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小溪

林中小溪

本文通過對小溪流過森林全程中表現出來的衝決一切障礙、非到達自由水域不可的頑強精神的描寫,透露了融入自然、親和自然的感情,表現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林中小溪
段落解析,字詞詮釋,文章結構,寫法分析,作者介紹,難點分析,重點分析,作品目錄,

段落解析

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靈,那就去找一條林中小溪,順著岸邊往上游或者下遊走一走吧。〔句解:在作者眼中,小溪是森林的心靈,讀懂了小溪,也就破解了森林,這樣就一下子揭示出小溪在森林中的地位。用“如果……就……”這樣的假設句式,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把你也帶進了作品中,讓你與他同行。〕剛開春的時候,我從那條可愛的小溪邊走過。下面就是我在那兒的所見所聞和所想。〔句解:出行的時節——剛開春,目的地——一條可愛的小溪。最後概括了全文的內容:小溪出行的所見、所聞、所想。〕
我看見,流水在淺的地方遇到雲杉樹根的障礙,於是衝著樹根潺潺鳴響,冒出氣泡來。這些氣泡一冒出來,就迅速地漂走,不久即破滅,但大部分會漂到新的障礙那兒,擠成白花花的一團,老遠就可以望見。
水遇到一個又一個障礙,卻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場搏鬥中收緊肌肉一樣。
段解:對於小的障礙溪水是滿不在乎的,“只是聚集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場搏鬥中收緊肌肉一樣”。
水在顫動。陽光把顫動的水影投射到雲杉樹上和青草上,那水影就在樹幹和青草上忽閃。水在顫動中發出淙淙聲響,青草仿佛在這樂聲中生長,水影顯得那么調和。
流過一段又淺又闊的地方,水急急注入狹窄的深水道,因為流得急而無聲,就好像在收緊肌肉,而太陽不甘寂寞,讓那水流緊張的影子在樹幹和青草上不住地忽閃。
段解:在衝破障礙中水在顫動,因為顫動的幅度有大小,聲音有著種種變化,在衝破小的障礙時,水聲淙淙,有如樂聲。
如果遇上大的障礙,水就嘟嘟噥噥地仿佛表示不滿,這嘟噥聲和從障礙上飛濺過去的聲音,老遠就可聽見。然而這不是示弱,不是訴怨,也不是絕望,這些人類的感情,水是毫無所知的。每一條小溪都深信自己會到達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爾布魯士峰一樣的山,也會將它劈開,早晚會到達……
段解:在衝破大的障礙時,“水就嘟嘟噥噥地仿佛表示不滿”。在細細品鑑以後,意識到溪水的感情“不是示弱,不是訴怨,也不是絕望”,而是執著地奔向既定的目標,從而顯示出溪水的性格。
第一層(第2~6段),溪水在小的和大的障礙面前奪關而行的情景以及作者感悟到的水聲所表述的信念:一定會到達自由水域。
太陽所反映的水上漣漪的影子,像輕煙似的總在樹上和青草上晃動著。在小溪的淙淙聲中,飽含樹脂的幼芽在開放,水下的草長出水面,岸上青草越發繁茂。
這兒是一個靜靜的旋渦,旋渦中心是一棵倒樹,有幾隻亮閃閃的小甲蟲在平靜的水面上打轉,惹起了粼粼漣漪。
水流在克制的嘟噥聲中穩穩地流淌著,它們興奮得不能不互相呼喚:許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匯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間又說話又呼喚——這是所有來到一起又要分開的水流在打招呼呢。
水惹動著新結的黃色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紋。小溪的生活中,就這樣一會兒泡沫頻起,一會兒在花和晃動的影子間發出興奮的招呼聲。
有一棵樹早已橫堵在小溪上,春天一到竟還長出了新綠,但小溪在樹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著,晃著顫動的水影,發出潺潺的聲音。
有些草早已從水下鑽出來了,現立在溪流中頻頻點頭,算是既對影子的顫動又對小溪的奔流的回答。
