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鎮

東阿鎮

濟南市東阿鎮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位於山東濟南市平陰縣西南部,距濟南市平陰縣城22千米,處於山東省的濟南、泰安、聊城三市交界處,220國道貫穿南北。東臨濟南市孔村鎮,西與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鄉隔黃河相望,南與濟南市洪範池鎮、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相接壤,北靠濟南市玫瑰鎮。全鎮東西長9.6千米,南北寬8.52千米,總面積95平方千米,轄55個行政村,3.85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阿鎮
  • 外文名稱:DongE Town
  • 別名:阿膠之鄉,濟南東阿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
  • 下轄地區:5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平陰縣東阿鎮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401
  • 地理位置:山東西部
  • 面積:95平方公里
  • 人口:3.85萬人(20101年)
  • 方言:中原官話兗菏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東阿八景為:石門晚照、少岱祠韻、洪範浮金、扈泉涌碧等
  • 機場: 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 火車站:濟南站、濟南西站、大明湖火車站、濟南東站
  • 車牌代碼:魯A
  • 特產:“福”牌阿膠、丁家燒雞等
  • 行政代碼:370124102
  • 所屬省:山東
  • 所屬市:濟南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稱齊國谷邑,明洪武八年(1375年)山東東阿縣城遷於此始稱山東東阿。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底,山東東阿一區劃歸山東省平陰縣。
1949年屬山東省泰西專區,1950年屬山東泰安專區
1952年設山東濟南市東阿鎮。面積95平方公里,耕地3282公頃,下轄55個行政村。11946戶,38839人,人口出生率8.07‰,人口自然增長率3.57‰。
2000年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山東省首批中心鎮,6月被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人民政府批准為“山東平陰縣改革開放綜合實驗區”

行政區劃

根據官網2017年5月16日數據顯示,東阿鎮轄55個行政村(東門村、衙前村、南壇村、窯頭村、邢溝村、仁和村、孟莊村、喬莊村、北張村、東山村、西山村、北門村、南門外村、南門裡村、西南壩村、西賈莊村、魏院村、趙莊村、范莊村、龐莊村、姜溝村、白塔村、臧廟村、於莊村、小廟頭村、黃山村、太平村、司橋村、大河口村、小河口村、鐵楊村、北劉莊村、蘇橋村、北市村、三合村、喬樓村、楊山村、小屯村、桃園村、太和村、南市村、殷六村、侯莊村、辛莊村、西王莊村、花石崖村、龍王峪村、直東峪村、蘇山頭村、東黑山村、西黑山村、北直溝村、東直溝村、西直溝村、新直溝村)。鎮政府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喬莊谷城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濟南市東阿鎮位於山東濟南市平陰縣西南部,距濟南市平陰縣城22千米,處於山東省的濟南、泰安、聊城三市交界處,220國道貫穿南北。東臨濟南市孔村鎮,西與山東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鄉隔黃河相望,南與濟南市洪範池鎮、山東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接壤,北靠濟南市玫瑰鎮。全鎮東西長9.6千米,南北寬8.52千米,總面積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濟南市東阿鎮地勢為東部、南部高,西部、北部低。東部、南部為山區丘陵,溝壑縱橫,山頭林立,面積52.8平方千米,占全鎮總面積的64.62%。西部、北部為沿黃灘區,面積29平方千米,占全鎮總面積的35.38%。最高海拔高度335.9米,最低海拔高度36.5米。境內山脈為泰山余脈,呈西南走向。有大小山頭47個,其中海拔200米以上的19個,以黑山最高,海拔335.9米。海拔200米以下的山頭28個。

氣候特徵

全鎮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無南天之酷熱、北國之寒冷,故而山清水秀,田良土沃。冬季受西北大陸季風影響,北風盛行,寒冷乾燥。夏季受東南海洋氣候影響,以東南風為主,潮濕溫熱。年平均氣溫為13.6℃,平均風速為3.3米/秒。無露期204天。
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全鎮平均年降雨量為613毫米,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達到477.3毫米,占年降雨量的75%。

