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理論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研究活動影像和電影的感知過程和審美特徵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理論
  • 別名:完形心理學
  • 簡述:研究影像和電影的感知過程和審美
  • 創始人:麥克斯·威特海默等
定義,理論形成,特點,

定義

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理論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研究活動影像和電影的感知過程和審美特徵的理論。

理論形成

德國心理學家麥克斯·威特海默、M.科勒、K.考夫卡等人創立的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研究意識經驗和人的行為,認為意識經驗自成“格式塔”——完形,強調感知過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反對心理現象的元素分析、刺激—反應公式和反射論,提出“心理場”、“物理場”和“行為場”等新概念。格式塔心理學重視研究藝術,尤其是視覺藝術。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1916)和威特海默的《運動影像的實驗研究》(1917),以格式塔的“整體構成”原理解釋影像的似動現象和深度感的幻覺,認為似動現象和深度感不僅產生於生理的視覺暫留現象,而且依賴於把影像組織成更高層次的動作整體的“特殊的內心體驗”——“完形”過程,是大腦的積極參與“添加給靜止影像”的結果。格式塔心理學還用注意、記憶、想像、情感等心理範疇對應說明電影的特寫鏡頭、視角變化、剪輯形式和敘事結構,用“自願受騙”解釋觀眾認同銀幕形象的“心理學遊戲”。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愛因漢姆在《電影作為藝術》(1932)一書中系統研究了視覺表現手段的發生學元素,根據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的“心理結構能力說”提出“局部幻象論”,鼓吹無聲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參見“局部幻象論”)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的《電影美學與心理學》也借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審美知覺整體論原理研究影像、全景鏡頭、主觀鏡頭、景深鏡頭、移動鏡頭、彩色、蒙太奇和音樂諸電影元素。

特點

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美學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性,突出整體性的意義,把它抬高到與事物的本來感知不甚符合的抽象地位,作為變形、失真等藝術形式的依據,這顯然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們從心理學角度對電影現象的審視開拓了電影研究的視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