就讓路途當中出現阻塞吧,讓它出現好了!有障礙⑩,才有生活;要是沒有的話,水便會毫無生氣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離開毫無生氣的機體—樣。
段解:第二層(第7~13段),水流匯聚,彼此招呼,表示了對障礙的蔑視。這一層節奏放慢,騰出筆來寫了森林中的草、花,樹木和小甲蟲,或是寫它們與溪水相親相戀,或是寫它們在水中自由嬉戲。這裡的描寫很有些田園風光,很容易使人留戀,但溪水決然不顧,以豪壯的語言回答:“有障礙,才有生活。”它們並不稀罕這種平靜的生活。用兩種意象的對立,反襯出主體形象——溪水。
途中有一片寬闊的窪地。小溪毫不吝嗇地將它灌滿水,並繼續前行,而留下那水塘過它自己的日子。
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壓彎了,現有許多枝條垂掛到小溪中,煞像一隻大蜘蛛,灰濛濛的,爬在水面上,輕輕搖晃著所有細長的腿。
雲杉和白楊的種子在漂浮著。
小溪流經樹林的全程,是一條充滿持續搏鬥的道路,時間就由此而被創造出來。搏鬥持續不斷,生活和我的意識就在這持續不斷中形成。
段解:小溪流經樹林的全程,是一條充滿持續搏鬥的道路。
是的,要是每一步沒有這些障礙,水就會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會有生活和時間了……
小溪在搏鬥中竭盡力量,溪中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動著,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小溪早晚會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這“早晚”就正是時間,正是生活。
段解:小溪流有一個執著的信念:早晚會流入大洋自由的水中。
一股股水流在兩岸緊夾中奮力前進,彼此呼喚,說著“早晚”二字。這“早晚”之聲整天整夜地響個不斷。當最後一滴水還沒有流完,當春天的小溪還沒有乾涸的時候,水總是不倦地反覆說著:“我們早晚會流入大洋。”
段解:執著的信念,永不懈怠。
流淨了凍的岸邊,有一個圓形的水灣。一條在發大水時留下的小狗魚,被困在這水灣的春水中。
你順著小溪會突然來到一個寧靜的地方。你會聽見,一隻灰雀的低鳴和一隻蒼頭燕雀惹動枯葉的簌簌聲,竟會響遍整個樹林。
段解:困在水灣的小狗魚、灰雀等,安於平淡,喪失激情的生活。
有時一些強大的水流,或者有兩股水的小溪,呈斜角形匯合起來,全力衝擊著被百年雲杉的許多粗壯樹根所加固的陡岸。
真愜意啊:我坐在樹根上,一邊休息,一邊聽陡岸下面強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喚,聽它們滿懷“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
段解:小溪流滿懷堅定信心,全力衝擊過去,形成瀑流
流經小白楊樹林時,溪水溶溶像一個湖,然後集中向一個角落,從一米高的懸崖上落下來,老遠就可聽見嘩嘩聲。這邊一片嘩嘩聲,那小湖上卻悄悄地泛著漣漪,密集的小白楊樹被沖歪在水下,像一條條蛇似的一個勁兒想順流而去,卻又被自己的根拖住。
段解:第三層(第14~25段),小溪流經樹林的全程,就是充滿持續搏鬥的道路,作者從小溪奪路而行的歷程中認識到搏鬥的意義。作者以森林中的一些物象作為象徵物揭示出兩種對立的生活:一種是凝滯的、安於平淡、喪失激情的生活,如化為水塘的窪地、被冬雪壓彎了的大灌木的枝條、漂在水中的樹種、困在水灣中的小狗魚、被瀑流沖歪的小白楊;另一種則是激盪奔騰的生活,如小溪。小溪總是“不倦地反覆說著:‘我們早晚會流入大洋。”特彆強調“早晚”,小溪為到達大洋竭盡全力。匯聚起來的水流成為小湖,從一個角落往低處衝過去,形成瀑流。這兩種物象構成美與醜的對比,從描述中表現了自己的感情評價。
小溪使我留連,我老捨不得離它而去,因此反倒覺得乏味起來。
我走到林中一條路上,這兒現長著極低的青草,綠得簡直刺眼,路兩邊有兩道車轍,裡邊滿是水。
在最年輕的白樺樹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樹脂閃閃有光,但是樹林還沒有穿上新裝。在這還是光禿禿的林中,曾飛來一隻杜鵑:杜鵑飛到禿林子來,那是不吉利的。
