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縣

梁河縣

梁河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東北與騰衝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交界,南與潞西隴川市縣毗連,西與盈江縣為鄰,縣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690公里,距州府芒市114公里。縣域南北縱距49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總面積1159平方公里,2010年,梁河縣第六次中國人口普查,總人口為154175人。境內生活漢族、傣族、景頗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

梁河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是中國葫蘆絲的故鄉。2006年,雲南省梁河縣申報的“遮帕麻和遮咪麻”,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梁河縣
  • 外文名稱:Lianghe County
  • 別名:梁河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 下轄地區:轄6鄉3鎮
  • 政府駐地:梁河縣遮島鎮振興路9號
  • 電話區號:0692
  • 郵政區碼:679200
  • 地理位置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
  • 面積:1159平方公里
  • 人口:154175人(2010年)
  • 方言:不詳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南甸宣撫司署李根源故居、太平寺、龍窩溫泉
  • 車牌代碼:雲N
  • 行政代碼:533122
歷史區劃,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面積,氣候,水利,地形地貌,自然資源,植被,動物,礦產,溫泉,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綜述,農業,工業,林業,社會,基礎設施,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交通,民族風俗,民族宗教,民風習俗,名勝古蹟,特產美食,名優特產,民族美食,

歷史區劃

歷史沿革

梁河縣地圖梁河縣地圖
梁河古為“勐底”傣族土目領地。
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號召傣族各部組建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勐底”傣族土目加盟“勐達光”(哀牢國)。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置永昌郡;今梁河屬永昌郡哀牢縣。
公元77年,“詔達光”(哀牢王)反漢失敗後,到怒江以西重組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撣國”),先後在“勐勉”(騰衝)、“勐辣”(盈江)、“勐卯”(瑞麗)、“蒲甘姆”(緬甸中部)建立都城;今梁河屬“勐達光”(撣國)。
公元586年,“勐達光”(撣國)被人所滅,“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頭人聯合周邊的傣族“勐”(邦、國)組建聯盟國家“勐果占璧”(史稱“前果占壁國”)抗擊驃人、繼承了“勐達光”的版圖;今梁河屬“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國)。
公元762年,“蒙舍龍”(漢譯“南詔國”)吞併瀾滄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國)所屬各部、仿唐朝制度置永昌節度和鎮西節度;今梁河屬“蒙舍龍”(南詔國)鎮西節度(後改麗水節度)。
公元954年,“勐果占璧”(史稱“後果占璧國”)復國,尊大理國為“勐貨相”(寶石之國)、自稱“勐貨罕”(金子之國);今梁河為“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
公元1261年,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同時解體;今梁河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梁河屬金齒等處安撫司西路安撫使。
公元1278年,金齒等處安撫司西路安撫使轄地置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下設鎮西、平緬、麓川等路;今梁河屬平緬路。
公元1286年,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今梁河仍屬平緬路。
公元1289年,平緬路轄地分置南甸軍民府;今梁河屬南甸軍民府。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頭人思汗法兼併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麓川國);今梁河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控制區域置平緬宣慰司;梁河屬平緬宣慰司“勐底”地。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控制區域置麓川平緬宣慰司;梁河屬麓川平緬宣慰司“勐底”地。
公元1399年以後,明朝逐步“析麓川地”(使麓川平緬宣慰司僅剩今梁河南部、芒市、隴川、瑞麗及緬甸木姐、南坎等地);公元1414年,明朝“析麓川地”設南甸(土)州;梁河北部屬南甸州、梁河南部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明朝、恢復“勐卯弄”(麓川國)向周邊擴張,南甸(土)州廢置;梁河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國)擊敗明軍,占領瀾滄江以西“祖地”;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征麓川”;明朝第二次征麓川時,將“勐卯弄”(麓川國)政權從“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逼到“孟養”(今緬甸克欽邦);公元1444年,明朝再次“析麓川地”置南甸宣撫司;梁河屬南甸宣撫司。
公元1659年,清朝沿明制仍設南甸宣撫司;公元1765年,南甸宣撫司治所遷永安(今永和村附近);公元1851年,永安衙門被“五撮”農民暴動所焚,遷至田心(今縣城遮島)建置。
公元1912年,民國政府將南甸宣撫司劃歸騰越道騰衝縣、改土歸流縣丞管理,遭到南甸宣撫司世襲土司抵制、縣丞形同擺設;公元1916年,騰衝縣在南甸宣撫司地置八撮縣佐(副縣級機構),南甸宣撫司將部分山區管轄權讓出;梁河形成“土流並治”的局面。
公元1935年,廢八撮縣佐、設梁河設治局(因境內有大小梁河而得名“梁河”),仍與南甸宣撫司形成“土流並治”之局。
公元1942年,日軍占領南甸,梁河設治局人員撤離;公元1945年,日軍撤出南甸,梁河設治局恢復。
公元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駐南甸(梁河);公元1952年,廢除南甸宣撫司和梁河設治局、成立梁河各族各界民主聯合政府。
公元1958年,撤銷梁河縣,轄地分別劃入騰衝縣、盈江縣、隴川縣、潞西縣等4個縣。
公元1961年,恢復梁河縣,轄7個區、1個鎮、61個鄉。
公元1969年,梁河縣轄地調整為7個公社,43個大隊。
公元1984年,梁河縣轄地調整為9個區、1個區級鎮,52個鄉、9個鄉級鎮、2個鄉級辦事處。
公元1988年,區(鎮)改鄉(鎮)、鄉(鎮、辦事處)改行政村(辦事處),梁河縣轄地調整為9個鄉、1個鎮,61個行政村、2個村級辦事處。
公元2000年,梁河縣61個行政村、2個村級辦事處改為63個村民委員會;梁河縣轄9鄉1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
公元2002年,勐養鄉改為勐養鎮,芒東鄉改為芒東鎮;梁河縣轄7鄉(九保鄉、小廠鄉、大廠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九保阿昌族鄉、杞木寨鄉)3鎮(遮島鎮、勐養鎮、芒東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
公元2005年,撤銷杞木寨鄉,所轄杞木寨、平壩、灣中3個村民委員會併入芒東鎮,水箐村民委員會併入遮島鎮;梁河縣轄3個鎮(遮島鎮、勐養鎮、芒東鎮),6個鄉(九保鄉、小廠鄉、大廠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九保阿昌族鄉),62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397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梁河縣地圖梁河縣地圖
梁河縣轄3個鎮(遮島鎮芒東鎮勐養鎮),6個鄉(平山鄉小廠鄉大廠鄉九保阿昌族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62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397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梁河縣