自然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穀子、高粱、
東阿鎮
綠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麻類、甜菜等;家畜主要有牛、馬、羊、豬、驢、騾、兔、狗、貓、羊、豬、牛等;禽類主要有雞、鴨、鵝。

人口民族

人口

2003年,濟南市東阿鎮總人口3870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91‰。
2004年~2010年,東阿鎮總人口3.85萬人,人口平均自然增長率2.17‰。

民族

濟南市東阿鎮少數民族有蒙族、 回族、藏族等。

經濟發展

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16.1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3.08億元、 第二產業完成9.70億元、 第三產業完成3.35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182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16元。

第一產業

2004年~2010年,以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實施科技興農和農業產業化戰略,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山區開發向縱深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投資逐年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先後投入項目資金7000多萬元,實施龍山泉、獅耳山等5個小流域治理工程,西城、南坦、太和、白塔、窯頭等7個土地整理和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濟南東阿、黑山、直溝等7處水庫的修繕和除險加固,全鎮水利設施除險攔蓄能力進一步增強。按照"東部林果西部菜,全鎮發展畜牧業"的總體規劃,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主導產業體系日趨成熟。東部山區新栽植薄皮核桃10萬多株,金太陽杏、蘋果3萬多株,其中龍王峪村核桃種植面積80公頃,僅核桃收入一年就可達300多萬元。蔬菜種植以賈莊為中心大面積推廣無公害韭菜,畝收入1.3萬元;以范莊為中心大力推廣大田菠菜,畝產突破5000千克;開挖蘑菇洞400多個(12萬多平方米),農民收入大大增加。金興奶牛養殖小區入駐奶農16戶,存欄奶牛800多頭。綠化造林及森林防護工作成效顯著。全鎮新增造林面積347公頃,其中果樹200公頃、楊樹147公頃。

第二產業

東阿鎮
2004年~2010年,新註冊登記民營企業16家、個體工商戶650戶,企業總量3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家,初步形成阿膠、肥料、機械、建材四大產業。山東省濟南樂喜施肥料有限公司由一個占地1公頃、生產能力3萬噸的小企業發展成為占地20公頃、生產能力50萬噸的中型企業。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48年全鎮有國小28所;1950年建山東省東阿完全國小;1952年建山東窯頭完全國小,山東省三合完全國小;1958年後又相繼建立了山東白塔、山東范莊、山東南市三所完全國小;1968年各村自行辦起了完全國小或初級中學(聯中)。1971年到1980年逐步合併為東城、西城、太平、南市、北市五所聯中,另有一所農業中學(原仁和聯中)。1996年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學校布局的調整,五所聯中合併為鎮中心中學和谷城中學。2001年,國小由原來的40所逐步合併為23所。其中,包括鎮中心國小一所;東城、西城、白塔、小屯、南市學區校5所;普通完全國小11所:窯頭、孟莊、范莊、南壩、太平、蘇橋、小河口、臧廟、北市、太和、直東峪;簡易國小6所:邢溝、喬莊、桃園、花石崖、龍王峪、直溝。
到2002年底,全鎮共有初級中學2所,40個班;截止到2012年9月有山東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中學1處,由原山東洪範池中學和山東濟南東阿鎮中學合併而成,完全國小14所,101個班;幼教24處,大班20個,小班32個。國中在校學生2158人;國小在校學生3578人。學校總面積202.93畝;校舍總面積20758平方米。共有教師393人。其中國中高級30人,中級57人,初級73人;國小高級3人,中級161人,初級33人。
東阿鎮