在春天還沒有裝扮,開花的只有草莓、白頭翁和報春花的時候,我就早早地到這個採伐跡地來尋勝,如今已是第十二個年頭了。這兒的灌木叢,樹木,甚至樹墩子我都十分熟悉,這片荒涼的採伐跡地對我來說是一個花園:每一棵灌木,每一棵小松樹、小雲杉,我都撫愛過,它們都變成了我的,就像是我親手種的—樣,這是我自己的花園。
段解:第四層(第26~29段),在林中小路上所見到的景色:春草、白樺樹的嫩芽、春花,傾吐了自己對森林的深情。這一層離開了所要表現的中心——小溪,宕開去寫森林的春景和自己與森林的親密關係,可以看做是補充交代,也可以看做是蓄勢,是為全文推向最高峰而積蓄力量。作者把森林看做是自己的花園,表現出眷戀之情。
我從自己的“花園”回到小溪邊上,看到一件了不得的林中事件:一棵巨大的百年雲杉,被小溪沖刷了樹根,帶著全部新、老球果倒了下來,繁茂的枝條全都壓在小溪上,水流此刻正衝擊著每一根枝條,還一邊流,一邊不斷地互相說著:“早晚……”
段解:寫溪水的力量之大,它撼動了巨樹,並把它推倒。
小溪從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艷陽朗照下開闊了起來。這兒水中躥出了第一朵小黃花,還有像蜂房似的一片青蛙卵,已經相當成熟了,從一顆顆透明體裡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也在這兒的水上,有許多幾乎同跳蚤那樣小的淺藍色的蒼蠅,貼著水面飛一會就落在水中;它們不知從哪兒飛出來,落在這兒的水中,它們的短促的生命,就好像這樣一飛一落。有一隻水生小甲蟲,像銅一樣亮閃閃,在平靜的水上打轉。一隻姬蜂往四面八方亂竄,水面卻紋絲不動。一隻黑星黃粉蝶,又大又鮮艷,在平靜的水上翩翩飛舞。這水灣周圍的小水窪里長滿了花草,早春柳樹的枝條也已開花,茸茸的像黃毛小雞。
段解:寫了空地上的美景:一切都是那樣生氣勃勃,作者著重寫了復甦了生命的種種小生物——蝌蚪、蒼蠅、小甲蟲、姬蜂、粉蝶,它們沐浴著春天的陽光,在水環境中嬉戲。有些並不能引起人們美感的東西,甚至使人覺得討厭的,如蒼蠅、甲蟲之類,也顯得可愛了,這是因為作者是從觀賞的角度去看待這些的,拉開了物我的距離,從而間接地表現自己的心情。
小溪怎么樣了呢?一半溪水另覓路徑流向一邊,另一半溪水流向另一邊。也許是在為自己的“早晚”這一信念而進行的搏鬥中,溪水分道揚鑣了:一部分水說,這一條路會早一點兒到達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認為另一邊是近路,於是它們分開來了,繞了一個大彎子,彼此之間形成了一個大孤島。然後又重新興奮地匯合到一起,終於明白:對水來說沒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會把它帶到大洋。
段解:寫了小溪分與合,預示了小溪的前程。
第五層(第30~32段),小溪沖刷倒百年雲杉,流到空地上,再分流然後合聚,揭示出小溪的信念:“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會把它帶到大洋。”這是全文的高峰。
第二部分(第2~32段),敘述自己見到的那條小溪流經森林的全程,抒發自己從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這是文章的主體,按照小溪的流程來劃分又可以分為五層。
這五個層次,是順著“我”的小溪之行逐漸展示出來的,作者以自己的感官去領略小溪奔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美,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我的眼睛得到了愉悅,耳朵里“早晚”之聲不絕,楊樹和白樺幼芽的樹脂的混合香味撲鼻而來。此情此景我覺得再好也沒有了,我再不必匆匆趕到哪兒去了。我在樹根之間坐了下去,緊靠在樹幹上,舉目望那和煦的太陽,於是,我的夢魂縈繞的時刻翩然而至,停了下來,原是大地上最後一名的我,最先進入了百花爭艷的世界。
我的小溪到達了大洋。
段解:第三部分(第33~34段),“我”最先進入了百花爭艷的世界。
作為林學家,長期生活在森林裡是相當孤獨的,現他在愉悅的情境中找回了自己,領略到幸福的所在和人生的真諦。春的活力是在小溪的奔流中體現出來的,俄羅斯的春是最早來到森林地帶的。