位置

梁河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西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階地中的峽谷地帶,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介於東經98°06′~98°31′、北緯24°31′~24°58′之間。東北與騰衝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交界,南與潞西市隴川縣毗連,西與盈江縣為鄰。縣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690千米;距州府芒市,經潞盈公路114千米(經騰龍線160千米)。
梁河縣大廠鄉梁河縣大廠鄉

面積

梁河縣南北縱距49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總面積1159平方公里。

氣候

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年均氣溫18.3℃,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3℃,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極端最高氣溫33.7℃,極端最低氣溫0.9℃。年均日照時數2385.5小時,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1957年至2004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403.8毫米。
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明顯特點是:
①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歷年平均氣溫為18.3℃,最熱月平均氣溫22.8℃,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0℃;歷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436.7毫米。
②立體氣候明顯。溫度隨海拔升高而減少,遞減率平均為0.65℃/100米。
③冬季寒冷天數少,春夏秋季時間長。全年有10天左右的冬季,120天左右的夏季,220天左右的春秋季。
④日照時數長。多年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311.6小時,多年年平均積溫為6709.0℃。
⑤農業災害性天氣種類多。一年四季有乾旱、洪澇、低溫、大風、冰雹等災害重疊交錯出現。2006年年均氣溫18.4℃,極端最高氣溫33.7℃(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0.9℃(1月24日);年降雨量1046.3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622.2小時。