醫療衛生

自1999年濟南市東阿鎮實行一體化管理以來,有效地扼制了“非法行醫”現象,整頓了醫藥市場,山東省平陰縣第二人民醫院專門成立了一體化管理辦公室,設立了分管院長,專門負責對全鎮鄉村醫生進行專業技術知識、藥品分發,全面管理工作。山東濟南市東阿鎮現有南坦、西山、小河口、白塔、小屯、北市、南市、太和、直東峪、仁和、窯頭、東門、邢溝、開發區、太平、龍王峪等17所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現有鄉村醫生83人,其中男65人,女18人,醫師40人,護士43人,服務場所面積達1000平方米,集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診療於一體,服務於全鎮16個行政村42000多人。
東阿鎮
20110年,東阿鎮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濟南市東阿鎮中心衛生院新院建設;投資80多萬元,新建、改建小屯、南市等村級標準化衛生室37處;積極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全鎮農民參合率達98%以上。

社會保障

201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016元,每百戶居民擁有彩電107台,機車、電動車、機動三輪車95輛,電話、手機98部,安裝有線電視72戶,冰櫃、洗衣機以及高檔電器已進入平民百姓家。新建鎮敬老院1處,院民138人,占全部應供養五保老人的8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100人,五保老人全部得到供養,80%的居民開始向寬裕小康生活邁進。

