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營曲·嘆世

柳營曲·嘆世

《柳營曲·嘆世》是元代散曲家馬謙齋的作品之一。此小令描述了詩人感嘆那些有著豐功偉績之人得不到賞識和重用,告誡自己早早隱居,不問世事,充分表達詩人對於現實社會的現狀不滿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柳營曲·嘆世》
  • 外文名稱:《Liu Ying song, Tanshi》
  • 創作年代元代
  • 文學體裁散曲·小令
  • 作者馬謙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作品賞析,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柳營曲·嘆世
手自搓,劍頻磨。古來丈夫天下多。青鏡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窩。有聲名誰識廉頗?廣才學不用蕭何。忙忙的逃海濱,急急的隱山阿。今日個,平地起風波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劍頻磨:喻胸懷壯志,準備大顯身手。賈島《述劍》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⑵青鏡摩挲:言對鏡自照,白髮欺人。青鏡,青銅鏡。摩挲,撫摩。蹉跎:虛度光陰。
⑶衡窩:隱者居住的簡陋房屋。
⑷廉頗:戰國時趙國的良將。
⑸蕭何:漢高祖的開國元勛。《史記·蕭相國世家》說:他“以文無害”,顯露其才能。楚漢相爭,他“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高祖“失軍亡眾”,他嘗以“數萬眾會上之乏絕。”故曰“廣才說。”
⑹山阿:大的山谷。
⑺今日個:今天。個:語助詞。
⑻風波:借指仕途的兇險。辛棄疾《鷓鴣天·送人》:“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白話譯文

搓著自己的手掌,一遍遍將寶劍研磨,自古以來世上的大丈夫實在太多。而如今不少人攬鏡自照,發現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滿頭銀髮,真是虛度光陰,懷才不遇,困茅屋窩。可嘆有誰賞識廉頗的名聲,有誰去用蕭何的才學。急急忙忙逃至到海邊,隱居深山去吧。在這世道,平地里也會生起風波。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柳營曲·嘆世》流露了對現實的不滿之意。在元代,許多文人胸懷大志,但結果只是“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窩”,縱使才高如蕭何,聲名如廉頗,也得不到賞識重用,還不如趕快去往海濱山里,做一個快活漁樵,又何苦在這險惡的世道上,無端惹風波。以辛辣之筆,抨擊統治者不能任用人才,反而使他們非逃即隱的黑暗現實。此作言詞簡短,憤懣之情溢於言表,風格蒼勁奔放。
此曲子以時間順序先寫青年時期摩拳擦掌,頻磨劍鋒,希望以後能出人頭地,自古而來,胸懷負的男兒比比皆是。接下來寫自己求仕未遂,到頭來卻落得撫摸銅鏡,嘆息白髮如雪、歲月蹉跎,潦倒困頓在窮街陋室。又以廉頗和蕭何的典故寄遇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說自己有廉頗一般的威名卻無人賞識,有如蕭何一樣的博學卻不得任用。而那些已經蒽名就的天下莘莘才士們,都爭先恐後地逃往了海濱,歸隱了山河,只因為仕途險惡,每每平地上便掀起了風波。
曲文的起首兩句,塑造了詩人早年壯志滿懷、意氣風發的昂揚形象。再加上“古來丈夫天下多”,自許男兒、不甘人後的氣概更是呼之欲出。然而緊接著的三句現實情狀,卻是一落千丈,“勳業頻看鏡”,“白髮千莖雪”,這兩句杜詩恰可作為此情此景的傳神寫照。這種大起大落,便帶出了全曲的怨意;而前時的“古來丈夫天下多”,也就為將一己的哀傷擴展到“嘆世”的主題作了鋪墊。
七、八兩句,慨嘆入仕的艱難,為“失志困衡窩”的起由作了註腳。廉頗是七國爭雄時代趙國的名將,《史記》載他“伐齊,大破之,取晉陽,拜為上卿,以勇力聞於諸侯”。晚年獲罪奔魏,時趙王數困於秦兵,想重新起召,廉頗也壯心不已,在趙王使者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卻不料因使者“一飯三遺矢”的讒言,終遭摒棄。蕭何則以廣有才學著稱於史,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有聲名誰識廉頗,廣才學不用蕭何”,這正是賢愚不分、英雄失路的不合理情狀的典型概括。
並未停留在懷才不遇的感慨上,又進一步觸及了元代仕途的險惡,“廉頗”、“蕭何”們“白首蹉跎”不算,還要逃海濱、隱山阿,而且是“忙忙”兼“急急”,逃隱唯恐不及。為什麼呢?原來是“今日個,平地起風波”,災禍大難隨時都會臨頭。這就暴露出官場傾軋、伴君如伴虎等等的政治黑暗。這三句從入仕的艱難直接跳入入仕的危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的自嘲自解,但更多的是表現了進退失路的絕望。
此曲子夾敘夾議,藝術地概括了元代社會尤為嚴重的扼殺人才的弊政,以及官場的險惡難測,風格精警,把宦沉浮、仕途兇險刻畫得十分深刻形象,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名家點評

葛劍雄說:一葉舟,五湖游,鬧垓垓不如歸去休。紅蓼灘頭,白鷺沙鷗,正值著明月洞庭秋。進西施一捻風流,起吳越兩處冤仇。趁西風閒袖手,重整理釣魚鉤。看,一江春水向東流。曲子從范蠡辭官歸隱、泛舟五湖寫起,點明了“歸去”這一主旨,“鬧垓垓”的紛爭時局正是他歸去的原因。接著寫“游”中所見洞庭之秋景,描繪出一幅疏朗清淡的景象。“進西施”起承接首句,表現范蠡為政朝廷、輔助君王時的情景,恰好是“鬧垓垓”的具體寫照。“趁西風”兩句進一步描寫范蠡歸隱五湖、悠然閒適的生活,突出了“歸去”的題旨。結尾借用名句,翻出新意,表現隱者飄逸灑脫的情懷。全曲有歷史的追述,現實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繪,從各個方面表現了范蠡逍遙閒適的歸隱生活,怡然自得的愉悅心情,傳達了作者的羨慕嚮往之情,透露出元代知識分子在黑暗封建統治下矛盾、複雜的特殊心態。

作者簡介

馬謙齋馬謙齋
馬謙齋(約1314-約1341),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中前後在世。與張可久同時,且相識。工散曲,太平樂府等曲選集中所收頗多。張可久有《天淨沙·馬謙齋園亭》,曾在大都(今北京)作過官,後隱居杭州.現存小令17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