水利

梁河境內水系屬伊洛瓦底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龍江、蘿蔔壩河。年均流量為24.5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為18.8萬千瓦。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最高點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頂,最低點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養鄉老芒東。有中山、低山、火山錐、台階地、河谷平壩5種地貌類型,是半山半壩縣,其中壩區面積14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2.42%,山區、半山區面積101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7.58%。全境由癩痢山、芒鼓山、江東山樑子三大山脈及大盈江、龍江兩大水系組成,三大山脈之間有遮島壩、蘿蔔壩、勐養壩三個壩子。

自然資源

植被

梁河縣有蓄積豐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藥材類、芳香類、竹類等野生經濟植物55科、101屬、400多種。境內森林覆蓋率60%,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闊葉林主要為百花木蓮、紅春、龍陵栲、紅椎、西南樺、新樟、紅果樹、石楠杜鵑等。針葉林主要為思茅松,也是全縣林木中面積最多的樹種。其他還有杉木林、翠柏林、雲南松林等。梁河竹類繁多,雲南大葉茶種植遍布全縣,回龍茶以色、香、味質優享譽中國。種植滇皂莢幾萬畝更是世界之最。

動物

梁河縣有眾多野生動物,獸類有豹子、熊、野豬、蘇門羚、灰猴等。鳥類有孔雀、大雁、白鶴、白鷺、原雞等,爬行類有麻蛇、眼鏡蛇巨蟒等。

礦產

梁河縣有錫、鐵、硫、煤、鋁、鋅、鈾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錫和煤的儲量較大,有龍窩寨、熱水塘等17處地熱溫泉,極具開發潛力。

溫泉

境內有溫泉17處,其中水溫90℃以上的沸泉1處,80℃以上的4處,50℃以上的12處,較大的溫泉群有勐蚌溫泉、熱水塘溫泉、丙賽溫泉和龍窩寨溫泉。

人口民族

2002年末,梁河縣總人口1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4%,少數民族人口5.19萬人,占總人口的32.77%。
2004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8006戶,總人口16.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29萬人,非農業人口1.7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8.3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300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占21.9%;阿昌族12577人,占7.84%;景頗族1727人,占1.07%;德昂族775人,占0.48%;僳僳族1193人,占0.74%;佤族743人,占0.46%;其他少數民族865人,占0.53%。
梁河縣全貌梁河縣全貌
2006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8797戶,總人口16.17萬人(戶籍人口),其中農業人口14.39萬人,非農業人口1. 78萬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3907人,占總人口的33.3%,其中傣族35467人,占21.9%;阿昌族12900人,占7.9%;景頗族1880人,占1.1%;德昂族780人,占0.48%;僳僳族1237人,占0.76%;佤族745人,占0.46%;其他少數民族898人,占1.66%。
2008年末,梁河縣總戶數40646戶,總人口160886人(常駐人口),其中城鎮人口36199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504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4.21%,其中傣族35517人,占22.08%;阿昌族13294人,占8.26%;景頗族1928人,占1.2%;德昂族799人,占0.5%;傈僳族1502人,占0.93%;其他少數民族2000人,占1.24%。
2010年,梁河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為154175人,漢族人口為103190人,占總人口的66.9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0985人,占總人口的33.07 %。其中,傣族人口為31884人,占總人口的20.68 %,景頗族人口為2227人,占總人口的1.44%,傈僳族口為1406人,占總人口的0.91%,阿昌族人口12639人,占總人口的8.20%,德昂族人口為787人,占總人口的0.51%。

經濟發展

綜述

1950年至1956年,梁河縣經過禁種大煙、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經濟出現了進步和發展。
居民區公園居民區公園
1956年,梁河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705萬元增至1107萬元,糧食總產達4509萬斤,第一次實現了糧食自給。
1965年,梁河縣糧食總產比1959年增長2200萬斤,茶葉發展到8561畝,增加4907畝。
1978年,梁河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6956萬元,財政收入僅189萬元。
2002年,梁河縣國內生產總值27714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5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2009年,梁河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41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23529萬元;第二產業27778萬元;第三產業37109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932萬元。工業總產值50003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705萬元 。實現財政總收入10974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720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323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65萬元。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與上一年基本持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1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3元。

