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原叫真教寺,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即公元1341年至1367年間,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現在存在的寺墓合壁是中阿兩族文化交融的建築,尤其是窯殿,邦克樓和達魯花赤墓,具有濃郁的時代特徵和珍貴的歷史藝術價值。1961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江清真寺
  • 又名:松江真教寺
  • 建於:公元1341年至1367年間
  • 位於:上海松江區
  • 對外開放:1989年
  • 文物保護: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8:00~16:00
  • 門票價格:6元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上海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建築特點,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又名松江真教寺,是上海地區歷史最早的清真寺,坐落於松江區,最初創建於元朝(1206——1368)至正年間(1341-1368),因為當時該地區的地方長官就是一位穆斯林。1391年明朝(1368-1644)時,政府下令重建,隨後又經過三次擴建,清朝時經過四次整修,所以它至今仍舊保持元、明時期清真寺的風格。
該清真寺座南朝北,門內有中國傳統建築照壁,上面寫著“清真寺”。原寺的四周都是穆斯林的墓地。其建築風格既保持阿拉伯圓柱拱頂形狀,又有中國明清建築風貌。主體建築有大殿、窯殿、穿廊,另外有南、北講堂、邦克門以及水房等,其中窯殿和邦克門兩處最具該寺建築特色。寺內還保存著歷代碑刻四塊。
1980年8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確定松江清真寺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著手對該寺大修,並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對外開放。
松江清真寺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始建於元朝至正年間。是一座融合中國宮殿式古典風格和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寺東側為邦克門樓,又名宣禮塔,是為穆斯林前來禮拜用的。屋面十字脊,內壁為磚拱球頂,下辟門洞為出入道口,這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築。西側為禮拜大殿,是明代建築,古色古香,與玲瓏剔透的邦克門樓相對稱。
根據(松江志府》記載:元王朝統一中國時,納速刺了曾率領部 族人,即中亞波斯人,從嘉興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松江清真寺松江清真寺
進入松江。以後他們的部族及子孫就 定居於松江,這就是松江穆斯林的來源。由於回族實際上是阿拉伯人的後裔,六百年多年前遷來松江時,民心淳樸,信仰虔誠,而且 又是因戰敗而成為當時蒙古統治者的俘虜而進入中國的阿拉伯人,當然忘不了他們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動的,在他們定居之地都要建立供他們朝拜的清真寺。這便是松江清真寺的由來。松江清真寺內的建造為阿拉伯民族與我國民族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遺蹟,也是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標誌之一。