字詞詮釋

①〔潺潺(chánchán)〕擬聲詞,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動的聲音。
③〔顫(chàn)動〕短促而頻繁的振動。
④〔淙(cóng)淙〕象聲詞,流水的聲音。
⑤〔嘟(dū)嘟噥(nong)噥〕連續不斷地自言自語。
⑥〔厄爾布魯士峰〕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南邊,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峰。
⑦〔漣漪(liányī)〕細小的波紋。
⑧〔粼(lín)粼〕形容水、石等明淨。
⑨〔漾(yàng)〕水面微微動盪。
⑩〔礙〕讀ài。
⑪〔吝嗇(lìnsè)〕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
⑫〔乾涸(hé)〕(河道、池塘)沒有水。
⑬〔簌簌(sù)〕象聲詞,形容風吹葉子的聲音。
⑭〔愜(qiè)意〕稱心,滿意。
⑮〔跡地〕林業上指採伐後還沒重新種樹的土地。
⑯〔樹墩(dūn)〕樹身鋸去後剩下的靠近根部的一段,也叫樹墩子。
⑰〔躥〕向上或向前跳。
⑱〔姬(jī)蜂〕昆蟲綱,膜翅目,姬蜂科。體微小至大型,細弱;觸角長,多節,絲狀;翅大;腹部細長,圓筒形或側扁;產卵管長者可達體長的六倍。幼蟲多寄生於其他昆蟲的體壁或體內,其重要寄主為鱗翅目、膜翅目及雙翅目等昆蟲的幼蟲及蛹。多為害蟲的重要寄生性昆蟲,故可用來防治農業害蟲。種類很多,如寄生於桑蟥及松毛蟲的桑蟥姬蜂、松毛蟲黑點瘤姬蜂等。
⑲〔分道揚鑣(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乾其事。鑣,馬嚼子兩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⑳〔縈(yíng)繞〕纏繞迴旋。

文章結構

文章的結構方式是線形的,直接向前推移的。開頭簡單地交代一下,就順著作者的行蹤逐步展開,透過作者的眼睛,看到小溪在林帶里衝破障礙奮然而流的情景,聽到溪水在流淌中所說出的“早晚”二字。

寫法分析

(1)課文採用第一人稱和主觀視角的方式來述說。“我”是目擊者、見證人,“我”述說了小溪流經森林全程每一段中變化著的情態,所描寫的景物也無不浸透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和美學評價。他把我們拉進了作品,我們也仿佛隨同他作了一次小溪之行。
(2)詩的深警和反覆迴蕩的旋律。一般認為普里什文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屬於散文詩,也有人認為是抒情哲理散文(如蘇聯新版《百科全書》),作家自己喜歡稱為詩體隨筆。儘管三者的說法有差異,但是都承認其作品有著共同的特徵——詩的因素很濃。本文的詩的因素首先表現在所揭示的道理的深刻上,作品不是止於讚頌小溪的衝擊力上,而是深入下去表現它對障礙的看法,表現它對光明未來的信念,表現它對猥瑣生活的批判。文章用相形相比的方式讚頌了美的、代表前進力量的事物,從普普通通的道理上升到哲理的層面:其次是節奏的跳蕩迴旋上,文章不是步步進逼,銜接得很緊,有的地方常常跳開,在隔離了一段的地方又遙遙接上,如“早晚”前後重複了五次,呈現出迴旋式上升的趨勢。
(3)文章的語言活潑自然,帶有作者的個性特徵:第一,帶有口語色彩。就像是和你對話似的。比如文章的開頭部分,就像是和一個相識已久的朋友談話,沒有一點做作。第二,直接現實性。高爾基說過,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筆,善於將普普通通的辭彙靈活地搭配起來進行描寫,一切都具有觸摸得到的可感性”。比如他寫水急,並不滿足於湍急、奔流等一類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寫它的情態變化,“水遇到一個又一個障礙,卻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場搏鬥中收緊肌肉一樣”,先寫溪水的心態——滿不在乎,再寫它的變化,最後再作比擬。第三,睿智、深沉,字裡行間不時透露出靈氣。和林區的自然環境密切交融,賦予了作家睿智、深沉的性格,這些性格特點自然地融入其作品。比如第31段關於密林里空地的描寫,把一些小生物寫得靈動可愛,作家不是用世俗的眼光,不是從功利——與人類的利害關係來審視自然的。結尾一段寫得迴腸盪氣,表現出自我思想的升華。