農業

梁河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1982年,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結束了吃植物油靠外調的歷史。1989年,糧食生產創歷史新高,受到國務院嘉獎。1991年,解決了“兩個吃不飽”的難題。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籽仁、香料、核桃、板栗、桔子、西南樺為主的綠色產業初具規模。2002年,農業總產值19424萬元;糧食總產38401n屯;甘蔗總產40萬噸,增10.9倍;茶葉總產542.6噸,增1.23倍;肉類總產4180噸;奶蛋、水產品有大幅度增長。全縣糧食自給有餘,肉奶蛋、水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1950 年至2002年,共投資9951.6萬元,完成各類工程595件,改善灌溉面積8.6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里,改善了10.69萬人和36471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2009年,糧食總產量突破5萬噸;油料總產2678噸;茶葉產量1518噸;種植白花油茶17840畝;馬里蘭煙和烤菸示範種植獲得成功,菸葉產量692.9噸,實現產值914.6萬元;水產品產量2227噸,同比增長1.5%。甘蔗、竹子種植超額完成了州政府下達的任務。畜牧業穩步發展。實現畜牧產值12052萬元;肉類產量7607噸;禽蛋產量251噸。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對農民直接補貼資金1273萬元。
2010年,重點發展甘蔗、茶葉、畜牧等優勢產業。糧食產量實現5.3萬噸;甘蔗種植面積6.33萬畝,產量28萬噸,實現產值7800萬元;茶葉種植面積5.2萬畝,乾茶產量1725噸,產值4320萬元;實現畜牧業產值1.37億元。

工業

解放前,梁河無工業企業,僅民間有零星分散的匠鋪。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基礎,蔗糖業、錫業為主導,有電力、機械、煤炭、林產品加工、製藥、造紙、魔芋精粉加工等1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1992年,工業總產值1117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1%,形成了工農業總產值並駕齊驅的新格局,從而根本改變了梁河歷代以農為主的狀況。2002年,工業總產值17045萬元,比增長22倍。
水庫建設水庫建設
2009年,工業經濟企穩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7891萬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2112萬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中有升。食糖產量48999噸;發電量42242萬度;矽產量8999噸;錫金屬537噸;松香產量956噸;水泥產量95102噸。
2010年,工業總產值5.8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發展到8戶,工業增加值16148萬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860萬元。

林業

2009年,梁河縣66個村委會(社區)中涉及林改任務有65個村(社區)已全部完成外業作業,完成林地確權68010宗,確權面積71.05萬畝,確權率達98.65%,確權到戶率達86.46%;完成微機數據錄入40565宗,打證11467宗5300本,打證面積11.21萬畝,發證率達16.86%;完成圖紙轉繪63個村委會(社區。
梁河縣林業景色梁河縣林業景色
梁河縣6個育苗點完成培育合格苗木178.73萬株,其中核桃苗24.99萬株,西南樺122.74萬株,旱冬瓜31萬株;購置石斛種苗1750千克;引進石斛種植技術較好的3家企業進行規模化基地示範種植面積達3000平方米,農戶零星種植13戶面積5000平方米,同時完成補植補造6000畝,兌現2007年退耕還林政策補助442萬元。

社會

基礎設施

解放前,梁河無公路,無電,電訊極其落後,僅曩宋和曩宋芒東有2處農村電話。經過50多年的建設,至2002年,全縣通車裡程已達764.63公里;縣鄉公路實現了柏油化和彈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 然村通了公路。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電。
梁河縣建築一角梁河縣建築一角
2001年至2002年,梁河的農電體制改革和一、二期農網建設與改造後,電價明顯降低,每千瓦時平均電價降低了0.33元,每年減輕農民負擔223萬元。市內電話實現了程控化,農村電話實現了自動化;全縣電話普及率5.98部/百人,其中市話普及率36.28部/百人,農話普及率2.45部/百人。完成了潞盈路梁河段、通縣油路、縣城城區改造、第二水廠、農貿市場等建設工程。