風景名勝

濟南市東阿鎮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為齊國谷邑,秦代稱谷城,漢置穀城縣。南北朝時期,劉宋大明元年(457年),東阿併入谷城;後魏,恢復東阿縣;北齊,谷城併入東阿。明洪武八年(1375年),山東東阿縣城遷至今山東濟南市東阿鎮。1947年初,山東東阿縣政府移駐山東銅城。山東東阿縣第一區(今山東濟南市東阿鎮、洪範池鎮一帶)劃歸山東平陰縣。
東阿鎮
山東濟南市東阿鎮古蹟頗多,原古東阿十景為:洪範浮金、扈泉涌碧、έ山出雲、魚山聞梵、狼溪春水、虎窟秋風、歸台遺井、黃石仙蹤、石門晚景、少岱祠韻,其中的虎窟山、三歸台遺址、黃石山和浪溪河(原名狼溪河)下游均在現山東濟南東阿鎮境內。
東漢畫像石墓
東漢畫像石墓位於東阿鎮孟莊村南,原漢墓8座,封土高大。“文革”中毀壞6座,今存2座,全以當地產巨型青石材扣結而成。墓為南北向,墓室頂部蓋板高於地面約0.8米。墓內南北11.5米,東西7.8米,高度為3.22米。面積78.8平方米。墓室平面呈凸字形,計有前廳3間,中廳3間,後為棺室。墓門在南邊中心部位,由門楣、門框、門扉構成。墓門高約1.8米,寬1.2米。石質門扉兩扇,上下有門樞,安裝在門楣和石地板的臼窩內。門扉外飾淺浮雕鋪首銜環圖案,門楣飾高浮雕羊首圖案。 墓四壁以規整巨石砌成,全飾有細鑽斜條紋和菱形圖案,墓壁上沿刻垂帳紋和魚紋。以方形和圓形石柱支撐巨型柱體過梁,將廳間隔為6間。方形石柱四面磨光,減地9淺浮雕人物,動物圖像,圓形石柱,高浮雕雜技百戲,神話故事圖像。柱礎均為高浮雕動物、人物故事圖像。柱上縱橫相連的青石過梁,均內側面磨光,平面減地陰線刻車馬人物畫像。外側面飾魚紋。後棺室長方形,南北3.20米,寬2.70米。巨石平鋪蓋頂。墓底以石材鋪平。墓室共用石材161塊,其中31塊刻有精美畫像。
東漢畫像石墓東漢畫像石墓
1986年5月至7月,市縣文物部門對漢墓進行了全面清理。清出五銖錢幾枚,銅器、陶器殘片,漆片等物。此墓畫像石數量多,內容豐富。棺室前柱櫨斗上有“君故吏”“軍君故吏”“君從吏”“小吏也”等榜題文字,皆為隸書。畫像石計有117幅,分布在墓門、各廳室、過梁、橫額及石柱上。畫像總面積60多平方米。畫像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平經歷及社會活動、生活活動場面。畫像採用高浮雕,淺浮雕,凹面刻平面減地陰線刻等技法。雕琢細膩,氣魄雄渾。此墓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省黃石公祠舊址
位於濟南市東阿鎮北500米,地處於谷城山下(原廟頭村)。祠始建於漢,歷隋唐、逾宋元,經明清,歷代多經修葺,香火不息。1960年代初,仍是廟門偉嚴,殿堂肅穆,松柏杈丫,碑碣林立,乃歷代文物遺存寶庫。今存數塊明清重修、拜竭碑刻遺址,漢代碑碣、唐代《黃石公祠記》碑、宋宣和詩刻碑各一塊,宋代題款石香爐一個。正殿內有黃石公、張良石質雕像。黃石公氣宇軒昂,扶膝危坐正中,一足赤;張良跪其前,雙手舉履過頂。雕刻相傳出自唐人之手,造型生動,做工精細。據當地人相傳,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黃石公誕辰,舉行歷時半月的廟會。四方善男信女,商賈行旅,文人騷客,官宦貴人,雲集祠前,焚香謁拜。有六朝庚信的《張良謁黃石公贊》、宋代姚鉉的《黃石公廟碑銘》、元代元好問的《過黃石公廟》、明代侯鉞《登黃石山》、清代王世禎《留侯祠》等留於後世。
谷城山
位城北2.5公里,山上也建有黃石公祠。山上石色頗黃,又稱之黃山。《水經注》載:“谷有黃石台,黃石與子房期處也”的記載。山頂突兀拔起一巨石,即谷城黃石。《東阿縣誌》載:“山巔大石,方數丈,如印,其色頗黃。”明正德進士,兵部給事中周祚在《黃石公贊》中曰:“城東北有山,上列巨石,危若高屋,世祀黃石公。”今谷城山黃石依然如故,高達20米,周圍70餘米。四壁陡峭如削,形若天柱,矗立山巔。歷代文人留下多篇詩作述懷黃石。在黃石南面有數塊依崖摩刻的碑文,因年代久遠,雨淋風蝕嚴重,字跡多數模糊不辨。在黃石西北方高6米處懸崖上,有人工開鑿石窟,深3.5米,高2.8米,內徑寬3.6米,名曰“黃石公洞”,洞內依壁立有黃石公雕像,高1.5米,雙手扶膝,肅穆端坐,發挽頂髻,圓面長須。據其雕琢技法,當是明代作品。黃石之南,原有黃石公祠,3間,內祀黃石公石質坐像,形同“黃石公洞”內雕像、二者為同期建造。
永濟橋
原名浪溪橋,坐落在山東東阿鎮老城內浪溪河上,距今400多年歷史。山東東阿鎮為老東阿縣治,浪溪中流,城分東西。中間1座大石橋橫跨溪上,以濟車馬行人。橋型雄偉,南北望去橫臥如虹。據《山東泰安府志》載:浪溪橋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建。當時壘石為三孔,因水沖毀。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改建一孔木橋,高四丈,更名“永濟橋”。隆慶三年(1569年)重修,稍減其高。現存橋為明萬曆年間(1614 年)所建。橋為單孔拱形,長55米,寬6.25米,全部用青石砌成。橋面兩側護欄,以欄板和石柱扣結而成。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雲朵圖案。石欄與石欄之間石柱上雕有坐獅、石猴、蘑菇。雕刻精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當地人把石橋石刻編成小唱:“十八個獅子一對猴,二八一十六個蘑菇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個流水溝”。1995年,永濟橋被公布為濟南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阿鎮

