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生活(瑪格麗特·杜拉斯著中篇小說)

平靜的生活(瑪格麗特·杜拉斯著中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平靜的生活》是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創作的中篇小說。

《平靜的生活》以女主人公弗朗蘇的視角,描寫了這位25歲的女人並不平靜的生活。故事圍繞三個男人的死展開,分為三部:第一部主要描寫了在布格平靜如水的生活,首先從舅舅熱羅姆與弟妹克萊芒絲私通,被揭發後被弟弟尼古拉打死開始。之後弟妹克萊芒絲出走。在克萊芒絲回歸後,因弟弟的情人愛上了弗朗蘇的情人,弟弟尼古拉殉情自殺。第二部講述弗朗蘇逃離布格,來到海邊度假,卻在海邊沙灘上目睹了一個對自己有意的男人溺水身亡。第三部里,弗朗蘇重回布格,最終尋找到了幸福。

《平靜的生活》是瑪格麗特·杜拉斯極為主要的以描寫死亡為重要內容的小說。前半部分第三人稱敘述寫盡了他人死亡之痛和女主人公的冷漠無情,後半部分第一人稱敘述又深入刻畫了女主人公在開始實施自我死亡過程中對死亡問題的思索和對生命的眷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平靜的生活
  • 外文名稱:La vie tranquille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法】瑪格麗特·杜拉斯
  • 首版時間:1944年
  • 字數:73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維勒納特一家因為債務問題來到法國外省一個叫布格的地方,維勒納特先生原來是比利時一家小城鎮的大法官,因為替自己的妻弟挪用公款又無法按時償還而潛逃到法國外省,他們在布格有一所住房。他的妻弟紀熱姆在巴黎負債累累後也跑到了布格。維勒納特夫婦有兩個孩子:女兒弗朗蘇,二十五歲;兒子年齡較小,叫尼古拉。故事開始時,弗朗蘇已經是一個叫蒂埃納的年輕人的情婦,尼古拉也已經結了婚。全家人過著平靜、乏味的生活。悲劇發生在八月的夏天,故事的敘述者弗朗蘇告訴弟弟說他的妻子克萊芒絲與舅舅紀熱姆偷情。就在離他們家不遠的地方,兩位男人動起手來,結果紀熱姆被尼古拉一拳打成重傷,他呻吟著回到家裡,尼古拉遠遠跟在後面,弗朗蘇冷漠地目睹了這場爭鬥。紀熱姆回家後就臥床不起,傷情越來越重,他在床上呻吟不止,央求家人替他叫醫生。全家人對他的叫喊不理不睬,最後還是弗朗蘇受父親之命到鄰村找了一位醫生,並謊稱說紀熱姆是被馬踢傷的。醫生看了傷情,認為紀熱姆已經無可救藥。紀熱姆經歷了臨終前的痛苦折磨,掙扎了十天后一命歸天。在紀熱姆下葬的前一天,克萊芒絲決定留下兒子諾埃勒離開這個家庭。從此,家庭生活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與和諧,好像什麼事情也不曾發生。就在大家也都感到生活就是如此這般的時候,家裡又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就住在弗朗蘇家隔壁。她就是尼古拉原來已經訂婚的未婚妻,名叫呂絲,尼古拉後來娶了克萊芒絲,才不得不和她分了手。她這次回來旨在與尼古拉重續舊情,因為尼古拉也一直愛著呂絲。可是就在大家覺得水到渠成,一切都會如願以償時,弗朗蘇卻發現,儘管呂絲對尼古拉情深如故,卻對蒂埃納暗送秋波,為之傾倒。呂絲這種與日俱增的戀情在全家人去利索勒河畔野餐時表露無遺,可是蒂埃納好像根本沒有察覺呂絲的這番情義。他宣布將要離開此地一段時間,他的決定讓呂絲悲傷不已,從此再也不到布格來了。呂絲的這一決定卻引來了尼古拉的無限煩惱和悲傷。故事也許由此發生了轉機,尼古拉不堪感情折磨,臥軌自殺。故事的第二部分就發生在尼古拉死後,弗朗蘇獨自一人來到大西洋岸邊的T城。弗朗蘇來到這個海濱城市,一個人每天不是待在海灘上沐浴,就是躺在旅館的床上發杲。她利用這段時間認真反思了自己的討去,細想起來,兩個親人的死,都很與自己有關,自己實在是難辭其咎。就在她度假這段時間,相遇了另外一位男人,那人整日向弗朗蘇示好,而她的態度則是模稜兩可。有一天,那位男子要去危險海域游泳,弗朗蘇是位游泳好手,她知道那裡危險,就警告那位男子別去。可是他不聽勸告,還是撲向大海,不久那位男子就不見了蹤影。弗朗蘇既沒有出面相助,也沒有把那男子遇到的險情告訴其他人。幾天以後,人們在海灘上發現了這位男子的屍體。弗朗蘇卻在大庭廣眾面前說她親眼目睹了那位男子的失蹤,於是人們向她發出齊聲責問,她也不願意辯解。人們都把她看作魔鬼,避之唯恐不及,旅館老闆也要求她離開。
小說的結尾是弗朗蘇經過了內心的反覆鬥爭返回家中,回家的路上,她又在一家路邊小店裡住了三天,她想給蒂埃納留下思考的空間和餘地,讓他有自由選擇她或者呂絲的權利。蒂埃納已經做出決定,他將繼續留在布格,留在弗朗蘇家裡並娶她為妻。