科技

改革開放以來,梁河縣有377項科技成果獲部級和省、州、縣科技進步獎(其中:部級5項、省級28項、州級163項、縣級181項)。創建科技工作先進縣於1998年通過省級驗收。

教育

梁河教育起步較晚。解放前夕,僅有國小39所,學生2013人,教師71人。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梁河的教育得到快速發展。1986年,被評為中國基礎教育先進縣。1991年成為德宏州第一個達標無盲縣。2000年,“兩基”工作通過省級驗收,2001年又得到國家教育部認定。2002年末,全縣已有國小206所,教職工1137人,在校生17848人,入學率99.5%,鞏固率99.51%;有完全中學1所,普通中學10所,共有教職586人,初高中在校生11682人,國中入學率102.89%,鞏固率99.02%;有職業中學1所,教職3243人,在校生377人;有幼稚園3所,專任教師26人;有鄉村學前班73班,在園(班)幼兒1964人。
學校學校

文化

南甸司署和李根源故里的保護和維護不斷得到加強,並分別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梁河縣誌》和《梁河縣地名志》分別榮獲國家二等獎和省一等獎。2000年,梁河縣被評為“雲南省文化先進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0%和94%。
葫蘆絲葫蘆絲
德宏州梁河縣是葫蘆絲的故鄉,葫蘆絲在梁河歷來就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作為民間文化藝術的葫蘆絲被梁河人民世代的傳承發展著,儘管經歷了文革時期的文化浩劫,依然在民間生存繁衍。2004年文化普查顯示,梁河縣10個鄉(鎮)中,除4個山區鄉葫蘆絲文化藝術流傳不太廣泛外,其餘6個鄉(鎮)都有著大批的民眾製作和吹奏葫蘆絲,都組建有葫蘆絲業餘演出隊。梁河縣有葫蘆絲吹奏技藝精湛的人員2000多人。以專門製作葫蘆絲銷售為生的60多人,會製作葫蘆絲的有200多人。2004年創收170多萬元。組建有葫蘆絲業餘演出隊30多個隊,總計500多人。2004年,各鄉(鎮)的葫蘆絲業餘演出隊參加各種演出活動150多場。

衛生

新中國成立之前,梁河僅有1所設備十分簡陋的衛生院。經過50多年的發展,至2002年,全縣已有國家衛生機構12個,共有病床259張,有衛生技術員351人;63個行政村均有衛生室,有鄉村醫生218名:還有集體診所1個,企事業衛生室10個,個體診所11個,基本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預防和治療網路。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使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昔日的“蠻煙瘴雨”之地,現已被文明、衛生、健康所替代。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得到落實,“晚生、晚育、少生、優生、優育”已成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

交通

梁河縣的交通主要是公路,截止2013年10月,無水路、鐵路、航空。
梁河縣是雲南西部、德宏州東北部、騰衝潞西隴川、盈江等地區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各級公路覆蓋全境。2006年,建設的村公路通暢工程使各村莊交通便利,主要有平山通鄉油路,建設里程33千米,河西通鄉油路11公里,遮島至騰衝新華界農村大小廠通鄉油路40千米等。
梁河縣共有公路里程775.53公里,其中省道98公里,縣鄉公路150公里,鄉村公路474.73公里,專用公路52.8公里,按路面等級分,有三級公路98公里,四級公路484.04公里,等外公路193.45公里。在“十五”期間,梁河縣實現了“縣鄉公路彈石化”和“村村通公路”目標,63個村民委員會都修通了公路,但鄉村公路主要由民眾投工投勞集資修建,因投資少,大多數公路還是等外公路,有69%的鄉村公路晴通雨阻嚴重。
縣鄉公路逐步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把鄉村公路逐步建成彈石路或砂石路,使公路建設朝著網路化和等級化的方向發展。按“四縱”、“四橫”進行主幹網路的新建、改建布局。
一縱為梁河縣南甸壩西岸線公路;
梁河縣公路梁河縣公路
二縱為騰瑞線過境公路;
三縱為東山樑子杞木寨鄉至大小廠鄉至騰衝清水公路;
四縱為勐養鎮至三岔河林場至騰衝新華鄉公路。
一橫是潞盈公路至杞木寨鄉公路;
二橫是梁河縣城遮島鎮至大小廠鄉公路;
三橫是九保鄉至小廠鄉公路;
四橫是曩宋鄉省道S233線至平山鄉至騰衝蒲川公路,從而形成主幹網路。