作者介紹

普里什文
英文名稱Mikhail Mikhailovich Pristina Man
概況: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普里什文(又名普里希文,1873-1954)是20世紀蘇聯文學史上極具特色的人物。世紀之初,他是作為懷有強烈宇宙感的詩人,具有傾聽鳥獸之語、草蟲之音異能的學者,步入俄羅斯文壇的。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中,雖歷經俄羅斯文學發展歷程中批判現實主義的衰落、現代主義的崛起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繁盛,卻始終保持了個性化的藝術追求。他的創作不僅拓寬了俄羅斯現代散文的主題範圍,而且為其奠定了一種原初意義上的風貌。
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於蘇聯奧廖爾省一個破敗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時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鄉村度過。他的青少年歲月經歷了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主思潮的洗禮,還在上中學時就對當時興起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產生興趣。1894年他考入拉脫維亞里加綜合技術學校,不久開始翻譯德國革命家倍倍爾的作品,1897年因傳播馬克思主義被捕入獄。出獄後留學德國,在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攻讀農藝學。在此期間,他大量閱讀了斯賓諾莎康德尼采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國,開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盧加地區做農藝師,後受著名民俗學家翁丘科夫委派,到當時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羅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澤地帶進行地理和人文考察,蒐集了大量珍貴的民間文學作品。他從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角度,對當地的文化歷史進行了深入探討。根據考察見聞,寫成隨筆集《飛鳥不驚的地方》,以富有民間文學特色的語言,細緻而生動地描繪了該地區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描述了尚未被現代文明衝擊的農民、漁夫、獵人、婦女和兒童的淳樸生活和風俗習慣,並且尋幽探秘,追尋當地文化和分裂教派傳統匯集而成的獨特地域文化,融合了從歷史深處延宕而來的凝重而從容的思考。《飛》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羅斯文壇嶄露頭角。
在以後的10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數時間都在路途、山水中度過,行吟漫遊成為他一系列探求的開端。在此期間,他又寫了《跟隨神奇的小圓麵包》(1908)、《在隱沒之城的牆邊》(1909)、《黑阿拉伯人》(1910)等隨筆集,分別記述自己的幾次旅行經歷。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繼推出自傳體長篇小說《惡老頭的鎖鏈》(1923-1954)、隨筆集《別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曆》(1925-1935)、《仙鶴的故鄉》(1929)、中篇小說《人參》(1933)等,這些作品的問世標誌著普里什文創作風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別列捷伊之泉》,更具轉折意義。不僅標誌著普里什文“自然與人”創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終使他為年輕的蘇維埃文學所接納。在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時間推進,並應和於自然界的種種變化,從春天的第一滴水寫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間穿插著俄羅斯中部鄉村的打獵、農事、節慶等生活細節。