創作背景

杜拉斯說寫作是“一種死亡”,其寫作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對死亡的抗爭,即在寫作這種獨特的死亡方式中迸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其成為一種積極的死亡觀照,作家在不停的寫作中實現生命的價值。杜拉斯在首部小說《厚顏無恥的人》牛刀小試之後,迎來了《平靜的生活》在1944年的問世。
書中的死亡描寫也或多或少與作者的經歷相關。1941年,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第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死了;1942年,她最鐘愛的小哥哥保羅在印度支那死去。這兩個至親之人的死亡對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打擊非常大,親人死亡的痛苦一直伴隨著她的一生。因此,1944年杜拉斯所寫的《平靜的生活》也難免受到了這種喪親之痛的影響。

人物介紹

弗朗蘇
“我”弗朗蘇是故事中的主角,同時也是敘述者,也就是說“我”在敘述關於“我”的故事,因此,可理解為同故事敘述。同故事敘述,敘述者不僅向讀者交代了故事的來龍去脈,而且往往決定了讀者目光的聚焦點,甚至干涉讀者對情節與人物的判斷。同故事敘述是有意識的美學抉擇的結果,絕不是直抒胸臆的自傳的標記。
故事敘述者“我”是一個觀察者,讀者通過追隨“我”的眼光,看到了維雷納特一家的不幸與矛盾,看到了各個人物的行為與做派,看到了T市海濱浴場發生的事情,甚至直擊“我”的內心世界。“我”就像一個取景框,故事與“我”紛繁的思緒靠著這個取景框移步進入敘述視野,得以層層展開形成平衡結構。同故事敘述者“我”同時是一個引導者,在展開人物故事的關鍵轉折點時,“我”總是毫不遲疑地告訴讀者“我”的判斷。如尼古拉跟露絲在一起後便開始著手實施他的各種計畫時,“我想他是打算和露絲·巴拉格結婚’,“這是他一廂情願,她肯定沒有這個想法”。
尼古拉
杜拉斯筆下的尼古拉具有一種男權世界裡刻意貶低的女性氣質。這個高大強壯的男人心理非常脆弱,一旦受挫就選擇死亡,做出了和安娜一樣的舉動—臥軌自殺。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該作是一部集中描寫死亡的作品,寫盡了人世的死之痛,生之厭。小說以謀殺、死亡來貫穿全篇,淋漓盡致地描寫了一個年輕女孩在面對死亡時的心理狀態。女主人公在感受他人死亡、自己準備自殺的體驗中,完成了對自我生命意義的尋找。
弗朗蘇了解到人死後的虛無,人生命的不可重複性。在文中弗朗蘇一次次寫到她對弟弟的肉體和精神之愛,他美麗的眼睛、健壯的身體以及陽光般的笑容都在她的回憶里不停出現,可是弟弟再也不會回來了,他最美好的一切都將灰飛煙滅。曾經冷漠地對待舅舅之死、陌生人之死,認為死不過是人生必然過程的弗朗蘇,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弟弟尼古拉,卻再也拿不出一點曾經的輕鬆與冷漠,只剩下失去生活重心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尼古拉躺在鐵軌上,人們不敢將他抬回我們家。九月的晨曦中,我和蒂耶納奔向河谷。這三塊支離破碎的肢體曾經就是我的弟弟尼古拉。我從來就沒有想過他會這樣死去,慘不忍睹。怎么能想到呢?圍著尼古拉的屍體痴痴呆呆地哭叫,奔跑了幾個小時的難道是我嗎?難道我真的忘記了他的死是我早就料到了嗎?”在尼古拉死後的日子裡,弗朗蘇不斷追憶弟弟尼古拉,她深深體會到死亡終結了一切,無論是善良美好的生命還是十惡不赦的生命,最後的終結都是死亡;而且死亡的來臨是如此的猝不及防,人在死亡而前是如此的軟弱無力。

