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鄉

大廠鄉

大廠鄉位於梁河縣東部,鄉政府駐地大廠街,海拔1820米,距縣城18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廠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電話區號:0692
  • 地理位置:梁河縣東部
  • 車牌代碼:雲N
  • 海拔:1820米
鄉鎮概況,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礎設施,資源環境,人文地理,古樹名寺,民風民俗,民間文藝,特色產業,社會保障,

鄉鎮概況

大廠鄉東南接小廠鄉,南鄰勐養鄉,西連芒東鄉杞木寨,北鄰九保阿昌族鄉。是全省的老游擊區,九五期間被列為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大廠村委會為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鄉跨東經98°20´——98°11´北緯24°42´——24°48´全鄉海拔在1400——2100米之間,全鄉無霜期325.3天,年降水量1400——1700毫米,年平均氣15.2℃,森林覆蓋率為60.1%。
土地總面積36.16平方公里。年末有耕地面積6128畝,其中水田1400畝、旱地4728畝,人均耕地0.68畝。全鄉轄大廠、二道河、永安寨、趙老地、大生基5個村公所,25個自然村,54個合作社。年末總戶數2006戶、8994人,其中漢族8860人、阿昌族80人、景頗族49人、傣族41人、傈僳族4人、其他民族40人。人口出生率15.62%。,自然增長率9.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9人。
全鄉轄大廠、大生基、趙老地、永安寨、二道河5個村委會,22個自然村,54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有總戶數2101戶,(其中農業戶2092戶)總人口9359人,(其中農業人口8981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97人。2007年末實有耕地5112畝(其中水田1042畝,旱地4070畝),人均耕地0.58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包穀油菜等農作物,經濟收入主要以茶葉、生豬和勞務收入為主。

農村經濟

2008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2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7元,其中出售產品收入2798萬元,種植業收入1705萬元,林業收入106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02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49%、4.6%、40%、0.3%、6.5%,農民外出勞務收入61萬元。糧食總產量1772噸,農民人均口糧145公斤。2007年末大牲畜存欄1020頭,生豬存欄8762頭,出欄肥豬2229頭,能繁母豬存欄2152頭,全年生產籽豬34169頭,出售籽豬33152頭。
大廠鄉大廠鄉
種植茶葉面積9084畝, 2007年末茶葉產量453.2噸。草果種植面積343畝,產量83噸。村集體茶廠6個,駐有縣級龍頭企業回龍茶廠1個,個體茶葉初制所42個之多。趙老地青菜因特有的地理氣候,形成了它獨有的鮮、嫩、綠的特點,被稱為優質無公害的“三月青”。

人口衛生

全鄉轄大廠、永安寨、趙老地、大生基、二道河5個村委會,22個自然村5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989人,其中男性4731人,女性4258人,農業人口8918人,占總人口的95.7%,主要以漢族為主,少數名族285人,占農業人口的2.3%。
大廠鄉大廠鄉
已建立鄉級中心衛生院1個,附屬衛生院門診1個計畫生育服務所1個,村級衛生室5個,私人門診2個,已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

文化教育

有鄉級宣傳文化服務中心1個,內設有圖書室,有村級文化室2個,業餘文化宣傳隊1個,全鄉擁有電視機農戶1970戶,其中已安裝有線電視用戶121戶,衛星地面接收天線1005戶,分別占擁有電視機農戶總數的15%、85%。有初級中學1所,村級完全國小5所,單小3所,學前教育班5個,2008年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畢業率達98.5%,九年義務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鞏固和提升。
大廠鄉大廠鄉

基礎設施

2008年全鄉5個行政村,22個自然 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轄區內有縣城至小廠鄉、騰衝縣新華鄉的公路幹線13公里,鄉村主幹線公路23公里,村民小組實現村內道路硬化2公里,建有沼氣195口,太陽能100個,全鄉大小溝渠103條,總計120公里。灌溉面積1043畝,其中三面溝渠2公里,”U”型槽溝渠1公里,全鄉4個村已經開通有線電視,5個村已經開通程控電話,5個村2114戶農戶已經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全鄉2114戶農戶中還有1713戶存在飲水困難和水質未達標的情況。