建築特點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又名松江真教寺,亦稱雲間白鶴寺(“雲間”是松江古稱,相傳松江是白鶴的家鄉,故名)。坐落在上海松江縣城西馬路橋堍缸甏行內,已有600多年歷史。該寺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一說於元至正年間(134l~1368),由郡守達魯花赤創建,另一說是1295年西域穆斯林納速拉丁鎮守松江時創建。據記載,明洪武間寺傾,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令重建。永樂五年(1407)和嘉靖十四年(1535)兩次重修並擴建。萬曆十年,(1582)又進行過整飾。清順治十五年(1658)、康熙十六年(1677)、嘉慶十七年(1812)、道光二年(1821)和1985年幾經重修和整飾。該寺布局保持了元、明時期伊斯蘭教寺、墓合一的傳統風格。寺大門北向,前列照壁嵌有“清妙元真”4個磚篆大字。寺門額上有“敕建”2字,有內照壁,上書“清真寺”。經甬道二門,龍牆蜿蜒,東南牆外一片陵園,即松江回回墳,為歷代松江回民墳墓。據寺內碑記,元郡守納速拉丁葬於寺內(墳墓現已修復)。龍牆內為完整的清真寺建築,其風格保持了阿拉伯圓柱拱頂式同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相結合的特點。寺東側為磚砌斗拱結構的邦克樓,樓壁內為阿拉伯式磚拱球頂,高約4米,牆壁有精緻的磚雕,拱形門洞為出入道,樓旁列二便門。禮拜殿門面東,為明代江南木構廳堂式建築,古色古香,與玲瓏挺秀的邦克樓相對稱。大殿以川廊與盡頭凹殿相接’,凹殿約8米高,南北東三出辟門,球形拱頂,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翹,古樸雄健,與邦克樓遙相成輝。禮拜大殿南側有沐浴室,院南北設有廂房,為講經堂和伊瑪目誦經、會客處。寺內現存伊斯蘭教碑刻4方,記載了清真寺的歷史沿革和明、清修繕經過。該寺是阿拉伯與我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遺蹟,也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標誌之一。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松江清真寺松江清真寺
主要建築
照壁--又稱影壁,是中國古建築大門前特有的設定,形成建築物的第一道空間,外照壁有標識作用,內照壁則作為內院的屏障,並使人產生空間變換的感覺。松江清真寺的照壁是伊斯蘭教與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融合的象徵,也是松江清真寺的歷史見證。
邦克門樓--始建於元代,重建與明代嘉靖十四年(1559年),後又歷經修繕。邦克樓本是清真寺召喚穆斯林來禮拜而建的塔樓,而本建築卻是一座融阿拉伯與中國風格為一體的門樓,在全國清真寺建築中殊為罕見。門樓上有精細的磚雕和古老經文,西面門額上的經文是:“安拉授意世間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是麥加的克白爾清真寺。”
禮拜大殿--禮拜大殿分前、後兩殿。前殿為明代建築,坐西朝東,穆斯林沐浴脫鞋後進入此殿聚禮朝拜真主,是伊斯蘭教聖潔之地。冬鋪地毯,夏鋪涼蓆,整個建築莊嚴肅穆。後殿為元代建築,磚拱球頂,三面有門,殿內有禮拜超向之凹壁,屋頂施重檐十字,俗稱窯殿、無梁殿,體現了元代中國與阿拉伯建築藝術的巧妙結合。
北講堂--建於明代,為明代穆斯林少宗伯(爵號)馬自強捐金縮造。據明史記載:“馬自強,明萬曆三年乙亥九月任禮部尚書,字型乾,同州(今陝西)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遷少詹事侍讀學士,掌翰林院。”馬自強捐金之事跡見於清真寺中的明代半截殘碑。馬系朝廷重臣,為松江清真寺捐金造舍,由此可見松江清真寺在古代中國穆斯林中的重要地位。
南講堂--建於清代,與北講堂同為松江清真寺歷代阿訇(宗教師)向海里發(寺院學生)或穆斯林鄉老講授經文、研究教義的場所,亦作為本地穆斯林議事之用。古代穆斯林在清真寺周圍聚族而居,講堂在他們的宗教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南講堂現已闢為展廳,布置《松江清真寺與上海伊斯蘭教》展覽,供觀眾了解松江清真寺的悠久歷史以及上海地區伊斯蘭教的發展概況。
古檜柏--大殿北側有古檜柏一株,植於明代,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古柏歷盡風霜,依然卓然挺立,枝繁葉茂,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坊間穆斯林傳說,明代大將常遇春曾拴馬於此。古檜柏左方有明代古井一口,圈形石欄,形制簡樸,古意盎然。

交通信息

地 址:松江區中山中路缸彭巷(由華亭老街進入)
松江清真寺
交通指南:乘坐松梅專線(松江--梅隴西南汽車站)、滬松專線等到達松江樂都汽車站後再轉乘松江二路也可到華亭老街;乘坐火車(滬杭線)在火車站有松江五路、八路可達華亭老街。
九號線醉白池站,順著人民南路向北走,看到申越廣場那邊有個缸甏巷,進去就是了。
自架路線:內環高架--滬閔高架--莘莊立交--G60滬昆高速公路--松江出口--榮樂中路--人民北路--中山中路(華亭老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