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甫吟(漢樂府詩)

《梁甫吟》是三國諸葛亮(存疑)創作的一首樂府詩,從望盪陰里見三墳寫起,轉到寫墳中人被讒言遭殺害的悲慘事件,再轉到揭出設此毒計之人。

《梁甫吟》層層推進,語語相銜。作者兩用問答句式,都處在詩的關鍵處,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氣免於平實。語言雖質樸而少文彩,但句句簡潔,文雅而不艱澀,明白而不淺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梁甫吟
  • 作品別名梁父吟
  • 創作年代東漢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
  • 文學體裁:樂府詩
  • 作者:諸葛亮(存疑)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文學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梁甫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晏子相齊晏子相齊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梁甫吟: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樂府詩選》,這篇為齊地土風,可能諸葛亮作。
②齊城:齊都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城北八里。
③盪陰里:又名“陰陽里”,在今臨淄城南。
④累累:連綴之貌。這二句是說三墳相鄰,墳形大略相似。
⑤田疆古冶子:據《晏子春秋·諫下篇》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事齊景公,以勇力聞名於世。晏嬰因他們三人,“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他勸景公設計除掉他們,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見,因將二桃贈給三士,讓他們計功食桃。公孫接自報有搏殺乳虎的功勞,田開疆自報曾兩次力戰卻敵,於是各取了一桃。最後古冶子說:“當年我跟隨君上渡黃河,戰車的驂馬被大黿魚銜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會游水,卻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殺死了大黿魚。當我左手拿著馬,右手提著黿頭跳出水面的時候,岸上的人們都誤認為是河伯。我可以說最有資格吃桃子,二位何不還回桃子?”公孫接、田開疆二人聽後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見此,悽然地說:“二友皆死,而我獨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義;所行不仁又不義,不死則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⑥排:推也,這裡是“推倒”的意思。南山:指齊城南面的牛山
⑦絕:畢,盡。地紀:猶“地綱”。“天綱”與“地紀”,指天地間的大道理,如“仁”、“義”、“禮”、“智”、“信”等。這二句是說三士文武兼備,既有排倒南山的勇力,並且深明天地綱紀的真諦。一說,三士以勇力出名,無所謂文,“文”當作“又”。這兩句詩,似本《莊子·說劍篇》:“此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莊子》兩句都是說劍,這兩句都是說勇。“地紀”就是“地基”。
⑧一朝:一旦。
⑨晏子:齊國大夫晏嬰,歷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乃齊國名相。

白話譯文

緩步走出臨淄城的城門,遙望蕭瑟死寂的盪陰里。
那裡有三座墳墓緊相連,形狀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請問這裡是誰家的墓地,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氏。
他們的力氣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斷系大地的繩子。
不料他們一朝遭到讒言,兩個小桃竟殺死三勇士。
誰能夠構想出這個奇計?他就是齊國的宰相晏子。

創作背景

此詩為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一作《泰山樑甫吟》。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蓋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這首古辭從寫墳開始,保留了葬歌痕跡,但從內容看,與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詠史詩,所詠為齊景公用國相晏嬰之謀,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故朱乾《樂府正義》解釋說:“(此詩)哀時也,無罪而殺士,君子傷之,如聞《黃鳥》之哀吟。後以為葬歌。”指出它首先是“哀時”之作,成為“葬歌”是後來的事。

文學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四句,先從位於齊城(今山東淄博)東南盪陰里(一名陰陽里)之三壯士冢寫起。“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步出”與“遙望”相呼應,人未到而兩眼視野先到,表明了對三墳之專注。“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這是已經來到冢前,看清了三墳相連,形狀相似。這三墳相似,也象徵著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於君,皆使氣好勝,皆被讒不悟。接下去六句轉而寫墳中三人的遭遇。
“問是誰家墓”,明知故問,是為了突出所詠對象。答曰:“田疆古冶子”,這是以兩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孫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緊承上句,盛讚三人勇力絕倫。排南山,推倒南山(齊城南之牛山)。絕地紀,語出《莊子·說劍篇》:“此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這裡指折斷地脈。這樣的勇士,結局卻又如何呢?“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一朝,既言時間之速,也表明此陰謀之輕易得行。“讒言”二字,傾向性極明,既是對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對主謀者的有力譴責。二句寫得斬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個力能推倒南山、折斷地紀的勇士來,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實現殺掉三士的目的。詩句所構成的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驚心動魄。詩至此,似可結又實未結,因為還留下一個疑問,這就是“誰能為此謀”?答曰“國相齊晏子”。結尾再一次用問答句式,波瀾突起,把做國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點出來。二句看似客觀敘述,不著議論,不含感情,實則皮裡陽秋,有深意在。一問,意在提醒讀者注意設此不尋常之謀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為謀之人。
“國相”,字面上是點明其身份,實際上是譴責這個居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肩負溝通上下、協調文武之責的“國相”,人當以至此。這樣的行為與“國相”的地位、氣度、職責該是多么的不相稱。“齊晏子”,是直點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遠展出示眾,使人們知道,這個善機變、巧謀劃的“名相”,竟乾出了這樣的事。關於此詩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說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認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應該有晏嬰這樣的能臣。
從詩的主題和語言看,這首古辭當是出於文人之手。在漢樂府詩作中,此詩顯得樸拙了一些,但結構還是比較嚴謹的,詩從望盪陰里、見三墳寫起,轉到寫墳中人被讒言遭殺害的悲慘事件,再轉到揭出設此毒計之人。層層推進,語語相銜。詩中兩用問答句式,都處在詩的關鍵處,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氣免於平實。語言雖質樸而少文彩,但句句簡潔,文雅而不艱澀,明白而不淺俗,可見是經過一番錘鍊之功的。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炎平:“諸葛亮《梁甫吟》之所寄寓,一為士之道,一為相之體。蓋士之處世,志在行道,而又不能無祿,故進退出處頗費斟酌,亦甚難處理適當。而牢籠制馭之術,即‘二桃殺三士’之類。士惟淡泊可以免禍,亦惟淡泊可以全節。至於為相,當為國惜才,盡其器用,開誠布公,集思廣益。故諸葛亮‘好為《梁甫吟》’,蓋悲士之立身處世之不易,諷為相之不仁也。此乃諸葛亮碣觀古今之士道與治道,有所感慨而作。其在亂世,能如此讀史並觀世,是其器識甚遠大,而立身甚崇高也。”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日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