民族風俗

民族宗教

宗教禮堂宗教禮堂
2009年,梁河縣在縣直中青年幹部培訓中開設民族宗教政策知識講座,各中國小校社會課中穿插講授民族常識及有關法律法規。九保、曩宋兩個民族鄉的中國小開設了《民族常識》課;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月”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撥付各鄉(鎮)活動經費5萬元,出板報2期、張貼大小標語170條;九保、曩宋兩個阿昌族鄉分別舉辦第26個“民族團結月”暨民族鄉成立20周年慶典活動,遮島鎮到各村委會(社區)召開座談會,對與會的老年人進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縣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發表了《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推動全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再上新台階》的電視講話。

民風習俗

阿昌阿露窩羅節
古代阿昌族就是一個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最隆重最富於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是“窩羅節”。1983年德宏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阿昌族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規定,正式決定阿昌族的傳統節日為“窩羅節”。1995年改為“阿露窩羅節”,節慶時間定於每年的3月20日,節日標誌為弓箭和青龍白象。
阿露窩羅節阿露窩羅節
梁河縣阿昌族阿露窩羅節活動首先是選神樹。其次搭建祭台。再次開始祭祀。接著獅子舞隊和大象舞隊,一齊參拜神座,向創世始祖致敬。之後,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清泉水,圍著神座唱起則勒歌,跳起阿露窩羅舞,表示對祖先深深的謝意。節日活動可以持續幾天至半月,這期間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麗和聰明智慧的時節,也是男青年追求恩愛伴侶的大好時光。
德昂澆花節
德昂族(原稱崩龍族),主要居住在梁河的勐來村“二古城”和勐宋村“白露頭”兩個自然村,位於亞熱帶半山區,住房多為竹木結構樓房。澆花節(也稱潑水節)是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於清明節後五至七天開始,歷時三天。澆花節與傣族“潑水節”內涵相同,但活動內容差異較大。
傣家潑水節
清明節後七天,既是迎新送舊的日子,又是傣家人民富有歷史意味和浪漫色彩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的來歷有“小洗血跡”、“紀念穆姑”、“浴佛”等不同的傳說,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相潑水祝福。潑水節是歡樂、隆重的節日。節日前夕,許多傣家人都要做“潑水粑粑”送人,表示歡迎。
傣家潑水節傣家潑水節
節日期間,城鄉各地處處水花飛濺,互相潑水祝福,成為水的世界;村村寨寨,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節日期間,還舉行賧佛、堆沙、丟包、跳孔雀舞、“嘎央” 舞、象腳鼓舞、放孔明燈、唱傣戲、民族武術比賽等文體活動和經貿活動。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十六日為節慶之期。梁河的景頗族主要以浪速(羅俄)支係為主。目瑙縱歌(浪速語稱迨臧歌)是大家一起跳舞的意思,也即“萬人之舞”。節日盛會於廣場中央,高豎目瑙柱,人們排成長長的隊伍,由頭戴兜鍪、用孔雀羽毛為頂飾的男子在前領舞;舞蹈排列成陣,隊形變換。