在這裡,普里什文不僅把自然與具體的日常生活,與人的複雜情感結合起來,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當作“故事的主人公”。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裡,自然不再僅僅是人生存的外在環境,不再是存在於人之外的特異的東西,它就具體地貫穿於生命活動和生活進程中,成為一種深入人的實際生活和具體進行在人內心世界中的過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創作的全盛時期,《沒有披上綠裝的春天》(1940)、《葉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陽寶庫》(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國家大道》都為作家帶來更廣泛的聲譽。他的作品《林中小溪》被選入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書。1954年,普里什文卒於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別墅。
普里什文不俗的文學成就使他有理由被俄羅斯文學界和讀者推為名家。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莫斯科文藝出版社曾分別出版他的6卷集和8卷集,至於作品的單行本也是不斷再版。根據資料,1999年“竹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帳》,2000年“行動出版社”在“經典薈萃”系列叢書中將他和帕烏斯托夫斯基的中短篇作品結集出版,“蜻蜓新聞出版社”再版了《孩子與鴨子》,2001年“奧林巴斯行動”、“卡拉普斯”、“探索者世界”、“兒童文學”等幾家出版社分別重印了作家的《太陽寶庫》、《刺蝟的故事》等,“國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普里什文新選集的前兩冊。此外,從1998年至今,至少已有19種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中收入了普里什文的散篇作品,這些書籍的總發行量已超過33萬冊。他時而作為民間故事的寫作者與克雷洛夫托爾斯泰等人並列齊名,時而又作為描寫俄羅斯自然的聖手與普希金屠格涅夫、費特等人同時出現,時而他還作為著名的兒童作家被列入馬克·吐溫羅大里一類。
表面上看,俄羅斯人一直在讀普里什文,即便在市場化、商品化的新俄羅斯時代,人們對他的興趣似乎也並沒有明顯衰減,然而就是在這一片出版熱潮的背後,普里什文的文學意義實際上卻在悲劇性地被淡忘和湮沒。從當下普里什文作品的傳播範圍和定位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的文學和精神意義都被大大貶低,他創作中的兒童視角被狹義的兒童文學所取代(上文所列新版書幾乎都屬於“中小學生文庫”、“兒童經典”系列),以至於再版的作品只集中於一兩部童話和描寫自然生活的短篇故事,連《人參》、《葉芹草》這樣的作品都難以受到青睞,更毋寧說那些始終沒有引起充分重視的長篇和中篇小說。
面對現狀,我們被一種深深的矛盾所支配。一方面,我們似乎應該慶幸,許多成年人依然在不捨不棄地引導孩子閱讀普里什文。我們不想否認這些經濟行為背後的商業利益,但是在商業利潤和對作家狹隘的理解之外,我們仍然能隱約感受到潛意識中的某種精神性存在:那就是對作家所深入思考的“自然與人”問題的關注和對親近自然的民族文化傳統得以薪火相傳的冀望。然而另一方面,當普里什文僅僅是作為兒童作家被看待時,我們又感到無言的悲哀。悲哀來自我們對普里什文的些許理解:對他為人、為藝術的誠懇,對他一生所承受的壓力和內心無以排解的矛盾,對他藝術中苦心追求的理解,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悲哀來自於他在今天俄羅斯讀者中的不被理解,而且這樣的不理解如果一成不變地重複下去,就會成為不斷增生的誤念,隨著作品發行量的增大而流播得愈廣愈深。只要將普里什文的專著與結集出版物的發行種類和數量稍加對比,就不難發現,普里什文作為“這一個”,作為具有開創性意義作家的獨特性正在無奈地消隱於“這一類”中。