資源環境

大廠鄉是全省的老游擊區,九五期間被列為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大廠村委會為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鄉跨東經98°20´——98°11´北緯24°42´——24°48´全鄉海拔在1400——2100米之間,全鄉無霜期325.3天,年降水量1400——1700毫米,年平均氣15.2℃,森林覆蓋率為60.1%。
全鄉國土面積31.16平方公里,轄大廠、大生基、趙老地、永安寨、二道河5個村委會,22個自然村,54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有總戶數2124戶,(其中農業戶2032戶)總人口9259人,(其中農業人口8881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97人。2006年末實有耕地5213畝(其中水田1042畝,旱地4171畝)。
2006年全鄉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2007.4萬元,農民所得人均純收入910元,糧食總產量1951噸,農民人均口糧163公斤。2006年末大牲畜存欄1031頭,生豬存欄8450頭,出欄肥豬3192頭,能繁母豬存欄2030頭,全年生產籽豬30856頭,出售籽豬28773頭,肉蛋總產量395.2噸。
大廠鄉地處東山樑子上段,莽古山西北延坡地,坡地多為東西走向,混合岩期。最高仙人垴,海拔2555.8米。最低處曩滾河大花橋,海拔1400米。東南高,西北低。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秋季節多雲霧,適宜茶葉、草果、核桃等經濟作物生長。盛產楸木、杉木、榿木、椿木等優質材料。土壤以紅壤、沙壤為主。主要河流勐科河、幫杏河。種植茶葉面積10625畝, 2008年末茶葉產量595.3噸。草果種植面積336畝,產量9.6噸。村集體茶廠6個,駐有縣級龍頭企業回龍茶廠1個,個體茶葉初制所48個之多。尤以大廠“回龍”茶為優,大廠“回龍”茶遠銷四川貴州、湖南、甘肅等省;是大眾日常品茶、喝茶,是海內外人士饋贈親朋好友的最佳選擇;大廠還特產優良雜交籽豬,暢銷縣內外,是大廠主要經濟支柱之一;更有大生基蜜梨,以質優、汁多、香、甜、脆而聞名,冠稱“搜根梨”。
生態林生態林

人文地理

所轄區海拔在1400--2100米之間,現共轄大廠、大生基、趙老地、永安寨、二道河5個村委會,是以漢族為主的各民族聚居得。少數民族有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白族回族民族,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皆為婚嫁遷入,僅占全鄉農業人口的2.3%。
清屬南甸宣撫司,鹹豐年間設立大廠撮,駐所大廠街。1932年設梁河八撮縣丞,1935年梁河設治局治所由小邦杏遷往大廠街,1945年所改名復興鎮。1952年設大廠區。轄大廠、友義、勐竜、合群、永安、丙介6個鄉。1955年增設平壩、趙老地、杞木寨3鄉。1958年劃歸騰衝縣,轄大廠、友義、杞木寨、勐竜4鄉。1961年恢復梁河縣制,設大廠區,增設上瑞泉、水箐2鄉。1969年改名紅衛公社,1971年改名大廠公社,1972年從大廠公社分設小廠、杞木寨2個公社。轄大廠、大生基、趙老地、勐科4個大隊。1981年增設二道河、永安寨2個大隊。1984年改名區鄉制,其中,勐科阿昌族大隊劃歸九保區。1988年2月改名大廠鄉。
大廠街為鄉政府所在地,原為森林,林中長蘆子。清乾隆五年(1740)建村,後闢為集市,改名大廠街。民國年間為大廠撮,梁河設治局駐地。解放前夕,南甸宣撫司與社治局爭權奪勢,二次燒毀大廠街。