藝術特色

風格
就故事本身而言,這並不是一本充滿懸念和刺激的兇案小說,可就在毫無懸念的故事裡,無處不在地瀰漫著死亡的氣息,死亡的陰影一直伴隨著小說主人公弗朗蘇的生活。文本呈現了這個女孩在青春的歲月里,如何在死亡的陰影中完成對真正自我的尋找。作品主要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敘寫女主人公弗朗蘇在海邊面對死亡時的所思所想,把一個年輕女子的內心世界完全袒露在讀者而前,這就比第三人稱的描寫方式更深入細緻地展現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為敘寫角度,把主人公超越時空界限的思緒、回憶、願望、想像重疊交錯的過程,通過獨立的散文詩式的段落表現了一種破碎分裂的美。同時,也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女主人公複雜的思想成長曆程。
全書建立了一個完全自由的藝術空間,現實、想像、回憶、幻覺混雜在一起重重交錯;人物不再是小說的中心,尼古拉、熱羅姆、蒂耶納、露絲、克萊芒絲、父母都失去了現實主義的人物性格,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通過“我”的心理敘述來表現,而這期間又雜揉進了“我”對他們的幻想與回憶。以蒂耶納為例,不知他從哪裡來,也不知他為什麼來,更不知道他以前的一切,有關蒂耶納的描寫都是通過“我”的敘述,從現實到想像,從想像到思索,再從思索到幻覺,讓讀者無法對蒂耶納有一種清晰的認識。作者對蒂耶納以及其他人物的隱沒身份的敘述話語讓讀者陷入了困惑。
結構
小說以“我”弗朗蘇“在比格—離開比格—回到比格”為敘述軌跡,形成了一個圓形形態。在這個圓形的故事形態中,以“我”為中心,一方面敘述一家人的境況和遭遇的不幸,另一方面則深入展示“我”的內心。這兩條主線可以看作獨立的平衡結構,第一條主線屬於轉變類故事,第二條主線則有完整的敘事線路。兩個平衡結構相互交融,但是它們在時間層面上的推進並不是完全對應的,這就形成文本的張力和趣味。小說開篇便交代了故事發生在比格農莊,弟弟尼古拉將舅舅熱羅姆毆打至死,原因是“我”對舅舅和尼古拉妻子的不倫關係的告發。從一開始,維雷納特家便被死亡籠罩著,它注定是不幸的、失衡的。但是此時“我”的內心卻是平靜的。“我”認為舅舅這個“東西”罪有應得,因為他花光了我們全部財產,讓我們從上流社會跌落下來,並導致“我”未出嫁,多年孤身的尼古拉弄大克萊芒絲的肚子而不得不娶她。舅舅是所有不幸的根源“死了算什麼,作為我們自由的開始”。接著克萊芒絲離開比格,尼古拉與露絲熱戀並開始他的長遠計畫,“我”與情人蒂耶納在一起,雖然父母變得有些神情恍惚,但是整個家庭顯示出復歸平靜的跡象,而“我”的心情卻由平衡轉向失衡。克萊芒絲的出走觸動同為女性的“我”,讓“我”聯想到家庭的種種混亂。更重要的是“我”察覺到了尼古拉對我的隔膜和露絲對蒂耶納的非分之想。至於蒂耶納的想法“我”是無法猜透的,因此‘我”感到不知所措。事實上“我”的感覺是對的,露絲的移情別戀導致尼古拉最後選擇臥軌自殺。故事結構與“我”的內心世界都達到了嚴重的失衡。看著尼古拉那支離破碎的屍體“我”號叫著奔跑幾個小時。家庭就這樣,像極尼古拉的屍體,被死亡衝擊得支離破碎“我”決定到T市度假。在面對大海的獨自思考中,在自責與肯定自我的矛盾情緒、內心平衡與失衡交替的輪迴中,“我”感悟到生命的意義,並從弟弟和舅舅的死亡陰影中走出來。恰恰此時,旅館一名男子為了向“我”示愛而下海游泳並溺亡。當其他人指責男子的死是因為“我”的不作為時“我”卻不受其死亡的困擾並堅持自己當時的選擇是對的。最後,“我”回到比格,在智者克萊芒的指引下,懷著勇氣和平靜的心態,回到家中面對蒂耶納,獲得和蒂耶納結婚的完滿結局。故事的結構和“我”的內心世界復歸平衡狀態。一個完整的敘事過程完結了。

作品影響

《平靜的生活》奠定了杜拉斯灰色的創作基調,成為其初期創作的幾部代表作品共同特徵,並開啟了杜拉斯一生創作的灰色情感序幕。

作品評價

戶思社:杜拉斯在把《平靜的生活》分為三部分的同時,並注意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和銜接。這就使小說本身具有了較強的可讀性。同時由於這部小說注意了小說的可讀性和結構,而減少了對法國外省自然風光的描寫。由於過分注重故事情節,小說中人物本應細微的心理描寫也少了許多精彩之筆。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家,劇作家、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出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回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57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平靜的生活(瑪格麗特·杜拉斯著中篇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