可是早在20世紀初,高爾基就認識到普里什文作為藝術家的獨特性。他誇讚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結構嚴整、內容豐富、真實可感,達到了俄羅斯文學史上未曾有過的完美。他在《論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普里什文》中讚嘆道:“在您的作品中,對大地的熱愛和關於大地的知識結合得十分完美,這一點,我在任何一個俄國作家的作品中都還未曾見過。”高爾基甚至將普里什文作為蘇聯文學的範本加以提倡:“通過他,我看到了似乎還不盡完善,卻被一雙天才之手描畫的文學家的形象,蘇聯文學就應該是這樣。”勃洛克在為普氏的特寫集《在隱沒之城牆邊》所著的評論中也指出:普里什文極好地掌握了俄羅斯語言,許多純粹的人民語言,雖然已經完全被當時“表面化的文學(主要指城市文學)所遺忘”,但對普里什文來說仍是鮮活、有力的。法捷耶夫則在致普里什文的信中承認:“《飛鳥不驚的地方》是培養我成人的書籍之一。”作為普里什文開創的哲理抒情散文傳統的直接繼承者,帕烏斯托夫斯基對這位文學前輩評價甚高。他認為,普里什文的一生是誠實的一生,他所寫俱是其所願,從不違心地趨時附勢或追逐虛名小利。他這樣的人永遠都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人類精神的豐富者。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曾為不少名家高度評價的作家,今天卻只被認定為寫自然風景、民間故事和兒童文學的作家,其中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我們尤其想指出文學批評在此中所起的作用。從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由於受“現實主義——非現實主義”二元對立思維定勢的影響,蘇聯批評界對浪漫主義文學,尤其是帶有濃郁抒情色彩的浪漫主義文學一直採取漠視態度,將之視為膚淺的、缺乏社會教育功能的、遠離人民生活的落後潮流。普里什文雖然稱自己的創作是以現實主義為基礎,而且他一生中也寫有大量的紀實性隨筆,但其作品中占據相當分量的抒情和浪漫情緒在確立了他的“哲理抒情散文開創者”地位的同時,也使他長久地陷於邊緣境地。
對以往研究中被忽略或研究不足的作家、作品的新的發現,體現的是一種“史”的眼光。從文學史建設的立場出發,重新研讀普里什文不僅為了深入了解他以及他所發展的俄羅斯現代抒情哲理流派的藝術特質,同時對於把握其他流派作家的創作思想和藝術觀念,進而把握俄羅斯文學的整體也大有裨益。而且,作為中國的研究者,立足於當下的歷史語境和中國人的閱讀體驗,普里什文對於我們未嘗沒有新的意義,未嘗不會成為一種新的創造的歷史資源而被繼承和發展。普里什文所描寫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階級鬥爭”的時宜,在過去不僅不被重視,而且曾遭受粗暴的批判。今天看來,自然美和人性美這一創作母題對反思人性的醜陋殘酷、淨化人們的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加速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而且,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個以開發自然為基調的時代,他能夠抵抗住種種誘惑和壓力,把自己柔韌的美學觸角潛入世界的原初和根本,這使我們覺得,他是一個仿佛生活在時間之外或世界開端的詩人,他使自然成為可以為更多的人所接納的文化;他試圖恢復自然的本來面貌,從而使自然真正成為既誘使人去探究,卻又永遠無望窮盡的永恆;他使人由衷地感到對自然的需要,不僅因為那裡有久違的純淨的陽光、水流和蓬勃生長的樹木,更因為那裡有越來越難以觸摸到的人類的根脈,有一種別樣的人生意境。他對於自然、大地的興趣,近於一種純粹的詩情,而其目標在於對人性的發現,對人生之為藝術的賞鑒。那一種對自然、對人生的品評賞鑒,以至賞鑒中的忘我,已難得見之於忙碌而粗心的現代人。我們痛感,這分明是我們某些能力的衰退或喪失,是我們正在流失的一種文化。也許有人認為普里什文簡單,但是,他卻能使自己並不繁雜的理論構想融於變幻無窮的自然現象,藉助自然的無窮實現了藝術的豐富。正如帕烏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稱:“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羅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普里什文用兩三行文字表達出來的這些觀察結果,如果加以發揮,就足夠另一個作家寫出整整一本書來。”