古樹名寺

據《南甸司譜》記載,道光七年前後,“內地禁種鴉片,漢民自內地遷徙來司地種煙者年年有加,但當時全司人民吃食者,統計不過七。”梁河東西山樑子皆為種植罌粟的地域,因而人口稠密,一些內地的文化也隨之帶入。絕大多數漢族信仰佛教和道教。大廠有一座名寺,歷史悠久,始建於清乾隆年二十九年(1764),至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永安寺信奉佛教,大殿塑有觀音、批發、文昌、太陰、太陽、地母、藥王菩薩、韋托等神像。寺內莊嚴、肅穆,環境幽靜。每到各種“會期”,多少信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更有一棵全縣第一批被列為省級古樹名木,級別為二級的“雲南山茶”,均為“雙心花瓣”,聞名於縣內外,建寺不久所栽,樹齡200多年。陽春三月盛開,花朵碩大,花團錦簇,旁有翠柳相依,甚是一番風景。各自然村都有農家祭祀的廟,有的簡陋只供有香台,有的卻塑有土地、五穀大神、催生、送生、乳母、挽回、龍王、奎神、旁觀2神等神像。
中山自然村獨有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雲南榧木兩株(屬紅豆杉科),樹高數丈,樹齡均有百年有餘。另有一棵百年銀杏,枝繁葉茂。
上大廠村有一棵軀幹雙人合抱、枝幹交錯、當地人叫“巴豆樹”的“神樹”,(樹種不詳)。樹上掛滿了各地信奉敬仰的各種布條(俗稱“紅”),以祈求神靈保護蒼生、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夙願。
趙老地村的梁子特產稀有野生滇古茶,據統計有千餘株,最大的直徑約40厘米,近幾年來因其茶葉品質特優,價格一路攀升,僅其鮮葉就賣到了每公斤60元,因而野生古茶遭到一定的人為破壞,同時也激發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保護和發展意識。

民風民俗

大廠鄉境內共居住8種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共有227人,僅占總人口的3.2%,都為婚嫁遷入。民風純樸、好客。每逢討親嫁女、紅白喜事,皆行漢族之禮。特別是遇上喪事都請“道師先生”進行誦經,以祈求神靈保佑亡靈入土安息,在晚上大家都圍著火塘邊,和著鑼鼓的節拍,大聲唱起“孝歌”,一直通宵達旦。
山區人民勤勞能幹,吃苦耐勞,熱情好客,“山歌”是表達他們喜怒哀樂的一種特殊方式。每每在勞作小憩時,在勞作去或歸的路上,我們都會聽到粗獷、嘹亮的打歌聲,響徹山山凹凹。
一年之中當地居民定期到永安寺“過會”吃齋,一般有陰曆正月九如皇聖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會,四月八太子會,十月十八地母會,冬月十九太陽會等。會期日也有外地居民慕名紛沓而至,十分熱鬧。廟中祭祀主要是葷祭,有三月十五、十六財神會,五月二十八土主會,六月六催生送生娘娘會,六月十三龍王會。活動以祈求神靈護佑當地居民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同時表現了山區人民在社會穩定,科技進步的時代,大力發展經濟,致富奔小康的決心和信心。

民間文藝

大廠傳統民間文藝活動有二道河和永安寨的“獅虎燈”,表現形式以耍、舞、扮、說、唱為一體,內容豐富,詼諧幽默,是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民間文藝活動。“獅虎燈”均在夜間表演,演出時需用燈火做道具照明,故一般稱“燈”。“獅虎燈”於明清時期隨漢族大量遷入而傳入,經過地方藝人長期的加工提煉,形成了自身的風格特點,造就培養了一批批有一定造詣的民間藝人,使之沿傳至今。大廠“獅虎燈”一般都是嚴格按照農曆常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的規範扎制,以寓年年月月平安吉祥之意。具體節目內容有獅舞、上茶山、扮四仙、土地公公、樂器班等,“說”主要以方言對白,“唱”主要以各具特色的茶山調、訪親調、采青調、魯班調、錘鼓調、江西調等演唱。表演中一是舞獅的技藝要求極高,演員不僅要在平地上翻撲滾打,而且還要在八仙桌上蹲立騰躍而不失足,表演難度極大。二是各項表演中的女子角色都是男扮女妝,這都要求演員們不論演蟠桃大仙或赤腳大仙或土地公公或茶公茶婆,或是四仙姑或十二採茶姑娘都能惟妙惟肖。三是在劇情的不斷發展和創造中還增加上了笨頭笨腦、憨態可掬的“笑和尚”,這樣一個丑角和活潑好動、刁鑽任性的“孫猴子”的角色,整個演出始終洋溢著一種輕鬆幽默、自然和諧的氣氛,“獅虎燈”表演,因山區經濟條件有限,三年才能進行一次表演,多在農曆年關之際由村民自發組織,一般情況是從春節之夜開始公開演出,至正月十五元宵之後封燈結束,歷時半月之久,這一活動的開展對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推動地方文藝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特色產業