名勝古蹟

南甸宣撫司署
在1996年11月27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宏州唯一獨有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甸宣撫司署,建築群按漢式衙署式布置,由五進四院47 幢149 間房屋組成,占地面積10625 平方米(約等於10 畝多土地),按土司衙門等級分為公堂、會客廳、議事廳、正堂、後花園、五進四院,逐級升高。
半副鑾架半副鑾架
南甸宣撫司署,梁河最早的古名叫南宋,元代設南甸軍民總管府,南甸這個地名從此叫起。土司姓龔,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人。元大德五年(1301年)皇賜姓刀,所以又稱刀龔氏,民國元年複姓龔,正式稱龔姓僅四代有餘。刀氏先祖明初隨師征討雲南,因屢建戰功加封為宣撫使,定居於此,從1398年到1950年5月,歷時552年,世襲為官共28代。 南甸宣撫司署第一大院。
李根源故居
位於縣城以北3公里處的九保街,是一個歷史文化古鎮。愛國民主主義者、辛亥革命名將、民國元老李根源於1879年4月17日誕生於此。
鎮中有為紀念李根源而立的辛亥革命紀念碑一塊,有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書寫的“太平寺”石刻。有宋朝時植的一棵古榕樹,至今雄姿猶存。因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南逃緬甸時曾住此古鎮,故還立有“永曆帝蹕駐處”古石碑一塊。1956年3月在古鎮附近發掘的“安南州印”(黃銅製造,重1.75市斤),經專家考證,就是永曆帝奔緬時遺失之物。古鎮附近還有元代小梁江(今曩滾河)古戰場和歷任都師練兵演習的場地先鋒營(又名鰲山)。1993年,為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德宏州旅遊勝地之一。
梁河縣古建築梁河縣古建築
太平寺
位於河西瘌痢山下,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年。詩句“雲鋪香作海,一寺隱煙霞”即寺名含意。寺依山而建,凡三進,奉諸佛聖像。鹹同年間毀其半。光緒七年(1881年)復建。後觀音、彌勒兩殿又被毀。今存皇太極殿。殿前尚存光緒初年所植古梅兩株。
原名珠涌寺,位於九保鎮西南角的珠涌山上,建於清康熙年間。因古時邊地戎事頻繁,人民渴望安居樂業,曾改九保為太平城,珠涌寺亦命名為太平寺至今。原有寺二進,奉三教聖像;寺內外林木叢蔭,素以幽靜著稱。“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其他陳設被搗毀—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地方公眾又籌資修寺塑佛。
先鋒公園
位於縣城。內有勐底佛塔、傣家奘房和觀音寺,均塑有諸佛聖象。先鋒公園雖居鬧市,但樹木蔥鬱,清靜別致遊客到梁河觀光的遊覽景點。
龍窩溫泉
位於縣城西南3.5公里處。溫泉涌量為6公斤/秒,水溫80℃以上,還有大面積的蒸氣地面。泉水中除含有適度的硫磺外,還有各種有利於人體健康的微量稀有元素,對風濕病、神經系統病等有特殊療效。

特產美食

名優特產

梁河幫蓋酒
幫蓋村的農戶有悠久的釀酒傳統,結合生產實際和當地氣候條件,米酒的配料、溫控等釀製而成,幫鈣酒被中國中輕產品質量保證中心評為“中國酒類行業質量放心、國家標準合格產品”。
梁河幫蓋酒梁河幫蓋酒
梁河火燒豬
宰殺20—45斤的小豬一頭,淨其毛和內臟後,取山茅草用傳統方法反覆烘烤,當其皮金黃而不爛,肉香嫩而不焦,即告烤成,冷卻片刻,便可切食。食時,將火燒肉切成碎片,選上將酸醋或酸水,佐以精製調料蘸食之。
梁河回龍茶
回龍茶具有條索壯實緊密,色澤墨綠,湯色清亮,香色濃郁,回味耐泡等特點,是名副其實的“竹葉青”。茶園和生產車間所處海拔為1300—1500米,無工業污染,是種植無公害茶的天然基地。
梁河魔芋精粉
精粉顆粒均勻,潔白光亮,膨脹率高,粘膠度大,美味可口,富含高價值的葡萄甘露聚糖、多種胺基酸及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魔芋精粉製成的各種食品和保健品,是國際負盛名的天然低熱量食品,具有減肥、養顏、降壓、防癌、開胃、清腸、散毒、通脈等多種防病和保健功能。
小花魚小花魚
梁河小花魚
梁河縣大盈江畔的小花魚有小手指頭粗細,一寸多長,青色的表皮上點綴著美麗的花紋。這種魚,刺軟、脂肥、味道香甜,無論煎吃、酥吃或煮吃,都令人食而不忘,讚不絕口。當地民眾常用香料將小花魚醃製曬乾,作為珍品遙寄遠方親友。
梁河燕子石
燕子石屬古生代變質板岩,是受侵入岩活動及激烈的造山運動的高溫高壓作用變質形成的,是古生物三葉蟲化石,極具“飛燕”形態,栩栩如生,因其尾近似燕尾故名,石質細膩,沉透如玉,叩有銅聲,撫如凝脂,易於加工,顏色青黑色,也名黛石,民間又稱墨石。層理髮育,順層斷口貝殼狀,質地堅硬細密,抗強度大,不易風化,不生青苔,利於加工取塊、磨光和精雕細琢,因而有較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梁河豌豆粉
豌豆粉是雲南人十分喜愛的雜糧製品。豌豆性味甘,微寒。具有補中益氣,解毒利用的功效。適用於小便不暢,下腹脹滿,消渴,婦人乳閉等症。豌豆粉是用乾豌豆粒磨瓣去皮,用水泡發後,摻水磨成漿,經過濾、熬者成糊,冷卻後凝固而成。質地細膩滑嫩,色澤薑黃,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經刀功成形後烹調可熱吃或涼吃。