難點分析

這一段話是對水塘的景色描寫。上面一段話中寫了,溪水“繼續前行,而留下那水塘過它自己的日子”。透露出作者是蔑視這種平庸生活的。被冬雪壓彎的大樹,顯得老態龍鐘,枝條又是像蜘蛛一樣細長的腿,爬在水面上,顯得很醜陋。不難看出,這些是象徵著平庸的生活。
(2)小溪流經樹林的全程,是一條充滿持續搏鬥的道路
這個語段包含兩句話,彼此之間是承接關係。前一句是說,搏鬥才創造出時間;後一句是說,搏鬥的持續不斷——時間構成生活和我的意識。這裡所說的生活和意識都是指有意義的。
(3)……此情此景我覺得再好也沒有了
這段話的前一句,表示對這一方土地的深情留戀。後一句是解釋如此留戀的原因——自我擺脫了孤獨感、失望情緒,融入了社會,感到溫暖和幸福。“最後一名的我”是指被生活所拋棄。
(4)本文大的層次——開頭、中間(主體)和結尾比較好分,中間部分似乎扯連在一起,試問怎樣才能分清這裡面的層次?
本文中間部分是寫溪水經過森林中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帶所呈現出的狀況。由於作者是以自我的感情變化和思想的深化為線索的,我們要分清層次,就要從理清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脈絡——溪水奔流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我們劃分層次,不妨從這裡入手:
必然會到達自由水域——有障礙才有生活——搏鬥的意義(進一層)——林中景色(宕開)——展望前景。
(5)對於本文的文體,有著種種不同的理解:散文詩、哲理抒情散文、詩體隨筆,試問怎樣對待這個有分歧的問題?
對於學生來說,可以不必細究課文的文體。但是,對教師說來,把文體弄得清楚一點,對理解課文會有所幫助。普里什文的作品數量很大,統統歸入某一類體裁顯然是不恰當的,其中一些短小的,可以視為散文詩,像本文這樣篇幅長的,可依據作者的說法,視為詩體隨筆,或哲理抒情散文,因為散文的成分占主要地位,詩情是蕩漾其中的,某些地方是按照詩的方式來結構的。了解這一點,對把握《林中小溪》的結構和特色,是很有些作用的。
(6)“你順著小溪會突然來到一個寧靜的地方。你會聽到
既然“灰雀的低鳴”和“枯葉的簌簌聲”“響遍整個樹林”,為什麼還說這是“寧靜的地方”?
因為這是一種以動襯靜的方法,說明這時足夠的靜,以至於能夠聽到這些聲音。

重點分析

一 小溪在林中衝破重重障礙奮然前行,這和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作者從自然景觀中感悟到怎樣的人生哲理?請你也和作者—起作一次林間之游,觀賞一下俄羅斯原始森林的風光,談談作者是怎樣領悟到這些人生哲理的。如果你還有什麼別的體會,也可以說出來,和同學交流。
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們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1)溪流行進中不斷出現的障礙,就像是人們生命歷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2)溪流在前進中越過障礙,要集聚力量,要堅持到底,人們戰勝困難同樣要有毅力,同樣要不懈地進行鬥爭;(3)溪流行進中有分有合,但都有著共同的終極目標——流向大洋,人生奮鬥也要有自己的終極追求;(4)小溪在與障礙持續搏鬥中創造了時間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同樣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和時間;(5)溪流和周圍的景物構成了美的境界,戰鬥的人生也同樣是美麗的。
作者由景生情,由情生感。景變,情也隨之而變,感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並且不斷深化。
二 課文把溪水衝破層層障礙奪路而出的情景寫活了,你覺得這樣寫表達了怎樣的情趣?你在課外觀察大自然時,也有這樣的體驗嗎?如果有,就用簡短的文字寫出來。
課文把溪水衝破層層障礙奪路而出的情景寫活了,這是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溪水奮鬥不息的頑強精神,從而表達了作者融入自然、親和自然的情趣,透露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下面以“小溪在搏鬥中竭盡力量……被困在這水灣的春水中”為例,作一些分析:
“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動著”,這寫出了水流翻滾涌動的情景,但是,水流並未懈怠,仍然“在兩岸緊夾中奮力前進”,水聲更響了,作者從這聲音中聽出溪水執著一念要奔向大洋。小狗魚滯留在水灣中,是閒筆,然而也起了襯托作用,表現了另一種苟且求安的生活。作者用了擬人手法,並且用自己的心去解讀溪流的“心”,物我同一。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第1段),總起,點出小溪與森林的關係,交代了自己這次小溪之行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2段)
第一層(第2~6段)
第二層(第7~13段)
第三層(第14~25段)
第四層(第26~29段)
第五層(第30~32段)
第三部分(第33~34段)
本文已收錄於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