大廠鄉是梁河茶葉種植髮源地,種茶歷史悠久,解放前,國民黨設定局長封偉德從騰衝引進茶種,到解放後,禁種罌粟改種茶葉以來,我鄉把茶葉產業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產業來抓好,曾幾度得到較快發展,首先是六七十年代以集體聯營茶場建設和“六五”期間的“速生密植豐產”茶葉百畝基地開發;其次是2002年以來為切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萬畝生態茶園”建設為重點的三次發展。從禁種罌粟改種茶葉以來,茶葉產業已成為我鄉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優勢產業。通過歷屇黨委、政府的努力,加大投入資金髮展茶葉種植面積和低產茶園改造,茶葉在我鄉已遍及全鄉各個村寨,我們抓住機遇,趨勢而上,預計到2010年實現人均1畝茶園,為打造“萬畝生態茶鄉”奠定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大廠空氣清新,陽光明媚,土地和氣候條件適宜茶樹生長,夏季雲霧繚繞,有典型的雲霧山中出好茶的條件,具有發展高優茶園的優異自然條件。通過歷屇黨委、政府的努力和上級政府的扶持,我鄉茶葉種植面積從九五期末的6852 畝增至現在的9084畝,產量414噸,產值414萬元,平均單產60公斤,茶葉總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20 %,占農民人均純收入910元的24%,有初制茶所33個,其中集體聯營茶場5個,集體茶葉初制所2個,個體26個,其中家庭式作坊19個,年產茶葉10噸以上12個,10噸以下的21個。產量從317噸增到414噸,產值從254萬元增至414萬元。
茶葉產業在我鄉各個產業中比較明顯的優勢。一是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證明,很多產業發展是不成功的,只有茶葉產業較成功時間較長;二是在同等條件下,茶葉畝產值要比農作物畝產值要高。用1畝優質山地種植農作物收入上2000元要比產茶葉收入2000元要困難得多,而且近幾年來,無論是春、夏、秋季節,茶葉出售一斤鮮葉就可以買一斤優質大米;三是茶葉抗自然災害能力比一般農作物要強,生長周期長,是多年生植物收入較為穩定;四是我鄉趙老地村荷花村周圍,生長著許多野生古茶樹,可利用“生態古茶樹”的子,打造回寨茶聲譽,提高知名度,遠銷省內外;五是茶葉生產男女老少皆宜從事,有利於家庭勞動力的有效分配,並能發揮半勞力、弱勞務作用,從而增加家庭勞動力。

社會保障

全鄉現有貧困人口7376人,收入在667元以下的農村人口2581人(其中殘疾人口389人),五保戶45戶59人,享受特困戶定補90戶302人,享受城市低保49戶842人,小鄉幹部定補4戶4人,復員退伍軍人86人,全鄉多數農民還處在貧困之中。在使用民政資金時,按照上級有關檔案精神和縣民政局的安排,一律按專款專用的原則,嚴格審批制度。發放時,由本人寫出局面申請,村委會審核批准簽字蓋章,由鄉政府分管領導審查簽字(數額稍大的由鄉政府領導集體討論決定),再由辦公室登記造冊,加蓋公章,再由民政辦登記開單,方可到鄉報帳員處領取民政資金;一般民政資金的數量分配到各村一部份,各村掌握,確實把民政資金用在刀刃上,五保戶、特困戶、小鄉幹部定補,按救助證足額發放;低保資金,由縣民政局把每月的低保金匯入鄉信用社,由信用社代發放。做到層層把關。救災救濟是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務,全鄉五保戶、特困戶、重災戶、現役復退伍軍人、低保戶、殘疾戶、各類定補人員是民政工作的主要對象,鄉村幹部隨時都在關注著他們,特別是殘疾戶,行走不便,鄉民政專乾經常到戶進行了解,掌握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使每一項民政資金用在實際困難戶手中,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讓他們渡過生活中的難關。2006年縣民政局分給春荒、夏荒救災救濟糧14.5噸,共解決缺糧戶、受災戶428戶2517人次。發放寒衣68袋1350件(條),發放270戶1080人,棉被18條,發放18戶72人;其中撫血事業費發放2822元,最低生活保障金髮放65639元,農村及其它社會救濟事業費發放28392元,自然災害生活救助事業費發放38474元,農民醫療救助發放8270元,其它農村及其它社會救濟事業費支出143597元。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解決了春、夏荒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使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