⑷其三情之所鐘,不免質言。雖過,當無傷也。
近代·李元強《宋詩鑑賞辭典》:潘岳《悼亡》,最為著名,但其中除“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等數語外,無沉痛語。元稹《遣悲懷》,寫“貧賤夫妻百事哀”,頗能動人;但“俸錢百萬”、“營奠營齋”卻是官僚口吻。只有梅堯臣此詩,最真摯、最純潔,當為千古第一。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稱梅宛陵。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皇祐(1049—1054)初期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曾預修《唐書》。詩風古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與歐陽修同為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領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釋《孫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