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墓(山東東阿倉頡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倉頡墓,是祭祀倉頡的墳墓,傳說在山東省東阿縣銅城辦事處王宗湯村東南1.5公里處也有一座,東阿倉頡墓是新修建的。

基本介紹

  • 本名:倉頡
  • 別稱:倉頡先師
  • 字號:史皇氏
  • 所處時代:炎黃五帝時期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時間:農曆三月二十八日
  • 主要成就: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當地傳說,發展旅遊,

地理位置

倉頡墓,位於山東省東阿縣銅城辦事處王宗湯村東南1.5公里處。

歷史沿革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于慎行主編的《兗州府志》記載:“倉頡故居在城(東阿縣舊治,即今平陰縣東阿鎮)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清《東阿縣誌·古蹟志》記載:“倉頡墓在縣(今平陰縣東阿鎮)西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圮。道光五年知縣李賢書捐俸重建。”“縣西北三十里”,即今銅城辦事處的王宗湯村。

當地傳說

在這裡原有封土高大的倉頡墓,當地俗稱“倉王墳”,墓前有一面闊三間的二層硬山式磚瓦建築,當地俗稱“倉王寺”、“藏王寺”、“南樓”。關於“藏王寺”,當地還有一個傳說,說是西漢末年,劉秀與王莽爭戰,欲推翻王莽新政,恢復劉氏王朝。由於王莽力量強大,劉秀爭戰不過,率領手下二十八員大將乘夜南逃。王莽大軍緊追不捨,劉秀慌不擇路,一頭鑽進路旁的一座破廟裡。當王莽的大軍追到破廟前,不見了劉秀的蹤影,便四處搜尋。當搜到破廟時,發現廟門掛滿蜘蛛網,不像有人匿藏的痕跡,隨即朝遠處追去。劉秀躲過了一劫,後來當他坐了東漢光武帝時,沒有忘了對這座破廟進行了修繕。自此當地百姓習慣稱這座廟為“藏王寺”。倉王寺毀圮於抗日戰爭時期。據調查了解,當時日本侵略者來到這裡後,為修建附近孟莊村的炮樓,將倉王寺的磚瓦木料拆走。剩下的部分石料,當地民眾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倉頡墓附近的馬安溝上修了一座“倉聖橋”,至今使用。倉頡墓則毀圮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四個大幹、平整土地”運動中。

發展旅遊

2000年,當時的全國人大代表、聊城師範學院副院長(現為聊城大學校長)宋益喬先生,在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進行倉頡故地文物發掘、重修倉聖祠的建議”的議案。全國人大辦公廳轉國家文物局辦理。國家文物局責成山東省文物局立即組織文物考古隊伍,對東阿縣王宗湯村的倉頡墓地及可能與倉頡有關的遺蹟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王宗湯村的倉頡墓地原是一處面積約有10000平方米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這與古史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相對應。那么,這裡很有可能是一處黃帝時期倉頡部落活動或居住過的地方。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倉頡遺蹟和歷史信息。根據國家文物局提出的對倉頡墓地“進行相應的保護意見”,2002年至2003年,地方政府和當地民眾對倉頡墓地進行了規劃性建設,復築了占地面積近500餘米,高9米的倉頡墓,墓前刻立紀念性石碑十餘通,植松柏槐等各類樹木400餘棵,倉聖祠也正在積極籌建中。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成為一處集懷念人文始祖,開展多種文化活動的文化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