民族美食

傣味“撒撇
傣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道菜堪稱“撒撇”,由於取材的原故,各式美味“撒撇”是真真正正的好味道。
香茅草雞
與濃香土雞放在一起煮製成美味的“香茅草雞”,肉香中飄著淡淡的香茅草味,亦濃亦淡,可謂美不勝收。
傣族酸菜
食酸心爽眼亮、助消化,有消暑解熱之功效,故傣味中以酸為美味之冠,每餐無酸不食。酸扒菜、酸筍魚、酸木瓜煮牛肉、酸菜煮豆腐等等,沒有“酸”味。
景頗“綠葉宴”
飯是竹筒燒的,菜是竹筒舂的,盛菜的是青翠的芭蕉葉,喝湯的勺是樹葉摺疊成的,就連酒杯也是竹節做成的,吃的是山茅野菜、純香的土雞,
景頗“鬼雞”
景頗族歷史上有殺雞祭鬼的習俗,“鬼雞”就是供祭獻鬼後,景頗族人將煮熟的雞晾涼後撕碎,在野外佐以剁碎的姜蒜、緬芫荽、棕檬葉等相關配料,配入鹽、味素、醬油等調料製成。為了能常常吃到這道美味,聰明的景頗族人將“鬼雞”端上了飯桌,並作為款待客人的上好佳肴。
景頗舂菜
舂菜在景頗族菜譜中最具特色,景頗人把魚腥草、苦練子果等藥用食物和豐富的各種香料、調料及經燒烤後的魚、蝦、鱔等放在竹筒里用木錘舂制,製成風味效果,能疏風除熱,消食建胃。
過手米線
戶撒的米線細軟松滑、用當地特產紅米做成,將米線攤於掌心,再將精製的肉餡拌和其中,輕輕遞入嘴唇,頓時芳香四溢。
奇特的昆蟲食品
德宏的傣族、景頗族、德昂族至今還保留著以昆蟲為食品的習慣,例如用螞蟻蛋、竹蟲、蜂蛹、花蜘蛛等等來製作美味佳肴,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但吃在嘴裡卻是唇齒留香,絕對是道下酒的好菜。
點到為止的“涮涮辣”
德宏盛產的“涮涮辣”可算是辣中之王,據說其辣味比其他辣椒高出二三十倍,用“涮涮辣”調製蘸水碟,只需點到為止,在蘸水碟里打個滾,其辛辣之味就已至極。
聞香只識“遮放米”
德宏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盛產糧食。“芒市穀子遮放米”一說廣為流傳。據說遮放米曾是歷史上有名的“貢米”,其米質晶瑩剔透,米香十里之外可聞,難怪皇帝老爺要親口嘗一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