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譜學

核磁共振波譜學(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是指通過核磁共振研究物質的性態、結構和運動的學科。在恆定外加磁場中具有自旋原子核射頻輻射照射,當射頻頻率等於原子核在恆定磁場中的進動頻率時產生的共振吸收譜的現象稱核磁共振(NMR)。巨觀物質的核磁共振現象於1946年被E.珀塞耳和F.布洛赫等人發現,這兩人因此而獲得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磁共振波譜學
  • 外文名: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特徵:研究物質的性態、結構和運動
原理,類型,套用,

原理

強度B的外加恆定磁場作用下,核一方面自旋,另一方面繞磁場進動進動頻率ν=γ|B|/2π。如果在與B垂直的方向上再加一個頻率ν1的交變磁場H1,當ν1ν相等時即發生核磁共振。根據量子力學原理核自旋I的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動量p,其絕對值為|p|=[I(I+1)]1/2h,相應的核磁矩為μN=γp,式中γ為核的旋磁比。在外加恆定磁場作用下,核磁矩有2I+1個取向,稱為塞曼分裂,代表2I+1個能級。當頻率為ν射頻輻射能量等於核自旋磁矩在恆磁場中相鄰兩個能級之差ΔE時,原子核吸收輻射,從低能級躍遷至高能級,這就是核磁共振現象。

類型

固定外磁場連續改變射頻輻射頻率,或固定外射頻輻射頻率連續改變磁場記錄核磁共振譜的方法,稱為連續波方法,所用儀器叫作連續波核磁共振譜儀。
脈衝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FT–NMR)是指用一定寬度的強而短的射頻脈衝輻射樣品,使樣品中所有被觀察的核同時被激發,產生一個時間域的回響函式,稱為自由感應衰減(FID)信號。用計算機對它進行傅立葉變換,仍可得到普通的頻率域核磁共振譜。據此原理製造的儀器叫作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譜儀。該譜儀適合於對同位素豐度低的核(如13C核)進行累加實驗,測量時間可大大縮短。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譜儀使多維核磁共振試驗成為可能。
通常說的核磁共振譜儀是指高分辨譜儀,亦是使用最普遍的儀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超導磁鐵強磁場核磁共振譜儀,大大提高了儀器靈敏度,在生物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套用。
溶液分子有許多運動自由度,因此觀測的NMR譜通常是分子運動平均了的高分辨的各向同性高分辨譜。液體高分辨NMR是NMR波譜學套用最早、範圍最廣泛的技術固體中的分子缺乏運動自由度,相鄰核間以及核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就突現出來,使得強磁場下的NMR譜具有很強的各向異性,導致觀測譜線的嚴重展寬。使用魔角旋轉技術或多脈衝技術壓制固體中核間的相互作用,可獲得固體高分辨NMR譜。魔角旋轉技術是使測量樣品在與磁場方向成魔角(54.7°)的旋轉,當旋轉速率大於各種核相互作用時,所觀測的譜就是分子的各向同性高分辨譜。多脈衝技術是利用一系列的強的射頻脈衝產生核自選的運動,最終達到選擇性抑制核自選相互作用的目的。

套用

NMR波譜能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提供分子結構動態信息
①分子中原子核位置的判定和區分。分子中不等價原子的位置可由NMR譜的參數化學位移自旋耦合常數以及譜的相對強度來判定。
②分子中不等價原子的位置的相互關係。這包括鍵長鍵角原子團簇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在自旋耦合常數、偶極耦合常數、弛豫速度等NMR參數中。
動力學信息。NMR可研究分子及分子內從納秒到秒級的運動,如分子內旋轉、化學交換、氫鍵、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等。
核磁共振波譜學已經成為最成功的分析技術,套用範圍包括化學的每一個分支學科。二維和多維NMR波譜學的創立使NMR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展到分子生物學,出現了新的學科分支——生物核磁共振波譜學。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R.恩斯特,表彰他在核磁共振波譜學實現和發展傅立葉變換、多維技術的貢獻。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K.維特里希,表彰他用多維NMR波譜學在測定溶液蛋白質結構的三維構像方面的開創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