地方特產

特產阿膠
東阿鎮是著名的“中國阿膠之鄉”,具備“阿膠原產地”標誌認證。發展形成了頗具規模的阿膠生產產業,於清鹹豐年間達到鼎盛,較著名的有樹德堂、協裕阿膠莊等生產的阿膠。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中國第一家阿膠生產廠——山東福膠集團,被認定為中國阿膠行業唯一“中華老字號”其製作工藝收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內。所產的“福”牌阿膠遠銷海內外,海外華人華僑唯認“福”牌阿膠。
成分:驢皮。輔料為黃酒、冰糖、豆油。
性狀:呈長方形塊、方形塊或丁狀。黑褐色,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狀。氣微,味微甘。
功效與作用:阿膠味甘、性平,質潤無毒,入肝、腎、肺三經,兩千多年來一直被公認為治病聖藥,滋補佳品,滋補藥用兩宜,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血的功能,補血效果顯著,李時珍《本草綱目》譽為"補血聖藥",善於治療血虛引起的各種病症,並能通過補血起到滋潤皮膚的作用,有利於皮膚保健,服用阿膠後會使臉色紅潤,肌膚細嫩,有光澤;並能調經安胎、增強體質、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健腦益智、抗疲勞、抗輻射、提高血紅蛋白含量、升高白細胞、改善骨密度和促進鈣吸收,有助於防治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男女老少都可以服用。
東阿鎮的醬菜生產,歷史久遠,質量優異,風味獨特,在國內享有盛名。
在老東阿縣城聲譽較高的有濟盛齋、源盛東、濟成齋、意誠齋等幾家醬園。他們主要生產經營五香疙瘩、包瓜、磨茄、醬瓜、什錦小菜等土特產,但各有千秋。

著名人物

于慎行(1545年~1607年),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東阿縣東阿鎮(今屬平陰)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元年(1573年)《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後升禮部右侍郎、左侍郎,轉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1605年)年詔為詹事未上任,後朝中推出7位閣臣,首為于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歸家,後臥病不起,起草遺疏,請皇帝親大臣,祿遺逸,補言官。
孟昭顯(1933年~2005年) 平陰縣東阿鎮南坦村人。 中共黨員,高級講師。1977年7月任平陰縣廣播局副局長,1979年9月任中共平陰縣委黨校副校長。1993年退休。2005年2月病逝。
崔心達(1929~1975) 平陰縣東阿鎮白塔村人。1956年參加工作,先後任平陰縣東阿、孝直供銷社採購站經理,常年堅持走村串戶收購廢品,同時送生活日用品上門。在他的帶動下,所在採購站收購廢品量列全省同類站榜首。1956年、1958年先後兩次被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授予山東省先進生產者稱號。1975年病逝。
殷復泉,平陰縣東阿鎮西南壩村人。1961年11月出生。1980年11月入伍,198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86301部隊汽車連排長、連長、運輸股股長、 參謀長, 39100後勤部戰勤處處長, 2000年4月任93514部隊部隊長。2002年1月任空軍航空兵某師副師長。 大校軍銜。2001年所帶領的部隊被軍區空軍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後勤管理先進單位、加強機務部隊全面建設先進單位,部隊黨委被軍區空軍評為先進黨委。2002年所在師被空軍評為管理教育先進單位,師裝備部被空軍評為裝備管理先進單位。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軍區空軍評為"兩防"工作先進單位。本人曾被空軍評為軍事訓練先進個人。
張宗祥,平陰縣東阿鎮東門村人。 1949年4月出生,高中學歷。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6年10月起,歷任本村林業隊隊長兼技術員、村黨支部委員、民兵連長。 1977年11月至1997年3月,任本村黨支部書記,其間曾兼任東阿鎮東城辦事處副書記、 主任,東阿鎮建委副主任;1997年3月至2002年12月,任東阿鎮國土資源所所長。曾榮獲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濟南市先進工作者、濟南市無私奉獻先進黨員、平陰縣優秀共產黨員、縣勞動模範、縣精神文明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曾當選為政協山東省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中共平陰縣第八屆委員會委員,平陰縣第七至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